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特建立心理學後,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50年代,心理學進入派別林立的時代。
一、構造主義
代表人物,馮特和他的學生鐵欽納。構造主義認為,心理學應該研究人的直接經驗意識,意識可以分解為感覺、意象和感情三種元素。
心理學研究的目的在於通過內省(即被試對自己經驗的觀察和描述)去了解在不同刺激情境下各種元素的結構。
二、機能主義
代表人物是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杜威和安吉爾。認為,心理學應研究個體適應環時的心理或意識的功能;意識不是心理元素的集合,而是川流不息的過程,意識是個人變化的,連續的和有選擇功能的。
在研究方法上,機能主義認為不應局限於內省法,可以採用觀察、測驗、調查等方法。
三、行為主義
代表人物,美國心理學家華生認為反對研究意識,主張心理學應研究行為。認為意識看不見,摸不著,無法進行觀察和測量。 個體的行為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受環境的影響被動學習的。反對遺傳決定論把對動物研究得到的結果,(行為的原理原則),用來解釋人的行為。
四、格式塔心理學
代表人物是韋特海墨、苛勒和考夫卡。格式塔(Gestalt)在德文中是「形狀」或「型」之意,有整體的意味,這個名稱代表了這個學派的宗旨。
特點:
1、反對把意識分解為元素。認為人的心理現象是一個整體,知覺是心理組織的過程。
2、在知覺、學習、思維和問題解決方面做了大量實驗研究,有重要的貢獻。
3、名言:「整體大於部分之和」,整體先於部分而存在,並且制約著部分的性質和意
五、精神分析論
代表人物是奧地利精神病醫生弗洛伊德。這一理論不僅是心理學中影響最大的理論一,也是20世紀影響人類文化最大的理論之一。特點如下:
(1)理論觀點不是來自大學教授的書齋和實驗室,而是來源於精神病治療的臨床踐;
(2)不以人的意識和正常行為為對象,而以人的無意識和異常行為為對象;
(3)不採用實驗法,而是用臨床方法(精神分析法)做為研究方法。
(4)在很長時間內被拒於心理學主流之外,有時也被稱為 「非學院派的心理學」。
六、人本主義心理學
被稱為當代心理學中的「第三勢力」,因為它既反對行為主義,又反對精神分析。
主張心理學應以正常人為研究對象,應研究人不同於動物的一些複雜經驗。認為人的本質是好的,是善良的,人不是受無意識的欲望驅使的,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實現的需要。只要有適當的環境,人就會努力去達到某些積極的社會目標。人類本性中蘊藏著無限的發展潛力。
七、認知心理學
20世紀40年代末,在資訊理論、系統論和控制論的影響下,誕生了認知心理學,認知
心理學家將人的認知過程類比為計算機的信息加工過程,用實驗法研究人的內部心理過程。
掃描二維碼關注「qgjsks」微信·回復「教育理論」下載兩學各章節練習題
回復「時政熱點」查看每天時事政治熱點
回復「結構化面試」獲取結構化面試七大類型試題答題思路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