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力發達一部分是天賦使然,也有靠後天訓練
人類的「CPU」到底有多強大?最近一檔科學勵志真人秀節目《最強大腦》試圖一探究竟。從45000個小色塊中找出顏色變化的那一塊,迅速判斷出一張新面孔是由50張人臉中的哪兩張合成……節目中選手們展現的才能,讓不少觀眾驚嘆「不看不知道自己有多笨」。這檔宣稱「專注於傳播腦科學知識和腦力競技的節目」播出後也引發熱議,節目中專家評審「Dr.魏」(北京大學心理系副教授魏坤琳)對於挑戰項目難度係數的界定與現場其他嘉賓及觀眾的感受相去甚遠。他表示,科學是其評判的唯一標準。那麼,讓我們嘆為觀止的那些大腦能力中,又有哪些是天生的,哪些是後天訓練出來的?
「超級找茬王」哪兒來的神奇能力?
天生的,這種能力很難靠後天訓練實現
選手鄭才千面對的是一面長6米、高3米,由5000個魔方組成的「魔方牆」。魔方牆從中間分隔成兩塊,左右各2500個魔方,圖案完全一致。45000個小色塊密密麻麻地堆疊在一起,遠看就像是花屏的電視機,讓有密集恐懼症的人不忍直視。鄭才千順利完成了挑戰項目:嘉賓從一側牆上隨便挑一個魔方,變換其中一個色塊後放回原位,他從45000個色塊中將這個變化過的色塊找出來,很像是電腦遊戲「找茬」的超級升級版。
雖然魏坤琳給出了較高的難度係數,但有網友不服氣:「看鄭才千的眼部動作,他應該是利用了一種很簡單的裸眼3D手段,利用人雙眼立體成像的結構特點,調整雙眼聚焦的點。對眼,在腦中重疊兩張圖,再找成像有問題的點。」
對此,鄭才千回應,這種方法平時玩普通的「找茬」是可以的,但是對於這個挑戰項目起不了作用。「按照魏坤琳的話說,我的視覺靈敏度比普通人要高。」
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賀永也驚嘆於這種能力,認為很難靠後天訓練實現。
天賦異稟者大腦結構異於常人?
是的,遺傳是決定大腦結構的重要因素
賀永介紹,人的認知能力大致可分為記憶、運動控制、各種感知覺等方面,而記憶根據不同維度又可以細分為情景記憶、語義記憶、空間記憶、工作記憶等。「所有這些行為能力都與大腦的結構和功能密切相關。」
那些在某方面天賦異稟的人,其大腦結構是否異於常人?賀永認為答案是肯定的。他解釋道,大腦裡有1011個神經元,神經元相互作用形成神經元集群,這些集群則構成大腦的不同區域,控制人的行為。已有研究表明,某方面行為能力特別突出的人,其大腦相應區域的結構與常人不同。
遺傳是決定大腦結構的重要因素。「大腦的結構有些是可以遺傳的,研究發現,和智商密切相關的那部分大腦連接狀況是有遺傳性的。這也就能解釋了智商高、尤其是母親聰明的,子女相應也會聰明。」
「像人臉識別這種技能也和遺傳有很大關係。」北師大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畢彥超說,研究表明,有3%左右的人「記不住人」,也就是面孔失認症,俗稱「面盲」;而也有類似比例的人在這方面具有超越常人的能力。
焦點
後天訓練能夠改變大腦
這意味著這些能力都是天生的?「那不一定,因為大腦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後天訓練也可以改變大腦結構和功能。」賀永說。
北京大學心理學教授李健表示:「腦力發達一部分是天賦使然,也有靠後天訓練的,兩者皆有可能。」這一觀點是腦科學研究者的共識。目前已知通過後天訓練,人類的記憶技能能夠改變。
至於遺傳及後天訓練和環境在其中到底能佔到多大比例、人類大腦中的哪些能力更容易靠訓練獲得,這並非目前的科學能回答的。
腦力達人不一定智商高
「這智商得多高啊。」看江蘇衛視《最強大腦》節目過程中,許多人發出這種感嘆。但專家的觀點是,這些超乎常人的腦力發達選手智商不一定高。果殼網心理學達人裝大雷表示:「這種能力和智商不是一個概念。智商在心理學上還是一個比較複雜和存在爭議的概念。記憶、思維和語言等能力有可能是智商的一個方面。」
北京大學心理學教授李健也表示,這些能力並不全然等於我們所說的智商,「有一部分能力與智商有關,比如空間物體識別和記憶能力等,但並不是所有都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