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中的內容可以看一下。如果覺得有這些內容更通順就一起回答吧。
環境心理學
第一章 緒論 [人名,年代]
M-環境:是作用於一個生物體或生態群落上,並最終決定其形態和生存的物理、化學和生物等因素的綜合體。
我們可將環境區分為個體出生前的先環境,即合子環境,和出生後的後環境,即外環境。外環境又分物理環境和社會環境。物理環境按人類幹預的程度大小,又可分為自然環境和人為環境。
先(合子)環境 人為環境
環境 物理環境 自然環境
後(外)環境 社會環境
(?J-人與環境的相互作用 / 人與環境的發展變化的關係:P2)
TX:普羅夏斯基(Proshansky,1990)提出 「環境心理學:是關注人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關係的學科」環境心理學更多地強調物理環境。「相互性」是指:一方面強調人們怎樣受環境影響,另一方面也關注人類對環境的影響和反應。P5
★★J-環境心理學的學科特點★★
★★M-「環境心理學:是關注人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關係的學科」環境心理學更多地強調物理環境。「相互性」是指:一方面強調人們怎樣受環境影響,另一方面也關注人類對環境的影響和反應。P5
⑴環境心理學將環境—行為及其關係作為一個單元整體來研究。因作用,相互關係,如果將環境和行為割裂開,會很難理解這種相互關係。所以人與環境是一個整體。
⑵環境心理學的研究是問題的指向。不僅要尋求問題的解決,也要力求尋找問題背後的規律性,建立起理解相似問題的理論框架;
⑶環境心理學是一門交叉學科。背景多種多樣,它的研究成員主體還是社會心理學家;
⑷從方法學的角度來說,環境心理學家採用綜合的和折衷的方法,而且由於環境心理學研究的自變量,往往是其他學科研究中需要控制和消除的「環境」,研究方法除常規的程序之外,還有些特別之處。
★★L-環境心理學的發展歷程及前景★★
M-環境:是作用於一個生物體或生態群落上,並最終決定其形態和生存的物理、化學和生物等因素的綜合體。
★★M-「環境心理學:是關注人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關係的學科」環境心理學更多地強調物理環境。「相互性」是指:一方面強調人們怎樣受環境影響,另一方面也關注人類對環境的影響和反應。
一、相關學科的淵源:
◆英國經濟學家馬爾薩斯(Malthus)提出:「人口增長的趨勢永遠快於生產的增長。如果不加控制,人口總是按幾何級數增長,而生活資料只能按照算數級數增長,人口擴張到生活資料僅能夠維持生存的極限時,就會出現飢餓、戰爭和疾病。」
◆19世紀後半葉,德國動物學家海克爾(Haeckel)將生物與環境關係的研究定義為一個新的學科領域:生態學,它探討個體、種群、群落、社會、生態之間的相互作用。
◆派克(Park)提出的人類生態學,它重視環境的影響是很自然的
二、有關理論:
1、強調環境的物理特性。
心理物理學和行為主義都強調環境的客觀性,主張行為由環境引起。心理物理學是研究心理量與物理量之間關係的科學。費希納認為:心理物理學是一門討論心物的函數關係或相互關係的科學。
2、 調環境的現象性質
A、格式塔學派對環境知覺的研究:
德國的魏特默(Wertheimer),苛勒(Kohler)和考夫卡(Koffka)合作,漸成為格式塔學派的核心人物。主張環境知覺的整體性,即整體大於部分之和。
B、★★J/M-布倫斯瑞克的透鏡模型:
布倫斯瑞克(Brunswik)由於提出測量知覺恆常性程度的公式而著名。他認為:建構環境知覺時,主體起著非常主動的作用;儘管我們從世界上接受的原始信息常常有缺陷或被誤導;但當我們把得到的感覺信息與過去的經驗結合起來時,就會導致對環境真實狀態的評估。人是主動的信息加工者的思想,是目前探討人們如何加工環境信息的理論的前身。
C、拓樸心理學(格式塔場理論):
德國心理學家勒溫(Lewin)提出的場論認為,人的心理、行為決定於內在需要和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當人的需要尚未得到滿足時,會產生內部力場的張力,周圍環境則起著導火索的作用。勒溫提出一個命題公式:B=f(P,E)=f { B=f [P,E]……}行為是人(P)和環境(E)的全部事態函數(f)。
3、 生態心理學:
