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只能說是人類進化的必然,因為人體37度的參考標準已經存在近200年了,雖然從生物進化角度講,200年只是彈指一瞬,不足以這麼大幅度的降低人體溫度。但別忘了近200年時間,人類生活方式的改變,幾乎抵得上以往幾千年,尤其是體力勞動方式的改變,以及抗生素藥物的使用,都會使人體平均體溫出現降低,有一句很經典的話形容當前的人體條件:壽命比以前長了,但生命質量卻沒有以前棒了。
人類與其他哺乳動物一樣,通過新陳代謝、體力勞動、血液循環等,產生了相對恆定的體溫調節機制,也就是所謂的「恆溫動物」。這種體溫調節機制是人類在幾萬年進化過程中自然形成的,而除了上述條件外,過程中可能還有與病毒抗爭的因素,因為我們都知道人體發燒的過程就是在與病毒抗爭的過程,37度的體溫足以殺死大部分病毒,確保人類在地球上持續生存。
最初的人類通過狩獵獲得食物,現代人類通過種植獲得食物,雖然方式不同,但不管狩獵還是勞作,身體肯定都處在運動過程中,所以在以往幾千年甚至萬年的時間裡,人體新陳代謝基本保持一個速度,所以平均體溫處在37度左右。然而,近百年時間,因為科學技術的逐漸創新,人類進行了工業革命,工業的產生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人類的雙手,人類不再需要背負大量的勞作,所以新陳代謝在不知不覺中便降低了速度,從而也在不知不覺中降低了體溫。
另一個就是抗生素的發明使用,以往人類生病、病毒感染等,頂多使用草藥輔助治療,身體恢復主要還是得靠個人身體素質,也就是完全通過自身與疾病進行抗爭,雖然疾病死亡率比現在要高很多,平均壽命也遠不及當前,但只要是能扛過疾病,留下來的都是「精英」,身體素質絕對沒得說。在與疾病進行抗爭的過程中,人體溫度起的作用非常大,然而當前面對疾病時,不管大病小病,人們都選擇吃抗生素類藥物,並且產生了依賴性,久而久之身體素質自然出現滑坡,體溫也就相應降低。
其實我們可以大膽的揣測,以目前科學技術的發展速度,未來人類的平均壽命肯定還會持續延長,但相應的人體平均溫度還會持續降低,因為人類現有的科學技術,大部分的出發角度都是為了解放人類雙手,減少人類自身的肢體勞動,當未來人類只通過大腦就可以支配所有事項時,平均體溫降低到何種程度,甚至都不敢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