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動機來源於自我效能感,這4種途徑可以產生和提高自我效能感

2020-12-05 穀穀修心理健康

一,自我效能感的深層意義

自我效能是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在1977年提出來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 指個體對自己組織、執行某特定行為並達到預期結果的能力的主觀判斷。即個體對自己有能力控制內、外因素成功採納健康行為並取得期望結果的自信心、自我控制能力。

自我效能是人類行為動機、健康和個體成就的基礎,是決定人們能否產生行為動機和產生行為的一個重要因素。因為只有人們相信他們的行動能夠導致預期結果,才願意付出行動,否則人們在面對困難時就不會有太強的動機也不願長期堅持。

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往往表現為更樂觀,更樂於迎接挑戰,更能夠發揮自身的水平。

簡單來說,自我效能感就是在遇到問題時,我們腦海裡浮現的是「我能做到」還是「我不行」。

努力加堅持等於成就,伴隨著成就的獲取,自信就會增強。

像自尊一樣,自我效能伴隨著辛苦付出後得來的成就而增強。

知道+自我效能感+行動=做到。

行為動機源自自我效能感,如果你習慣別人給你施加壓力才付出行動,你會感覺壓力山大,日子過的異常艱辛。行為動機也會因此消失,行動的可能性也會變小。

如果你習慣不斷激發潛能、突破自我極限,你會愛上這種感覺,體驗不斷超越自我、成為更優秀的自己,那麼你的自我實現與改變的行為動機就會出現,行動的可能性就會增加更多。

這也是自我效能感的高低,決定行為動機的多少。

「我覺得我做不到吧……」「我想我可能會失敗……」,

相比於,

「這就是我想做的事情,無論如何我也要想辦法做到」「我想我可能找到更好的辦法促使我做到」。

這兩種思維所給到自己的影響,正是固定性思維和成長性思維的差距,也是自我效能感不同所產生的差異。沒有行為動機的思維,會成為我們行為的障礙,可能會導致表現失常,甚至連表現都不敢表現。

因為,我們只做我們認為能做到的事情。

二,想要產生和提升自我效能感,應該怎麼做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自我效能感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在個體自我、行為、環境三者之間相互影響之中被塑造而成的。

這種相互影響是持續不斷的,一旦其中一個發生改變,另外兩個也會改變,從而影響自我效能感。

通過對個體自我,行為,環境的不同改變,可以通過以下4種途徑產生和提高自我效能感。

1.自我實現,自己成功完成過某行為的經驗

一次成功能幫助人們增加其對熟練掌握某一行為的期望值,是表明自己有能力執行該行為的最有力的證據。

《人生的旅程》的作者迪士尼爸爸艾格在書中寫到,所謂「偉大」,往往就是由一些微小細節拼湊而成的,在他的幫助下,我對這一點的理解也愈加深刻。

記錄自己成功完成過的事情,並且持續去做自己能夠完成的事情,這是改變自我效能感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它由每個人之前或當下的相同或者相似的成功或失敗的經歷所決定的。

你如果在有成功演講的經驗,那麼當你有機會站在講臺上講課時也一定會充滿信心。如果你有成功學習英語的經驗,那麼你在學習法語的時候一定會也有更多的信心。

如何增加「個人的成功體驗」,那就是,通過完成小事、小任務來踏實地積累。通過不斷地完成小事來積累「成功」的體驗,重複過程,逐步提高自身能力,最終達成挑戰更高的目標。

成功的經驗可提高個體的自我效能感,失敗的經驗則會降低個體的自我效能感,而不斷的成功與失敗會使人建立起或高或低的穩固的自我效能感,使之不會因一時的挫折而降低,也不因一時的成功而提高,而且還會泛化到類似的情景中去。

直到有一天,我們不再為小事動搖,才能成為大事的贏家。這也正是《鈍感力》書中所闡述的意義。

2.學習他人,取得間接的經驗

看到別人成功完成了某行為並且結果良好,而增強了自己通過努力和堅持也可以完成該行為的自信心。

我們每一個人可以從觀察別人的成功經驗來影響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尤其是看到與自己相近、相似的人成功,更能促進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增加實現同樣目標的信心。「他都做到了,那我也一定可以做到。」

不過,如果看到與自己很相近的人失敗,也會降低自我效能感,覺得自己成功的希望也不大。

我們應該多和努力爭取成功的人交朋友,因為一個努力奮鬥的朋友間建立的認同感,會容易相互影響走向自信。

人類的許多效能信息都是從學習他人的成功經驗,再經過模仿和改良從而實現了自己的突破與創新。在《終身學習:哈佛畢業後的六堂課》中,黃徵宇向我們講述了他用一年的時間,跨越千山萬水,尋訪各路高人,吸取他人的經驗,他稱之為「人生MBA」。然後倡導終身學習的理念,讓更多的人去挑戰自己、完善自己、實踐英雄徵途。

