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遇事總說「不行」?3個維度幫助娃提升自我效能感,重塑自信

2021-01-15 老花經驗談

當遇到挫折或挑戰的時候,很多孩子總是"我不行"的負能量來進行逃避,這時候如果再加上家長的強制要求,孩子更是陷入委屈等負面情緒當中。

許多家長會把這個理解成自己孩子太膽小。但其實本質上是因為孩子缺少自信。當孩子缺少自信時,家長應該引起重視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娃,但是很多家長對於培養孩子信心的問題有些迷茫,不知如何下手。那麼今天這篇文章就圍繞孩子自信心這個話題展開討論。

孩子缺乏自信心會有哪些負面影響

1.產生"自卑情結"

那當孩子缺少自信的時候,容易自我否定,認為自己不行,進而形成"自卑情結",自卑情結其實是由於過度的自卑感而導致的,主要表現為孩子對自己、他人以及世界的錯誤認知,在任何對於孩子來說有挑戰的事物面前,孩子總是喜歡用"我做不到來應對"。

很多家長會拿自己的孩子跟別的孩子作比較,"你看看那個誰家的孩子,你要是有人家一半就好了!",家長這種做法其實就是潛意識上給孩子灌輸他不如別人的思想,久而久之就會變得不自信,進而產生"自卑情結"。

2. 養成討好型人格

不自信的孩子會比較在乎他人的看法和感受,常常 為了迎合別人而委屈自己,這就形成了"討好型人格"。

這種人格在日常生活中渴求的不是自我價值的實現,而是獲得他人的肯定和關注,別人的一舉一動都會在一定程度牽扯著自己。所以擁有這種人格的人,往往活得並不開心。

就比如知名作家蔣方舟被稱為"別人家的孩子",但她卻不止一次的自爆過自己就是討好型人格,為維持這個"別人家的孩子"而活得非常辛苦。

所以如果養成了討好型人格的話,即使在未來自己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也很難有快樂的感覺。

3. 養成固定性思維

這種思維其實很好理解,就是把自己的能力固定化,認為有些事情自己就是做不到,天生沒有這個能力。更甚者就認為自己是個廢材,腦子就是不好。擁有這種思維的人,常常會認定自己終究失敗,從而讓自己的行動力癱瘓,變成一個不願意進步,不願意努力的人。

其實這種思維養成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因為不自信,如果家長經常對孩子說你這種不行,那種不行,這種評價的話,那麼就相當於變相的在孩子耳中形成"自己就是不行"的固定思維。

有些家長經常認為孩子性格有缺陷是孩子自身造成的,不會在自己身上找原因,這種想法是非常錯誤的。

孩子表現的不自信,可能來自於這些原因

原因一:孩子自尊感太低

在自我批評這件事上,每個人幾乎都做過,但是如果自尊感比較低的人,對自己的自我批評會顯得病態態,當這種病態的批評到了孩子身上時,孩子就會將自己的缺點放大,這樣會喪失孩子良好的自我感覺,並且會否認自我價值,從而陷入"低自尊"的惡循環中。一個孩子自尊不足原因一般是父母過度嚴厲或者童年缺愛等。

原因二:家長不給孩子留面

很多父母對孩子面子這件事情上的認知有很大的錯誤,他們認為小孩要什麼面子,所以他們會在眾人面前教訓孩子,或者是在很多人面前說笑般將小孩子的秘密暴露於人前。這做法是不對的,孩子雖然年齡小,但是其實已經有了自尊心了,大人不分場合的開孩子玩笑和教訓孩子都會讓他們的自尊心受挫,從而變得沒有自信。

原因三:家長經常對孩子"言語否定"

在跟孩子說話時,有些人經常用一種否定的語言。在孩子開始做一件事情時,經常說:"你肯定做不好""你肯定會失敗的"。在開始就將孩子否定,這種說法孩子聽得多了,就常常會懷疑自己,漸漸的就會形成一種消極心態,對以後的成長和學習都是有很大影響。

這種做法特別容易摧毀一個人的自信,有些父母可能會把這種做法歸因於自己是在激勵孩子,但實際上,這做法會深深傷害孩子,給孩子心理留下一種自己永遠是失敗者的想法。

在以上三種原因中,可以發現孩子不自信的原因,基本都是來源於父母,父母日常生活中的表現就深深影響著孩子,所以做父母的應該如何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呢?

