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正常體溫或成歷史:人類體溫普遍降低意味著什麼?

2020-12-04 新華報業網

  交匯點訊 最近因為疫情的關係,出入小區、超市、地鐵等公共場所都要測量體溫,但小張發現,無論自己還是身邊同事,體溫區間都在36℃多一點,很少出現37℃的情況。

  巧合的是,今年1月7日發表在科學期刊《elife》上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的研究表明,現在我們的體溫正在穩步下降,現自19世紀以來,成年人的平均體溫在持續下降,不到200年間下降了0.4℃,從37℃降到36.6℃。

  一個多世紀以來,37℃(98.6華氏度)一直被用作人類健康的體溫標準,但這個標準卻在不斷受到懷疑,為什麼身邊所有人的體溫都不到37℃呢?

  37℃的平均體溫怎麼來的?

  說起這個「37 ℃標準體溫」,還是源自1851年德國醫生卡爾溫德利希的研究成果。他當時從25000名患者那裡進行了數百萬次的體溫測量,並基於這些數據撰寫了一篇影響深遠的文章,並設定了奉行了一個多世紀的體溫標準,即37 ℃是正常體溫的「生理點」,這種說法一直延續至今。

  這麼多年來,醫生們也把體溫作為一個關鍵的生命體徵來幫助確定一個人的健康狀況。有證據表明,人體保持一個相對穩定的溫度,是為了保持許多器官和化學反應的正常運轉,並有可能防止真菌感染。但最近,這個相對穩定的「37 ℃標準體溫」標準在改變,許多科學家認為人類體溫在不斷下降,37℃已經成為歷史。

  研究證明人類體溫一直在下降

  《elife》的一項新研究表明,現在我們的體溫正在穩步下降。該項目是由史丹福大學醫學院教授朱莉・帕森內特和她所在團隊進行的,他們對比了歷史上三個時間段的數據。第一個是兩萬多名參與過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的退役軍人,他們的體溫數據是在1860-1940年間測量的,另外兩個數據來源分別為1971-1975年美國的健康調查,以及史丹福大學資料庫內2007-2017年的數據,總樣本量約為67萬個。結果顯示,基本上每過10年,美國人的平均體溫就會下降0.03攝氏度。

  所以在19世紀,美國人的體溫平均還是在37 ℃左右,但如今現代人的平均體溫已經降至36.6 ℃,反而更像是目前人類的穩定溫度。

  為什麼人類的體溫會逐漸下降?

  為什麼人類的體溫會逐漸下降,科學界尚未有確切的說法。朱莉・帕森內特猜測稱,這可能和人類生活環境的變化有一些關係。「我們生活的環境已經發生改變,包括室內的溫度、與微生物的接觸,以及可以獲取的食物。我們在生理上正在發生變化。」另一個原因可能是,由於現在衛生、醫療和飲食條件的改善,現代人不會像19世紀的人一樣,容易染上因瘧疾、肺結核和牙疼等引起的炎症疾病。「我們用各種抗體藥物解決了一般性炎症,這令人類不需要再加速身體的新陳代謝來抵禦疾病,體溫自然也就降了下來。」帕森內特解釋說。

  還有專家分析認為,人類體溫下降的主要的原因是缺乏運動,肌肉是人體內最大的發熱器官,較少的肌肉意味著較低的體溫和較低的基礎代謝;其次,無處不在的空調,使人類大腦下丘腦的體溫調節中樞失去了接收刺激的機會,久而久之,體溫調節中樞將對外界溫度不再敏感;此外,現代人生活壓力大,導致人體處於應激狀態時產生的「皮質醇」長期過量分泌,一邊分解肌肉,一邊儲存脂肪,基礎代謝率一降再降,體溫也就隨之降低。

  體溫普遍下降的影響並不大

  不過,就算人類的平均體溫發生了變化,它也不會改變醫生們對病人體溫的原有評估。比如發燒這件事,成年人的體溫只要超過37.7 ℃,仍然會被認為處於低燒狀態。

  何況,新的研究結果也存在一些爭議。來自馬裡蘭大學醫學院的菲利普・馬克科維克博士便表示,南北戰爭時期的數據存在太多變量,沒人能保證士兵在測試時是否處於健康狀態,而且也不清楚這些數據到底是來自腋下還是口腔。

  他還表示,人類的身體並非只有一種溫度,比如說我們肝臟的部分往往是最熱的,皮膚表層則是最冷的;另外體溫也會因時間、天氣而在一個範圍內出現小幅波動,比如早上和晚上跑步後測得的體溫也會不一樣。

  制定出一個正常的體溫數值,並把它作為感染和疾病的標準本來就是一件不合理的事情。比起體溫計上的數字,人們更應該關注自己的感受。

  而在帕森內特看來,人類身體變得稍微涼一點,其實也並不奇怪:「我們也會長高,也會變胖,體溫只是人類在過去200 年演變過程中的另一種生理機能變化而已。」

  她還表示,這種降溫趨勢很可能還會繼續,但降到一定程度就會停止,至於降溫會不會對人類的平均壽命帶來影響,則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交匯點記者 張宣 蔡姝雯 綜合整理

