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筆記七:選擇傷害還是幫助?社會心理學中的攻擊與助人行為

2021-01-09 繁花與木

社會關係中的兩大社會行為:攻擊行為和助人行為。

01攻擊行為

1 攻擊行為:指有意傷害別人且不被社會規範許可的行為。敵意不是攻擊,但可能激發別人的攻擊,是一種代償性的攻擊,實質上為一種高度的自我防衛狀態。

2 攻擊行為的3種理論

(1)生物本能論認為,人類的攻擊性具有生物遺傳性。

(2)社會學習理論認為,攻擊性的榜樣,對於攻擊行為的習得具有重要的影響。攻擊可以習得,也可以通過學習消除。

(3)挫折-攻擊理論認為,挫折有導致攻擊的可能性,但是否會導致攻擊行為,還取決於認知過程和情境因素,與攻擊有關的刺激更可能增強攻擊行為,如人們看到武器會增強攻擊行為,即武器效應。

3 影響攻擊行為的7個因素:大腦額葉區功能缺陷、低智力水平、血液中的化學成分、神經遞質、情緒喚起水平、群體與大眾媒體的影響、道德發展水平和自我控制能力。

(1)大腦額葉區功能缺陷:大腦的前額葉對攻擊行為有緊急抑制作用,攻擊行為的出現與額葉、顳葉存在功能缺陷有關。

(2)低智力水平:較高的攻擊行為與較低的智商水平有關,因為在衝突情境中低智商水平者無法較好處理問題,更容易選擇攻擊行為。

(3)血液中的化學成分:血液中的化學成分會影響攻擊行為,如酒精,酒精降低人們的自我覺知和考慮後果的能力,使個性弱化,增加暴力傾向。

(4)神經遞質:神經遞質的活動水平直接反映腦神經活動狀況,暴力行為與神經遞質5-羥色胺、單胺氧化酶、色氨酸的低水平有關。睪丸素也與攻擊性有關,睪丸素水平高時感到更多不安與緊張,降低睪丸素水平的藥物可以削弱有暴力傾向男性的攻擊性。

(5)情緒喚起水平:如憤怒,當我們面對使我們感到危險的觸發性事件時,身體裡的基因會使我們進入「戰或逃」的模式。此時,憤怒就作為武器對抗未被表達的恐懼。

(6)群體與大眾媒體的影響:群體環境和媒體中暴力行為的傳播是個體習得攻擊行為的途徑。

(7)道德發展水平和自我控制能力:道德發展水平和自我控制能力越低,越容易產生攻擊行為。

4 控制攻擊行為的6個途徑:避免去個體化、訓練移情能力、合適的宣洩、培養成熟的個性、社會制約、完善社會公平體系等。

(1)避免去個體化:去個體化指個體自身同一性意識下降,自我評價和控制水平降低的現象,個體在規模越大的群體中,氣氛越強烈,越易引發去個體化狀態。極端自我捲入、藥物、酒精或催眠也會造成個體自我意識和控制水平極度降低,使個體處於去個體化狀態。

(2)訓練移情能力:移情能力越高,越少採取攻擊的傾向,還能帶來親社會行為。

(3)合適的宣洩:挫折導致憤怒,憤怒的情緒如果不及時宣洩出去就會逐漸積壓直至爆發。看經典的悲劇可以滿足人的同情心和消除恐懼,使情緒得到宣洩。想像的攻擊行為和觀察他人攻擊也具有宣洩作用。侵犯的能量來自於本能,如果得不到釋放就會越積累越多,直到釋放出來,因而宣洩是一種預防和減少侵犯的有效的方法。

(4)培養成熟的個性:個性成熟者的自我意識和控制水平較高。

(5)社會制約:如果行為的預期代價超過行為能夠帶來的滿足,行為就會被抑制,因此增加攻擊行為的處罰力度,可以實現對攻擊行為的外部控制。其中,獲取需要的滿足所要付出的代價稱為反向動因。

(6)完善社會公平體系:「不患寡而患不均」,不平等直接損害人們的幸福感,增加個體的挫折感,導致矛盾和糾紛。

02利他行為(親社會行為)

1 利他行為:關心他人利益而不考慮自己的利益。

2 親社會行為的3種理論:社會交換理論、社會規範理論、進化心理學理論。

社會交換理論建立在心理學基礎上,社會規範理論建立在社會學基礎上,進化論的觀點建立在生物學基礎上。

(1)社會交換理論:利己主義和利他主義都能使人作出助人行為。利己主義希望在助人行為中獲得報償,包括內部報償和外部報償,樹立自己形象、得到他人讚許等屬於外部報償,解除內心煩擾、提升自我價值感等屬於內部報償。憂傷、移情和同情推動助人行為,是利他主義的根源。

(2)社會規範理論:社會行為規範規定著人們在不同情境下的行為方式,推動著助人行為,包括互惠規範和社會責任規範。互惠規範指幫助他人是為了當自己遇到困難時也能得到他人的幫助;社會責任規範則強調社會責任感。

