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常打人有攻擊行為?挫折攻擊理論:與常受「挫敗感」有關

2021-01-09 奶果媽媽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昨天,朋友帶著他家孩子東東到我家玩。我們兩個大人在孩子邊上聊天,兩個孩子做到地上玩積木遊戲。

突然,孩子對東東說:"我們來比賽搭積木吧!"

東東興奮地回答:"好。"

於是,兩個孩子開始了搭積木比賽。

"我搭好了!"孩子還沒搭完,東東就開口宣布他的勝利。

孩子有些驚訝,我估計孩子可能覺得自己經常搭積木,肯定會贏過東東的。沒想到,現在是東東贏了,所以孩子表現地有些驚訝甚至有些憤怒。

接下來的一幕嚇到了在場的所有人,孩子將手中的積木砸向東東。幸好東東下意識地躲開了,不然東東肯定會受傷的。

我連忙拉起孩子,嚴肅地質問:"你幹嘛?"

孩子沒有說話,我有些頭疼,因為孩子不是第一次表現出攻擊性的行為。我記得上次孩子與別的孩子打籃球,結果孩子輸了,孩子竟然出手打了對手。

還有一回,孩子考差了,老師布置了家長籤名的任務。孩子並沒有將他的試卷交給我。我一問,孩子竟然說,他太生氣了,所以就把試卷給撕了。

孩子經常打人有攻擊行為,遇到這種情況,父母一定要格外留心。根據挫折攻擊理論,這通常是與孩子經常遭受"挫敗感"有關。

孩子的"攻擊行為"與"挫敗感"有關

挫折攻擊理論主要是由拉爾德、梅爾、米勒等人提出的。指的是,當人的一個動機、行為遭到挫折後,就會產生攻擊和侵犯性反應,從而引起犯罪。

也就是說,孩子的攻擊性行為主要來源於孩子的"挫敗感"。

一般來說,孩子的"挫敗感"主要來源於以下兩個方面。

1、 父母不理解孩子的行為

有些時候,父母不能夠理解孩子做出的一些行為。如果孩子滿心歡喜地向父母分享某些行為,結果卻被父母潑了一臉的冷水。

每一個孩子都希望自己被認可,當父母與孩子的觀念不符,或者父母不認同孩子的觀念時,孩子也會感覺到挫折感。

孩子得不到諒解,就會產生一定的挫折感。孩子受到的挫折感越多,孩子的攻擊性行為也會越明顯。

2、 過分在意事情的結果

父母對孩子寄予了厚重的希望,希望孩子能夠取得良好的成績,所以父母比

較注重一些事情的結果,忽略了孩子努力的過程,這是一種"唯結果論"的表現。比如說學習成績,一些比賽的結果。

孩子會因為父母的反應而變得有些緊張,到頭來,孩子不一定只是渴望成功和榮譽,只是害怕挫折和失敗。成功會給孩子帶來自信與掌聲,失敗與挫折也會給孩子帶來"挫敗感"。

比起掌聲,"挫敗感"的意義要重大地多。有的孩子能夠在"挫敗感"中重新找回自信,獲得成長。而有些孩子卻在"挫敗感"中沉淪,失去了"站立行走"的勇氣。

"挫敗感"會給孩子帶來許多不好的影響。

攻擊的概念最先是由弗洛伊德提出的。他認為,這是人的一種本能,即死的本能。挫折一攻擊理論認為,攻擊行為的發生必先有挫折。

所謂"挫折"是根據某種願望進行有目的的行為時,由於內部或外部障礙,使欲求的滿足受到阻礙,這種狀態就是挫折。

研究表明,"挫敗感"會給孩子帶來許多不良的影響。

1、 造成孩子的暴力傾向

心理學家多拉爾德認為,攻擊的發生強度與欲求不滿的量成正比,挫折越

大,攻擊的強度也越大。

具體說來,他認為,從經濟情況看,窮困者的挫折要比富裕者的挫折大。因此,窮困者的犯罪率也大;從年齡看,青少年要比成年人的挫折大,因而,青少年違法的比例要大;此外,家庭地位低下的、身體有缺陷的人、劣等種族的人等都挫折較大,所以攻擊行為也多。