版權和免責聲明

版權聲明:凡來源為"交匯點、新華日報及其子報"或電頭為"新華報業網"的稿件,均為新華報業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註明來源為"新華報業網",並保留"新華報業網"的電頭。

免責聲明:本站轉載稿件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新華報業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者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相關焦點

  • 人類正常體溫37℃已成歷史,體溫普遍降低意味著什麼?
    人類正常體溫37℃已成歷史,現在人們的體溫普遍降低意味著什麼?人類體溫在170年間下降了0.4℃,意味著我們免疫力下降,大大提高了病毒、細菌感染和癌症的發生率。我們能做的,就是通過調節日常飲食、加強體育鍛鍊、不濫用空調、放鬆心態緩解壓力等方式,從一點一滴的小細節中,適當提升體溫。
  • 人類正常體溫37℃已成歷史:體溫普遍降低意味著什麼?
    根本原因很簡單:因為它會飛,看過的朋友都知道,蝙蝠免疫系統強大,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體溫能保持較高的40℃。研究顯示,體溫每降低1℃,免疫力就會下降30%以上;體溫每升高1℃,免疫力就會提升5~6倍,這麼看的話,蝙蝠的免疫力大概比人類高几百倍——怪不得蝙蝠百毒不侵,還不會得癌症......眾所周知,體溫是和基礎代謝率掛鈎的,體溫每上升1℃,基礎代謝會提高13%。體溫過低,可能意味著代謝不好。
  • 深度好文:人類正常體溫37℃已成歷史:體溫普遍降低意味著什麼?
    記得小時候生物課上講過,人的正常體溫大約是37℃,但為什麼身邊所有人的體溫都不到37℃呢?就在一個月前的1月7日, 史丹福大學醫學院教授朱莉·帕森內特(Julie Parsonnet)和她的團隊剛剛發布了一項研究成果, 發現自19世紀以來,成年人的平均體溫在持續下降,不到200年間下降了0.4℃,從37℃降到36.6℃。
  • 人類體溫37℃已成為歷史:人類體溫普遍降低意味著什麼?
    記得我們在上課的時候,老師會更我們說,我們人體的正常體溫是37℃。現在我們很多人在測體溫的時候都是在36.6℃左右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人類的體溫從37℃下降到36.6℃僅僅用了不到200年的時間,有人會好奇了不就是下降0.4℃而已嗎,有什麼大驚小怪的。首先我們要知道蝙蝠為什麼百毒不侵了,很有可能它們的體溫過高了,擁有強大的免疫系統。
  • 較真丨人體正常體溫37度已成歷史是真的嗎?體溫普遍降低意味著什麼?
    近日,美國史丹福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從19世紀到現代,人體體溫持續緩慢下降。 2人體體溫下降的原因,可能是綜合多種因素的結果,比如現代人不必不再需要為抵抗高溫或嚴寒而付出大量的能量、患感染性疾病的機會也大幅降低等。但體溫下降對於人類意味著什麼呢?是因此更加健康,對環境適應能力更強,還是變得更弱,目前還沒有可靠的研究數據告訴我們是哪一個。
  • 體溫越低,免疫力越差,人類體溫普遍降低意味著什麼?
    最近對體溫的測量可以說已經成為了我們的日常,有些人甚至每天都要測量好幾次。可能有些人在小時候上過的生物課上聽到過,人類的正常體溫應該在37℃左右,但是我們通過這幾天對自己的體溫測量,發現我們正常體溫現在一般都是不到37℃的,除非是生病的人,體溫容易到37℃。
  • 37℃不再是正常體溫?人體的體溫持續降低,到底意味著什麼
    最後通過數據分析:每隔10 年,美國人的平均體溫就會下降 0.03 攝氏度。最後表明:人類正常體溫已不再37℃,而是36℃。但是「下降0.4℃」的說法在我們國內尚無數據說明,國外又研究支持。他們給出人類體溫悄然「下調」的原因如下:一、居住環境對於這樣的現象,科學家並不清楚是什麼原因所致,只大體猜測可能與人類居住環境出現變化有關。
  • 正常體溫本來是37度,為什麼大家普遍達不到?體溫低,說明什麼?
    人的體溫多少度是正常體溫?相信絕大多數人的回答都是37度,以37度為標準,如果超過了,就覺得是發燒了。正常的體溫是37度嗎?但為什麼我們在測量的時候,普遍達不到?體溫低說明什麼?在正常的範圍內,體溫是低一點好還是高一點好呢?今天這篇文章,就像大家具體介紹一下,帶你詳細了解體溫。
  • 人類37℃正常體溫將成歷史,人類體溫正在快速變涼
    來源:Bio生物世界對於量體溫來說,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尤其是今年的新冠疫情大流行,量體溫已成常態。溫德利希取中間值,確定了人體溫度大約為37℃的標準數值。此後,37℃作為標準正常體溫,收錄進入了教科書,成為了常識,也被作為評估發燒的標準,如今已經沿用了近200年時間。然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隨著時間的流逝,人類的體溫似乎正在緩慢下降。
