人類正常體溫恰好是37攝氏度?事情沒那麼簡單

2020-12-03 掙脫枷鎖的囚徒

人類正常體溫恰好是37攝氏度?

首先需要指出,人類的體溫並非恰好是37℃。

人類核心體溫差不多在37℃上下波動,是對生存環境長期適應的結果。

「人類正常體溫為37℃」這個說法是怎麼來的

人類正常體溫為37℃,西方更常使用98.6°F(華氏度)的說法來自19世紀一位名叫卡爾·德奇的德國醫生,他通過收集和分析超過25000人,100萬人次腋下體溫數據,得出結論稱人的正常體溫平均為37℃,並成為醫學界的圭臬,被長期信奉。

人類正常體溫到底是多少?

實際上,不同環境,不同部位,不同狀態下,人類有很多個「正常」體溫。

通常,我們說的「人是恆溫動物」指的是腦、心臟、肝、肺等生命器官周圍身體深部的「核心體溫」維持在37℃為中心的一個狹窄的範圍內波動。

可見,即便是核心體溫,即便是在生理狀態下,也不是恆定的。

比如,夏日高溫下,特別是運動狀態下,產熱大於散熱,核心體溫就會高於「正常」。這時,為了讓體溫回到正常,就需要加快散熱,途徑就是出汗。

換言之,夏日動輒出汗時,我們的核心體溫實際上是高於正常的,只是仍處在體溫調節中樞的控制下,不會有明顯偏離。

同時,每天24小時內,核心體溫也會有所波動。

以下午相對較高,後半夜顯著較低。

單就腋下體溫來說,「正常平均溫度」也不是恰好37℃,更新更嚴謹的統計數據顯示,平均為36.78℃。

另外,不同年齡體溫也有顯著性差異。

特別需要提示的是,老年人平均體溫要顯著低於年輕人。

一項在平均年齡為81歲人群的研究發現,他們的腋下溫度從來沒有達到過37℃。

這樣,即使他們病了,發燒時體溫也可能達不到目前的發燒標準,容易導致誤診。

相應的,反而應該關注體溫過低,低於35℃,常提示疾病狀態。

動物的體溫是長期適應環境和運動狀態的結果

包括哺乳動物在內的所謂恆溫的動物,維持相對的恆定的高體溫需要非常巨大的生物學代價。

而這巨大代價換來的是更加適應環境和運動狀態的生存優勢。

比較生物學發現,恆溫動物一個最為巨大的生存優勢就是優秀的抗感染能力。

其中,首先體現在,相對於冷血動物,恆溫讓他們身體「攜帶」的真菌數量至少減少5到6個數量級以上,從而極大減少了真菌感染的機會。

同時,相對高溫可以獲得很高的免疫反應性,從而進一步提升抗感染能力。

而遭遭遇感染時,還會主動升高體溫——通過發燒來抑制病原體,同時進一步對免疫系統進行動員。

這就是我們說發燒是一種保護機制的主要理由。

研究甚至發現,即使是冷血動物,遭遇感染時,也會通過行為來升高溫度,增強抗感染能力。

比如,不惜冒著被獵食的風險從隱秘的巢穴中出來到光天化日下曬太陽。

影響動物體溫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代謝率和運動能力的需求。

比如,研究發現,在幾乎所有動物,代謝率隨著體重的增加和運動能力的下降而遞降。

這種相關性在對運動能力要求極高的鳥類(飛翔,是一種超出陸地動物想像的極高耗能、極高強度的超級運動)表現的尤為突出:

證據強烈提示,體形越小、具有更強飛行能力的鳥類就具有越高的單位體重代謝率。比如,體形最大的黑嘴天鵝平均體重達8900克,每千克體重代謝率僅有47千卡;而體形最小的棕蜂鳥平均體重僅有3.5克,每千克體重代謝率高達1600千卡。

