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人類測量體溫是37攝氏度?專家解釋,或與這個原因有關!

2020-12-06 茶科技

2020年對於人類來說是不平凡的一年,由於疫情的爆發,很多人的生活節奏被打亂,出門佩戴口罩,進出測量體溫,成為了每個人每天都必須要做的事情。通過測量體溫,我們可以大致了解有沒有感染病毒的情況,一般來說體溫高於37攝氏度,可能就需要觀察一段時間。有人會納悶了,為什麼測量溫度要以37度為標準呢?

恆溫動物靠體溫來保持能量

在遠古時期,恆溫動物戰勝了變溫動物,最終成為了自然界的話語者。作為恆溫動物來說,如果要保持不變的體溫,就需要大量的進食來保持身體能量。一般來說體溫也受環境影響。人類的體溫也並不是一成不變的,37度是人體體溫的一個平均值,這個溫度最早是由德國的一個科學家提出的,根據多年來科學家的不斷探究,發現37度是可以作為平均值的。

隨著自然界的不斷進化,並不是所有的生物都進化成了恆溫動物,恆溫動物只是一小部分。在自然界中恆溫動物的大腦更加發達。保持足夠的體溫,不僅可以使大腦有充足的能量來運作,而且還可以提升運動速度,抵禦天敵的能力也大大提高,因此恆溫動物才在歷史的演變中佔據了一席之地。

細菌無法在37度以上的環境生存

在自然界的演變過程中,除了恆溫動物佔據了歷史舞臺,大量的微生物也依舊保持著頑強的生命力。很多數據顯示。人類自身的免疫系統可以抵擋很多外來的細菌。很多人認為這是人類高等進化的結果,但科學家表示除了人類之外,大部分的恆溫動物也極少受到細菌的侵略。

科學家根據這個現象做了很多實驗,最終得出結論,雖然細菌可以在高溫或者嚴寒的溫度下生存,但是只有極少數的細菌可以在37度以上的環境中生活。所以說37度的溫度也可以幫助人類更好的抵禦細菌入侵。很多體溫比較低的哺乳動物更容易感染細菌,比如曾經北美的冬眠蝙蝠就曾因為感染細菌大量死亡。

科學家發現,36.7度是人體的黃金溫度,在這個溫度下,人類的耗能最小,防禦能力最強,與37度相差無幾,因此37度也就慢慢的成為了標準溫度。由於目前的醫學技術還在發展中,僅僅通過溫度測量就判斷一個人是否感染病菌就顯得有些武斷了,溫度測量只是一個輔助手段,最終的結果還是要以各項血液檢查為準。關於這種情況,大家有什麼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交流討論。

