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是低頭自我封閉?不僅是不自信,更是孩子「自我認同感」低

2021-01-09 珠兒媽媽日記

文 | 珠兒媽媽日記(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自信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但是不管對於家長還是孩子來說,我們每個人都離不開自信。孩子經常封閉自己,家長們不要忽略孩子,我們需要讓孩子變得更自信,關鍵就是「自我認同感」。

我記得小學的時候有一個同學的腿腳不利索,平時他總是低著頭,不敢和別人說話,每次看到我們在竊竊私語他總是認為在議論他。

老師點他起來回答問題他總是不敢發表自己的意見,平時就是一個默默無聞極度不自信,直到現在我再遇到他,已經變了一個人,每天都活得非常開心,身邊也多了很多朋友,再聊起當年的事,他說道:「其實當時年紀小,不懂得接納自己,我現在已經不一樣,全然接受全新的自己了,而且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對孩子這樣說」

朋友的釋懷讓我懂得,在孩子的教育中「自我認同感」的意義非常重大,在幫助孩子前進的路上這是有利的助推器。

一、「自我認同感」對孩子的成長意義

自我認同感簡單來說就是自己接納自己,能夠站在理智的角度上熱愛生活,而不是每天抱怨。及時自己有缺點也能夠欣然接受並改正,朝著遠大的目標前進,最後對自己所做的一切感到認同,有以下三方面的意義。

1、變得更自信

孩子們在自我認同感提升的過程中就是孩子們在面對現實,勇於接受自己的過程,所以即使孩子身上有缺陷或者不如別人的地方。

孩子們也會改變自己,認同自己的優勢,久而久之就會變得更加自信。

2、勇於挑戰

自我認同感強的孩子會變得更加愛冒險,他們會變得更加勇敢,朝著更好的方向去改變自己的行為,從而變得更加樂於讓自己變得更好的事情。

3、學會自我調節

當面對外界質疑的時候,孩子們能夠第一時間站出來,能夠把自己的情緒保持在一種平衡狀態。

自我認同感會使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變得更加自信和快樂,我們需要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變得更加成熟,變得更加積極向上。

二、家長如何提高孩子的「自我認同感」?

1、信任是基礎

想要提高孩子的自我認同感,其中最關鍵的就是信任孩子,如果家長不斷地懷疑孩子,對孩子經常說一些負面性的話語,如果家長的負面評價一多,就會導致孩子不自信,其實孩子的思想很簡單,他們眼中父母傳達的消極信息就會開始自我否定,就會認為是不是自己做的不夠好。

平時我們一定要相信孩子能夠做到,信任才是彼此之間的基礎,當孩子能夠得到家長信任的時候,自然就會變得更自信,同時也會增強自我認同感。

平時的生活中,我們要在這其中建立一定的信任感 ,讓孩子對家長也同樣信任,只有彼此信任的基礎上才會變得更加自我認同。

2、多鼓勵孩子

大家不要吝嗇自己的鼓勵,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鼓勵和信任應該要同時進行。當孩子接受到父母的訊號,就會改變自己對自己的態度,所以多鼓勵孩子能夠增強孩子對自己的認識,在孩子遇到挫折之後就會變得更加勇敢迎難而上。

但是家長的鼓勵不要過於誇張,一定要合時宜,不要嗎,每次都給孩子誇獎,會讓孩子變得更加高傲,表揚信性語言出現就能夠引導孩子去強化自身的認同感,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變得更加自信。

3、尋找孩子的優點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不同的特點,簡單來說就是他們都有屬於自己擅長的事情,我們不應該去要求孩子按照所有人的標準進行,而是需要做自己,把自己的優點發揮到極致。

有的孩子擅長數學,我們可以讓孩子在數學方面變得更優秀,當孩子在其他方面遇到挫折和問題時,不要讓孩子氣餒,讓孩子朝著更好的方向努力。

所以我們需要找到孩子的優點更要直視孩子的缺點,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和孩子要共同努力,朝著更好的方向前進。結合實際的情況下,正面看到孩子不同的方面。