★★M-生態心理學:是環境心理學的前身之一。強調物理情景在整合人類行為中的作用,興趣集中在物理環境對生活在這一環境中的人的影響。巴克,懷特建立了「中西部人類行為現場觀測站」。
4、 環境心理學:
環境心理學是關注人與環境相互作用和相互關係的學科;
環境心理學這一名詞到20世紀60年代初才出現。
1970年,第一本環境心理學教材出版;
美國心理學會議(APA)1978年正式成立人口與環境心理學分會。國際應用心理學聯合會也成立了環境心理學分部。
1981年歐洲成立了「國際人類及其物理環境研究學會」,同時創辦了環境心理學雜誌;
三、現狀及發現趨勢:
1、 20世紀60年代後期,環境心理學出現;70年代開始發展起來的理論(如擁擠、認知發展理
2、 80年代進入了蓬勃發展的時代;
3、 1989—1994年間,新的研究成果關注居住環境、工作場所、醫院、學校、監獄、大型社區環境的特點。
總之,J-從1989—1994這五年來,環境心理學有如下特點:
1) 更多的研究是在現場而不是在實驗室進行的,這與這一階段環境設計研究較多有關;
2) 研究者都開始注意研究工作的連續性,重複或擴展早期工作的研究增多,表現出累積相關知識的努力。
3) 研究反映出日前工作所用的多重方法,涉及多種情境和多樣人群,特別包括不同文化背景的被試,跨文化的比較和整合成為眾多學者關注的焦點。
4) 多學科間的合作越來越多,屬於心理學的研究成員大約只佔一半左右。
四、發展前景:
斯託考爾斯提出,在21世紀也許會在其他主題上有更突出的發展:在外層空間的生活和工作會有什麼特點;如何形成有效的政策,以減少工業化和發達國家對自然資源的無限度消耗。
將來的研究會受到下列因素的影響:
1) 全球環境變化; 2)群體間暴力和犯罪; 3)新的信息技術對工作和家庭的影響;
4)人們健康花費的提高,對促進健康的環境策略感興趣,以及社會老年化進程。
★★J-舉例說明,全球化的環境心理學:★★
獨特的歷史,地理,社會變化和政治因素已經影響了環境行為研究的方向。
不同國家的環境心理學家使用同樣的研究方法和技術,但他們的興趣和研究問題的特點是不同的。
如,日本的自然災害發生頻繁,於是對自然災害,如地震、洪水及自然災害對個體行為的實際影響,就特別引起日本環境心理學家的興趣。而人少,氣候寒冷的瑞典,環境心理學家更關心的是保護能源和風景的研究。在各國,環境心理學發展的特點也反映了這門學科問題指向的特點。
隨著社會的發展,全球化進程的推進,不同國家不同地區往往面臨共同的問題。如:地球臭氧層的破壞,全球變暖,自然資源的減少,以及先進的電子通訊技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將來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環境心理學除了會繼續發展特定的主題外,還應對共同面臨的問題共同攻關,尋找適用廣泛的解決方案。
中國的環境心理學還處於學習、模仿的階段。大力開展環境心理學方面的研究,解決實際問題,充實本土化的研究成果,是我國環境心理學發展的迫切要求。
第二章 環境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P17
TX:科學的目標是控制、預測和理解。
M-主試:就是實驗者,即主持實驗的人。他可以給被試發出刺激,通過試驗收集心理學的資料。
M-被試:就是被實驗者,實驗對象。它接受主試發出的刺激並作出反應。被試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動物。
M-變量:指的是可以在數量上或性質上改變的事物的屬性。如聲音的強度可從小到大,這是數量的變量;人的性別有男有女,這是性質的變量。一項心理學實驗通常包括這三個方面的變量:自變量、因變量和額外變量。自變量和因變量是相互依存的,沒有因變量,也就無所謂自變量,反之亦然。
M-自變量:即刺激變量,它是由主試選擇和控制的變量,它決定著行為或心理的變化。
M-因變量:即被試的反應變量,它是自變量造成的結果,是主試觀察或測量的行為變量。。
對因變量的選擇和測量需要考慮以下主要的幾個問題:
⑴因變量的可靠性(信度),即一致性,同一被試在相同的實驗條件下應得到相近的結果,否則就缺乏一致性,這種因變量是不可靠的。
⑵因變量的有效性即效度。當因變量的變化確實是由自變量而不是其它因素造成的,這種因變量就是有效的;
⑶因變量的敏感性。
J-如何解決實驗中出現的高限和低限效應?