相關焦點

  • 漲姿勢帖 人類的體溫為何偏偏是37攝氏度?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漲姿勢帖 人類的體溫為何偏偏是37攝氏度? 我們已經太習慣自己的體溫到視若無睹,除非中暑、發燒、寒冷,才懂得想念它。 如果靜下來思考我們的體溫為何如此,會發現其中暗含著更加久遠的故事:恆溫動物異軍突起,與變溫動物爭奪天下。
  • 37攝氏度對人體而言是正常體溫嗎?專家的回答絕對是亮點
    當體溫計測量值顯示為37.2攝氏度左右時,你可能會認為這是正常體溫,繼續起床上班。然而今天的一位專家卻不這麼認為,專家是這樣看待人體體溫值的。150多年前的1986年,一項關於人體體溫的古老研究表明:37攝氏度為人體體溫基準,是正常身體與發病的臨界點。
  • 我們的體溫為什麼總是37.2攝氏度?
    可無論是感覺能被烤化的40攝氏度,還是清涼宜人的26攝氏度,我們的體溫卻一直保持在37.2攝氏度左右。不僅僅如此,無論你是生活在北極,還是生活在赤道,無論你長得矮,還是長得高,無論是胖或者痩,除非你生病了,那麼體溫不僅僅是大概不變的,還非同尋常地搖擺在37.2攝氏度左右。  37.2攝氏度實際上只是機體內部的一個平均值,身體各處的具體溫度是不同的。
  • 人的體溫為何是37度,而不是27或47度?
    只要是進入大型封閉的公共場所,都會有工作人員拿著測溫槍主動上來進行測量,如果體溫過高則不許進入。在這個特殊時期,正常的體溫成了必不可少的通行證之一。然而什麼樣的體溫才正常呢?但書上並沒寫數字的來源,孩子們不知道,這個37度的標準其實是從樣本中歸納計算出來的。從1851年開始,一位名叫卡爾·溫德裡希的德國內科醫生用了17年時間,分析了2.5萬名患者的上百萬份腋下的體溫數據,他得出一個結論:人的正常體溫為37攝氏度。這個標準被無數醫學文獻引用,逐漸成為人類的標準正常體溫。一代又一代家長以37度作為標準體溫來判斷孩子的健康狀況。
  • 體溫37℃,或在發低燒……研究發現人類體溫一直在下降
    因為,一個多世紀以來,37℃(98.6華氏度)一直被用作人類健康的體溫標準,但這個標準卻在不斷受到懷疑。近日,發表在《eLIFE》上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研究表明,現在我們的體溫正在穩步下降。研究通訊作者、史丹福大學醫學研究員Julie Parsonnet教授說:「我們的體溫並不是人們想像的那樣。雖然每個人都知道,人體正常體溫是37攝氏度,但這並不是正確的。」
  • 「37℃」成了歷史:人類的體溫為什麼比一百年前低了?
    最近,因為疫情的原因,測體溫成了每天上班和進出小區時最「驚心動魄」的事:「嘀」聲之後緊緊盯著測溫員或溫度顯示屏,等待結果的那幾秒總會不自覺的緊張……自從測體溫成了生活日常,浮動在35℃~36.7℃之間的溫度,也讓人疑惑:在以往的認知裡,37℃才是人體正常體溫,為什麼我們都變「涼」了?
  • 真的不是 37℃了,多項研究發現人類體溫一直在下降
    ,每個人從小到大都記住了我們的正常體溫是 98.6 華氏度(37 攝氏度),但這是錯誤的。 然而,2002 年一份由 27 項現代研究綜述而成的報告顯示,人類平均體溫一致低於 Wunderlich 的範圍。2017 年,一項對 3.5 萬多名英國患者進行的分析發現,他們的平均口腔溫度為 36.6 攝氏度,也證實了這個較低的數值。
  • 37°C成為歷史,人類正常體溫現在是多少,我們的身體正在變冷?
    在很多人的認識當中,37攝氏度是人體的正常體溫,不過這件事情,隨著最近不斷的測量體溫而發生了一些顯著的變化。有的人關注健康,所以這一段時期經常測量體溫,不過很多人連著測了十幾天的體溫,卻發現自己的體溫並沒有超過37攝氏度,這是怎麼回事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了解一下,為什麼人體正常體溫是37°C?人是恆溫動物。
  • 人類正常體溫從過去的37度下降到36.7度,背後的科學原因是什麼?
    從去年疫情發生到現在,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樣,會非常留意自己的體溫,而且出門的時候被測溫已經成為常態,這個期間相信許多人都發現,原來自己正常的體溫值肯定都要比37攝氏度偏低一些,而一些小區、商場等場所也將體溫高於37.3攝氏度作為發熱的標準。為什麼人類的正常體溫,現在要比過去發生偏低的現象呢?
  • 37℃正常體溫或成歷史:人類體溫普遍降低意味著什麼?
    一個多世紀以來,37℃(98.6華氏度)一直被用作人類健康的體溫標準,但這個標準卻在不斷受到懷疑,為什麼身邊所有人的體溫都不到37℃呢?  37℃的平均體溫怎麼來的?  說起這個「37 ℃標準體溫」,還是源自1851年德國醫生卡爾溫德利希的研究成果。
  • 人體要保持36-37攝氏度的體溫竟然是因為這個……