孩子的挫折感累積到一定程度就會產生攻擊性行為,攻擊性行為的累積又會使造成孩子的暴力傾向。

2、 容易產生犯罪行為

犯罪一般有兩個原因,一個是人本身的欲望,另外一個便是基於挫折引起

的犯罪,特別是性侵犯、殺人犯等重大罪責。

"挫敗感"會使孩子的情緒失控,情緒會處於一種亢奮狀態。此時,孩子會的情感佔有,也就是說,孩子會根據自己的情緒來面對問題,而不是運用自己的理智客觀地判斷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發生的犯罪,往往是不計後果的,因為這種犯罪本身就是沒有目的的,它就是孩子宣洩"挫敗感"的一種極端手段。

3、 心理脆弱

有的孩子受到挫折後反而增強了戰勝因難的決心;有孩子受到挫折後變得緊

張、倒退、無動於衷或陷入空想等。如果沒有周圍人的指引,那麼孩子面對"挫敗感"時就直接是前一種情況。

"挫敗感"會讓孩子變得脆弱,孩子一遭受挫折的打擊就認輸了,不懂得從挫折中吸取經驗教訓。這樣的孩子是很危險的,因為在未來的道路上,孩子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

"三招"幫助孩子對付"挫敗感"

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孩子必定會感受到"挫敗感"。沒有人會一直贏,但是也沒有人會一直輸。關鍵還是要找到一些方法來應對孩子的"挫敗感"。

這裡有三個建議。

1、 接納孩子的"壞"

人無完人,每一個孩子身上肯定都會有不同程度的缺點,父母不能只讓孩子擁有優點,而不允許孩子出現缺點。雖然這聽起來是一件不太困難的事情。但是,有些父母是見不得孩子的"壞"。

一看到孩子的不良行為,父母就想著糾正,這並沒有錯。但是,父母也要適當給予孩子一些空間,允許孩子去做一些沒有意義的事情。大部分孩子都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他們知道什麼時候休息,什麼時候去辦正事。

2、 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

當父母看到孩子產生攻擊性的行為時,父母應該分析一下孩子的情緒,想想

孩子最近有沒有發生過一些不好的事情,這些事情可能是孩子產生"挫敗感"的源頭。

然後,父母再根據這些事情,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幫助孩子走出"挫敗感"。

溝通的方式有很多種,除了語言溝通,父母還應該加入一些肢體語言。有時候,肢體語言比直接的語言更有效果。當父母發現孩子情緒低落時,父母可以給予孩子一個擁抱,讓孩子平復一下自身的情緒,這也相當於一種安慰。

值得注意的是,父母不能講大道理,大道理會讓孩子感覺到厭煩,甚至還會加重孩子的"挫敗感"。畢竟,沒有孩子是喜歡聽父母說大道理的。

3、 轉移孩子的注意

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也是一個面對"挫敗感"的方法。如果孩子一直沉陷於

"挫敗感"中,孩子的情緒會一直保持著低落的狀態。結果,孩子越想從"挫敗感"走出來,越是有心無力。

父母可以利用一些遊戲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說一些益智遊戲,像兒童積木,桌遊遊戲等等。這些遊戲不僅能夠轉移孩子的注意力,還能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父母還可以帶孩子出去鍛鍊做運動。孩子出出汗,可能就會忘記剛才的悶悶不樂。

