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特級教師開課啦」公益講座由上海市教委、解放日報、上海圖書館主辦,上海市特級教師特級校長聯誼會和上海教育新聞宣傳中心承辦,五年內成功舉辦30多場,幾乎場場座無虛席。為了進一步加強這一公益講座的輻射作用,突破講座的時空局限,讓更多的學生、家長、老師受益,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成長解碼——特級教師開課啦》,匯聚了27場公益講座的教育精粹,將特級教師、特級校長的科學育人理念進行了更廣泛的傳播。現將該書部分內容在微信公號上發布,以饗讀者。
主題介紹
時代的變化,如今的教育已變得大為不同。張校長從強調尊重孩子的個性差異出發,闡述了不同年齡段孩子培養的側重點。
作者簡介
張志敏,1980年參加教育工作。上海市特級校長,正高級教師。現任上海市格致中學校長,曾任第九屆國家督學,兼任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全國高中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教育部華東師範大學校長培訓中心兼職教授。2013年被評為上海市教育功臣。先後編著《格致校史稿》《格致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創新成就校長》《課程成就學校》《議教論道》等著作,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發表論文50餘篇,主持多項國家級、市級課題。
鼓勵孩子,勇敢地做唯一的自己
今天在這裡和大家交流非常高興。大家看這張圖,小朋友你來,請你上來做我的助教好不好?你告訴我,看了後面這張圖畫,你有什麼感想?很多白色的傘,其中一把是綠色的。你想到什麼?
這沒有標準答案。你可以想到什麼?獨一無二是不是?大家注意,我為什麼選用這張圖片?當我們遠遠望去一片白色的時候,忽然看到有一點綠,你會有一種驚喜。當我們看到所有的人穿著統一服裝的時候,來了一個穿著奇特衣服的人,所有人都會關注他。為什麼?這就是今天我要跟各位交流的主題。
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做唯一的自己。什麼叫唯一?唯一就是獨一無二。唯一就是當這所學校的校長,見到你的材料的時候,覺得這個孩子不但學習好,他還有許多特長,這些特長是別人沒有的。
老師接觸了40個學生的時候,他就會發現在他班裡,有的學生會唱歌,有的跑步跑得快,有的喜歡科技活動,有的喜歡集郵,每個人的喜好都不一樣。我當老師30多年了。我當年當班主任的時候,學校給我一個班,我拿到56張學生的登記表,從登記表上看,我只能看出男的女的,但是當學生第二天報導的時候,我就發現不但有男的女的區別,還有高的、矮的,胖的、瘦的,皮膚白的、皮膚黑的,這就是差異。三天之後,我就會發現這個學生非常熱情,性格非常奔放,心胸非常坦率,而有的學生非常靦腆,性格有差異。一個月之後,我們考試測驗就會發現有的孩子文科好,有的學生理科好,這就是差異。
但是這種客觀的差異,我們的家長,我們的老師往往不能夠正確對待。所以今天我跟各位大朋友小朋友交流,我們的教育到底應該怎麼樣?
