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關係中的兩大社會行為:攻擊行為和助人行為。
01攻擊行為
1 攻擊行為:指有意傷害別人且不被社會規範許可的行為。敵意不是攻擊,但可能激發別人的攻擊,是一種代償性的攻擊,實質上為一種高度的自我防衛狀態。
2 攻擊行為的3種理論
(1)生物本能論認為,人類的攻擊性具有生物遺傳性。
(2)社會學習理論認為,攻擊性的榜樣,對於攻擊行為的習得具有重要的影響。攻擊可以習得,也可以通過學習消除。
(3)挫折-攻擊理論認為,挫折有導致攻擊的可能性,但是否會導致攻擊行為,還取決於認知過程和情境因素,與攻擊有關的刺激更可能增強攻擊行為,如人們看到武器會增強攻擊行為,即武器效應。
3 影響攻擊行為的7個因素:大腦額葉區功能缺陷、低智力水平、血液中的化學成分、神經遞質、情緒喚起水平、群體與大眾媒體的影響、道德發展水平和自我控制能力。
(1)大腦額葉區功能缺陷:大腦的前額葉對攻擊行為有緊急抑制作用,攻擊行為的出現與額葉、顳葉存在功能缺陷有關。
(2)低智力水平:較高的攻擊行為與較低的智商水平有關,因為在衝突情境中低智商水平者無法較好處理問題,更容易選擇攻擊行為。
(3)血液中的化學成分:血液中的化學成分會影響攻擊行為,如酒精,酒精降低人們的自我覺知和考慮後果的能力,使個性弱化,增加暴力傾向。
(4)神經遞質:神經遞質的活動水平直接反映腦神經活動狀況,暴力行為與神經遞質5-羥色胺、單胺氧化酶、色氨酸的低水平有關。睪丸素也與攻擊性有關,睪丸素水平高時感到更多不安與緊張,降低睪丸素水平的藥物可以削弱有暴力傾向男性的攻擊性。
(5)情緒喚起水平:如憤怒,當我們面對使我們感到危險的觸發性事件時,身體裡的基因會使我們進入「戰或逃」的模式。此時,憤怒就作為武器對抗未被表達的恐懼。
(6)群體與大眾媒體的影響:群體環境和媒體中暴力行為的傳播是個體習得攻擊行為的途徑。
(7)道德發展水平和自我控制能力:道德發展水平和自我控制能力越低,越容易產生攻擊行為。
4 控制攻擊行為的6個途徑:避免去個體化、訓練移情能力、合適的宣洩、培養成熟的個性、社會制約、完善社會公平體系等。
(1)避免去個體化:去個體化指個體自身同一性意識下降,自我評價和控制水平降低的現象,個體在規模越大的群體中,氣氛越強烈,越易引發去個體化狀態。極端自我捲入、藥物、酒精或催眠也會造成個體自我意識和控制水平極度降低,使個體處於去個體化狀態。
(2)訓練移情能力:移情能力越高,越少採取攻擊的傾向,還能帶來親社會行為。
(3)合適的宣洩:挫折導致憤怒,憤怒的情緒如果不及時宣洩出去就會逐漸積壓直至爆發。看經典的悲劇可以滿足人的同情心和消除恐懼,使情緒得到宣洩。想像的攻擊行為和觀察他人攻擊也具有宣洩作用。侵犯的能量來自於本能,如果得不到釋放就會越積累越多,直到釋放出來,因而宣洩是一種預防和減少侵犯的有效的方法。
(4)培養成熟的個性:個性成熟者的自我意識和控制水平較高。
(5)社會制約:如果行為的預期代價超過行為能夠帶來的滿足,行為就會被抑制,因此增加攻擊行為的處罰力度,可以實現對攻擊行為的外部控制。其中,獲取需要的滿足所要付出的代價稱為反向動因。
(6)完善社會公平體系:「不患寡而患不均」,不平等直接損害人們的幸福感,增加個體的挫折感,導致矛盾和糾紛。
02利他行為(親社會行為)
1 利他行為:關心他人利益而不考慮自己的利益。
2 親社會行為的3種理論:社會交換理論、社會規範理論、進化心理學理論。
社會交換理論建立在心理學基礎上,社會規範理論建立在社會學基礎上,進化論的觀點建立在生物學基礎上。
(1)社會交換理論:利己主義和利他主義都能使人作出助人行為。利己主義希望在助人行為中獲得報償,包括內部報償和外部報償,樹立自己形象、得到他人讚許等屬於外部報償,解除內心煩擾、提升自我價值感等屬於內部報償。憂傷、移情和同情推動助人行為,是利他主義的根源。
(2)社會規範理論:社會行為規範規定著人們在不同情境下的行為方式,推動著助人行為,包括互惠規範和社會責任規範。互惠規範指幫助他人是為了當自己遇到困難時也能得到他人的幫助;社會責任規範則強調社會責任感。
(3)進化心理學理論:一種自我犧牲的形式是為保證基因的繼續存活而熱愛自己的孩子。一個生物體幫助另一個生物體是期待反過來也能得到幫助。
3 親社會行為的4個影響因素:旁觀者、榜樣的存在、求助者、助人者。
旁觀者:旁觀者在場導致責任分散,減少個體的親社會行為。
榜樣的存在:榜樣的親社會行為會激發個體的學習能力,增加助人行為。
求助者:與求助者性別、求助者的相似性、求助者是否值得幫助等問題相關。當求助者為女性,求助者與個體相似性高,或個體認為求助者值得幫助時,個體的親社會行為會被激發。
助人者:與助人者的情感狀態和人格特質相關。個體內疚的情感狀態導致會更多善行,以此減輕內疚感。助人行為幫助成人抵消壞情緒。
4 增加助人行為的5個方法
減少情境的不確定性,提高責任感
引發內疚和關心自我形象
教會道德包容
樹立助人榜樣
激發助人的內部動機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