(3)進化心理學理論:一種自我犧牲的形式是為保證基因的繼續存活而熱愛自己的孩子。一個生物體幫助另一個生物體是期待反過來也能得到幫助。

3 親社會行為的4個影響因素:旁觀者、榜樣的存在、求助者、助人者。

旁觀者:旁觀者在場導致責任分散,減少個體的親社會行為。

榜樣的存在:榜樣的親社會行為會激發個體的學習能力,增加助人行為。

求助者:與求助者性別、求助者的相似性、求助者是否值得幫助等問題相關。當求助者為女性,求助者與個體相似性高,或個體認為求助者值得幫助時,個體的親社會行為會被激發。

助人者:與助人者的情感狀態和人格特質相關。個體內疚的情感狀態導致會更多善行,以此減輕內疚感。助人行為幫助成人抵消壞情緒。

4 增加助人行為的5個方法

減少情境的不確定性,提高責任感

引發內疚和關心自我形象

教會道德包容

樹立助人榜樣

激發助人的內部動機

【完】

相關焦點

  • 北大「應用心理學」聽課筆記(二)
    13.敵意攻擊:又稱反應性攻擊或憤怒性攻擊,指以傷害他人為首要目的的攻擊行為。  14.手段性攻擊:也有傷害他人的意圖,但主要目的不是要看被攻擊者的痛苦,而是想獲得其他好處,諸如比賽的取勝、威望、錢等。  15.主場優勢效應:認為運動隊在主場比賽時取勝的機率要高於在客場比賽的取勝率。
  • 心理學筆記-心理學概論(1)
    1.基本定義心理學是一門用科學的方法研究人的行為和心理過程的學科。從現代認知的視角來看人的思想和行為都是其獨特認知模式的結果。2.4.1 心理動力學通過精神分析來研究人的心理,強調無意識心理是人的行為的動力,主要研究無意識與異常行為。代表人物弗洛伊德。2.4.2 人本主義強調人格,自我的概念,自我實現和自尊。代表人物馬斯洛,羅傑斯。2.4.3 特質與氣質心理學強調差異源與持久的特徵和內在的傾向性。
  • 進化心理學視角下人的一些心理與行為
    這本書把嚴肅的學術內容講得特別有趣,就像有些東西我們都喜歡,但是我們又說不清楚為什麼喜歡,而進化心理學更多的就是解釋我們這種潛意識中的「常識」。 書中有很多例子,都在證明人類的很多行為習慣、心理特徵都是進化出來的!用「進化」的眼光來看,很多現象讓人為之一振、耳目一新!
  • 06年北大《環境心理學》筆記筆記(一)
    背景多種多樣,它的研究成員主體還是社會心理學家;  ⑷從方法學的角度來說,環境心理學家採用綜合的和折衷的方法,而且由於環境心理學研究的自變量,往往是其他學科研究中需要控制和消除的「環境」,研究方法除常規的程序之外,還有些特別之處。
  • 《心理學與生活》閱讀筆記精華
    原標題:《心理學與生活》閱讀筆記精華 點擊媽媽好老師關注我喲 ☀不定期推送家庭教育、婚姻、兩性、三代人精神症患者的行為非常顯著地偏離了社會規範,還伴有深度的理性思維和一般情感過程的混亂。
  • 去美國讀心理學可選擇的院校
    近幾年,我國申請到美國求學的朋友,很多都選擇了心理學專業,而且該專業在美國眾多專業中也是十分受歡迎的。今天就和選校帝了解一下去美國讀心理學可選擇的院校,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去美國讀心理學院校推薦:一、史丹福大學一提到心理學,第一會想到就是史丹福大學,沒錯在全美心理學領域斯坦福排名第一,該校開設有許多知名的頂級學術項目。
  • 心理學「江湖」之三大門派(中)-行為主義心理學
    主要研究領域包括行為主義心理學理論和實踐、情緒條件作用和動物心理學。得力弟子:斯金納伯爾赫斯·弗雷德裡克·斯金納(1904年3月20日-1990年8月18日)美國心理學家,新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創始人,也是新行為主義的主要代表。
  • 趣看心理學流派之「行為心理學」:捕捉看得見、摸得著的行為
    這個時候,一些年輕地心理學家們對這樣的研究表不滿意,他們覺得,心理學應該和其它自然科學處在同一水平線上,應該研究一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也就是「行為」。美國心理學家約翰·華生就是這些年輕人中的一位,也是今天的主角「行為心理學」的創始人。行為心理學中的刺激與反應。
  • 《心理學諮詢師基礎知識》筆記總結分享《發展心理學》思維導圖
    《心理學諮詢師基礎知識》筆記總結分享《第四章 發展心理學》思維導圖2020.5.13.需要考心理諮詢師的朋友,都是乾貨,直接拿走。發展心理學:研究心理發展規律的科學。個體的心理發展:指人類個體從出生到衰亡的整個過程中的心理發展。
  • 信仰對親社會行為影響的論述
    社會交換理論認為,助人源於利己,即我們所做的大多是源於最大化報酬和最小化成本的期望,助人行為可以以多種方式回報,助人可以增加某人將來會助我們的可能性,但其無法解釋有時人們僅僅是為了助人而助人。移情與利他主義認為幫助他人首先取決於你是否對他人產生移情,當我們對另一個人產生移情,會試圖出於純粹的利他主義理由來幫助這個人,無論我們會得到什麼,但也不否認有社會交換的參與。
  • 林崇德《發展心理學》(第3版)筆記和課後習題詳解