現在的教育跟30年前的教育完全不一樣,因為社會變了。再過個幾年,我們看到街上行駛的汽車可能就有無人駕駛的了。出國以後,我們不要因為自己語言不通感到尷尬,耳朵裡面塞一個自動語言轉換器,到日本你說中國話,對方聽到的是日本語,日本人說的話傳到你耳朵裡邊就是中國話。
今後學外語還那麼重要嗎?你們現在學外語的時間比學母語的時間還要多,是不是?我們把自己的時間和精力解放以後,我們做什麼事情?我們不是去刷題,我們去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
我們現在要登上月球多難,這輩子我是沒希望了,我們在座的同學有希望,但是我要體會上月球的感受,我就可以通過VR技術,模擬登上了月球,這種技術將要改變我們的學習。
李顯龍是新加坡的總理,他去年到我國訪問,回去跟他的內閣成員開會說了什麼?中國現在不得了,怎麼不得了?現在在中國,不怕你錢包沒有錢,就怕你手機沒有電。這就是現代技術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同學們,我們還是每天要七點開始刷題,一直刷到晚上幾點?十點最起碼,高中的學生都要到十一點、十二點,有的同學要刷到當天睡覺,當天起床,這就是我們現在要改變的。
未來社會離我們已經不遠,就講到今天的主題了。同學們,現在我們每天到學校看到老師的臉都是和藹可親的,但是也有不和藹可親的老師。因為你學習不好,你作業沒交,但是他不知道你小提琴拉得更好。你小提琴拉得好和他沒關係。因為你考試好,對老師來說就是完成了他的教學任務。這樣的評價合理嗎?對同學是不公平的。所以,我們未來的學校要出現一種智能老師,他非常體諒我們的學生,而且這樣的老師,你只要想學習按一下按鈕,他就甦醒了,你向他求教什麼問題他都知道。智能教師誨人不倦,只要有電,他24小時都能工作。這就是未來學習。現代社會告訴我們,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等進入了我們的學習生活,進入了學校,將會改變我們的學校現在的狀況。
學習也要改變。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可以看到,技術的發展給我們的學習生活帶來許多變化。
今天我們談教育問題,就是因為學習發生變化了,比如,我們有了慕課。我不去學校,我可以上網學習,可以有翻轉課堂、雲課堂等在線學習,這些都是一種新的學習方法,在國外稱之為「紅石谷」。家就是學校,因為可以在家裡進行線上學習。各位大朋友小朋友,網際網路已經把全球一網打盡,我們的老師和家長還不允許自己的孩子和學生使用手機,這是一種非常落伍的觀念。
我們要做的就是怎麼引導學生,怎麼使用好這種技術?這種技術是幫助我們的學生學習成長,這才是一種大禹的態度,大禹治水是收而不是堵。這個世界正在懲罰不改變的人,我們不願被懲罰,那麼我們就改變。怎麼改變?他喜歡孩子提問,你不希望他不會做題。為什麼?不會做題,考試就通不過,考試通不過就畢不了業,畢不了業就不能升學,升不了學就沒法找工作,沒法找工作,就是啃老,是這樣嗎?
這叫必然的邏輯推理嗎?所以我們的家長都希望孩子會做題。今天這裡有沒有老師?你喜歡會做題的孩子,還是喜歡不會做題的孩子?
會思考會提問,這就是我今天要講的重點。我們到底是喜歡會做題的孩子,還是喜歡會做事的孩子?當你的孩子還在學校念書的時候,我們一定希望他只會做題就可以了。但是一旦他走上社會之後,你一定希望他不要只會做題,還要學會做事。因為走上社會之後,考察一個人的不是他解題能力如何,而是看他做事情的能力如何。我們可以從這張漫畫看出我們為什麼要改變教育的現狀。
這是一位老師,下面是他的學生,因為是漫畫,它可以誇張。教授對著他的學生說,為了公平地檢測各位的學業,你們都必須通過同樣的考試,考題是「爬上這棵樹」。你們想想看,聽到這道題目的時候,誰最高興?猴子最高興。還有呢?小鳥、小貓。誰最不高興呢?魚缸裡面的魚,他一輩子都爬不上去。
這就是我們現代學校教育的評價機制出了問題。我們只是單純地以學業來評價一個孩子,那其實是不夠的。上海在三年前開始啟動高考改革,今年又推出了中考改革。改革不是一件壞事,大家不用焦慮,三年之前高考改革方案提出的時候,家長也焦慮,老師也焦慮,校長也焦慮。
