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人們感覺自己被感冒困擾的時候,想要知道自己發沒發燒,首先第一項工作,就是要用溫度計測量一下自己的體溫。在人的認知中,人體的正常體溫是37度,如果超過37.5度,就說明這個人已經處於低燒狀態了。
37攝氏度是一個人體溫正常的標準狀態,但是這個被人們一致認同的體溫標準從何處得來的呢?這個溫度到底還適不適用現代人的體溫標準呢?今天就來說說這個問題。
其實經過科學家的證明,37度這已經漸漸不適合用來描述現代人的正常體溫標準了。基本上每過十年左右,人的平均正常體溫都要下降0.03度。
在公元1800年以後,人類的正常平均體溫確實是37度左右,而現代人類的平均氣溫大約已經降到了36.6度。那麼37度和36.6度這兩個溫度是從何而來的呢?
在19世紀50年代初,一名叫做卡爾溫德力西的德國醫生就人體的平均溫度是多少做了一系列觀察記錄,他一共收集了將近二萬五千名病人的體溫,並且確定了人體的平均體溫等於37度。這也是人們第一次了解到,人類平均體溫到底是多少度。
直到美國的史丹福大學的科學家們的實驗完成。科學家從19世紀60年代一直到近幾年,採集了總樣本數量將近68萬名人類的體溫。並且得出每過10年,人類的正常體溫就會下降0.03度的結論。
人類的體溫為什麼會逐年下降呢?科學家也在逐步進行研究,但其中該項目的負責人朱莉帕森內特,通過數據分析猜測,這可能和現代人類居住的環境是有一定關係的。
現代人類擁有條件舒適的居住環境,可以保溼保溫,保持恆定溫度,使人相對穩定的居住空間生活,所以溫度會越來越低。
而許多科學家認為,人體的體溫下降是與許多病菌和病毒有關係的,由於現在的衛生醫療條件要比過去好得多,不會像幾百年前的人一樣,容易染上肺結核,炎症引起的各類疾病,這也會導致人體的體溫逐漸下降。
人類可以選擇抗生素一類的藥物,就不需要加速人的身體的新陳代謝來抵禦疾病,體溫自然也就降了下來。而以前的人對抗疾病都要通過發燒,逐漸提高體溫才可以幫助殺死體內的病原體。
但是科學家們已經達成共識,無論人體的平均體溫降到什麼多少度,一旦體溫超過了37.5攝氏度,就可以認為這個人已經是發了低燒。
但也有許多科學家提出了反對意見,他們認為人體的溫度只是一種變量的表現,是不恆定的,像人體的內臟器官肯定是最溫度最高的,而皮膚是最冷的。隨著時間的變化,每個人都在早上,中午和晚上不同時間段,體溫也會出現變化。
所以這種制定恆定體溫的觀點並不適合於判斷人的體溫是否正常。體溫只是過去的幾百年中構成一種生理機能的現象而已。
科學家還在研究,這種體溫下降的趨勢會不會影響人類的壽命,而且降到一定什麼時候才會停止,這些都要後續研究得出。圖片來自網絡侵聯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