父母一定要幫助孩子管理好他的"挫敗感",教給孩子一些對付"挫敗感"的方法,這樣就能夠有效地減少孩子的攻擊性行為。

我是奶果媽媽,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育養和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夠有助於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孩子能更好地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個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負性社會關係之攻擊
    攻擊的理論在分析敵意性攻擊和工具性攻擊的原因時,社會心理學家主要有三種觀點:生物學影響,挫折和習得行為。攻擊的生物學理論弗洛伊德認為,人類的攻擊根源於一種自我破壞的衝動,這種對死亡原始的強烈訴求被他稱為「死本能」。動物行為專家洛倫茲則認為攻擊更多是適應性的而非自我破壞。這兩種理論都認為,攻擊性的能量來自於本能,而不是習得。
  • 周克華具有「挫折攻擊」傾向
    「周克華性格孤僻,看待問題容易出現極端的反應,這些行為在他還很小的時候就應該有。」由於那個時候周克華年幼,這種人格還不容易體現出來,也不容易被發現。在周克華的生活經歷中,離異和因為販槍入獄,對他的這種人格起了推動作用:「在犯罪心理學上,這種叫挫折攻擊理論。」
  • 社會心理學中的攻擊與助人行為
    (2)社會學習理論認為,攻擊性的榜樣,對於攻擊行為的習得具有重要的影響。攻擊可以習得,也可以通過學習消除。(3)挫折-攻擊理論認為,挫折有導致攻擊的可能性,但是否會導致攻擊行為,還取決於認知過程和情境因素,與攻擊有關的刺激更可能增強攻擊行為,如人們看到武器會增強攻擊行為,即武器效應。
  • 杏仁核和下丘腦在攻擊行為中的作用
    巴西聖保羅裡巴內斯醫院神經科學實驗室的Flavia Venetucci Gouveia等複習文獻,闡述杏仁核和下丘腦的功能、手術的理論基礎和控制攻擊行為的神經生物學機制攻擊行為是精神疾病患者的常見症狀。涉及攻擊行為的兩個腦區是杏仁核和下丘腦。攻擊行為的主要治療有藥物和非藥物治療。用於治療的藥物多種多樣,但藥物都可能產生較大的副作用,而且對一部分人無效,稱為藥物耐受。出現藥物耐受時,則寄希望於立體定向毀損和腦深部電刺激(DBS)等手術,可改善患者的症狀和生活質量。但手術的臨床結果常難以解釋,減少攻擊行為的機制不清楚。
  • 貓咪的一些行為攻擊和應對措施
    與誤導性嬉戲相關的攻擊 這種攻擊行為通常在8-12周齡的貓咪身上出現,與其正常發育過程中的嬉戲行為有關。爭奪性嬉戲行為是貓科動物早期學習生存技能不可或缺的一種鍛鍊。貓咪喜歡爭奪一些運動的物體,如果攻擊運動的人,是一個正常但不必要的本能反應。
  • ...行為主義學派 之 C3多拉德和米勒的人格理論 & C4 對行為主義...
    強化物可以是原始的,與滿足有機體的生理和生存需要有關的刺激,也可以是二級的,由那些經常和原始強化物配對出現的中性刺激物轉化而成。(二)人格結構多拉德和米勒認為反應是人格主要的結構性概念。(三)人格發展多拉德和米勒認為人格發展就是習慣的習得,而這些習慣彼此有相互關聯,形成一種有層次的組織或重要性次序。
  • 筆記|《人格》B4 行為主義學派 之 C3多拉德和米勒的人格理論 & C4...
    強化物可以是原始的,與滿足有機體的生理和生存需要有關的刺激,也可以是二級的,由那些經常和原始強化物配對出現的中性刺激物轉化而成。(二)人格結構多拉德和米勒認為反應是人格主要的結構性概念。(三)人格發展多拉德和米勒認為人格發展就是習慣的習得,而這些習慣彼此有相互關聯,形成一種有層次的組織或重要性次序。
  • 家有中等生在學校常被「忽視」怎麼辦?教孩子「自我認同」是關鍵
    研究結果顯示,無論是留在孤兒院的孩子,還是後來去到溫馨家庭的孩子,他們的大腦活躍程度都落後於正常的同齡孩子。這項研究表明,孩子長期被"忽視",會影響其大腦發育,且"忽視"對大腦的傷害是無法逆轉的。自我效能感下降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與判斷。
  • 一個實驗,讓所有打過孩子的家長陷入沉思
    之後所有被測試的孩子,都被帶到另外一個擁有吸引人玩具的房間,但在不久之後會告訴所有的兒童這些玩具是給別人準備的,以激發他們的挫敗感,進而產生憤怒情緒。結果發現,攻擊組的男孩子每人平均有 38 次模仿了成人的身體攻擊行為,而非攻擊組只有 1.5 次。
  • 「隨意給差評的父母,是孩子最大的挫折」
    夫妻倆都是名校畢業,自然也希望孩子能有出息,怕他變得嬌生慣養、好逸惡勞,從小就很注意讓他體驗挫折感;孩子六七歲的時候,為了讓他堅持學鋼琴,養成做事不能半途而廢的品質,他們打、罵,各種手段都用盡了,但結果還是很遺憾;比鋼琴更重要的還有學習,為了改掉粗心的毛病
