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不了多久,
人類可能就要「變涼」了?
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測量體溫幾乎成了大家的日常。
而提及人體的平均溫度,大部分人腦海裡都會閃現出「37℃」這個數字。
多年來,這個數字在醫院病房和生理學教科書中佔有重要地位,被廣泛認為是「正常的」人體平均體溫。
但新的研究表明,這個數字可能要過時了。
37℃從何而來?
一百多年前,大家還不太清楚人體的平均體溫具體是多少。
直到1851年,德國萊比錫城一位名叫溫德裡希(Carl Reinhold August Wunderlich)的醫生在收集了約2500人的體溫信息後,首次定下了37攝氏度(98.6華氏度)的體溫標準。
後來,人們對於人體體溫又有了更深的了解,比如:
人一天的體溫波動為0.2℃ ;
年輕人通常比老年人體溫高;
女性一般比男性體溫高(這與月經周期有關)。
同時,我們的體溫也隨著天氣、身體活動水平以及是否進食而變化...
總之,人體保持一個相對穩定的溫度,能保持其許多器官和化學反應順利進行,並有可能防止真菌感染。
溫度升高不利於真菌的增殖,溫度每上升1℃,能感染動物的真菌物種數量就會減少6% 。
這就是為什麼爬行動物、兩棲動物和其他冷血動物容易受到成千上萬種真菌的影響,而能夠傷害人類和其他哺乳動物的真菌只有幾百種。
但這個被廣泛認為是「正常的」人體平均體溫已經成為過去式了。
就在一個月前的1月7日,史丹福大學醫學院教授朱莉.帕森內特(Julie Parsonnet)和她的團隊剛剛發布了一項研究成果,他們發現:
自19世紀以來,成年人的平均體溫在持續下降,不到200年間下降了0.4℃,從37℃降到36.6℃。
體溫普遍下降
對人類意味著什麼?
眾所周知,體溫是和基礎代謝率掛鈎的,體溫每上升1℃,基礎代謝會提高13%。
體溫過低,可能意味著代謝不好。
體溫高時,血流速度快,白細胞就能更加迅速地發現體內異常,把病原體扼殺在搖籃裡。反之,基礎代謝率低,體溫下降,血液流速放緩,白細胞的工作效率也隨之變低。
慢慢悠悠的白細胞很難在第一時間發現異物,即使發現異物了,也很難迅速召集其他白細胞來消滅異物,導致機體容易感染病毒和細菌,引發疾病。
此外,白細胞不僅能抵禦外部病毒和細菌的攻擊,還能監測到體內的癌細胞,及時把癌變細胞殺死。
其實,即使是健康人,每天體內也會產生約5000個癌細胞。如果其中一個躲過了免疫系統的監視,倖存下來,很快就會1變2、2變4、4變8......最終演化成腫瘤。
據科學家推算,如果體溫下降1℃,免疫力降低30%,則每天免疫系統可能會漏掉近1500個癌細胞,任其瘋狂繁殖。
可以看出,良好的免疫系統,對外可以快速識別和清除病原體,對內可以及時監測並殺死癌細胞。
但是,如果體溫降低,免疫系統反應遲鈍、消極怠工,病毒、細菌、癌細胞就都有了可乘之機。
人類的體溫持續降低是否會對我們的免疫力造成不可逆轉的後果? 現代人的哪些生活習慣 造成了這一演化結果?
如果你對人體機能的不斷變化感到好奇,如果你想探知基因進化的秘密,這5本書給你關於人體的全部真相。
▼
《認識身體》
作者:[英] 加文弗朗西斯
誠然,我們都了解身體外觀,但對人體的內部構造卻一無所知,骨骼與肌肉、神經元與神經鏈,這些人的構成「組織」,只存在於醫學概念中。
我們渴望了解人體,探求人體的奧秘,開發未知的領域,進而了解我們自己,更了解人類不可避免的各種疾病的原理與奧秘。
在加文醫生的筆下,臉部的麻痺,能讓我們想到從古至今的藝術之美;飽受戰爭之苦的伊拉克老兵的症狀,卻能在三千年前的《荷馬史詩》中找到蹤影;被人忽視的肝臟秘密、受到細菌感染的手指,也像《睡美人》的故事一樣悽美;就連沉默的足趾,也充滿了人性的魅力……
▼
《基因傳》
作者 : [美] 悉達多·穆克吉
在整個20世紀,有三項顛覆性的科學概念和技術應用把人類社會引領到新的歷史階段:「原子」的發現帶來物理學的革命,「字節」的發現帶來網際網路的革命,「基因」的發現帶來生物學的革命。
基因既是遺傳物質的基本單位,也是一切生物信息的基礎,破解了基因的運行機制,也就破解了生命的奧秘,人類的病理、行為、性格、疾病、種族、身份、命運也就有了更新的答案。
如今,基因測序、基因克隆等基因技術迅速發展,人類基因組計劃也完成了全部人類基因的比對與測序工作,人類徵服基因的時代已經到來。
▼
《醫學的真相》
作者:[美] 悉達多·穆克吉
面對疾病,我們習慣把醫生當作神明。但不論是手術,還是新藥研發,都有失敗的風險。文學作品中的醫生能夠起死回生,真實世界的醫生只能盡人事、聽天命。
動輒六七個小時的手術臺上的醫生,面對不吐露實情的患者只能從病歷和檢測中尋找醫療方案的醫生,和普通人一樣,也有困惑,也會迷茫。
這本從醫生視角揭露醫學真相的圖書,相信既會讓醫生產生強烈的共鳴,感慨醫療發展的艱辛,也會讓非醫學專業的讀者從文字剖白中更了解醫生如何在不確定信息下做出正確決策。
▼
《生命的未來》
作者:(美)克雷格.文特爾
這是一本詳細論述生命科學的基本原理的傑出著作,全景展示了分子生物學的歷史沿革和未來發展方向。更重要的是,讀者可以從中了解當今科學跨學科的融合:物理、化學、生物學以及天文學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
21世紀,是生命科學大發展的時代,下一次科技產業革命必將發生在生命科學領域!人類正在經歷一個重大轉折點,本書講述的就是「奇點」到來之時DNA信息和計算機如何有機結合的有趣故事,不但震撼力十足,也極具說服力。
人類進化一旦經過「奇點」,生命、社會以及我們關心的一切,都可能有令人震驚的事情發生。
▼
《人體的故事》
作者 : [美] 丹尼爾·利伯曼
這是一部從現代語境出發、回溯人類歷史的人體進化簡史,一本從進化、健康與疾病的相互關係著手、審視人體命運的權威著作。
作為哈佛大學進化生物學教授,作者丹尼爾·利伯曼在書中匯集了多年來針對人體進化展開的深入研究,詳細講述了人類如何一步步落入了當前失配性疾病頻發的泥沼。
而進化無疑是幫助我們尋找病因、預防並治療失配性疾病的一劑良方,得以讓我們重新思考人類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