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絕大多數醫生在內的許多人都認為,我們的正常體溫是 37℃。但生活中我們又經常遇到這樣的情形,在沒有發燒的情況下,自己量出來的體溫往往是 36℃多,而不是 37℃。
近日,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表示,在過去 200 多年時間裡,我們的體溫真的一直在下降,今天我們的評價體溫已經不是 200 年前測定並廣為流傳的 37 攝氏度,而是大約 36.6 攝氏度。這一研究結果發表在 1 月 7 日的eLife雜誌上。
(來源:eLife)
研究論文通訊作者、史丹福大學醫學院健康研究和政策教授 Julie Parsonnet 表示,「我們的體溫並不是人們以為的那樣,每個人從小到大都記住了我們的正常體溫是 98.6 華氏度(37 攝氏度),但這是錯誤的。」
華氏 98.6 度的標準是由德國內科醫生 Carl Reinhold August Wunderlich 於 1851 年制定的,而自 19 世紀以來,人們的平均體溫已經下降。研究人員表示,體溫下降是過去 200 年我們周圍環境變化的結果,而這些變化反過來又推動了生理變化。
每十年下降 0.03°C
1851 年,德國內科醫生 Wunderlich 從 2.5 萬名患者身上獲得了數百萬個腋窩溫度,從而建立了正常人體體溫 37°C 或 98.6°F 的標準(範圍:36.2-37.5°C 或 97.2- 99.5°F)。
然而,2002 年一份由 27 項現代研究綜述而成的報告顯示,人類平均體溫一致低於 Wunderlich 的範圍。2017 年,一項對 3.5 萬多名英國患者進行的分析發現,他們的平均口腔溫度為 36.6 攝氏度,也證實了這個較低的數值。
為了驗證現代研究對 37℃這個數字的質疑,Parsonnet 和她的同事分析了三個涵蓋不同歷史時期的美國人群體溫數據集。
最早的一組數據收集了美國南北戰爭中聯邦軍隊退伍軍人在 1862 年到 1930 年之間的服役記錄、醫療記錄和養老金數據,其中就包括出生在 19 世紀早期的人;第二份數據來自美國國家健康和營養調查研究(U.S.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I),包含了從 1971 年到 1975 年的人群體溫數據;最後一組數據,來自斯坦福轉化研究集成資料庫環境(Stanford Translational Research Integrated Database Environment),包括 2007 年至 2017 年斯坦福醫療保健的成年患者數據。
研究人員通過來自這些數據集中的 677,423 個溫度測量數據,建立了一個線性模型,該模型可以表示出體溫隨時間的變化。該模型也證實了之前的研究得出的人類體溫變化趨勢,比如在年輕人、女性、高體重人群身上,以及在一天中較晚的時候,體溫會偏高。
而不同歷史時期的數據對比發現,21 世紀出生的男性平均體溫比 19 世紀初期出生的男性,低 0.59°C。同樣,他們發現 21 世紀出生的女性平均體溫比 19 世紀 90 年代出生的女性低 0.32°C(女性的數據沒有那麼久遠)。平均而言,相當於每十年體溫下降了 0.03°C。即今天的平均體溫大約是 36.6 攝氏度,而不是人們普遍認為的 37 攝氏度。
圖 | 在三個不同歷史時間段觀察到的按年齡劃分的體溫測量值(來源:eLife)
Parsonnet 還表示,這種下降趨勢沒有很快停止的跡象。「會有一個極限,我們的體溫不會降到零,但我們不知道這個極限在哪兒。」
測量誤差?還是人類真的進化了?
