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新冠肺炎的影響,2020年上半年以來,人類每天量體溫的次數突破世界紀錄。當體溫低於37度時,人們便會開心地投入到工作生活中去,體溫檢測也成了家常便飯。
說起正常體溫,很多人都認為在37度左右。實際上,科學研究表明,人體的正常體溫早已不是37度。
很多人都知道「人類的平均體溫為37度」這個結論,但卻不知道是怎麼來的。
德國科學家卡爾溫德裡希實際統計了25000名人類的體溫信息後,於1851年第一次提出了將37攝氏度(98.6華氏度)定為人的正常溫度,這一結論也在當時得到了廣泛認同。
後來,科學家們發現人類的正常體溫實際上在35度到37.7度之間產生波動,如果按照平均值來看,人類的平均體溫應該為36.8度。
2020年1月17日,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研究發現:現代人的體溫,在19世紀以來,每10年平均下降0.03度;尤其是男性,比起150年前的人,更低了0.59度。
朱莉教授表示:「19世紀以來至今,美國人的平均體溫始終在下降,在不足200年的時間裡,他們的體溫竟然悄悄的下降了0.4℃,從起初的37℃降至36.6℃。」
史丹福大學
在另一項研究中,人類學家們對玻利維亞一個相對偏遠的土著部落Tsimane展開長時間的研究。當他們首次開始研究時,Tsimane成年人的平均值為37攝氏度,這個數值跟兩個世紀前在歐洲測得的溫度如出一轍。然而,過去了十餘年年,該測量值下降至36.5℃(女性為36.53℃,男性為36.57℃),平均每年迅速下降0.03℃。
人類是恆溫動物,體溫維持在一定範圍內,能讓人體各細胞和代謝反應更有效地運作,並避免體內外的病菌孳生。體溫無論過高或者過低,都會使得人體機能的正常運轉出現異常。學習過中學生物的朋友們應該都有了解。因此,體溫的顯著降低引起了科學家們的興趣,同時也讓他們感到困惑。
眾所周知,人類的體溫會因為外界的幹擾而隨之改變。因此有人會覺得平均體溫的下降很正常,實際上,並非如此。
Tsimane
對於人類體溫的顯著降低,目前還沒有得出結論,大家各有看法,莫衷一是。當前的主要假設之一是衛生狀況得到改善,清潔水更容易獲得,更好更快地獲得藥物,減少了人類感染的風險,從而降低了他們的體溫。這一假設似乎站得住腳,兩個世紀前,歐美各國的醫療水平跟現在不能同日而語,當時的人們受到更多的疾病、感染等的威脅,因此需要維持相對高一些的體溫。這個假設可以解釋近幾個世紀的體溫變化,卻難以解釋Tsimane與現代人類近些年的體溫變化。雖然Tsimane中的一些感染確實與體溫升高有關,但不足以解釋體溫急劇下降的原因,因為在玻利維亞農村,感染仍然較為普遍。
又有人認為是因為空調和暖氣等的發明,使得我們更容易保持恆定的體內溫度。在相對先進的現代地區可能說得過去,但是Tsimane的人們作為相對的土著人群,依然沒有使用任何的現代化技術來輔助調節體溫,而這也是科學家們將Tsimane作為研究對象的重要原因。
還有一種說法是樣本不夠精準。實際上,該項分析是基於對5500名成年人的大量樣本,以及多達約18000次長期觀察得出的,並考慮了可能影響人的體溫的許多其他因素。
也有人認為:他們是低收入人群,樣本不具代表性。然而,美國最近的一項研究又否定了他們的看法,該研究發現:高收入國家的人類目前的平均體溫比工業化前時代低1.6%(36.4°C)。
此外,還有很多假設,但都沒有強有力的證據支撐。
對於體溫顯著而下降的原因,科學家們還沒有定論,但這肯定是由很多因素綜合影響的。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人類正不斷進化,而這跟人類的進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很多人對於進化論不夠相信,最大的原因可能是:拿我們自己來說,5000年前的人類似乎和現代人類看起來沒什麼區別。實際上,人類一直在進化,並且比我們想像中還要快。
據《解剖學雜誌》上的研究指出:人類手臂上多出來一條動脈的現象越來越普遍,嬰兒在子宮內發育時手臂中只有一條正中動脈,出生後,這條動脈就會逐漸萎縮、消失,同時橈動脈和尺動脈會生長出來。但越來越多的新生兒會將這條正中動脈留存下來。目前這個比例已達35%,科學家估計本世紀末,所有人手臂中都會出現3條動脈。
此外,由於臉部變小使可容納智齒的空間減少,智齒出現的比例也在逐漸減少。
而荷蘭癌症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在英國《放射療法與腫瘤學》雜誌上寫道,他們發現了人體新器官:藏在喉嚨深處上部的唾液腺。而新發現的唾液腺被研究人員稱為「咽鼓管腺」。
從手臂,到臉部(牙齒),再到新器官(這個可能是之前沒有發現),再到體溫的下降,凡此種種,都證明了一個結論:人類確實在不斷進化。
人類對自身身體結構的研究已有數千年,但在2020年的今天,仍然發現了許多新東西。人類身體的奧秘等待著科學家們的不斷探索,每一個這樣神奇的探索與發現,相信這正是科學的魅力所在。
關於人類的體溫降低,你有什麼獨到見解?請留下您的真知灼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