家長們一定要引導孩子去建立自我認同感,一步一步慢慢建立不要著急,找準方向,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這裡是珠兒媽媽日記,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總是低頭不自信?是孩子缺乏「自我認同感」,原因家長難辭其責
    正文字數:1674字閱讀時長:約6分鐘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過程中很容易忽視孩子的自我認同,一旦讓孩子心裡產生了自卑,孩子就會出現不自信、膽怯、畏縮等狀況。這種情形下,孩子的生活可能會充滿矛盾,也很難有所作為。
  • 提升孩子的自我認同感,激發他的自信潛能
    那些缺乏自我認同感的孩子每做一個動作,甚至每說一句話,都要看旁人的眼神,唯恐自己哪裡做不好,他不能確定自己到底能不能有好的表現,需要從旁人尤其是父母或老師那裡獲得肯定或者認同,這樣他才感到心安。可即便如此,有些對自己認同感嚴重不足的孩子,總是需要反覆進行心理建設以給自己打氣,才可能去表現,而且其表現也多半並不能令自己滿意。而一旦發現自己沒有表現好,這種對自己的不認同感恐怕會更深。
  • 孩子總是不自信,可能是自我認同感低,家長這樣做,幫助孩子改變
    什麼是自我認同感?  自我認同感就是個體能客觀,理智地看待並接受自身以及周圍的環境,能自信積極地面對生活,努力追求人生目標,並且能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到自我價值及社會認可的能力,一旦缺乏自我認同感,那麼孩子就會變得不自信,會害怕失敗,從而不敢嘗試新鮮事物,長期的壓抑對孩子成長也是一種負擔。
  • 孩子總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教會孩子「自我認同」,孩子更自信
    許多孩子在幼年的時候就因為各種原因對自己的接受程度很低,簡言之就是對自我的「認同感」極度缺乏,與其說是沒有自信,倒不如說是他們比較沒有自我,總是在尋求他人的認可,卻總是覺得不夠,內心安全感極低。孩子總是認為自己一無是處,存在的多餘性傷害,是「認同感」喪失帶來的惡果。
  • 孩子自卑不敢嘗試,因為孩子自我認同感低,家長這樣做孩子更自信
    每一個父母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所以在教育子女的時候會格外嚴格,這就會使有些父母經常使用過於嚴格,甚至有些不恰當的教育方法來對待孩子。最終不僅不能使孩子成才,反而會讓孩子失去自我認同感。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能聽到有些父母因為孩子做錯了一點小事,就對孩子進行嚴格批評,長時間下來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什麼都做不好。
  • 讓孩子變得開朗自信,家長要做好這3點,提高孩子的自我認同感
    如今大多數的父母都知道,鼓勵孩子所帶來的正面積極的效果,經常被父母認同和鼓勵的孩子,自我認同感很強,外在的表現就會很自信勇敢,相反,如果經常被父母訓斥和打擊的孩子,自我認同感就比較弱,現在表現出來就會顯得自卑、敏感、多疑。自我認同感是健康人格的基礎,自我認同程度的高低,影響著孩子今後的成長和發展。
  • 當孩子缺乏自我認同的時候,家長應該如何教育?
    什麼是自我認同?自我認同是能夠理智地看待並且接受自己以及外界,能夠精力充沛,熱愛生活,不會沉浸在悲嘆、抱怨或悔恨之中,而且奮發向上,積極而獨立,有明確的人生目標,並且在追求和逐漸接近目標的過程中會體驗到自我價值以及社會的承認與讚許。
  • 孩子做事總缺乏信心?家長巧用「歸因理論」,助娃找到自我認同感
    甚至是自己想上洗手間的時候,也因為不敢跟老師說,硬生生的憋著,最後導致了孩子尿褲子的情況。老師認為孩子的不自信程度有些嚴重,可能是因為自我認同感的缺失,會影響孩子許多方面的發展,所以就趁著孩子年紀還小,向閨蜜提出來,希望閨蜜能夠注意到這一點,並且建議閨蜜可以用"歸因理論"法,對孩子的行為做出一些改善。
  • 教孩子「自我認同」是關鍵
    然而長期被"忽視"的孩子,由於缺少權威的評價,常常會因為不夠自信而致使自我效能感下降,從而影響事情的成功率。面對被"忽視"的孩子,要教孩子學會"自我認同"何為"自我認同"?"自我認同"是美國心理學家埃裡克森最先提出的一個心理學概念,也被稱為"自我同一性"。百度百科這樣解釋:個體依據個人的經歷所反思性地理解到的自我。
  • 可以讓孩子慢慢增強認同感,來改善他們內心的自我價值感的缺失
    s心理專家姚春水曾經講過一個理論:在個體通過系統化的精神發展訓練方法解決身體問題的情況下,每個人都會保留一部分內心的自我價值感。然而,內心價值感的缺失會降低他人對自己的認同感,從而縮小自我與他人、與社會的距離。
  • 從育兒角度解析《想見你》:探究青春期孩子,要如何做到自我認同