自變量的變化可以引起相應因變量的變化,這樣因變量是敏感的,否則就說因變量是不敏感的。不敏感的因變量有兩類典型的例子:
1、高限效應(天花板效應),即要求被試完成的任務過於容易,所有不同水平的自變量都獲得了很好的成績,沒有什麼差別,解決方法可採取加大任務難度。
2、低限效應(地板效應),即要求被試完成的任務太難,所有不同水平的自變量都獲得了很差的結果,沒有什麼差別,解決方法可採取減小任務難度。
M-額外變量:即在實驗中應該保持恆定的變量。在確定了自變量與因變量之後,就應該使實驗的其他因素保持恆定。
M-自變量混淆:如果應控制的變量沒有控制好,它就會成為造成因變量變化的一個原因,於是很難明確說明因果關係。我們把研究者的自變量與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變量的變化,叫自變量混淆。也可以說額外變量是潛在的自變量。
J-環境心理學有哪些研究類型 / 科學研究有哪些類型?
根據研究的類型和所揭示的變量之間的關係,可以將研究分為不同的類型,如實驗研究、相關研究和描述性研究等。
M-描述性研究:通常是在研究的初期,利用各種數據取樣的技術,通過觀察(主要是現場觀察),客觀的記錄下一些行為和心理現象的發生,它常常只能得到一些定性的結果。
M-實驗研究:通常是改變一個或幾個自變量,考察它們對因變量的因果效應。
M-相關研究:是通過測定一系列變量來考察這些變量相互關聯的程度,以及從一個或幾個已知的變量對另一個變量的預測。
研究方法之實驗方法:
TX:1、實驗地點:實驗進行的情境分為實驗室情境(通常為模擬情境),現場情境。
2、實驗範式:即相對固定的實驗程序。
(J-舉例說明環境心理學研究中的實驗範式
M-實驗範式:即相對固定的實驗程序。有些實驗範式只限於某一領域,而有些實驗範式經改動可以應用於許多領域。環境心理學研究攻擊的實驗範式叫「假裝電擊」,即讓一個被試相信它可以控制給予另一個人的輕微點擊(作為懲罰的刺激),以被式給出的刺激的強度和頻率作為度量攻擊性的指標。如噪音對人的攻擊行為的影響的實驗中,兩個被試被單向玻璃隔開,即接受噪音,施加攻擊行為的被試甲能看到被試乙,而被試乙看不到被試甲。給被試甲施加不同程度的噪音,當接受噪音時,被試甲會按控制臺上的按鈕,對被試乙進行攻擊。結果發現,當被試甲接受的噪音程度與其施加給對方的攻擊程度成正相關。這就是一種實驗範式。)
TX:實驗設計方法:
1、真實驗設計:可有效地操縱和控制實驗變量,能隨機選擇和分配被試,實驗結果能客觀反映實驗處理的作用。
2、非實驗設計:是一種對現象的自然描述。一般用於識別和發現自然存大的臨界變量及其關係。不易採取隨機化原則分配被民不易主動控制自變量和其他無關變量。
3、準實驗設計:是介於非實驗設計和真實驗設計之間的一種實驗設計。
(J-什麼是準實驗設計?