上圖顯示雀形目鳥類、胎生哺乳動物、蜥蜴類和兩棲動物體重與代謝率的相關性

高代謝率伴隨著高體溫。

這同樣在鳥類體現的最為顯著。

在一項研究中,所有鳥類在靜息狀態、運動狀態和高強度運動狀態(飛翔)下平均體溫分別為38.5℃,41.0℃和43.9℃。

靜息狀態和運動狀態下分別比哺乳動物平均高1.87°C和2.43°C。

記錄到鳥類最高體溫甚至超過47℃,分別是一隻白冠麻雀的47.7℃和一隻藍胸鶉的47.0℃。

人類體溫也基本符合以上規律。

人類在大型哺乳動物中體型算是較小,而且運動能力很高(尤其是長途連續奔跑的能力是最強的),因此,體溫是相對比較高的。

相關焦點

  • 漲姿勢帖 人類的體溫為何偏偏是37攝氏度?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漲姿勢帖 人類的體溫為何偏偏是37攝氏度? 我們已經太習慣自己的體溫到視若無睹,除非中暑、發燒、寒冷,才懂得想念它。 如果靜下來思考我們的體溫為何如此,會發現其中暗含著更加久遠的故事:恆溫動物異軍突起,與變溫動物爭奪天下。
  • 我們的體溫為什麼總是37.2攝氏度?
    可無論是感覺能被烤化的40攝氏度,還是清涼宜人的26攝氏度,我們的體溫卻一直保持在37.2攝氏度左右。不僅僅如此,無論你是生活在北極,還是生活在赤道,無論你長得矮,還是長得高,無論是胖或者痩,除非你生病了,那麼體溫不僅僅是大概不變的,還非同尋常地搖擺在37.2攝氏度左右。  37.2攝氏度實際上只是機體內部的一個平均值,身體各處的具體溫度是不同的。
  • 37攝氏度對人體而言是正常體溫嗎?專家的回答絕對是亮點
    當體溫計測量值顯示為37.2攝氏度左右時,你可能會認為這是正常體溫,繼續起床上班。然而今天的一位專家卻不這麼認為,專家是這樣看待人體體溫值的。150多年前的1986年,一項關於人體體溫的古老研究表明:37攝氏度為人體體溫基準,是正常身體與發病的臨界點。
  • 37°C成為歷史,人類正常體溫現在是多少,我們的身體正在變冷?
    在很多人的認識當中,37攝氏度是人體的正常體溫,不過這件事情,隨著最近不斷的測量體溫而發生了一些顯著的變化。有的人關注健康,所以這一段時期經常測量體溫,不過很多人連著測了十幾天的體溫,卻發現自己的體溫並沒有超過37攝氏度,這是怎麼回事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了解一下,為什麼人體正常體溫是37°C?人是恆溫動物。
  • 37℃正常體溫或成歷史:人類體溫普遍降低意味著什麼?
    一個多世紀以來,37℃(98.6華氏度)一直被用作人類健康的體溫標準,但這個標準卻在不斷受到懷疑,為什麼身邊所有人的體溫都不到37℃呢?  37℃的平均體溫怎麼來的?  說起這個「37 ℃標準體溫」,還是源自1851年德國醫生卡爾溫德利希的研究成果。
  • 人體要保持36-37攝氏度的體溫竟然是因為這個……
    我們知道,人體的正常體溫是36-37度,低了或高了身體都會不舒服,但這是為什麼呢? 西媒稱,這是因為36到37攝氏度的體溫可保護人們免受感染。
  • 人類的正常體溫再也達不到37°C,體溫下降,會帶來哪些影響?
    從前我們只有在體檢或者是感冒發燒的時候,才會偶爾量一次體溫,但是一場鋪天蓋地的新冠肺炎改變了這樣的狀況。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醫院人滿為患,健康的人也被封閉在家裡。這時候每個人每天要做的事情,除了消毒就是量體溫,只有每天測量的數據沒有變化才能稍微放下心來。
  • 人類再也沒有37℃的正常體溫了,意味著什麼?難以想像!
    文/行走天涯人類再也沒有37℃的正常體溫了,意味著什麼?難以想像!曾幾何時,我們一直以為自己的正常的體溫數值是在37℃,然而隨著新冠疫情的快速的傳播,越來越多的人發現原來自己的正常體溫並不是37℃,而是36.7℃。這對於不少人來說就一頭霧水了。殊不知人的體溫其實也不會永遠的恆定不變,雖然人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恆溫動物。人的體溫偏高1℃或者偏低一攝氏度。身體都會極為不適。
  • 確認了,體溫37度的人真的不正常了
    我們一直被教育,37攝氏度是「正常」的體溫。但是最近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我們的平均體溫已經下降。2019年的一項研究表明,美國人的正常體溫還要冷一點,約為36.38攝氏度。 現在,對玻利維亞相對偏遠的土著部落Tsimane的新研究表明,這種趨勢並非偶然,也不是用現代生活方式的就能簡單解釋的現象。相反,即使在醫療條件極差、感染現象普遍的農村和熱帶地區,這種情況也存在。
  • 人的正常體溫為什麼是37℃
    每當我們感冒發燒的時候,都要用溫度計測量體溫。通常來說,我們的體溫都在37℃左右。