這種考察方式,除了看學業考試成績以外,還要看這孩子在高中階段,他在其他各個方面發展了什麼,藝術的、體育的、科技的、社會志願服務的等,過去我們是不關注的。現在就要改變這樣一考定終生的局面。
家長們,你的孩子已經5歲、10歲、15歲、20歲了,我的孩子已經30多歲了,現在回過頭來看一看,我們自己的人生發展,它是有規律的。
經過科學的大數據的跟蹤分析,我們從中得出了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一種教育規律。一個孩子在母親肚子裡十月懷胎,呱呱墜地,來到了這個世界,睜眼一看,五光十色,但是他開始經歷一種漫長的成長,如果他的生活不是像他所看到的五光十色,而都是在書齋裡啃書本,在檯燈下面解習題,他的生活就非常無趣。
一個孩子的成長,他的性格養成一定和他的生活環境、生活經歷有關。我們來看孩子咕咕墜地,實際主觀的意識基本沒有,都是本能的反應。通過教育,他逐漸成長,成為一個社會的人。根據心理學家的分析,他基本上經歷了好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我們稱之為嬰幼兒階段。大部分的孩子在七歲之前記憶的知識,隨著他年齡的增長,絕大部分都被遺忘。這個時候主要是培養孩子的什麼能力?運動能力,就是讓他在大自然裡邊摔跤沒問題。實際上,從這個人的正常的生命經歷來說,經歷的挫折越多,他的意志品質就越高。
只有在運動中,人才會有感覺知覺的提升。夏天穿著羽絨服到戶外,發現怎麼這麼熱,他就知道夏天不能穿羽絨服。冬天穿背心出去,他會冷得發抖,要趕快多穿衣服,這就是自然,它就是一種教育。這就是我們講的運動可以提升他的感知覺。
小孩子跑步會摔跤,這是一種常態。我們的孩子摔倒之後,你要告訴他為什麼會摔倒。因為沒有看到這個地方高低不平。他以後就知道平地可以奔跑,高低不平的路上,要注意看腳下,這就是感知覺。我非常吃驚的是我們學校的教師,他說沒有雙休日,我說現在你的孩子還沒念書呢?他說,周末他給孩子報學前班,什麼都學,又學芭蕾,又學拉小提琴。家長實際上對孩子成長的規律、生理規律、心理規律不了解,往往會好心辦壞事。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感知覺越來越豐富,他的運動能力越來越好。
進入少年時期,孩子就讀小學了。這時候孩子才開始系統學語言。進入小學之後,上海現在實施零基礎教育。這就是遵循認知規律的教育,系統的語言訓練,然後還有社會情緒能力。今天我們在會場的孩子們,這些十來歲的孩子在家裡哪有這麼安靜,但是他在教室裡不會跑,因為他知道公共環境中應該怎樣做,這就是一種社會情緒能力的控制。小孩在家裡一不高興,又哭又鬧,他在學校裡邊敢這樣嗎?因為他知道在這樣的環境裡面不能這麼做,這就是社會情緒能力的培養。再提升一步是知行功能,就是我們的孩子,根據老師教他的去做。
老師們不但叫他做題目,還叫他去做值日生,打掃衛生。我們現在好多家長都心疼自己的孩子。有一位小學校長告訴我,有一天,五點鐘他到學校裡面去巡視,看到一個不是他們學校的保潔的老太太在掃地。他就問她,你是幹什麼的?你怎麼會到學校來掃地?她說:今天是我孫子值日,我在幫我的孫子打掃衛生。校長發現事情的嚴重性,第二天又巡查,發現一名年輕的保姆幫他們主人家的孩子做值日生。
知行功能,是指小孩子一定要去體驗。我們中國傳統的教育裡強調知行合一,就是知道不做是沒用的,知道以後一定要去做。現在我們的老師讓你們做什麼?做題目,這也是一種知行合一,但是太窄了。我們希望孩子走上社會之後,能夠把學到的知識在實踐中應用,那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
但是我們現在的孩子都被學校的老師關在教室裡,都被自己的父母親關在家裡刷題。一群刷題的孩子多可憐,他們應該是大自然的主人。少年時代應該是充滿著生命力的,充滿著繽紛多彩生活的年齡階段,我們孩子享受得太少了。
到了高中,到了青年時代,他在初中階段、小學階段完成了知識的積累,完成了部分生活的體驗,完成了自我的一部分認知。他開始進入高中。我自己有體會,什麼叫孩子大了?
