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正常體溫大約是37℃,但為什麼身邊所有人的體溫都不到37℃呢?

2021-01-13 A愛醫網

點上面「A愛醫網」關注

學習中醫特色療法,掌握專業技術,健康一身輕

一直以來的常識告訴我們,人的正常體溫大約是37℃,但為什麼身邊所有人的體溫都不到37℃呢?

史丹福大學醫學院教授朱莉·帕森內特(Julie Parsonnet)和她的團隊剛剛發布了一項研究成果, 發現自19世紀以來,成年人的平均體溫在持續下降,不到200年間下降了0.4℃,從37℃降到36.6℃。

前幾天,看過一篇關於蝙蝠的文章,也不知道是否權威,但是可以對大家進行一些啟發:
病毒學解密:蝙蝠為何能把上百種病毒封印在體內?根本原因很簡單:因為它會飛,看過的朋友都知道,蝙蝠免疫系統強大,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體溫能保持較高的40℃。研究顯示,體溫每降低1℃,免疫力就會下降30%以上;體溫每升高1℃,免疫力就會提升5~6倍,這麼看的話,蝙蝠的免疫力大概比人類高几百倍——怪不得蝙蝠百毒不侵,還不會得癌症......眾所周知,體溫是和基礎代謝率掛鈎的,體溫每上升1℃,基礎代謝會提高13%。體溫過低,可能意味著代謝不好。反之,基礎代謝率低,體溫下降,血液流速放緩,白細胞的工作效率也隨之變低。慢慢悠悠的白細胞很難在第一時間發現異物,即使發現異物了,也很難迅速召集其他白細胞來消滅異物,導致機體容易感染病毒和細菌,引發疾病。此外, 白細胞不僅能抵禦外部病毒和細菌的攻擊,還能監測到體內的癌細胞,及時把癌變細胞殺死。其實,即使是健康人,每天體內也會產生約 5000個癌細胞。如果其中一個躲過了免疫系統的監視,倖存下來,很快就會1變2、2變4、4變8......最終演化成腫瘤……研究人員認為,美國人平均體溫的下降可以用代謝率的降低或能量消耗的減少來解釋。這種能量消耗減少,可能是由於人體內炎症減少。炎症會產生各種各樣的蛋白質和細胞激素,它們會加速你的新陳代謝,提高你的體溫。
在過去的兩個世紀,醫療條件的進步,生活標準的提高,更加充足的食物供應,都讓公眾健康得到極大改善。研究團隊還認為,現代人長期處於適宜溫度,也是能量消耗減少的原因之一。19世紀時,夏天沒有空調,冬天供暖也不普遍。如今,一臺中央空調就解決了所有問題。人體體溫是基礎代謝率的一種表現,而基礎代謝率又與壽命(較高的代謝率,較短的壽命)和體型(較低的新陳代謝,較大的體重數值)有關。隨著時間推移,人體溫度所產生的變化,為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健康和壽命的變化提供了重要線索。從生理學角度來說,我們已經是隨著時間進化的人類了,現代人類已經變得和19世紀的普通人不同,甚至有別於上世紀60年代的人,我們變成了如今更加'涼涼'的人類。科學家分析, 人類體溫在170年間下降了0.4℃,近20年的下降幅度尤其大,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運動。在離我們並不遙遠的50年前,人們每天都要做很多運動:農村的人要種莊稼或者放牧,即使是城市人群,也會每天手洗衣服、自己做飯、清掃房間;大家出門會優先考慮步行或自行車,閒暇時靠戶外運動打發時間。然而,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好像越來越「懶」了——吃飯靠外賣,出門就打車,洗衣服有洗衣機,洗碗有洗碗機,掃地有機器人,隨時可以躺在床上打遊戲,男生打籃球、女生踢毽子的校園場景一去不復返。基礎代謝與任何外在活動無關,是一個人什麼都不幹的時候的自然消耗,而肌肉是人體內最大的發熱器官。較少的肌肉,意味著較低的體溫和較低的基礎代謝。一個肌肉含量高的人,即使什麼也不做也仍然在消耗能量。現代人運動量的減少,導致肌肉含量普遍低。基礎代謝下降,能量消耗就會減少,內臟脂肪就會增加。而內臟脂肪組織會分泌出超過20種不良激素(或者脂肪細胞因子),會引起血管炎,還會削弱胰島素的功能,從而導致癌症、高血壓、糖尿病等一系列疾病。專家認為,除了肌肉質量下降外, 空調導致的出汗困難也是現代人體溫下降的一大原因。人們長期在空調屋工作和生活, 大腦下丘腦的體溫調節中樞失去了接收刺激的機會,久而久之, 體溫調節中樞將對外界溫度不再敏感,從而導致體溫降低。50年前,孩子的平均體溫都在37度左右,成人的平均體溫在36.5-36.8度之間。而現在,可能令你想不到的是,你的正常體溫已經不是36.5度了。現代化的生活,不合理的飲食及錯誤的生活習慣已經使我們的體溫降低了近一度。研究表明,體溫降低一度,免疫力會降低30%以上,相反,如果在正常體溫的基礎上體溫提高一度,免疫力會增加5~6倍。

