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絕對零度-273℃到普朗克溫度1.4×10的32次方K,溫度的範圍大到令人難以想像,為何我們人類對37℃情有獨鍾呢?嚴格來說37℃應該是一個平均值,人的正常體溫可在35℃到37.7℃之間波動,平均值約為36.8℃。人的體溫從早到晚是呈「拋物線」變化的,它在清晨3-4點時最低,而在下午3-4點時最高。
包括人在內的絕大多數哺乳動物以及大部分鳥類都是恆溫的內溫動物,他們維持體溫的系統進化得最為複雜,維持體溫能力也最強,神經系統對代謝產熱與散熱的平衡控制也最精密。為什麼進化出恆溫能力呢,因為人身體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化學反應,如此龐大的化學反應量必須要酶的催化,保持穩定的溫度有利於保持酶的最高活性,使得生命反應能夠快速催化進行。比如線粒體產能,提高動物的運動能力;對糖類的分解,維持動物的能量消耗等等。
為什麼恆定溫度恰好是37℃呢,美國生物學家卡薩得瓦力提出了一個想法:可能是為了抵禦致命的真菌。因為真菌在地球漫長的歷史中無處不見,但是在人體的真菌數量卻特別少,而且大多數還很溫順,除非是免疫系統受損,不然根本沒他們什麼事兒。巧合的是人類並非唯一不受真菌困擾的物種,絕大多數的哺乳類和鳥類也好像對真菌有天生的免疫力。儘管哺乳類接觸到的真菌種類高達4000多種,但是長在身上的卻只有不到500種,大多數還都不會致病。卡薩得瓦力為了驗證他的猜想,測量了4082種真菌存活溫度,發現大多數真菌頻繁活動的溫度是-4~30℃,只有不到1/3的真菌能在37℃以上存活。卡薩得瓦力又根據哺乳動物的身體尺寸和維持體溫所需能量的損耗模擬了最適宜的身體溫度,然後將其與溫度對真菌影響的模型相結合,發現耗能成本最少,防禦能力最佳的「黃金溫度」就是36.7℃,這與人類以及大多數哺乳動物的體溫驚奇的一致!
關注我,獲取更多生活小知識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