    1心理學心理學是研究心理活動和行為表現的一門科學。( 1)心理活動與心理現象 ① 心理活動 人的心理活動,或稱心理,是指人在實踐活動和生活活動中,與周圍的環境發生交互作用 , 必然產生的主觀活動和行為表現。
  • 存在主義心理學與東方社會價值的契合
    在東方社會,特別是在中國,歷史上一直存在著重「人文」輕實證科學的價值傳統,一些傳統文化思想也一直主導著老百姓的精神生活,如重視與人「自身存在」的「三綱五常」、「倫理道德」,《論語》中的「吾日三省吾身」,實際上指的就是人每天要時刻關注反省自身的「存在」。   其次,存在主義心理學相信人自身的選擇力量,與東方社會人本「性善」的傳統觀念具有相同的哲學基點。
  • 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嗎?如何辨別「真假心理學」?
    字數 ▍1600字,閱讀約4分鐘01 心理學到底研究什麼:分支包羅萬象先說核心結論:心理學研究的是人類及動物的所有行為,用的是科學的方法,而不是「純粹思考」。事實上,現代心理學包含了大量不同的內容和觀點,是「一個鬆散地聯合在一起的學術王國,它橫跨了生物科學和社會科學兩個領域。」
  • 理學門類——心理學專業解讀
    人的心理不是無法捉摸的,心理學就是通過研究人的心理活動和行為,對行為進行描述、解釋、預測和控制的學科,這裡體現出心理學的特殊性——以人為研究對象。現代科學面臨三個問題:物質起源、生命起源和意識起源。其中意識是人的根本,是感知、記憶、思維、情感、動機等心理過程的有機結合。闡明意識的性質、過程及其物質基礎正是心理學的研究主題。
  • 心理學:在日常生活中,讓很多人都深受影響的10個心理學效應
    對於心理學效應,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它是指社會生活當中較常見的心理現象和規律,是某種人物或事物的行為或作用,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深受心理學效應的影響,當然,它具有兩面性,消極和積極的意義,如果能夠真正運用好,就需要真正地去好好了解,其實這對於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工作還是其他方面,都有重要的價值,今天小編來分享一下
  • 後現代主義思潮對中國本土社會心理學的啟示
    現代社會心理學認為在進行社會心理學研究時, 存在四個基本原則: (1) 存在一個基本的研究領域; (2) 在這個基本的研究領域中能夠找到人類行為的普遍性特徵, 並以此建立起廣泛預測人類社會行為的理論框架; (3) 實證的方法是最可靠的方法, 尤其是對變量加以控制的實驗法; (4) 在上述基礎上能夠建立一整套非常可靠、中立的真理。 (3) 現代社會心理學的這四個基本原則實際上是實證主義的基本內涵。
  • 魏坤琳:心理學為什麼有意思?
    2006年,Science雜誌對人類所有的科學論文進行了一個元分析,把它們大概聚類為七個主要的領域,包括心理學、物理學、化學、數學、地球科學、社會科學和醫學。可能對很多人來說有點奇怪,心理學怎麼變成了一個獨立的學科?其實,越是發達的社會,對心理學的要求越高。那麼,心理學怎麼分科呢?在實驗心理學裡面,可以分出認知神經學、認知心理學、發展心理學、人格心理學、變態心理學、社會心理學。
  • 「從問題少年」,到「一代宗師」,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立者—華生
    社會的進步促使心理學發展,1913年華生在《心理學評論》上發表論文《行為主義心目中的心理學》,成為行為主義心理學誕生的標誌。此後50年,心理學一直是行為主義的天下。今天我們就來聊聊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立者——華生。
  • 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行為經濟學幫助人做好的選擇
    Thaler),以表彰其在行為經濟學領域的貢獻。諾貝爾委員會指出,泰勒把心理學的現實假設融入經濟學的決定分析。他研究和探索有限的理性、社會偏好及缺乏控制力的後果,並展示出這些人類特質是如何影響個人決定,以致影響市場效果。通俗地說,泰勒的研究就是幫助個人、機構和政府在經濟活動中克服有限的理性而做出較好的,或者是性價比較高的選擇,這就是行為經濟學研究的內容之一。
  • 描述心理學開啟人文科學心理學主體論邏輯
    這種弘揚和彰顯人的主體性的基本精神,在後來的精神分析心理學、格式塔心理學、現象學心理學、存在心理學和人本主義心理學中得到了傳承與發展。 在人文科學心理學中的歷史傳承與發展精神分析心理學對人的主體性討論經歷了一個由貶抑到彰顯的過程。弗洛伊德認為人的心理和行為由潛意識的本能衝動決定,根本無法依靠自我的理性力量實現自在和自由。其後的榮格和阿德勒在彰顯人的主體性方面有所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