人體的理想體溫是36.5~36.8度。特別是36.5度,可以說是個分水嶺,低於這個溫度,身體的不適將伴隨你的一生,高於這個溫度,你的一生將絲毫不用擔心健康問題,必將能生龍活虎的活下去。你若想隨心所欲的活著,一定要保持36.5度的基本體溫。想要譜寫出一個絢麗多彩的人生的你,請把36.5度的體溫作為你的努力目標。

要健康,先調整體溫 ,想要知道怎樣才能改善身體狀況,更加健康美好的生活下去嗎?方法極其簡單:那就是提高體溫。每個人的正常體溫都有所不同,你是否想過體溫和運動的關係?你的正常體溫和免疫力高低有關?是非常神奇的,它不僅能影響人體的新陳代謝,還跟免疫力、自律神經息息相關。要健康、要減肥,都得先調整體溫。 比起體重與體內脂肪的變化,體溫才是身體健康的重要指標。只要體溫升高,就能擁有即使不限制飲食、不劇烈運動也能自動燃燒脂肪的能力。因為體溫上升1℃,新陳代謝也會上升12%。因而不限制飲食就能夠輕易瘦下去。此外,身體一旦變得溫暖舒適,水分也更容易排出去,因此臃腫的下半身和突出的小腹,也是很容易就能解決掉的。
人體體溫35℃時是癌細胞繁殖的最佳溫度。癌細胞在胃、大腸、食道、子宮、肺等器官內部,趁內臟溫度偏低時進行繁殖,但相反,在溫度較高的心臟、脾臟裡則不能生存。水腫其實是多餘的水分囤積在皮膚組織下未能排出的狀態。體溫較低時自然會減少體液排洩,而未能排洩的體液存留在體內,首先是小腹突出和腿部水腫的主要原因。如果讓體溫循環流動使腎臟暖和後,不僅使排尿順暢,也使小腹突出和水腫自然沒有了,於是會擁有水分代謝良好的體質。雖說多喝水對便秘有好處,但是就女性而言,便秘基本上是因腸胃溫度過低,蠕動不好而造成的。對於這些「冷腸型」的人而言,攝取更多水分只會讓便秘更加惡化。讓體溫循環流動以溫暖小腹與腸胃,或者是泡浴這些方法會使腸胃溫暖起來,便秘就會消除。寒冷與精神有著密切的關係。上午覺得頭腦不清醒,是因為體溫過低,血液不能運送到大腦裡造成的。同時體溫偏低的人容易因為血液循環不好而導致消沉鬱悶。另外,11月至來年3月這段寒冷的時間裡,更是「冷體質」人們容易犯困的時節。 對於「冷體質」的人們,寒冬時節拍拍肚子,如果有啪啪的響聲,則表明腸胃囤積過多水分,從而使得下腹部冰冷。子宮肌瘤、子宮癌、卵巢癌的某些成病原因是下腹部的冰冷導致的。
為不孕症而苦惱的女性也都有「冷體質」的特徵。讓體溫循環流動以溫暖小腹,讓子宮和卵巢的血液循環更順暢,也就擁有了易受孕的體質。
是否有過雙腳冰冷,怎麼也睡不著的時候?「冷體質」者一旦感覺雙腳發冷,這時體內的主要血液都湧上頭,因為腦內充血,使得腦神經不易休息,也就不能達到熟睡狀態。
是「冷體質」者常患的皮膚疾病。因為出現皮炎、溼疹、花粉症以及鼻炎等過敏症狀,其實是肌膚長期處於「冷體質」而強迫性將體內的水排出、以達到健康狀態的一種本能反應。凡是「冷體質」者常有腰酸背痛的症狀。腰酸背痛是局部長期受冷導致血液循環不好而產生的病症。因此,避免腰背部受冷或在酸痛難耐的地方進行熱敷,會改善血液循環。
武漢大學健康學院臨床流行病學教授廖皓磊表示加強運動、營養,的確可以提高人體基礎代謝率,提高基礎體溫。但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運動、營養需要長期堅持。我們要提高體溫,增強免疫力,需要通過物理療法和行為療法:冬季最好戴帽子,每天泡腳洗熱水澡,多喝熱水。現在大家宅在家裡,無事可以泡泡腳,一天三次不為過。在目前的特殊時期,不提倡臨時抱佛腳開展高心率、高強度的運動,這樣反而會降低抵抗力。年輕人在家做做平板支撐、伏地挺身,在跑步機上快走,中老年人可打太極、做養生操,女士跳跳有氧操、做瑜伽等30分鐘左右都是不錯的選擇。運動時心率在120至150之間比較好,既達到運動效果,又不超過普通市民的身體承受能力。