  • 孩子遇困難,安慰適得其反?「冰山理論」:跟父母的行為偏差有關
    一、冰山理論解釋原因孩子在聽到父母的安慰,反而變得更加生氣。其實是因為他們的內心感受沒有被父母真正認識到,當孩子面臨困難或挫折的時候,父母往往只會根據情緒進行安慰,卻忽視了他們內心的真實感受。在薩提亞的冰山理論中,我們可以看到人們面對一件事情的七個階段,自我,渴望,期待,觀點,感受,行為。
  • 虎鯨罕見行為,攻擊過往船隻,科學家也感到不解
    科學家認為虎鯨的智商相當於人類10歲左右的孩子,同時身體素質、力量、大小上都絲毫不遜於大白鯊,再加上它們的智商,大白鯊來多少沒多少,完全不是虎鯨的對手。科學家認為虎鯨對於人類表達出的善意,主要是因為它們較高的智商,即使在野外人類和虎鯨相遇,也從來沒有發生過虎鯨襲擊人類的事件,顯得非常可愛。
  • 遇到愛打人的熊孩子,如何做到全身而退,7招教孩子保護好自己
    有些性格暴躁的孩子可能就會出手打人,而性格溫順的孩子往往成為被打的對象。所以說到底,一個幼兒園孩子打人,並不是他們天生就如此,而是他們應對問題的能力還沒成長起來。這種情況發生之後,雙方孩子需要老師和父母的及時引導,如何沒有得到及時正確的引導,久而久之,那愛打人的孩子等到大了之後,就會逐漸變成愛欺負別人;而經常被人打的孩子,長大以後就容易變得性格懦弱,逆來順受。
  • 科普貼|一種廣泛存在的黑客攻擊——ATP攻擊
    什麼是ATP攻擊?APT是黑客以竊取核心資料為目的,針對客戶所發動的網絡攻擊和侵襲行為,是一種蓄謀已久的「惡意商業間諜威脅」。這種行為往往經過長期的經營與策劃,並具備高度的隱蔽性。APT的攻擊手法,在於隱匿自己,針對特定對象,長期、有計劃性和組織性地竊取數據,這種發生在數字空間的偷竊資料、搜集情報的行為,就是一種「網絡間諜」的行為。來源:百度百科APT攻擊是一個集合了多種常見攻擊方式的綜合攻擊。
  • 是什麼控制著攻擊行為?—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 攻擊行為是大多數脊椎動物甚至無脊椎動物中非常重要的本能行為之一,在人類社會中,攻擊行為以及無法控制的憤怒及衝動,也是精神類疾病如躁狂症、雙向情感障礙等重要的表現形式,因此對於攻擊行為發生的神經基礎研究,以及遺傳分子、外界環境對於攻擊行為神經環路的影響,可能為這些精神類疾病中出現的病理性攻擊行為提供新的治療思路
  • 尖叫、摔東西、打人?孩子缺乏「情緒控制力」,父母是主要原因
    實在是忍不住了,傅首爾走過去跟閉目養神的熊孩子爸爸理論,抱怨他家孩子"太吵了",誰知寶爸默默地說:"如果不是在家太吵,誰會帶出來呢?"她據理力爭:"子不教,父之過。"寶爸又生無可戀地表示:"太難了,送你吧。"不難發現,生活中很多孩子就像一個個小魔頭,不僅愛尖叫,還總是摔東西、打人,跟"討喜"這個詞完全不沾邊。
  • 在遇到挫折後不要消極逃避,在挫折中你會不斷成長
    學生的挫折多半與學習有關,這一點,在那些學習成績優異的孩子身上表現得更為明顯,他是老師眼中的乖孩子,是同學們眼中的佼佼者,更受到家長的寵愛。時間長了,他們形成「只能好不能差」的思維定式,對失敗缺乏必要的心理準備,一旦某次考試出現失誤,便會感到心理壓力增大產生強烈的挫折感;同時,也有一些孩子,因為長期學習成績佳,也被周圍的同學歧視、老師天重視、家長打擊,那挫折感就如影隨形。因學習上遇到挫折而產生苦悶是正常的,關鍵在於自己能振奮精神,正視自己的失敗,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從而獲得戰勝挫折的力量。俗話講「失敗是成功之母」,就是這個道理。
  • 波比娃娃實驗:為什麼你的孩子會出現「攻擊性行為」
    班杜拉認為,兒童是通過觀察和模仿成人的行為,尤其是家庭成員的行為,來學習暴力的。他們將孩子分成了幾個小組,有目睹家長暴力的小組,也有沒有目睹家長暴力的小組,以此區分家長對孩子暴力行為影響程度。二、幼兒「攻擊性行為」的主因:家長的榜樣從波比娃娃實驗中我們可以看出,幼兒的行為非常受身邊人的影響,而作為孩子生活中心點的父母,便是最容易對孩子的心理、行為習慣產生影響的人物。幼兒「攻擊性行為」的主因,往往在家長的身上。
  • 調控小鼠性行為和攻擊行為的新環路機制
    一些社會行為,如交配、攻擊等,對個體存活和種族的延續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對齧齒動物研究的長期研究發現,一些下丘腦區域對社會行為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中內側視前核(medial preoptic nucleus,MPN)對性行為有不可或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