不是因為個子長高了,現在孩子都長得很高。比如,有一天你們夫婦倆出門,對孩子說跟我們一起去逛逛南京路,這孩子說我不去,你們去吧。又一次你們去看場電影,這孩子說你們去看,我在家裡邊,這時候你的孩子就長大了,開始獨立了。
這個階段一般從初二下學期開始。初三、高一、高二的時候,孩子們都會逆反。你說東他偏西,你說喝牛奶,他說我要吃豆漿。他故意跟你作對。這是一個非常正常的心理反應,生理造成的。到了高中之後,我們的教育要關注什麼?我們要關注他開始要進入青年時期,他要成人了,他心智成熟的更多一點。到青年時代,需要培養人的決策能力。決策就是選擇,生活中間無處不在選擇。爸爸媽媽要去買房,買什麼地段的,買哪裡的?他們為什麼要買那裡的房子?因為那兒離我的學校近,這是一種選擇。我們學生也有許多選擇,每一種選擇都積累起來之後,逐漸讓孩子在選擇中間形成自己的一種定力,這就是一種決策能力。
中國人一點不笨,中國的老師們也不笨,中國的校長更不笨。那麼為什麼我們現在創新人才還不多,我們中國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的本土科學家就只有一個人:屠呦呦。為什麼人口基數那麼大,我們得獎的不多?好幾位華人科學家都是在美國等地進行研究取得了諾貝爾自然科學獎,這說明中國人不笨,而是因為我們的教育沒有很好地把學生的創新精神激發出來。
走上社會最重要的就是倫理和道德。前段時期微信上面流傳這麼一篇文章,題目非常讓人幸福:《這個社會正在善待那些有教養的孩子》。如果說前20年我們的社會需要發展的時候,是善待那些有知識的人,社會發展到今天,全民受教育程度都提高了,這個社會就是喜歡那些會做事情的人。
情商高的人,才是能夠做成事情的人。能夠做成事情的人,知識有的、能力也有的,情商也有的,合作能力也有的,最重要的是什麼?他對社會的責任感,對家庭的責任感,這就是倫理,這就是道德。西方哲人康德說,受過教育的最高境界是道德。
我當上校長後,曾經覺得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升學率,升學率高,校長就有臉面。現在我越來越覺得,學校教育如果只能夠培養那些升學的孩子是遠遠不夠的。我們的孩子今後走上社會之後,都是社會的棟梁人才,他們沒有道德,社會多可怕,沒有道德的社會比沒有知識的社會更可怕。我們必須關注學生的成長,要遵循這種規律。
一個只會做題的孩子,他有知識,但是他沒有生活經驗,自我認知不夠,到了高中以後,他自我控制能力不強,人際交往能力不強,只會在家裡邊。人際交往的能力,今後是我們整個社會非常重要的一種能力,它有價值的判斷,什麼樣的事情應該去做,什麼樣的事情不應該去做。
我們要有自己的價值判斷,我們還有社會責任,我們不能只是獨善其身,我們還要兼濟天下。這就是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我們講一個人的獨特性的時候,首先是必須要有這些基本的素養,這是一個人的道德底線、知識底線、做人的社會底線。在這個基礎上,你才可能發展自己的個性、愛好和特長。
新的時代,教育是發展人的策略。哪些策略是發展人呢?第一個,我們學校培養和家庭培養的目標是一致的。現在我在學校裡邊嚴格禁止班主任一有事情就打電話找家長來。現在我們在座的家長都有體會,比如,作業沒交,讓這些孩子的母親把作業本拿來。
希望我們家庭和學校共同教育自己的孩子,教育我們的學生。這就是我們現在講教育,倫理和道德比知識更重要。要堅持立德樹人的觀點。
第二個策略是什麼呢?每個孩子都不一樣,都是唯一的。所以每一個孩子都應該因材施教。所謂因材施教就是要為每一個孩子規劃專項性的成長路徑,每一個孩子的成長路徑是不一樣的。
