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我們只有在體檢或者是感冒發燒的時候,才會偶爾量一次體溫,但是一場鋪天蓋地的新冠肺炎改變了這樣的狀況。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醫院人滿為患,健康的人也被封閉在家裡。這時候每個人每天要做的事情,除了消毒就是量體溫,只有每天測量的數據沒有變化才能稍微放下心來。
而隨著這場疫情的形勢逐漸變好,商場、電影院、超市等公共場所也都恢復了營業,看上去和往常沒有什麼不同,但是測量體溫的這一習慣卻一直都存在。我們可以回想一下,測完體溫的時候,額溫計上顯示的數字似乎從來就沒有超過37攝氏度,一般都是在36點幾,這似乎和我們記憶中的不太一樣,小時候量體溫的時候,數字幾乎都是在36.7攝氏度到37攝氏度之間的。難道是從前的水銀溫度計不夠準確嗎?錯,其實是人類的體溫正在逐步下降。
為什麼人類的體溫會逐年下降?
原因一:空調吹多了
古代人冬天需要燒暖爐取暖,夏天也必須要在房子裡放上冰塊才能稍微解暑;反觀現代人,只要手握空調遙控器,就能把室內的溫度調節成最舒適的狀態。夏天的時候,窗外是豔陽高照,我們卻可以蓋著毯子,在冷風吹拂的房間裡吃著冷飲;冬天的時候,室外冰天雪地,我們也能脫去繁重的外套,吹著熱乎乎的空調,喝著可口的冷飲。
有了空調的存在,我們對於炎熱及寒冷溫度的自我調節就沒那麼敏銳了。原本不管在夏天還是冬天,身體的溫度都能根據周圍環境的變化而做出一定的改變。但是我們現在卻始終處在了一個「舒適圈」裡,不管是在家還是上班,幾乎都有空調的存在,這時候大多數人的體溫調節「失靈」,整體體溫下降也就不是什麼新奇的事了。
原因二:不需要過多的勞作
我們現代的科技發展都是十分發達的,想要建造房屋的話,有挖掘機來翻土;想要收割糧食也只需要在專門的機器上坐著,在駕駛室操控搖杆就能收穫。現在相比從前來說,進行的體力勞動沒有那麼繁重了,不用每天大量地勞作的話,身體的新城代謝的速度就沒有那麼快了。好比一個在不斷加柴的爐子和偶爾添柴的爐子,一定是沒有間歇的那個溫度高。用這種比喻來看待我們自身也是一樣,沒有一直處在高強度的運動之下,體溫自然也就不會很高。
體溫不斷下降帶來的影響:會讓我們抵抗病菌的能力變弱。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一個說法:「發燒能把病毒燒死」,這句話雖然有些神叨叨的,但是表達的意思沒有錯。當我們生病時體溫升高,其實就是身體在和病毒做鬥爭所呈現出來的反應。當我們的體溫較高的時候,我們的免疫力其實也是比較強的;而體溫降低的時候,身體裡細胞的活性調動不起來,也就容易讓病毒「乘虛而入」。我們在沒辦法改變體溫的情況下,就要做到多跑步、吃些高蛋白的食物如魚蝦等,這樣才能確保身體不會在關鍵時刻「掉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