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薇薇已經三歲多了,還沒有上幼兒園,朋友家的小孩2歲半都被父送到幼兒園上託班,但是薇薇的爺爺奶奶捨不得孩子離開身邊,上學的事情就擱置了下來。
媽媽心想:這不上學天天在家裡也不行啊,天天在家被爺爺奶奶慣著遲早慣壞。於是和丈夫一商量決定先斬後奏,給孩子報了名。爺爺奶奶知道後雖然傷心,但也無法改變夫妻二人的決定。
薇薇上學那天,全家出動,結果卻沒有把孩子送進去,孩子在校門口一陣號啕大哭,老師也哄不進去,爺爺奶奶又是勸著,孩子不想上就明天再來吧。把薇薇的爸媽氣的一臉無奈,第二天兩人決定自己去送,不讓爺爺奶奶跟著,經過和老師溝通,大家一起連哄帶騙終於把孩子送進了幼兒園。
斷斷續續上了半個月之後,老師找到薇薇媽媽說:「你們家孩子可能是個『草莓寶寶』!」原來孩子在幼兒園裡一直哭著找媽媽,也不和別的小朋友玩耍,而且自理能力很差,吃飯、喝水、上廁所都不願意學,完全沒有常規意識,做遊戲的時候遇到一點挫折就會崩潰,需要一個老師一直照顧她才可以。
薇薇媽媽大吃一驚,沒有想到自己的孩子會是個「草莓寶寶」。
01什麼是「草莓寶寶」呢?
「草莓族」一詞曾經在網上大熱,由「草莓族」衍生出來的「草莓寶寶」特指具有草莓族特徵的幼兒。
「草莓族」多用來形容當代年輕人具有草莓的特質,表面看起來光鮮亮麗,陽光向上富有朝氣,但是卻不能承受一點壓力,一碰就爛,抗挫折能力極差,不善於合作,主觀能動性較差,在工作上沒有定性,不能腳踏實地,容易好高騖遠,頻繁跳槽。
延伸到幼兒身上,表現為寶寶在生活中不能吃一點苦,承受不住挫折,不能接受失敗,管理情緒的能力較差,社交能力弱。
02孩子為什麼經受不起一點挫折?
孩子之所以會成為「草莓寶寶」要歸因於家庭原因。
由於「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大多數家庭的構成情況為「4+2+1」,四個老人,一對夫妻,一個孩子,使得孩子成為整個家庭的掌中寶。這也就導致了很多替孩子包辦一切的「直升機家長」的出現。
「直升機家長」因為疼愛孩子往往不懂得放手,會從孩子的衣食住行、社交等多方面幹預孩子的成長。孩子在家往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摔了,看在眼裡怕丟了。這樣的孩子更加不懂得何為「得不到」,全家人都會盡力的滿足這個掌中寶的一切要求。
不僅如此,由於父母白天需要外出上班,孩子就要交給老人們來照顧。但是老人們的育兒原則大多數是不要餓著,不要摔了,不要丟了就好,更不要提帶著孩子去和適齡的孩子一起玩耍了。孩子一般都是在家或者由老人領著在小區的滑滑梯上面玩一會兒。孩子根本沒有社交的環境,所以也就無法培養其社交能力了。
針對這種情況的出現,我們如何讓孩子能夠提前學會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一些情況,順利地由家庭過渡到幼兒園這個小社會呢?這就需要家長朋友們做好以下的幾點。
033步提高孩子「自我張力」
「自我張力」指的是挫折容忍力,即當孩子遇到挫折時能夠承受環境的壓力,經受得起挫折的能力。
孩子提高自我張力。才能夠有效地抵抗挫折、強自信心、培養自立的能力,為面對未來社會的激烈競爭打下踏實的第一步。
脫離「直升機式」的父母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總是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這些問題和困難是孩子本身都要經歷的,這也是他成長的一部分。穿衣、吃飯、上廁所這些最簡單的生活瑣事,也是家長最愛幹涉的地方,但是這些基本的東西孩子都學不會,如何去經歷更大的風雨?所以,作為家長應該主動撤掉保護傘,孩子能自己做的主動放手讓孩子去完成。
培養一雙發現美的眼睛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經常鼓勵孩子勇於嘗試各種事物,但是這種鼓勵要恰到好處,不能盲目的誇獎,只會讓孩子感到你的不真誠。孩子對自己水平以及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是有認識的,所以父母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發現孩子的優點並且及時鼓勵。
當孩子面對挫折時。家長除了及時鼓勵應該陪伴在孩子的身邊,給予孩子儘可能多的安全感。但是陪伴不等於包辦,經歷和挫折只有孩子自己親身經歷了才能變成寶貴的經驗,當孩子做錯事父母應該給予恰當的批評和懲罰,這樣孩子會從多次的失敗中獲得勇敢、自信、快樂。
體會成功的快樂
無論是什麼人,持續的失敗,見不到成功的光明都會導致自信喪失,只有不斷體會到成功的樂趣,才會有堅持下去的動力。因此,當孩子受到挫折時不妨將目標換成一個個小目標,幫助孩子逐一實現這些小目標,使孩子持續感到自己的成功,這樣壓力就會減小,保持做事的興趣和信心。
愛迪生的成功就在他的堅持,每一次實驗失敗,他認為自己離成功又進一步,將失敗看作是成功之母,可以看到他的抗挫折能力極強。當然,如愛迪生般的自我張力是培養出來的,如果孩子有件事情一直做不好,不弱讓孩子休息一下,換一種思維再進行嘗試。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孩子變成什麼樣子,就在於他的父母在幼兒給他的白紙上灑下了什麼樣的顏料,只會做「直升機」的父母培養出來的只會是一個個「草莓寶寶」,表明看起來清新可愛,但是一觸即破,長大之後面對社會的大染缸,難以招架。
今日話題:當孩子面對挫折時,你是怎麼做的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