他人激勵,口頭勸說

通過他人的指導、建議、解釋及鼓勵等,對自己執行某行為的自信增加,改變自我效能感。

當個體總能獲得外界的關心和支持時,他的自我效能感就會增強。人們對自身能力的知覺在很大程度上受周圍人評價的影響,尤其當評價來自於有威信或對個體來說比較重要的人。班杜拉認為對個體的「無條件的積極關注」會增強個體的自我效能感。

一次次的科學研究表明:如果擁有強大的人際關係支持系統,人們達成目標的概率會大大提高;同樣的,身患心臟病或中風的老人,加入支持小組後,他們也會過得更好,疾病復發的概率更低。其他研究也已證明獲得他人力量支持的人,擁有更強的免疫系統,更少患病,就算患病,恢復起來也更快。

人際關係影響了生活和個人表現,這就是長期以來被忽視的真相:人際關係具有真實的、有形的和可測量的力量。他人的鼓勵和勸導,更是對我們有著強大的感召和動力,這也是《他人的力量》這本書中所提到的。

4.保持正念,情感激發

焦慮、緊張、情緒低落等不良情緒會影響人們對自己能力的判斷,因此,可通過一些手段消除不良情緒,激發積極的情感,從而提高人們對自己能力的自信心。

班杜拉在其「脫敏」研究中發現,心理狀態是影響自我效能的重要因素之一。成功的喜悅、失敗的悲傷都會導致個體自我效能感發生變化。平和、中等強度的情緒有助於自我效能的形成,而過度強烈的情緒會削弱自我效能的功效發揮。

同時,身體狀態良好的時候,我們自我效能感會比較高漲,而萎靡不振之時,再多的資源放在你眼前,你可能都會覺得信心不足。

這或許就是那些商業大佬們喜愛長跑的原因吧,身體是革命的本錢說的一點都沒錯。當你下次覺得信心不足時,也許你該先休息一下、把身體狀態調整好,把自己的情緒調整好。

也許我們不知道,我們對自己的認知和對外界事物的認知存在極大的偏差。「自知之明」這個詞我們很熟悉,卻一直未能真正做到。自我效能感是一種心態,它左右著我們的感知,影響著我們的行為,更是決定著我們是否能夠做到。

要記得,

做到不只靠某一種能力,而是需要3方面的共同努力,知道+自我效能感+行動=做到。

當你的自我效能感不足時,記得想一想自己做過的成功的事,或者借鑑別人的成功經驗,再想一想身後的父母,找回自身的平和。讓自我效能感滿血復活,激發行為動機,讓行為改變自己。