                                      

掃碼下方對應的圖片二維碼,看教學視頻

心天瀉血視頻課

劉豔能量手產後

葉穎華肌筋膜松解

嘉惠董氏奇穴

李吉尚骨旋移柔性正骨

楊西茹無痛經絡催乳



相關焦點

  • 人的正常體溫為什麼是37℃
    每當我們感冒發燒的時候,都要用溫度計測量體溫。通常來說,我們的體溫都在37℃左右。
  • 人的體溫為什麼是37℃?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每個人和周圍的人都有著這樣或者那樣的不同,比如年齡、身高、體重……但是在一個數字上,大家都一樣,那就是體溫37℃。為什麼會這樣?37℃是平均值嚴格地說,37℃只是體溫概略的數字,因為身體各部位的溫度會略有差別。
  • 體溫之謎:人的體溫為什麼是37℃
    但一般人的體溫一定是37℃左右,並且維持著基本恆定。為什麼人的體溫會是這種狀況呢?   在生物學裡面,科學家把動物分成「恆溫動物」和「變溫動物」兩種。不管是寒帶的企鵝還是熱帶的駱駝,它們的體溫同樣是37℃左右。為什麼這些迥然不同的動物卻不約而同地選擇了體溫恆定的生活方式?
  • 正常體溫本來是37度,為什麼大家普遍達不到?體溫低,說明什麼?
    人的體溫多少度是正常體溫?相信絕大多數人的回答都是37度,以37度為標準,如果超過了,就覺得是發燒了。正常的體溫是37度嗎?但為什麼我們在測量的時候,普遍達不到?體溫低說明什麼?在正常的範圍內,體溫是低一點好還是高一點好呢?今天這篇文章,就像大家具體介紹一下,帶你詳細了解體溫。
  • 37℃正常體溫或成歷史:人類體溫普遍降低意味著什麼?
    交匯點訊 最近因為疫情的關係,出入小區、超市、地鐵等公共場所都要測量體溫,但小張發現,無論自己還是身邊同事,體溫區間都在36℃多一點,很少出現37℃的情況。,成年人的平均體溫在持續下降,不到200年間下降了0.4℃,從37℃降到36.6℃。
  • 為何人的正常體溫為37℃?天賜的黃金溫度!
    從絕對零度-273℃到普朗克溫度1.4×10的32次方K,溫度的範圍大到令人難以想像,為何我們人類對37℃情有獨鍾呢?嚴格來說37℃應該是一個平均值,人的正常體溫可在35℃到37.7℃之間波動,平均值約為36.8℃。
  • 人類正常體溫37℃已成歷史,體溫普遍降低意味著什麼?
    人類正常體溫37℃已成歷史,現在人們的體溫普遍降低意味著什麼?人類體溫在170年間下降了0.4℃,意味著我們免疫力下降,大大提高了病毒、細菌感染和癌症的發生率。我們能做的,就是通過調節日常飲食、加強體育鍛鍊、不濫用空調、放鬆心態緩解壓力等方式,從一點一滴的小細節中,適當提升體溫。
  • 正常體溫已不再是37℃!人體開始變涼了?
    最近,因為疫情的關係,每天進出小區都要測量體溫。不少人發現每次測量結果都是36℃多,很少會高於36.7℃。這就有點讓人納悶了。小時候課本上說,人的正常體溫大約是37℃,但為什麼現實中大部分人的體溫都不到37℃?
  • 現代人正常體溫為什麼達不到37度?
    於是如你所見,無論是小區保安,還是村口大爺,又或是超市的守門員,都人手一把體溫槍:一路走、一路測。有網友調侃說:活了這麼多年,對體溫狀況的了解程度第一次超過了存款狀況。在很多機構,執行的標準是:體溫高於37.3度時,會認定為非正常發熱,需要立即送到醫院拍肺部CT以及檢測核酸,而37度到37.3度則要密切關注,絕大多數人的體溫都在37度以下,而且在如此特殊時期,人們都認為身體溫度較低者比較有面子。
  • 人的正常體溫不是37°麼?為啥有人說36°?我們的體溫在下降
    史丹福大學曾經發表過一分一些研究,而在這分析研究當中我們不難發現,19世紀以來,成年人的平均體溫持續下降,不到200年的時間裡面已經下降到0.4度,從37度降到了36.6度。所以我們一部分人在生物學課本上所選查到的那一部分常識,或者就是在生物學課本上查到的人類的體溫是37度,這句話要稍微做一點點的變通了。
  • 人類正常體溫37℃已成歷史,我們正在變得「涼涼」?
    不少人發現每次測量結果都是36℃多,很少會高於36.7℃。這就有點讓人納悶了。我記得小時候生物課上講過,人的正常體溫大約是37℃,但為什麼身邊所有人的體溫都不到37℃呢?他們研究了美國的相關數據,發現自19世紀以來,美國人的平均體溫在持續下降,不到200年間下降了0.4℃,從37℃降到36.6℃。