現在獨生子女在家裡都是專享,所有的家庭資產都是歸孩子專享,要什麼有什麼。有兩個孩子的時候就會出現矛盾。那麼有40個孩子的時候,老師就顧不過來了,40個學生的班級,每個人的活動他管不住,他只能劃一。每個人的成長路徑是不一樣的。這就告訴我們教育必須要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每個孩子把他的個性特長發展出來,這種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第三點要培育獨特性的創新素養。一個人真有創新,才可能成為唯一。這就是我今天要講的主題了。我們現在的教育出了問題,一張考卷定終生,而且老師批改考卷的時候都會有標準答案。你們拿到了練習冊以後,媽媽把後面的答案全部撕掉,是不是這樣?因為不讓你偷懶。那麼這些標準答案就是我們考試的依據,但是許多事情是沒有標準答案的。1+1等於2,1.5+0.5不等於2嗎?0.1+1.9不是也等於2嗎?中國有句古詩叫橫看成嶺側成峰,正面看是這樣,側面看、背後看、蹲下看,都不一樣。為什麼考試要有標準答案?標準答案把人的思維禁錮了。
每一個人都應該以他最卓越的特長貢獻於社會。我們要關注學生特長的發展,特長的發展要求學校要有一種新的評價機制。家長對自己孩子的成才也要多幾種評價方式。他學習成績不夠好,但是這個孩子特別善解人意,特別有愛心,你不能說你把這些做好事的時間都用去學習,他把這些全用於學習,他也不一定能提高多少成績,反而會限制給社會愛心的時間,他沒辦法去做。
學校現在統一排課,學生選課走班。今天在座的家長,你們念書的時候,高一(一)班就在某個教室,一個學期就在一間教室裡。現在不是這樣,學生可以選不同的科目,選不同的老師。過去我們的孩子都是農耕民族,在一個固定的地方,現在我們的孩子成了遊牧民族,在學校裡面到處跑。這就是我們今天在座的學生,今後到了初中、高中之後,你們跟父母親不一樣的學習方式,是教學模式的變化。
另一個變化是一次期終考試改為多次選擇考試。過去高考就是兩天,6月7號、8號法定的。現在可以選擇,春考1月份的時候就可以考了,上海有一部分學生通過春考提前進入高校。其他還有百分之八十多的學生還在刷題的時候,他們說走就走的旅行已經開始了。中學現在都面臨著今後學生選擇考試,既可以選擇科目,又可以選擇考試的時間。這就是我們現在講的,今後我們的學生是「小鬼當家」,你可以自己說了算。這就給孩子個性成長搭了平臺,這就是評價方式的改變。
我是高中的校長,關注高中,也關注初中,因為我們的學生都是從初中過來的。現在上海中考改革方案推出了,我們的家長好好研究,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學業對學生是重要的,但是學業之外,要讓孩子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到孤老院去幫著老人捶捶背,到幼兒園去幫著孩子擦擦鼻涕!這些教育活動對孩子會有終生影響,讓孩子能夠發現自己的興趣。
高校今後對學生評價也發生了變化。
第一點,看學生的學業成績。第二點看他在高中三年、初中四年裡成長的經歷如何。你拿出你的經歷,一張白紙。另外一名學生經歷非常豐富,兩個人都考580分,你說我會錄取誰?現在上海的高中生暑假裡都在做志願者,因為上海規定高中三年必須完成60學時的社會實踐活動,學生必須要參觀紀念館或博物館,社會實踐增加了,對社會的認知也豐富了。我跟各位的家長一直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還不如閱人無數,每個人都是一本書。既要讀書,也要行路,還要和人打交道。
