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是一門年輕的學科,從它的產生到現在不過寥寥百餘年。與數學、物理學、文學等學科來比,它就像一個「嬰兒」一樣稚嫩。
但就是這麼一個「嬰兒」,也在歷史的河流中形成了許許多多不同的流派。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其中的「行為心理學」流派。
20世紀初期,美國仍在盛行傳統的心理學研究方法:研究飄忽不定、轉瞬即逝的「意識」。這個時候,一些年輕地心理學家們對這樣的研究表不滿意,他們覺得,心理學應該和其它自然科學處在同一水平線上,應該研究一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也就是「行為」。美國心理學家約翰·華生就是這些年輕人中的一位,也是今天的主角「行為心理學」的創始人。
行為心理學中的刺激與反應。
行為心理學一反傳統心理學採用「內省」的方法,主張研究能夠直接反應人意識的、看得見、摸得著的一些特徵,即對人的行為本身進行研究,因而影響深刻。所以在研究方法上,行為心理學喜歡採用客觀行為觀察的實驗方法:
夜晚,當探照燈的光打在人的臉上,人們的瞳孔就會迅速收縮,而此時如果將光源切斷,那麼人的瞳孔又會重新放大。
在氣氛和諧的室內,若是突然有東西掉落到地上發出巨響,屋內的每個人都會受到驚嚇而左右張望。
又或者室內有難聞的氣味,屋裡的人也會捂著鼻子出去透氣。
將室溫升高,裡面的人就會出汗並脫掉上衣,但將室溫控制在一個很低的溫度線下,裡面的人又會做出哆嗦、相互擁抱取暖等反應。
這些行為都不是無緣無故產生的,研究它們發生的前因後果,就是行為心理學的「責任」。
身體裡面的反應。
此外,我們的體內也有因刺激而產生作用的諸多部位,例如:
因為沒有進食的緣故,胃部的肌肉開始有節奏地進行收縮;
而一旦攝入了足量的食物,胃部又會停止收縮。
我們身上的肌肉也不僅僅只受到來自血液的刺激,它們同樣受制於自身的張力——張力的增強,會使得肌肉和軀體滿有活力,充滿內勁;
而張力減弱時,肌肉就會鬆弛,使得軀體失去活力。
動物和人類作為有機體,會不斷地受到來自環境客體的刺激,包括身體內部組織本身的變化所帶來的刺激。
但需要注意的是,千萬不要認為我們的身體內部組織對我們的影響力,比外部客體對我們施加的影響力更為神秘或者不同。人類除了眼、耳、鼻、舌這些感覺器官,還有整個肌肉系統,包括橫紋肌、非橫紋肌。
這些肌肉不僅僅是反應器官,也是感覺器官。在人類的行為方面,它們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人類絕大多數的反應都是在橫紋肌和內臟組織的變化所引起的刺激上建立起來的。
嬰兒與「蒙娜麗莎的微笑」。
如果有人關注過人類行為的成長過程,他就會發現,新生兒的成長過程中雖然有很多刺激能夠引起他們的反應,但同樣也有很多刺激不能引起他們的反應。
比如人們將「蒙娜麗莎的微笑」或者貝多芬的交響曲樂譜放到新生兒的面前時,就不要指望孩子能夠做出什麼反應了。
在接下來的文字中,我將會與大家一起探討那些在一般情況下不會引起反應的刺激,以及那些能夠引起我們反應的刺激(條件反射)。
從出生到死亡,有機體無時無刻不在受內在的或外來的刺激,而當有機體受到刺激時,就會開始反應,做出運動。
這些反應可以是大幅度的,能夠通過肉眼觀察到的,如手臂、大腿、軀幹的運動;
也可能是十分微弱的,只有通過相關儀器才能檢測到。
這樣的微弱反應,可能是以呼吸的變化反映出來,也可能是以血壓的升降表現出來,還可能是一絲不易被人捕捉到的眼神流露。
在大多數情況下,有機體都會為了適應刺激所帶來的襲擊而做出本能的反應。
在適應的過程中,有機體會通過運動改變自身的生理狀態,以使刺激作用消失。也許這麼說不夠形象具體,但通過以下舉例,這個問題就不難理解了。
依然拿飲食舉例:當人感到飢餓的時候,胃部會開始收縮,接著我們會難以忍受,感到心理失衡,於是開始尋找有什麼可以吃的。
這時,我們可能會驚喜地發現冰箱裡仍有剩下的麵包奶酪,於是便飢不擇食地享用起來。飽餐一頓之後,我們的胃部得以恢復,即便大街上的超市和購物中心裡擺放著各式各樣的悅人眼目的食品,我們也不會再有進食的欲望。
或者在寒冷的冬季,走在大街上,強風颳到我們全身,我們就會加快腳步,或者尋找一個可以擋風取暖的地方來驅散身體裡的寒氣。
又或者我們飲酒過度時,脾胃為了保護自己不受傷害,也會迫使喝酒的人把酒吐出去。其實,以上這些都是有機體為了適應刺激、保護自己而做出的反應。
行為心理學家對刺激—反應的研究和強調,引起了一些心理學家的不滿,他們認為行為心理學家的興趣是記錄肌肉的反應,而對這些肌肉反應的觀察總結對心理學的研究並不能做出實質性的幫助。
但其實,行為心理學家的主要關注力是集中在整個人類的行為上的,而不單單是肌肉反應。具體研究時,行為心理學家會觀察一個人如何在工作日履行他的職責,他們對反應的研究無非是想清晰明白地告訴人們,一個人正在做什麼,還有為什麼要這麼做。
(行為心理學創始人約翰·華生)
行為心理學雖然在現在看來已經成為了歷史,但起在心理學中的地位和作用仍不可小視。行為心理學通過其理論體系,發展出了一些相應的療法,例如示範療法、行為排演等,這些療法不僅在特殊領域有很好地治療作用,同時也為日後的心理學流派和心理治療方法提供了不少理論基礎和參考價值。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行為心理學》約翰·華生《行為心理學:一個偉大心理學家的思想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