準實驗設計是介於非實驗設計和真實驗設計之間的一種實驗設計。它對無關變量的控制比非實驗設計要嚴格,但不如真實驗設計對無關變量控制的充分和廣泛。通常準實驗設計不易對被試進行隨機取樣。總的說來,準實驗設計在三點上不同於真實驗設計:
1)有時對自變量(如被試特點的自變量)無法有意識地操縱;
2)不能嚴格地控制無關變量;
3)無法按照隨機抽樣原則抽取被試,也沒有隨機地把被試分配到各種試驗處理中。)
★M-時間序列設計:時間序列設計是在一定時期內,對同一現象連續地進行一系列觀測,由此所得到的隨時間變化的序列性數據稱為時間系列,也稱為時間序列設計。
★★J-舉例說明收集數據的方法和技術。★★
根據被試的行為反應是由主試做客觀記錄,還是由被試進行自我報告,可將收集資料的方法分為觀察和自我報告。
1) 觀察:即將所見所聞客觀地記錄下來。在公開場合進行觀察,這種觀察並不冒犯人的秘密性。可以進行不打擾被試的觀察,過後要給予一定的解釋和說明。在觀察中,為了更詳細和客觀,可以利用錄像、照相、錄音等作為輔助手段,以期得到更為客觀而準確的數據。使用觀察法的一個特殊方面是觀察人們行為留下的痕跡,通過這些痕跡來構想人們的行為。例如在在方正的草地上留下人們走了來的一條路徑,表明這裡最好設置一條路比較符合人們的習慣。又如通過觀察行為場所的垃圾成份來分析人們的生活方式,飲食結構等。
2) M-自我報告:是利用一些調查技術,讓被試報告他們的行為、情緒等各種反應。如使用訪談、問卷、量表等來揭示人們外顯行為及對環境的評價和感受。
(訪談法實質上是一種雙向交談,多數情況下是主試設計好調查表或問卷。內容包括事實資料,對一些事物的看法,態度,及有關的行為,態度和意見的理由。
問卷法是採用問答形式來測量人們的行為和態度的一種測量方法。它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能在較大範圍內進行,簡便易行,在很短時間內收集到很多資料。但被試可能出種各種考慮,不願如實回答。
評定量表一般由一套題目構成,每一測題都有一定的分值。量表常用的有5點量表和7點量表。)
3)檔案檢索:各個國家、機構和個人都有很多檔案資料,這些會為分析事物間的關係提供重要的數據來源。例如把城市的氣象資料,警察局的犯罪事件記錄等作為資料,分析兩者之間的相關關係。
總之,環境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基本上是運用心理學研究中的標準方法和程序,其特點主要是,環境心理學中的自變量是其它研究中主要要控制和消除的額外變量——環境。而且環境心理學研究往往使用多種方法,借鑑多種學科中的方法,反應出交叉學科的特點。與其它研究相比,環境心理學一個相當明顯的特點是,關心自變量對因變量的長期效應。
第三章 環境心理學的理論
環境—行為理論:喚醒理論、刺激負荷理論、行為局限理論、適應水平理論、環境適應理論、生態理論
★★L-為什麼說喚醒理論、刺激負荷理論、行為局限理論、適應水平理論都可歸入應激理論的結構體系中?
一、M-喚醒理論:認為環境中的各種刺激都會引起人們的生理喚起,增加人們身體的自主反應。喚醒是由於大腦中心的網狀結構被喚起,腦活動增加。喚醒理論用於解釋溫度,擁擠和噪音對行為的影響是下分有效的。 喚醒理論的內容 / 觀點:
1、 喚醒的改變是與環境相聯繫的,人們情緒的變化引起了喚醒水平的改變,而情緒的變化必
然是受到了環境影響的結果。
2、 愉快或不愉快的情境都能使喚醒水平增加。
3、 喚醒的改變使人們去尋求內部和外部的信息,並比較自己和他人行為的差異。
4、 人們傾向於對中等的喚醒水平給予正性評價。
M-葉克斯-多德遜定律:喚醒與操作間的關係,可以用葉克斯—道德遜定律來解釋。按照該定律所描述的,操作的最佳狀態是中等的喚醒水平。當喚醒高於或者低於最佳水平點,操作行為都會越來越差。喚醒和操作任務是複雜程度之間的關係,可以用一個倒U形曲線來表示:對於複雜任務,偏低的喚醒水平是操作的最佳狀態;而簡單任務,需要較高的喚醒水平才有利於任務的操作。
(J-葉克斯—道德遜定律是怎樣來描述喚醒與操作間的關係的?)