第三點,高校還關注學生們的個人特質。人無我有就叫特質,人有我優也叫特質。今後社會競爭中,人無我有,我就獨佔鰲頭。大家都有我做得最好,你是有你的競爭優勢。現在你們的爸爸媽媽在工作崗位上,在一個領域裡邊,之所以能夠出類拔萃,就是因為他們在某些方面有自己的特長,有自己的獨特之處。
第四點,學校今後在選拔人才的時候,關注學生的發展潛能。什麼叫格物致知?格物致知就是格致。在中國五四文化運動之前,中國詞典裡面沒有科學藝術的,但是中國5000多年的文明史,它在自然科技方面對人類的貢獻非常大,比如說「四大發明」,當時的自然科學都統稱為格致學。格致學就是科學,科學就是自然科學為重點。我們學校就是以培養理科人才見長。各位家長,今後我們一定要為孩子選擇適合他的學校,這是最重要的。
我們的學習一定要強調格物,研究自然萬物,然後獲取知識。一個人光有知識還不夠,還要乘以正信,就是人的道德操行,然後要修身。你們就要做什麼事情?齊家。家裡邊你是全家的榜樣。一個家庭吃完晚飯,父親、母親、孩子看看新聞聯播,看完之後爸爸看書、媽媽讀報,孩子就會安心地去學習。另外一個家庭,呼朋喚友打麻將,外面稀裡譁啦高聲喧譁,家長對自己的孩子說,好好做作業。他會好好做作業嗎?
我不是為學校做廣告,這是中國儒家文化凝練出來的一條育人規律。我們以一所學校為例,來看整個中國教育、上海教育怎麼發展。
我們已經不僅僅只關注學生的學業,還關注他們的民族認同。你是一個中國人,必須要有一顆中國心,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傳統文化堅守。無論走到哪裡,不能數典忘祖。
第二,科學的精神。科學的精神基於科學的知識、科學的工具、科學的方法、科學的態度,綜合起來就是科學的精神。不能光有知識,還要有國際視野。我們國家改革開放以來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告訴我們閉關鎖國一定落後,改革開放一定會蓬勃發展,所以必須要我們的下一代能夠有國際視野。
各位家長,你想想一個單位的競爭靠什麼?不是靠人多,不是看單位裡有沒有在這個領域的領軍人物。一個國家同樣是這樣。今後我們的孩子不適合只與你身邊鄰居的孩子去競爭,而是和美國英國的高中生在國際舞臺上競爭,所以必須要有國際的視野,國際交往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有創新的素養。
模仿是跟著別人走,創造是領著眾人跑,有創造才有未來。那麼一所學校培養人一定要有人才的特色。學校辦了144年,始終堅持培養的學生不是死讀書的人,而是注重實踐,知識都是經世致用的。這所學校鼓勵孩子個性成長。你必須要有自己獨特的課程,比如說我們學校有一門課,其他學校沒有的,叫格致學。
我們還有一門課程叫創新學,一門課程叫經典哲學,中國的孩子們哲學讀得太少了。哲學是一切科學的母科學,是一種高度概括凝練的科學。西方的孩子學哲學與學數學、學母語一樣多的時間,我們讓我們的孩子接觸社會生活,中間的哲學就很多。
我們還要關注我們的生存環境,讓我們的學生除了學習之外,還有才藝的拓展。比如會說話,有人說我們都會說,但你在臺上站一個小時看看,能說一個小時嗎?這就是才藝。人家上臺能夠放歌,人家會翩翩起舞,這就是特長,這就是學生的個性成長。學校必須要給所有的孩子發揮特長的平臺和機會。