  • 獵奇:37度已不是正常體溫?專家證實每過十年,人的體溫降0.03度
    每當人們感覺自己被感冒困擾的時候,想要知道自己發沒發燒,首先第一項工作,就是要用溫度計測量一下自己的體溫。在人的認知中,人體的正常體溫是37度,如果超過37.5度,就說明這個人已經處於低燒狀態了。37攝氏度是一個人體溫正常的標準狀態,但是這個被人們一致認同的體溫標準從何處得來的呢?這個溫度到底還適不適用現代人的體溫標準呢?今天就來說說這個問題。其實經過科學家的證明,37度這已經漸漸不適合用來描述現代人的正常體溫標準了。基本上每過十年左右,人的平均正常體溫都要下降0.03度。
  • 正常體溫已不再是37℃!
    自從新冠疫情爆發以來,無論是進地鐵、超市、小區,人們都會被測體溫,許多人發現測量結果多為36℃多,很少會就在37℃。 不是經常說人的正常體溫大約是37℃嘛?但為什麼大部分人的體溫都不到37℃?
  • 人類正常體溫37℃已成歷史:體溫普遍降低意味著什麼?
    一直以來的常識告訴我們,人的正常體溫大約是37℃,但為什麼身邊所有人的體溫都不到37℃呢?
  • 體溫之謎:人的體溫為什麼是37℃,看看科學家怎麼說
    體溫之謎:人的體溫為什麼是37℃,看看科學家怎麼說文/猿飛日月對於人體的溫度,我們人人都非常了解,畢竟我們的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如果沒有一個好的身體的話,即使掙再多的錢,恐怕也是醫藥費,我們都知道人的體溫一般都保持在37℃,如果超過了這個溫度,那麼你肯定是發燒感冒了,如果低於這個溫度的話,很可能你的身體也出了某種狀況。
  • 都說人體正常體溫是37度,為什麼每次測量都是36度多,正常嗎?
    都說人體正常體溫是37度,為什麼每次測量都是36度多,正常嗎?自然是正常的。不大正常的是「正常體溫37度」的這個說法。事情是這樣的,「人體正常平均體溫37℃」的結論是100多年前一位名叫維德利希(Wunderlich)的德國醫生搞出來的。據信,維德利希當時在萊比錫大學通過對25000人,超過100萬次腋窩溫度測量得出結論:「……正常狀態時,身體溫度能自我維持在37.0°C生理溫度。」
  • 漲知識丨我們的正常體溫不再是37℃了?人體變涼了嗎?
    最近,因為疫情的關係,每天進出小區都要測量體溫。不少人發現每次測量結果都是36℃多,很少會高於36.7℃。這就有點讓人納悶了。小時候課本上說,人的正常體溫大約是37℃,但為什麼現實中大部分人的體溫都不到37℃?
  • 確認了,體溫37度的人真的不正常了
    我們一直被教育,37攝氏度是「正常」的體溫。但是最近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我們的平均體溫已經下降。2019年的一項研究表明,美國人的正常體溫還要冷一點,約為36.38攝氏度。 現在,對玻利維亞相對偏遠的土著部落Tsimane的新研究表明,這種趨勢並非偶然,也不是用現代生活方式的就能簡單解釋的現象。相反,即使在醫療條件極差、感染現象普遍的農村和熱帶地區,這種情況也存在。
  • 人類37℃正常體溫將成歷史,人類體溫正在快速變涼
    來源:Bio生物世界對於量體溫來說,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尤其是今年的新冠疫情大流行,量體溫已成常態。溫德利希取中間值,確定了人體溫度大約為37℃的標準數值。此後,37℃作為標準正常體溫,收錄進入了教科書,成為了常識,也被作為評估發燒的標準,如今已經沿用了近200年時間。然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隨著時間的流逝,人類的體溫似乎正在緩慢下降。
  • 37℃不再是正常體溫?人體的體溫持續降低,到底意味著什麼
    論文中提到,自工業革命以來,美國人的平均體溫逐漸下降,不到 200 年間,人體體溫下降了 0.4℃,從 37℃ 降至 36.6℃。最後通過數據分析:每隔10 年,美國人的平均體溫就會下降 0.03 攝氏度。最後表明:人類正常體溫已不再37℃,而是36℃。但是「下降0.4℃」的說法在我們國內尚無數據說明,國外又研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