有個詞叫"自我效能",就是指一個人擁有能夠獨立完成目標的自信。簡言之,就是讓人在自我認知上形成"我可以"的念頭。據心理專家研究,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在邏輯和推理能力上都比常人高,這種人常常很有主見,做人做事上都信心十足。所以要幫助孩子樹立自信感,可以從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感著手,讓孩子重塑自信。

3個維度助娃提升自我效能感,重塑自信

送給孩子一個"偶像"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科·達勒維耶

著名的新加坡遊泳選手斯庫林兒時就將世界冠軍菲爾普斯當成自己的偶像,長大後斯庫林也如自己的偶像一般,打破世界紀錄斬獲了世界冠軍寶座。

榜樣的作用是很強大的,在孩子心裡,榜樣是自己要成為的人,一個成功的榜樣能夠提升孩子的信心,孩子會秉承著"我也能做到"的心理向榜樣看齊。

有質量地鼓勵孩子鼓勵孩子可以幫孩子樹立自信,但是不能很敷衍的去做,一定要給孩子有質量的鼓勵。很多家長對於孩子的鼓勵大概就是"你太棒了""沒關係都過去了"此類話語,其實家長對於孩子的鼓勵可以做到具體準確一點。

比如孩子在畫畫時你可以說:"這幅畫的色彩搭配很好,看起來特別用心",這就能讓她看到自己的在哪方面的具體進步,從而提升自信心。在孩子失敗了之後,可以跟孩子說"你這次已經很努力了,盡了自己的力量,我們能看到。",這類更加準確的鼓勵會讓孩子得到正確的反饋,這種鼓勵催生出來的是從心底產生的樂觀和自信,並且不容易擊破。

有質量地陪伴孩子有些家長在陪孩子這件事情上做法可能比較敷衍,總說自己忙沒時間。但孩子需要的是有質量的陪伴,這種陪伴不需要不一定需要很長的時間,家長可以定一個固定的時間,將這段時間設置為"親子時光",在這段時間裡可以多跟孩子聊天,跟他玩耍。這樣的話,孩子就會產生一種自己是被愛的想法,就會從心底上產生一股自信。

寫在最後

在真實的生命,每樁偉業都有信心開始,並由信心跨出第一步。——奧格斯特·馮史勒格。

孩子的自信心對以後成長道路影響很大,家長們都要引起重視。很多家長心裡都是望子成龍的,但是要想孩子取得重大的成就,自信心是基礎,沒有一顆強大的自信心,如何去做一件強大的事情呢?所以孩子的自信心應該從小培養,讓他成為一個內心強大的人。

