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報導 記者 朱夢穎】從現在開始6個月至1年內美國的社會生活狀況會是怎樣?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7日受訪被問及此問題時坦承,中國提供了一種好的典範(good model)。在他看來,中國針對復工所採取的戴口罩、量體溫等措施有效地避免了疫情大幅反彈。此外,比爾·蓋茨還表示,可能要等到2021年秋天,美國人才能完全抵禦新冠病毒,才能完全安全。
約翰·華生和行為主義心理學
和比爾·蓋茨一樣,行為主義創始人約翰·華生(John Broadus Watson)於1878年1月9日出生在美國。25歲擔任芝加哥大學心理實驗室主任,35歲創立行為主義心理學,引起了20世紀初心理學的一場持久革命。華生主要研究領域包括行為主義心理學理論和實踐、情緒條件作用和動物心理學,主張研究,他是第一個將巴氏(巴普洛夫)的研究結果作為學習理論基礎的人。
從以上履歷可以看出,華生事業早成,支撐其事業是其對心理學發展的巨大貢獻,讓我一起了深入他和他的行為主義心理學。
行為心理學(Behavioristic psychology)是美國現代心理學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對西方心理學影響最大的流派之一。華生認為心理學研究的對象不失意識而是行為,主張研究行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也就是研究環境刺激和行為反應關係的科學。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必須拋棄內省法,而代之以自然科學常用的實驗法和觀察法。
淺析中國「形象」演變史
從行為主義心理學來看,如果分析中國形象演變史,就離不開中國的歷史性重大事件,以及世界他國之輿論反響了。
01鴉片戰爭
歷史行為事件:1840年至1842年英國對中國發動的一場侵略戰爭,鴉片戰爭以中國失敗並賠款割地告終。
國際態度(環境)的改變:戰敗這一結果(行為)助長了西方國家以及日本的氣焰,將中國作為殖民地,中國人看作東亞病夫。同樣,也是這一結果(行為)敲醒了清王朝天朝上國的美夢。
行為改變:有識之士開始睜眼看世界,尋求強國禦侮之道,萌發了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為辛亥革命以及解放戰爭奠定基礎
02新中國成立
歷史行為事件:經過百年屈辱戰亂生活,1949年9月解放戰爭取得偉大勝利。同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天成立了,這樣的一天也標誌著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國際態度(環境)的改變:將中國看作沉睡的雄獅,但是東亞病夫的觀點尚未改變;西方政治經濟封鎖制裁,火上澆油,隨時策反
行為改變:對外開展外交,突破困境,樹立國際形象;對內發展經濟,恢復國民經濟。
03改革開放
歷史行為事件:1978年12月18日-22日,
鄧小平說:「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都要學習別的民族,別的國家的長處,學習人家的先進科學技術。」於是他率先提出要在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並為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為中國成為經濟強國打下堅固基礎。
國際態度(環境)的改變: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以及軍事力量的發展,中國一躍成為經濟強國、軍事強國。隨著中國經濟和軍事地位的提升,以及蘇聯解體,西方政治開始將中國作為假想敵,宣傳中國威脅論,抹黑中國。
行為改變:一心一意搞發展,堅持自立自強
04一帶一路
歷史行為事件: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分別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倡議。中國實行品牌計劃,以品牌為基礎,以政策牽頭,帶動鄰國發展。展現中國大國的擔當和力量
國際態度(環境)的改變:放眼看中國,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信息傳播的加速。外國人不再以刻板的眼光看待中國,驚訝於中國經濟發展的同時,開始逐步承認中國的社會地位和對國際社會做出的貢獻。但是仍有政府媒體宣傳中國威脅論。
行為改變:宣傳中國文化,樹民族信心;對於別有用心的猜測和抹黑,外交處理。
05新冠肺炎
最新事件:對於國人來說,2020年的新年不好過,新冠病毒全面爆發。政府管控以及全民參與,用數據證明了中國效率。疫情爆發4個月以來,截止今日,全國累計確認感染者83264例,累計死亡3344例;同比美國3月份爆發疫情全國累計確認感染者435160例,累計死亡14817例。
國際態度(環境)的改變:防疫期間,中國政府機構的工作效率,中國國民的團結一致,疫情數據公開透明以及高效的抗議成果贏得國際青睞;在做好國內防疫的同時應援他國,樹立大國形象。將漢語作為國際通用第一語言,認同漢文化。
行為改變:分享抗議經驗,幫助國際社會;美國自吹自擂美國第一,捉襟見肘。
說到這裡,有人可能有疑問了:為何環境的變化用國際態度表明?因為認知決定行為。有感興趣的夥伴,可以關注百家號,回看往期文章偶;或者百度搜索《陳德軍、馬雲退休、劉強東卸任,商界大佬退居二線只是偶然》文章,一探究竟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