我們學校的老師必須要轉變觀念。我們的家長也不要因為自己的孩子學習成績不好而苦惱。最近初三的家長都在糾結的模擬考、一模、二模、有的區還有三模,還有定位,為考什麼學校糾結。
我們當然希望進好一點的學校。但是進好一點的學校也有問題,像我們學校現在有初三的名額分配,從那些普通的、一般的初中來的學生,名額分配進校,第一次考試開始頭就低下了。他三年一直抬不起頭,因為他的學習基礎不行,他進來考分就低二三十分。所以現在中考改革,我們也希望能夠改變一些,能夠改,不要一兩個人才,而且是有一群人進來,我們都是同一夥的。
我們學習不是最好,但是我們運動好,我們組織球隊可以為學校拿冠軍,你也要鼓勵他。學校裡給學生的不僅僅是應付考試的本領,而且是終生有用的東西。
為什麼在公眾場合,中國的學生,包括中國的成人都不大願意公開發表自己的觀點?因為從小沒有這樣一個平臺。創新的思維一定是基於批判性思維,基於他對問題的質疑能力。就剛才這位家長說的,思考,他有獨立的思考,有獨立思考的人才可能成就自己獨特的事業。
發掘潛力,發揮強項,尊重個體差異。人都是有差異性,不是統一的。還有提供身心和情感的關心。這就是我們怎麼樣教育,讓我們的孩子能夠健康成長。孩子要健康成長,我們成人的觀念一定要轉變,不轉變成人的觀念,孩子們永遠是在禁錮中生長。
我們再來看這所學校,它最終培養學生的素養是什麼?第一個就是自信心。大膽的表達自己的觀點,是自信的表現。
第二個點要正直,處理事情要秉公。家裡如果有兩個孩子,父母一定要秉公處理問題,就是對孩子的一種最好的教育。
我剛才舉了例子,中國的教育和外國的教育,大家一起都關注什麼?讓我們的孩子能夠不僅僅是一種學業的提高,還有各方面素養的提升。
大家帶著這個問題再回去思考。我們希望我們的孩子在學校裡邊會做題,回到家裡、走上社會能做事,這是非常理想的。但是光會做事就行了嗎?你的上司交給你一件任務,啪啪啪15分鐘完成了。上司說,OK,非常好。然後就等著再給你什麼任務?是這樣嗎?
今後的人才不僅僅是會做事情,他還要能夠創造。當學生的時候,別人是根據你回答問題的水平來評判你,在生活中,別人根據你提出的問題的水平來批判你。就剛才有家長說提問。你要有領導力,你能提出一個好的問題,當別人都沒有主意的時候,你提出一種設想,你就是領導者。
創造力實際就是我們培養過程中,從問題意識開始。我最後引用這樣一段話: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素質教育的重點。素質教育發展到今天,我們開始攻堅克難,所有的學校教育必須要關注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培養。
閱讀原文閱讀624贊5在看4分享此內容的人還喜歡牛娃錄|「學霸」也迷茫?這位被康奈爾大學錄取的「普通」女孩,有什麼不一樣?牛娃錄|「學霸」也迷茫?這位被康奈爾大學錄取的「普通」女孩,有什麼不一樣?...贊17第一教育不喜歡不看的原因確定內容質量低不看此公眾號2021「開年第一考」作文難不難?「跑題」風險大不大?各路觀點大匯總!你怎麼看?歡迎暢所欲言!2021「開年第一考」作文難不難?「跑題」風險大不大?各路觀點大匯總!你怎麼看?歡迎暢所欲言!...贊17魔都語文課代表不喜歡不看的原因確定內容質量低不看此公眾號【春考作文衝刺】如何走向一類卷?從兩篇樣文看審題關鍵(附歷年春考作文真題)【春考作文衝刺】如何走向一類卷?從兩篇樣文看審題關鍵(附歷年春考作文真題)...閱讀4912上海高招發布不喜歡不看的原因確定內容質量低不看此公眾號寫下你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