  • 人類正常體溫從過去的37度下降到36.7度,背後的科學原因是什麼?
    記得上小學的時候,自然科學課上學到的人體正常體溫是37攝氏度,長期以來筆者也以此作為正常和異常體溫的界限。從去年疫情發生到現在,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樣,會非常留意自己的體溫,而且出門的時候被測溫已經成為常態,這個期間相信許多人都發現,原來自己正常的體溫值肯定都要比37攝氏度偏低一些,而一些小區、商場等場所也將體溫高於37.3攝氏度作為發熱的標準。為什麼人類的正常體溫,現在要比過去發生偏低的現象呢?
  • 37度體溫是發燒嗎?主任直言:人類正常體溫一直在改變
    新的研究表明,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的正常體溫已經下降了。我們大多數人只有在擔心發燒時才會體溫,比如因為感染或感冒。但體溫可以被許多其他因素所指示和影響;生活方式、年齡和環境溫度都會影響我們的身體如何散熱。體溫也是代謝健康的標誌。具體來說,這項新研究的作者解釋說,體溫反映了新的衰老的代謝率,其中一些與長壽和體型有關。
  • 為何人類測量體溫是37攝氏度?專家解釋,或與這個原因有關!
    2020年對於人類來說是不平凡的一年,由於疫情的爆發,很多人的生活節奏被打亂,出門佩戴口罩,進出測量體溫,成為了每個人每天都必須要做的事情。通過測量體溫,我們可以大致了解有沒有感染病毒的情況,一般來說體溫高於37攝氏度,可能就需要觀察一段時間。
  • 獵奇:37度已不是正常體溫?專家證實每過十年,人的體溫降0.03度
    每當人們感覺自己被感冒困擾的時候,想要知道自己發沒發燒,首先第一項工作,就是要用溫度計測量一下自己的體溫。在人的認知中,人體的正常體溫是37度,如果超過37.5度,就說明這個人已經處於低燒狀態了。37攝氏度是一個人體溫正常的標準狀態,但是這個被人們一致認同的體溫標準從何處得來的呢?這個溫度到底還適不適用現代人的體溫標準呢?今天就來說說這個問題。其實經過科學家的證明,37度這已經漸漸不適合用來描述現代人的正常體溫標準了。基本上每過十年左右,人的平均正常體溫都要下降0.03度。
  • 37℃不再是正常體溫?人體的體溫持續降低,到底意味著什麼
    自1851年起,德國有關醫學家在大量研究後表示:體溫37度成為衡量人健康與否的標準。但是近期一份科學期刊表示,37度已經不在適用於現代人。最後通過數據分析:每隔10 年,美國人的平均體溫就會下降 0.03 攝氏度。最後表明:人類正常體溫已不再37℃,而是36℃。但是「下降0.4℃」的說法在我們國內尚無數據說明,國外又研究支持。
  • 成年人正常體溫是多少度?體溫37度算發燒嗎?看醫生怎麼說
    在多數人看來,37攝氏度是正常的體溫,超過37度就是發燒了,但真的是這樣嗎?成年人的正常體溫到底是多少度?下面醫生給大家詳細說清楚,可能很多人一直以來所認為的並不是很正確的。成年人的正常體溫是多少度?37度是大家一直以來認為的正常體溫,一般來說,這是正確的。不過醫生也提醒大家,人的體溫不是固定一個數值不變的,每個人的體溫不完全一樣,測量不同的部位得到的體溫也是不一樣的。通常情況下,測量腋溫是常見的方式,腋溫在36-37.2之間是正常的範圍。
  • 為何人的正常體溫為37℃?天賜的黃金溫度!
    從絕對零度-273℃到普朗克溫度1.4×10的32次方K,溫度的範圍大到令人難以想像,為何我們人類對37℃情有獨鍾呢?嚴格來說37℃應該是一個平均值,人的正常體溫可在35℃到37.7℃之間波動,平均值約為36.8℃。
  • 體溫37℃,或在發低燒……研究發現人類體溫一直在下降
    因為,一個多世紀以來,37℃(98.6華氏度)一直被用作人類健康的體溫標準,但這個標準卻在不斷受到懷疑。近日,發表在《eLIFE》上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研究表明,現在我們的體溫正在穩步下降。研究通訊作者、史丹福大學醫學研究員Julie Parsonnet教授說:「我們的體溫並不是人們想像的那樣。雖然每個人都知道,人體正常體溫是37攝氏度,但這並不是正確的。」
  • 人類37℃正常體溫將成歷史,人類體溫正在快速變涼
    溫德利希取中間值,確定了人體溫度大約為37℃的標準數值。此後,37℃作為標準正常體溫,收錄進入了教科書,成為了常識,也被作為評估發燒的標準,如今已經沿用了近200年時間。然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隨著時間的流逝,人類的體溫似乎正在緩慢下降。
  • 是什麼原因導致人類正常體溫37℃成為歷史?
    我記得以前小時候,課本教我們的人體正常溫度是36.8-37.2℃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