(本文內容皆為原創,轉載請註明,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行為動機來源於自我效能感,這4種途徑可以產生和提高自我效能感
    簡單來說,自我效能感就是在遇到問題時,我們腦海裡浮現的是「我能做到」還是「我不行」。努力加堅持等於成就,伴隨著成就的獲取,自信就會增強。像自尊一樣,自我效能伴隨著辛苦付出後得來的成就而增強。二,想要產生和提升自我效能感,應該怎麼做呢?首先,我們要知道,自我效能感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在個體自我、行為、環境三者之間相互影響之中被塑造而成的。這種相互影響是持續不斷的,一旦其中一個發生改變,另外兩個也會改變,從而影響自我效能感。
  • 提升孩子的自我認同感,激發他的自信潛能
    人的自信源於對自我的認同,在做一件事之前,如果認為「我可以做到」,那麼勇氣就會帶來信心與力量,哪怕能力並沒有足夠的強大,卻也可能實現超常發揮;但如果認為「我可能不行」,那麼不管做什麼都會心生遲疑、自我懷疑,大腦對技能的操控能力也將減弱,原本的能力也將發揮不完全,從而導致失敗。
  • 孩子總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教會孩子「自我認同」,孩子更自信
    自幼謹言慎行,積極進取的她,最終掉進了自我懷疑裡,難以自拔。許多孩子在幼年的時候就因為各種原因對自己的接受程度很低,簡言之就是對自我的「認同感」極度缺乏,與其說是沒有自信,倒不如說是他們比較沒有自我,總是在尋求他人的認可,卻總是覺得不夠,內心安全感極低。孩子總是認為自己一無是處,存在的多餘性傷害,是「認同感」喪失帶來的惡果。
  • 開放性、盡責性對大學生創造性問題解決的預測: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研究提出3個假設:(1)開放性正向預測大學生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2)盡責性正向預測創造性問題解決的流暢性和適宜性,而對獨創性的預測作用不顯著;(3)自我效能感在開放性、盡責性與創造性問題解決的關係中起中介作用。
  • 孩子自卑不敢嘗試,因為孩子自我認同感低,家長這樣做孩子更自信
    孩子的自我認同感低,會使他們的自信心下降,非常不利於今後的學習生活發展。被耽誤的孩子:有實力做冠軍,沒自信敢嘗試歡歡今年上初二是一個非常老實的孩子,老師們經常說歡歡這個孩子非常踏實,就在上段時間,有一次市級的數學競賽,老師們都知道歡歡對數學非常感興趣,都在鼓勵歡歡去參加這次數學競賽。
  • 教孩子「自我認同」是關鍵
    這項研究表明,孩子長期被"忽視",會影響其大腦發育,且"忽視"對大腦的傷害是無法逆轉的。自我效能感下降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與判斷。社會學習理論創始人班杜拉這樣解釋"自我效能感"——人們對自身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項工作行為的自信程度。也就是說:一個人相信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把事情做好。
  • 孩子總是不自信,可能是自我認同感低,家長這樣做,幫助孩子改變
    什麼是自我認同感?  自我認同感就是個體能客觀,理智地看待並接受自身以及周圍的環境,能自信積極地面對生活,努力追求人生目標,並且能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到自我價值及社會認可的能力,一旦缺乏自我認同感,那麼孩子就會變得不自信,會害怕失敗,從而不敢嘗試新鮮事物,長期的壓抑對孩子成長也是一種負擔。
  • 孩子總是低頭自我封閉?不僅是不自信,更是孩子「自我認同感」低
    文 | 珠兒媽媽日記(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自信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但是不管對於家長還是孩子來說,我們每個人都離不開自信。孩子經常封閉自己,家長們不要忽略孩子,我們需要讓孩子變得更自信,關鍵就是「自我認同感」。
  • 讓孩子變得開朗自信,家長要做好這3點,提高孩子的自我認同感
    如今大多數的父母都知道,鼓勵孩子所帶來的正面積極的效果,經常被父母認同和鼓勵的孩子,自我認同感很強,外在的表現就會很自信勇敢,相反,如果經常被父母訓斥和打擊的孩子,自我認同感就比較弱,現在表現出來就會顯得自卑、敏感、多疑。自我認同感是健康人格的基礎,自我認同程度的高低,影響著孩子今後的成長和發展。
  • 自我效能讓知道變成做到
    自我效能的信念決定了人們如何感受、如何思考、如何自我激勵以及如何行為。自我效能感高的人積極樂觀,他們樂於做高成就且具有挑戰性的工作。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則容易悲觀和自我否定,容易甘於按部就班地做些簡單的事情,有難度和挑戰性的事情會讓他們感到不安而產生逃避心理。簡單的說,就是在某一個領域的自信。