    我們知道,人體的正常體溫是36-37度,低了或高了身體都會不舒服,但這是為什麼呢? 西媒稱,這是因為36到37攝氏度的體溫可保護人們免受感染。
  • 正常的人體溫度在37攝氏度左右 這到底是為何?
    作為溫血動物,人類會產生熱量,而熱量是從我們所攝入的食物中提供能量的化學反應的副產物,正是這種熱量能使人體保持在一個相當狹窄的正常體溫範圍內,機體的生理機能才能在這個正常的小範圍內運行地最好。但有多種多樣的因素(內部和外部)會影響機體的體溫,正常的體溫或許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普遍。那么正常體溫是多少呢?
  • 回不去的37度,科學家確認:人類體溫不斷降低。人類正不斷進化
    度的由來很多人都知道「人類的平均體溫為37度」這個結論,但卻不知道是怎麼來的。德國科學家卡爾溫德裡希實際統計了25000名人類的體溫信息後,於1851年第一次提出了將37攝氏度(98.6華氏度)定為人的正常溫度,這一結論也在當時得到了廣泛認同。
  • 37度非正常體溫?人體溫度逐漸下降,全球大流行原因找到了?
    一般的情況來看,人體的正常溫度就是37度,自從1851年來,德國內科醫生卡爾·溫德利希收集了25000名病人的腋下體溫數據,首次確定了人體正常的體溫為37攝氏度,這麼多年以來一直都沒有變過,但是最近來自科學期刊的《elife》的一項新研究表明 ,這個數字可能已經不太適合現代人了。
  • 人類正常體溫37℃已成歷史,我們正在變得「涼涼」?
    不少人發現每次測量結果都是36℃多,很少會高於36.7℃。這就有點讓人納悶了。我記得小時候生物課上講過,人的正常體溫大約是37℃,但為什麼身邊所有人的體溫都不到37℃呢?研究人員測量了148名研究對象的體溫,發現平均體溫為36.8℃。2017年,一項英國的研究採取了3.5萬名研究對象25萬次體溫記錄,同樣發現平均體溫在36.6℃左右。1992年馬裡蘭大學研究的主要作者是傳染病專家菲利普·馬科維亞克。他認為,溫德利希所使用的體溫計與現代體溫計不同,是導致差異的主要原因。
  • 37℃不再是正常體溫?人體的體溫持續降低,到底意味著什麼
    自1851年起,德國有關醫學家在大量研究後表示:體溫37度成為衡量人健康與否的標準。但是近期一份科學期刊表示,37度已經不在適用於現代人。最後通過數據分析:每隔10 年,美國人的平均體溫就會下降 0.03 攝氏度。最後表明:人類正常體溫已不再37℃,而是36℃。但是「下降0.4℃」的說法在我們國內尚無數據說明,國外又研究支持。
  • 37度體溫是發燒嗎?主任直言:人類正常體溫一直在改變
    (體溫)體溫:什麼是新常態?最近對溫度趨勢的分析表明,由於生理變化,人體的平均溫度自19世紀以來一直在下降。這項新研究的作者還強調了這些變化的根本原因。新的研究表明,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的正常體溫已經下降了。我們大多數人只有在擔心發燒時才會體溫,比如因為感染或感冒。但體溫可以被許多其他因素所指示和影響;生活方式、年齡和環境溫度都會影響我們的身體如何散熱。體溫也是代謝健康的標誌。具體來說,這項新研究的作者解釋說,體溫反映了新的衰老的代謝率,其中一些與長壽和體型有關。
  • 新的證據表明,人的身體越來越冷|michael gurven|攝氏度|體溫|提斯曼
    似乎有什麼東西正在改變人體的平均溫度,這可能與我們的現代生活方式有關。多年來,人的體溫似乎越來越冷,體溫低於通常的98.6華氏度(37攝氏度),這是一個公認的平均水平。對玻利維亞一個相對偏遠的土著部落Tsimane的最新研究表明,這種趨勢並非偶然,也不是高收入生活的產物。相反,它似乎甚至存在於衛生保健水平極低、感染廣泛的農村和熱帶地區。
  • 人類正常體溫恰好是37攝氏度?事情沒那麼簡單
    人類正常體溫恰好是37攝氏度?首先需要指出,人類的體溫並非恰好是37℃。人類核心體溫差不多在37℃上下波動,是對生存環境長期適應的結果。「人類正常體溫為37℃」這個說法是怎麼來的人類正常體溫為37℃,西方更常使用98.6°F(華氏度)的說法來自19世紀一位名叫卡爾·德奇的德國醫生,他通過收集和分析超過25000人,100萬人次腋下體溫數據,得出結論稱人的正常體溫平均為37℃,並成為醫學界的圭臬,被長期信奉。
  • 人體的平均溫度早就不再是37攝氏度了
    (37攝氏度)逐漸下降了約1.6%,自前工業時代以來就是如此。研究人員認為,這種降溫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健康和醫學方面的改善,還有一部分原因是生活方式越來越舒適。 許多醫療從業者仍然使用古老的、不準確的37攝氏度作為假定的標準,這是1851年一位德國醫生設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