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在求學階段陪伴他時間最長的人。因此,哪怕父母對孩子的一個小小的耳濡目染,都可決定性地影響到孩子的一生。
當然,每一位家長都抱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力求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最出色、最優秀的作品。而在現實生活中,在不同的方法之下,往往有不同的結果。
因此,如何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用更好的方法、做一個更好的陪伴者,也是家長朋友們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得不考慮的重要內容。
希望下面的一些建議,能夠為家長朋友們提供一些更好的思路,來讓自己的孩子在成長路上更加快樂、茁壯地成長。
建議1:不要只做「分數家長」
不容否認,多少家長只盯著自己孩子的成績和名次看,絲毫不考慮孩子其他方面的發展。
多少年來,各地中小學都在提倡中小學生要「各方面全面均衡發展」。要知道,「文化課成績」只是學生發展的一個方面,等學生長大成人後終將步入社會,等到那個階段,社會以及用人單位對人的要求則是「多方面整齊、均衡發展」,而學歷、受教育程度只是其中的一個小方面。
所以,若家長在孩子求學階段只是一味地「追求高分數、高名次」,而其他方面均不考慮,那麼孩子從「綜合發展」的角度來說則只能實現「單一化發展」,其他方面則只能落後,從而在不知不覺中已經和許多同時代人脫節。
而家長若想避免此類現象的發生,讓孩子實現「全方位綜合發展」,一方面不能只憑著孩子的「分數和排名」而直接對孩子進行判斷,更不能一味地要求孩子在「成績和名次」上達到他所無法達到的水平高度;另一方面,要適當培養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也可抽出一些時間,來帶孩子去一些例如商場、公園、書店等社會場所(必須是中小學生適宜的場所)去開拓視野,不要把這些一併歸為「浪費時間」。
建議2:不做「攀比式家長」
凡是從學生時代走過來的人,大部分都曾有過同樣的感受:有一類人,稱為「別人家的孩子」,這類人永遠活在家長的口中,永遠都那麼「優秀」,也令人「永遠都無法企及」。
要知道,當家長一味地「吹捧」他們心中優秀的「別人家的孩子」時,自己只是覺得「這樣能夠變相地激勵自己的孩子變得更加優秀」,可在不知不覺中卻非常容易忽略了孩子的真實感受——孩子只能在「攀比之中」更深刻地感受到「被父母冷落了的感覺」,仿佛自己不論多麼努力都無法得到應有的認可。這種現象則非常容易導致孩子變得更加自卑、孤僻,甚至能夠嚴重影響到孩子將來的人生觀、自我價值觀。
上文中已說到,人的發展不僅僅只有「智力水平」這一方面,還有其他各個方面。因此,單憑某一方面就判斷出「別人家的某某某一定比自己的孩子強」,顯然以偏概全,太過片面。
作為家長,此時應該充分認識到自己的孩子也有屬於他自己的閃光點,也是非常需要得到肯定和鼓勵的。而多鼓勵、多誇讚孩子,也能讓孩子多一些榮耀感、多一些自信,從而在以後的人生路上眺望得更遠、飛得更高。
因此,當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真的在某方面不如其他同齡人時,不妨這樣說:「你的某某方面比他強,但如果你在另一方面再努力、再加強一下,是不是就能夠在那個方面也比他強了呢?」這樣一來,不僅孩子更容易接受,也在「鼓勵式的」激勵言語中,迸發出一種更要強、更加積極向上的心。
同時,這裡既然說到「攀比」,那麼還要給家長朋友們引入這樣一個概念——要適當懂得滿足。
每個學生的水平和能力都很有限,有時候,他可能平時很努力,但他只能達到這個高度。作為家長,則不要一味地認為「怎麼沒達到我所預期的高度」,更不要老拿自己當年的「輝煌」來「強加性」要求自己的孩子也怎樣怎樣。此時,家長應看到自己的孩子所作出的努力並對其予以肯定,而至於結果,則建議家長適當降低對孩子的要求,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在一種被肯定、被尊重的良好環境之中更加健康向上,從而在今後獲得更大的進步空間,永遠不會因「攀比」而出現任何性質的「厭學情緒」。
建議3:適當理智引導,避免「一味地命令」
比如,關於「學生為什麼要用功讀書」這一話題,則建議家長這樣對孩子講述:「你讀書並不是在給爸爸媽媽讀書,而是在為你將來的前途鋪路。如果你掌握了更多的文化知識,你將來至少會在知識這一方面超越好多同齡人,而到了選擇自己職業的時候,也會因此比很多同齡人多一些選擇機會,能夠真正把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作為自己的事業來做,而不是被迫謀生。」
這種說法,則非常容易令孩子在心悅誠服之餘,更加欣然地接受並從此迸發出更加積極的讀書熱情來;而在相比之下,一些「命令式家長」經常掛在嘴邊的「你又該複習了」「你怎麼這麼懶」等語句,則非常容易讓孩子因青春期的「逆反心理」而產生出更大的厭學情緒。
說到這,相信你一定明白了,不論對任何人(包括對待自己的孩子在內),永遠都遵循「有理不在聲高」「有理有據才能服人」這兩個亙古不變的道理。
結語
不論任何一位家長,誰不盼望著自己的孩子能夠出人頭地、一鳴驚人,但陪伴自己孩子成長的過程,則一樣需要每一位家長做到精心呵護,要像呵護小樹苗長高一樣,而不是一味地「過度澆水」「過度施肥」,否則只能造成「適得其反」的結局。
不論用怎樣的方法來陪伴孩子的成長,至少要設身處地地站在孩子的角度來考慮,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孩子在溫暖的港灣中吸收更多的陽光雨露,才能夠讓孩子從內向外迸發出可貴的自信力和爆發力,從而在此基礎上,擁有一個更加朝氣蓬勃、更加精彩燦爛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