  • 「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好」:自我認同感低的人,如何提高自信?
    自我認同感低的人,都有這三個特點班杜拉在社會學習理論中提出的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指的是個體對自身成功應付特定情境的能力的估價。簡單而言,就是你對自我的認可程度,決定了你的自信程度。越是不自信的人,越是缺乏自我認同感。反之,越是自信的人,自我認同感越高。因此,自我認同感低的人,通常不夠自信。
  • 新年愛自己:擺脫童年陰影,接受自己的不完美,重塑真正的自信
    你是一個自信的人嗎?很多人都說,自己心裡一直有個聲音,不斷告訴自己:「我不行、我不配、我不好……」比如,路上有人多看了我一下,是不是因為我今天的髮型很難看?跟同學打招呼,他根本就不搭理我,是不是看不起我?我昨天工作會上的發言完,沒人回應,是不是因為我太蠢了?我長得不好看,怎麼會有人喜歡我?
  • 《自我發現與重塑》本身需要被重塑
    《自我發現與重塑》。1《自我發現與重塑》2《精進》3《高效能人士七個習慣》4《終身成長》5《躍遷》6《刻意練習》11)情緒領導力也就是(EQ),所有領導者最基礎的能力,自我認知、自我控制、自我激勵、覺察他人和社交關係五個維度,釋放自我和他人能力與能量的最基礎推手,我們可以自問,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你現在是什麼樣的人?怎樣才能將理想變為現實?如何才能保持改變後的行為?誰能幫助你?
  • 孩子做事總缺乏信心?家長巧用「歸因理論」,助娃找到自我認同感
    甚至是自己想上洗手間的時候,也因為不敢跟老師說,硬生生的憋著,最後導致了孩子尿褲子的情況。老師認為孩子的不自信程度有些嚴重,可能是因為自我認同感的缺失,會影響孩子許多方面的發展,所以就趁著孩子年紀還小,向閨蜜提出來,希望閨蜜能夠注意到這一點,並且建議閨蜜可以用"歸因理論"法,對孩子的行為做出一些改善。
  • 「力所能及」的任務是孩子獲得成長自信力量的源泉
    成長就是小進步集成大才智給予孩子學習成長實踐的土壤自信,是個體對自己有能力完成某項生產、生活任務而呈現出的綜合自我心理活動,是面對問題時對自己進行積極、樂觀的心理暗示,是遇事對自身能力做出充分分析後得出可戰勝困難的積極心理導向。它是對自我已具備能力和完成任務決心的充分肯定,自信心具有個體差異性,同時深受學習經驗、生活閱歷等綜合成長行為影響。
  • 從「自我效能感」談毒品成癮的原因
    筆者在此從「自我效能感」的角度,對戒毒人員復吸的原因進行分析。自我效能理論是用以解釋在特殊情境下動機產生的原因。社會學習理論有關復吸的認知行為模型認為,戒毒人員戒毒後所面臨的生活社會場景中有些是復吸的高危情景。處於熟悉的、與用藥有關的環境中,因某事感到愉快或者不快,軀體的痛苦、渴求感,甚至突然擁有許多現金,認為偶爾用一次藥沒有關係等,都是導致戒毒人員復吸的高危情景。
  • 我國文化話語權提升的幾個維度
    【摘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為核心內容的發展理念的引領作用不僅局限於社會經濟發展方面,對於我國文化話語權提升也有一定的借鑑價值。其中,創新是構建文化話語體系的動力維度,協調是重塑文化話語的空間維度,綠色是發展文化話語的自然維度,開放是傳播文化話語的國際維度,共享是提升文化話語權的目的維度。
  • 孩子對自己外貌不滿意該怎麼辦?心理學:關鍵是提升娃的自我認知
    兒童成長心理學認為,2歲半到6歲是孩子的審美敏感期,審美觀的雛形就起源於這個時候孩子對"美"的基本認識。如果在這個階段,父母總是沒有原則性地誇孩子,說他們長得好看,長得漂亮,那麼很容易引起孩子自我認知的混亂。
  • 自我發現與重塑,
    而不管是組織視角,還是個體視角,先解決個體成長的困擾,是個基礎到細胞層級的命題,那麼,「自我發現與重塑」(什麼學習、什麼成長、什麼成長型思維、什麼終身學習)我們到底要怎麼做?HBR哈佛商業評論管理書系裡一本《自我發現與重塑》少有一本比英文書名更有靈魂的翻譯書名,英文版叫《On Managing Yourself》,副標題是,網際網路時代,高效管理者應對變化必須提升的十大能力,精選的HBR過往最熱賣的文章來從11個維度來展開管理者自我成長的
  • 總是低頭不自信?是孩子缺乏「自我認同感」,原因家長難辭其責
    正文字數:1674字閱讀時長:約6分鐘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過程中很容易忽視孩子的自我認同,一旦讓孩子心裡產生了自卑,孩子就會出現不自信、膽怯、畏縮等狀況。這種情形下,孩子的生活可能會充滿矛盾,也很難有所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