    對自己的存在表示懷疑,不喜歡自己也不認同自己。他們自卑、不願意與人接觸,不願意打開自己,只想要躲在自己的小角落裡不被打擾。 青少年兒童的自我認同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大部分家長都沒有重視這個問題,所以錯失了及時引導孩子的時機,導致了孩子的自我認同感比較低,這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 孩子遇事總說「不行」?3個維度幫助娃提升自我效能感,重塑自信
    當遇到挫折或挑戰的時候,很多孩子總是"我不行"的負能量來進行逃避,這時候如果再加上家長的強制要求,孩子更是陷入委屈等負面情緒當中。許多家長會把這個理解成自己孩子太膽小。但其實本質上是因為孩子缺少自信。當孩子缺少自信時,家長應該引起重視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娃,但是很多家長對於培養孩子信心的問題有些迷茫,不知如何下手。
  • 父母還在罵孩子?「鏡中我效應」父母要了解,別毀了孩子的自信!
    有的父母總是抱怨,自己的孩子膽小不自信,遇到機會也不敢把握和挑戰。父母在抱怨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其實孩子的自信心,大多源於父母對他們的看法! 教育類真人秀節目《少年說》裡有過這麼一期,一位名字叫做璟頤小女孩上臺吐槽自己的母親,總是拿她和別人家的孩子比,嫌棄自己不如別人。
  • 你是一個缺乏自我認同感的人嗎?
    一個人總是「不好意思」,那是因為他自我認同感的缺失。一個人的自我認同感是其自我認知程度的標準,衡量其情商高低。一個人只有建立了比較充分的自我認同感,才能有效建立自信心和自尊。當然,自信心和自尊是一個人獲得成功和幸福的重要心理基礎。自我認同感在於關懷自己,關心他人。
  •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低自尊」小孩,該如何找到自我認同
    她離家出走,分別與男作家、男友朋友、小野式、理髮師、龍洋一先後談起了戀愛,直至龍洋一打了自己一拳之後自己再也不相信愛,成了慵懶肥胖、精神不正常的"臭老太婆"。最後她好不容易燃起生活的希望,卻被小混混亂棍打死。松子的悲劇似乎是必然,但也有一絲絲機會讓她避免自己的悲劇不斷重演。那就是她能認識並調整自己的"低自尊",形成自我認同。
  • 「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好」:自我認同感低的人,如何提高自信?
    鄭爽自我認同感低的表現,也代表著億萬年輕人在努力奮鬥中,一次一次懷疑自己。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世間萬物本就沒有十全十美的,有不足之處,是一個人最正常的生活狀態。可是偏偏有不少人,就認為自己不夠優秀,不夠好。周而復始,自我認同越來越低,越走越遠。
  • 該如何保持穩定的自我認同感呢?
    有個來訪者告訴我:「情緒好的時候,感覺自己什麼都能做到,前途一片光明;但是心情低落時,整個人像被關在黑屋子裡,很小一件事都完不成。」在他們的人生字典裡,仿佛只有「王者」和「失敗者」兩種模式。如果自己的身份認同是王者,面對問題會有無窮的信心。能想盡一切辦法來解決問題,最後真的獲得巨大成功;而切換到失敗者模式,就丟掉了「我能行」的信念。
  • 解析《過春天》:面對低自尊小孩,要這樣幫助小孩培養自我認同
    儘管只有四個字,但究其原因,顯然是佩佩由於家庭的緣故沒有辦法得到自尊自信。幸好,佩佩還未成年,在經歷過一些事情以後,身上的無助感慢慢消失,開始重拾自信了。對於孩子來說,家庭其實是各種情感的來源,自己是否自尊自信和家庭成員是否給予支持有莫大的關係。那麼,通過這部電影,我們不妨探討一下什麼是低自尊,低自尊有哪些表現,以及家長如何改變孩子低自尊的狀況。
  • 孩子對自己外貌不滿意該怎麼辦?心理學:關鍵是提升娃的自我認知
    幼兒園的孩子已經知道評判班上同學相貌的美醜,班裡最漂亮的那個女生總是特別讓大家羨慕,在一天放學後,4歲的朵朵問媽媽:"媽媽,我怎麼這麼醜?"。媽媽心裡一驚,不明白為什么女兒會說出這樣的話,在媽媽的引導下,女兒說起了當天在班上的經歷。
  • 《隱秘而偉大》打工人趙志勇為什麼黑化:只因為他缺乏自我認同
    有虛假自體的趙志勇因為家庭的不完整和窘迫,無法從原生家庭中汲取心理營養和安全感,只能將媽媽或者別人的評價和看法當作自我評價,缺乏自我認同,陷在世俗的成功和他人的評價中,失去了自我追求。帶著匱乏感走入社會,被潛意識指揮著,他很容易處處體驗到沉重,比如不相信自己配得上好工作,總是找吃力不賺錢活,即使賺錢也無法輕鬆享受……所以,我們不要給孩子傳遞制約和沉重感,在孩子向我們要東西時斥責孩子,讓孩子覺得自己的欲望是不對的,自己的需求是不合理,從而懷疑自己,內心根植下負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