M-喚醒理論:認為環境中的各種刺激都會引起人們的生理喚起,增加人們身體的自主反應。喚醒是由於大腦中心的網狀結構被喚起,腦活動增加。喚醒理論用於解釋溫度,擁擠和噪音對行為的影響是下分有效的。
M-葉克斯-多德遜定律:喚醒與操作間的關係,可以用葉克斯—道德遜定律來解釋。按照該定律所描述的,操作的最佳狀態是中等的喚醒水平。當喚醒高於或者低於最佳水平點,操作行為都會越來越差。喚醒和操作任務是複雜程度之間的關係,可以用一個倒U形曲線來表示:對於複雜任務,偏低的喚醒水平是操作的最佳狀態;而簡單任務,需要較高的喚醒水平才有利於任務的操作。
( 根據葉克斯—道德遜定律我們知道:喚醒水平太低不會促進任務的操作,太高會干擾操作,因為個體不能集中注意力完成正在進行的任務。)
二、J-刺激負荷理論的主要觀點:
M-刺激負荷:是環境提供的信息量。
M-刺激負荷理論:又稱為環境負荷或刺激過載理論。該理論主要關心環境刺激出現時注意的分配和信息加工過程。刺激負荷理論認為:
1、個體對獲得的感覺信息的加工能力是有限的;
2、當環境提供的信息量超過個體的加工能力時,就出現超負荷現象。
3、當環境刺激出現時,個體要進行判斷,並做出相應的反應。
4、刺激負荷理論認為,人對某個刺激的注意力不能持續不變,一段時間後注意力會暫時減弱,在這一段時間,就出現超負荷現象。
所以,按刺激負荷理論的觀點,刺激過載導致注意力分散,從而影響到行為。
避免定向注意疲勞症狀(長時間高度注意某個目標,導致注意減弱)的出現。
三、行為局限理論
J-按照行為局限理論的觀點,環境對行為的限制包含哪三個步驟?
行為局限理論認為,環境對行為的限制包含三個基本的步驟:覺察到對環境控制的丟失、阻抗,以及習得的無助感。 TX
M-局限:行為局限理論中的「局限」是指環境中的一些信息限制或者說幹擾了我們希望去做的照行為局限模型理論,環境提供的信息超出了個體控制能力的範圍,從而對認知活動產生了幹擾。
M-心理阻抗:當人們覺察到對環境的控制能力丟失,首先會引起負性情緒體驗,這時,個體就希望重新獲取對環境的控制力,這稱為心理阻抗。當個體感到行為受限制時,心理阻抗可以消除環境對行為的限制。
M-習得無助感:行為局限理論還認為,當控制環境能力的恢復失敗時,可能會導致習得無助感。也就是說,當多次努力重新獲得控制環境的嘗試失敗後,人們會認為對於環境是無能為力的,於是放棄了努力,並且「學習」認識到對環境的限制是無力改變的。
因此,行為局限理論認為,環境對行為的限制包含三個基本的步驟:覺察到對環境控制的丟失、阻抗,以及習得的無助感。 TX
四、環境適應水平理論:
J-環境提供的信息可分為哪三個水平?
適應水平理論:奧爾特曼(1975)提出,人們可以通過某些機能來調整自身以適應環境。沃爾維爾認為適應水平理論,可以用於解釋環境中的各種刺激對行為的影響,包括溫度,噪音等 .適應水平理論至少適合於解釋三種環境刺激條件下的環境行為關係:環境中的感覺刺激輸入,社會刺激輸入,環境的改變運動,這三種刺激可以在三個維度水平上發生變化:
1、強度:環境提供的信息過多或過少,都會引起心理不適。如噪音太多讓人易怒,一點聲音沒有, 也會不舒服。
2、 刺激的多樣性:適應水平理論認為多樣性在中等水平是最好的。
3、 刺激的模式:或說是環境提供信息的組織結構和不確定對知覺的限制。
M-適應:適應水平理論認為,環境提供的刺激有一個最佳水平,然而,由於每個人過去的經驗不同,所以要求的最佳水平也不一樣。最佳刺激水平的改變稱為適應,它指的是,當環境改變時,個體對環境反應的改變。
(M-調整:是指個體改變與之互相作用的環境,讓環境適合於個體的生存。)
適應水平理論常被用於解釋人們如何適應環境的改變,以及預測什麼樣的環境刺激最適合於人們
M-環境應激理論:P33 (五)
M-應激源:環境應激理論認為,環境的許多因素都能引起個體的反應,如噪音、擁擠等都是引起反應的應激源。應激源還包括工作壓力、婚姻不合、自然災害、遷移到另一個居住環境等。