  • 人類正常體溫37℃已成歷史,我們正在變得「涼涼」?
    我記得小時候生物課上講過,人的正常體溫大約是37℃,但為什麼身邊所有人的體溫都不到37℃呢?就在今年早些時候,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教授朱莉·帕森內特帶領團隊發布了一項研究成果。溫德利希取中間值,確定了人體溫度大約為37℃的標準數值。「他(溫德利希)幾乎找到了所有他能找到的人,無論他們身體健康還是正在生病。然後,他寫了一本關於疾病引發人體溫度變化的大書(large book)。」帕森內特說,37℃的標準體溫就這樣被課本收錄,也成為了人們的常識。在1992年之前,學界對37℃的標準體溫幾乎沒有過嚴厲的質疑。
  • 人類再也沒有37℃的正常體溫了,意味著什麼?難以想像!
    文/行走天涯人類再也沒有37℃的正常體溫了,意味著什麼?難以想像!曾幾何時,我們一直以為自己的正常的體溫數值是在37℃,然而隨著新冠疫情的快速的傳播,越來越多的人發現原來自己的正常體溫並不是37℃,而是36.7℃。這對於不少人來說就一頭霧水了。殊不知人的體溫其實也不會永遠的恆定不變,雖然人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恆溫動物。人的體溫偏高1℃或者偏低一攝氏度。身體都會極為不適。
  • 人類體溫37℃已成為歷史:體溫越低,免疫力越差,人類體溫普遍降低意味著什麼?
    最近,因為疫情的關係,格芬君每天都要測三次體溫,卻發現每次測量結果都在36.3℃左右,夜晚略高。
  • 人類體溫在神秘下降,100年降了0.3℃,體溫低於37℃意味著什麼?
    眾所周知,人的正常體溫為37 ℃。那麼,這個說法是從何而來的呢?為什麼37 ℃被認為是人的正常體溫?37 ℃又是指哪裡的溫度呢?不過,人的正常體溫不會一直維持37 ℃,而是會隨著每天的不同時間有規律地波動,幅度為0.5度至1度。一般而言,人的體溫會在下午至晚上達到最高,而在早上正常醒來前大約兩小時降到最低。
  • 人類體溫在神秘下降,100年降了0.3℃,體溫低於37℃意味著什麼?
    當體溫降低時,下丘腦的體溫調節中樞會讓肌肉顫抖,以產生更多的熱量;同時會讓血管收縮,以減少熱量耗散。同樣地,當體溫升高時,大腦也會採取措施試圖降溫。 人體需要維持一個合適的溫度才行,因為身體中的各種生物化學反應都依賴於各種酶的活性。如果體溫過高或者過低,酶的活性都會下降,都會影響生物化學反應速度,導致新陳代謝無法維持正常。那麼,多少度的體溫才是正常的呢?
  • 人類再也沒有37℃的正常體溫了,意味著什麼?
    但別忘了近200年時間,人類生活方式的改變,幾乎抵得上以往幾千年,尤其是體力勞動方式的改變,以及抗生素藥物的使用,都會使人體平均體溫出現降低,有一句很經典的話形容當前的人體條件:壽命比以前長了,但生命質量卻沒有以前棒了。
  • 回不去的37℃,人類體溫持續下降到底意味著什麼?
    用不了多久,人類可能就要「變涼」了?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測量體溫幾乎成了大家的日常。而提及人體的平均溫度,大部分人腦海裡都會閃現出「37℃」這個數字。
  • 人類37℃正常體溫將成歷史,人類正在快速「涼涼」
    對於量體溫來說,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尤其是今年的新冠疫情大流行,量體溫已成常態。 1851年,德國醫生卡爾·溫德利希(Carl Wunderlich)測量了萊比錫市25000人的腋窩溫度,這些體溫數據從36.2℃到37.5℃不等。
  • 是什麼原因導致人類正常體溫37℃成為歷史?
    我記得以前小時候,課本教我們的人體正常溫度是36.8-37.2℃之間。
  • 「37℃」成了歷史:人類的體溫為什麼比一百年前低了?
    最近,因為疫情的原因,測體溫成了每天上班和進出小區時最「驚心動魄」的事:「嘀」聲之後緊緊盯著測溫員或溫度顯示屏,等待結果的那幾秒總會不自覺的緊張……自從測體溫成了生活日常,浮動在35℃~36.7℃之間的溫度,也讓人疑惑:在以往的認知裡,37℃才是人體正常體溫,為什麼我們都變「涼」了?
  • 人類體溫已不再是37度!這很可怕
    2020年上半年期間,人類每日量體溫的次數突破世界紀錄,當人們意識到自己的體溫低於37度時,將會以最佳的心態邁向嶄新的一天,當人們得知自己的體溫高於37度時,這意味著他很可能會受到嚴格的「保護」。顯然,大多數人類卻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事實,人們的體溫過低,並非是一個好的徵兆,甚至會因此發生更加可怕的事情。科學研究表明,人類的正常體溫早已不是37度,那麼,是什麼讓人類深信不疑的認為我們的正常體溫是37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