Parsonnet 表示,研究體溫的醫生幾十年來都知道 37℃這個數字太高了。「但他們一直認為這只是過去的測量誤差,而不是因為我們的體溫真的下降了。」
所以一直以來,人們也不確定 Wunderlich 和現代觀察到的體溫差異,是否是因為獲得體溫的方式(腋窩和口腔)或溫度計質量的不同。
Parsonnet 表示,在 19 世紀,體溫測量才剛剛開始,今天使用的溫度計比兩個世紀以前使用的溫度計要精確得多。所以,作為研究的一部分,Parsonnet 也分析了溫度計技術進步導致體溫下降的可能性。
在最新的這項研究中,Parsonnet 提供了兩項證據,證明人類體溫下降是真實的,而不是老式溫度計不可靠的結果。
(來源:Pixabay)
首先,研究人員在使用更精確溫度計的更現代的數據集中,可以觀察到體溫下降的趨勢。「從 19 世紀 60 年代到 20 世紀 60 年代,以及從 20 世紀 60 年代到今天,我們看到了同樣的下降趨勢,」Parsonnet 說,「我不認為 20 世紀 60 年代和今天的溫度計有什麼不同。」
第二,無論哪一年,老年人的體溫都比同年的年輕人要高。如果溫度計不夠精確,那麼就會看到更多的數據差異,但事實並非如此,按出生日期分組的測量結果,也觀察到了體溫的下降趨勢。這意味著僅僅改變溫度計並不能解釋這種影響。
雖然研究人員對人類體溫下降這一趨勢很有信心,但畢竟年齡、一天中的時間和性別都會對一個人體溫產生強烈影響,所以想要在所有人身上輕易地發現 「平均體溫」 的變化趨勢,也幾乎不太可能。
「在我看來,最有可能的解釋是,從微生物學的角度來看,我們(人類)和以前是不同的人,」Parsonnet 說,由於疫苗和抗生素,現代人發生感染的機率更低,因此我們的免疫系統更不活躍,身體組織也更少發炎。若果真如此,那麼在其他健康狀況有所改善的發達國家,也能觀察到人們體溫的下降趨勢。
可能導致體溫下降的原因
人類平均體溫的下降可以用代謝率的降低或能量消耗的減少來解釋。研究人員推測,這種減少可能是由於整個人群的炎症減少,「炎症會產生各種各樣的蛋白質和細胞因子,它們會加速你的新陳代謝,提高你的體溫。」Parsonnet 說。
要知道,Wunderlich 是在預期壽命只有 38 歲,肺結核、梅毒和牙周炎等慢性感染未經治療的人群中,獲得體溫數據的。這些傳染病和慢性炎症的其他原因很可能影響了那個時代的 「正常」 體溫。而在過去的 200 年裡,由於醫療技術的進步、衛生條件的改善、食品可及性的提高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類的公共衛生狀況已經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此外,19 世紀的家庭供暖並不普及,也沒有空調,但是如今中央供暖和空調很普遍,更恆溫的環境下,人體不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來保持恆定的體溫。
(來源:Pixabay)
「在生理上,我們和過去不同了,我們生活的環境已經發生了改變,包括我們家裡的溫度,我們接觸的微生物和我們接觸到的食物。所有這些改變都意味著,儘管我們認為人類在整個進化中都是一樣的,但實際上我們正在生理層面上發生改變。」 Parsonnet 說。
Parsonnet 和她的同事們認為,自 Wunderlich 時代以來的人類體溫差異是真實存在的,在過去的 200 年裡,高收入國家的人們在生理上發生了變化,平均體溫比前工業時代降低了 1.6%。
人體體溫是基礎代謝率的一個基本表現,而基礎代謝率又與壽命(較高的代謝率,較短的壽命)和體型(較低的新陳代謝,較大的體重)有關。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體體溫的變化,為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健康和壽命的變化提供了重要的生理線索。
-End-
參考:
https://elifesciences.org/articles/49555
https://med.stanford.edu/news/all-news/2020/01/human-body-temperature-has-decreased-in-united-states.html
https://www.newscientist.com/article/2229715-humans-are-cooling-down-so-average-body-temperature-is-no-longer-37c/#ixzz6Almxoem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