M-應激:是指個體對這些環境因素做出的反應。反應包括情緒反應、行為反應和生理反應。把生理反應叫生理應激,把情緒和行為反就叫心理應激。因為生理應激和心理應激是相互關聯的,人們會對應激物同時何做出這兩種反應,所以,環境心理學家把它們合稱為環境應激理論。
上述幾種理論都可以納入應激理論的結構體系中,例如刺激過載可以看作是應激的結果;喚醒水平的提高是構成應激的一部分;最佳適應水平是應激反應的最終結果;行為局限是應激的標誌。應激理論已經被廣泛應用於解釋噪音、汙染等環境刺激對人行為的影響。
J-生態理論:
生態理論認為,個體的行為和環境是處於一個相互作用的生態系統中,個體的行為都有一個時間和空
間背景,也就是說存在一個整合了的行為情境。行為情境認為,人們大多數的行為都發生在一定的情境之中;在不同的情境中,人們的行為是不同的。如當行為情境是一間正在講「如何演講」的教室,按生態理論,這個情境中的行為應包括講解,聆聽,觀察,記錄,舉手的提問解答。生態理論認為根據情境,可以預測將出現的行為。在環境設計中,生態理論是運用得最多的。
★★L對幾種環境心理學理論進行的比較。舉例說明,★★
環境心理學的幾種理論各有其優點和不足,現比較如下:
一般性和特殊性。
1、在解釋環境對行為的影響時,一般性和特殊性是可以交替使用的。具有一般性的理論能夠解釋相同環境條件下,大多數人的反應,但是卻掩蓋了個體差異。具有特殊性的理論 ,就不會忽略個體差異的存在,但它又不能解釋在某種環境下,人們普遍會做出的反應。
2、喚醒理論、刺激負荷理論和適應水平理論都具有一般性的特點。它們都用於解釋很多物理,社會環境對行為的影響。這三種理論都可以預測當環境刺激不在最佳水平時,個體將會做出什麼樣的反應。其中,喚醒理論的一般性最強。(也就是說,喚醒理論認為,刺激的增加或減少,都會引起個體生理和心理喚醒水平的改變,因此可以推斷行為將受到什麼影響。)刺激負荷理論的特殊性要強一些,它主要關注環境刺激對認知活動的限制,以及預測信息過載對行為的影響。適應水平理論則是最具特殊性的一種理論,它能根據個體對刺激的適用水平,預知某種特殊水平刺激產生的影響……環境應激理論具有較強的一般性,也就是說,它可推斷環境中各種因素引起的個體的生理和心理反應,但無法解釋對某個刺激源引起的反應如何,以及個體應激反應的差異。行為局限理論是最具特殊性的一種理論。當行為局限理論認為的環境條件確實存在時,可以有效地預測這種環境下個體的行為。刺激負荷理論的特殊性要強一些,適應水平理論則是最具特殊性的一種理論。
3、在解釋環境對行為的影響時,一般性和特殊性是可交替使用的。具有一般性的理論能解釋相同環境條件下,大多數人的反應,但卻掩蓋了個體差異。例如關於噪音對操作的影響,喚醒理論認為噪音會干擾任務的操作,但卻忽視上於個體的適應水平有差異,所以對於個別人,噪音可能會促進操作。如果是具有特殊性的理論,就不會忽略個體差異的存在,但它又不能解釋在某種環境下,人們普遍會做出的反應。
4、生態說是最具一般性的理論,它能解釋不同環境對大多數人產生的影響,卻不能解釋在同一行為情境中休體行為的差異。
5、根據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各種理論在解釋環境-行為關係時,它們的分析水平是各不相同的。生態說是從群體水平上分析環境對行為影響的;刺激負荷說是從個體水平上分析的;適應水平理論則是從個體差異的水平上分析解釋環境對不同個體所產生的影響。這些理論如果單獨用於解釋環境和行為的關係是不全面的,實際應用中,環境心理學家常常是交替使用JI種理論來進行解釋。
現在拿對於個人空間的需要作為例子來說明各種理論。
1、 喚醒理論認為,對個人空間的需要是由個體體驗到的喚醒程度決定的;當個人空間的侵犯引起高喚醒水平時,個體就需要更大的個人空間。
2、 刺激負荷理論則認為,對個人空間的需要,是因為環境提供的信息過載,此時,個體必須避免和忽略一些無關信息;輕此個體往往採取退避的方式,這就需要有一定的個人空間,讓退避成為可能。
3、 行為局限理論認為,個人空間受侵犯,個體對環境的控制力減弱,行為自由受到限制,因此,需要重新恢復行為自由,這就必須有足夠大的個人空間。
4、 適應水平理論認為,由於個體差異,不同個體對空是的需求是不同的。
5、 環境應激理論則認為,當環境中的應激源過多時,為了避免各種應激源,個體就需要有足夠的個人空間以迴避這些應激源。
6、 最後,生態理論認為,對個人空間的需要是自然選擇,以及具體環境決定的。
M-中介變量:是指對環境條件反應的內部知覺,認知和情感過程。人類體驗環境引起的情緒因素是環境與行為關係的中介變量。
M-緩和變量:指增加或減少情境影響的因素。
環境——緩和變量——中介變量——評價——行為
莫若比安和拉塞爾認為,所有的情感狀態都由三個維度構成:愉快,喚醒,控制感
第四章 環境知覺與環境認知 P41
M-感覺:是對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個別屬性的反映。感覺可由外部刺激引起,也可由機體內部的刺激引起。根據刺激的來源可把感覺分為外部感覺和內部感覺兩類。
M-知覺:是在感覺的基礎上,把過去的經驗與各種感覺結合而形成的。知覺是純生理性的,知覺的幾個主要心理特性包括:知覺的選擇性、知覺的完整性、知覺的恆常性和知覺的組織性。
(感覺主要以生理機能為基礎,具有較大的普遍性,因而有較小的個體差異。而知覺是純心理性的,具有較大的個體差異。)
TX/M-環境知覺:是從對環境中個別刺激的加工開始的。通常會經過刺激的覺察、刺激的辨別、刺激的再認和刺激的評定這些過程。
TX:漢爾森(1978)提出,環境知覺包括認知的(思維的),情感的(情緒的),解釋和評價的成分。
聽覺通過單耳只能判斷聲音的遠近,雙耳才能有方位的判斷。
嗅覺道,個體是根據嗅覺刺激的強弱來判斷距離的。
M-習慣化:隨著接觸時間的延長,個體對環境的知覺敏感性會發生變化。如果刺激恆定,反應越來越弱稱為習慣化。這種習慣化對嗅覺刺激、味覺刺激、噪音、光、壓力、溫度等都可發生,與對環境的適應有關。而對變化的知覺則與環境刺激變化的快慢、可覺察性有關,即環境變化的快慢影響我們對環境變化的知覺。
★★J-簡述環境知覺理論。★★P44
環境知覺可以通過兩個過程完成,一是自上而下的過程,即概念驅動;另一個是自下而上的過程,即數據驅動。對環境知覺過程,很多學者提出了不同的解釋機制和理論。
1、格式塔理論:認為,我們的腦以一種主動的方式對刺激進行建構,提出整體大於局部之和的原則。
2、功能主義理論:強調有機體對環境的適應,即生物個體要尋找能使它們有最大程度生存的機會。這種理論也稱為生態學觀點,它比較強調知覺反應的先天性。認為人類天生具有知覺環境中對他們有功能價值的方面。同時它還認為,感覺信息確實是真實世界的一個正確記錄,而助環境中的一些關鍵部分(如地心引力,晝夜周期等)在整個演化歷史中是不變的。
3、學習理論:認為,我們的知覺不是先天決定的,而是必須學會知覺環境中的關鍵方面。知覺中學習和經驗的重要結果是關於我們周圍環境的假設的發展,這種假設有時會導致誤會知覺或錯覺。
4、概率功能主義:即布倫斯維克的透鏡模型,它是布倫斯維克用數學來描述個體知覺過程的一個模型。當對包含多維度刺激的大環境作判斷時,我們會給不同的刺激線索賦予不同的概率值(權重),並對一系列散在的環境信息過濾,重新結合成有序統一的知覺。個體利用可能歪曲的信息對環境的真實特徵作(本質)作一可能性的判斷。它強調知覺是一個概率計算的過程,受到個體差異的影響。
M-環境認知:應該是「知道環境或具有環境方面的知識」。它是指人對環境的儲存、加工、理解以及重新組合,從而識別和理解環境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經驗和期待是兩個需要考慮的很重要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