相關焦點

  • 從「自我效能感」談毒品成癮的原因
    其本質特徵是能夠使人形成癮癖,產生強烈而全面的生理依賴和精神依賴。毒品成癮矯治是國際性的難題,即使是在漫長的戒毒期過後,一個與藥物相關的刺激也可能導致復吸行為。戒毒人員戒毒後為何易復吸?哪些原因導致他們「心癮難斷」?筆者在此從「自我效能感」的角度,對戒毒人員復吸的原因進行分析。自我效能理論是用以解釋在特殊情境下動機產生的原因。
  • 學習動機理論之自我效能理論和成就動機理論
    班杜拉認為,人類的行為不僅受行為結果的影響,而且受通過人的認知形成的對自我行為能力與行為結果的期望的影響。當個體認為自己有能力完成某一活動時,就會產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並且努力完成這一活動。人的行為既受結果期望的影響,更受自我效能期望的左右,自我效能是人類行為的決定性因素。
  • 開放性、盡責性對大學生創造性問題解決的預測: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8有研究以多用途任務(Alternate Uses Task)、創新行為量表(Creative Behavior Inventory)等6種方式測量創造力,並考察各種人格特徵與這6種測量的創造力之間的關係,結果均發現開放性與創造力的關係最為密切。9研究者一致認為,開放性對不同領域(如藝術、科學)的創造力和不同表現水平的創造力(如創造性思維風格、創造性成就、創造行為)均有較強的預測作用。
  • 自我效能讓知道變成做到
    就是一些人雖然很清楚知道該做什麼,但在行為表現上卻並不理想。因為在知道該做什麼和真的去做什麼中間差著一個巨大的鴻溝。只有同時具備結果期待和效能期待時,我們才會有足夠的動機產生相應的行為去跨過這個鴻溝。自我效能的信念決定了人們如何感受、如何思考、如何自我激勵以及如何行為。自我效能感高的人積極樂觀,他們樂於做高成就且具有挑戰性的工作。
  • 教招|必考知識點,這5大學習動機理論常考!
    ◆◆1.強化理論強化理論的代表人物是巴甫洛夫和斯金納,其主要觀點是:人的學習行為傾向完全取決於某種行為與刺激因強化而建立的穩固關係,受到強化的行為比沒強化的行為更傾向於再次出現,因此,不斷強化可以使這種聯結得到加強和鞏固。認為強化能夠促進學習動機。
  • 學習動機的五大理論
    在教師招聘考試中,學習動機理論幾乎可以說是一個必考知識點,其重要性可見一斑。在教師招聘考試當中經常以單選題、多選題和判斷題的形式出現。1.強化理論強化理論的代表人物是巴甫洛夫和斯金納,其主要觀點是:人的學習行為傾向完全取決於某種行為與刺激因強化而建立的穩固關係,受到強化的行為比沒強化的行為更傾向於再次出現,因此,不斷強化可以使這種聯結得到加強和鞏固。認為強化能夠促進學習動機。比如: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老師為了讓學生好好學習,會獎勵學生小紅花、小卡片等。
  • 學習動機理論
    強化可以增強學習過程中某種反應發生的概率,使行為與刺激之間的聯結得到加強和鞏固。在學習過程中,受到強化的學生,如受到適當的表揚與獎勵、獲得優秀成績、取消討厭的頻繁考試等便是強化的手段,將會進一步增強學習動機;相反,沒有受到強化的學生,就會減弱其學習動機。在學習中如能合理地運用強化,減少懲罰,將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水平,改善他們的學習行為及其結果。
  • 學習動機有哪些理論?
    在學習中,合理地增強正強化,利用負強化,減少懲罰,將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水平。 【注意】強化動機理論屬於行為主義動機理論。②避免失敗的動機:避免失敗者者則傾向於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難的任務,如果成功概率大約是50%時,他們會迴避這項任務,以防止自尊心受損和產生心理煩惱。
  • 學習動機理論的辨析
    一、成就動機理論成就動機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在學習活動中,成就動機是一種主要的學習動機。成就動機最初由麥克裡蘭和阿特金森提出,後來由阿特金森加以發展。麥克裡蘭研究發現,高的成就需要與成功行為有很高的相關性。
  • 動機層次理論 - CSDN
    維納把人活動成敗的原因歸納為六種原因,能力高低、努力程、身心狀態、任務難度以及運氣好壞和外部環境,又把六種原因分為三個維度,即內部歸因和外部歸因,穩定性歸因和非穩定性歸因、可控性歸因和不可控歸因。2.成敗歸因受到他人操作的有關信息,先進的觀念以及自我知覺的影響。
  • 3個維度幫助娃提升自我效能感,重塑自信
    ,家長這種做法其實就是潛意識上給孩子灌輸他不如別人的思想,久而久之就會變得不自信,進而產生"自卑情結"。2. 養成討好型人格不自信的孩子會比較在乎他人的看法和感受,常常 為了迎合別人而委屈自己,這就形成了"討好型人格"。這種人格在日常生活中渴求的不是自我價值的實現,而是獲得他人的肯定和關注,別人的一舉一動都會在一定程度牽扯著自己。
  • 關於學習動機理論的系統學習
    在教師類考試中,教育心理學模塊有一個常考點和難點就是學習動機,在學習動機中主要考察的包括學習動機的分類、學習動機與學習效率的關係等,而關於學習動機的理論是這一部分的重點內容,其中韋納的歸因理論是最常考的,除此之外還有強化理論、需要層次理論、自我效能感理論等,而這些理論究竟和動機有著怎樣的關係呢?今天我們主要講一講這些內容。
  • 筆記|C9 動機 之四、動機的種類 & 五、動機理論 & 六、衝突 & 七...
    本能具有能量、行為和目標指向三個成分。個人和民族的性格與意志也是由本能逐漸發展形成的。他認為人類有18種基本本能。③洛倫茨:本能是由遺傳決定的、受特異能量驅動的物種特有的固定動作模式;個體的經驗可以轉化為本能行為,行為是本能與學習交互作用的結果。發現小鵝出生後對自己那種「依戀」現象,可稱之為印刻。
  • 從動機理論看如何培養與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複習了教育心理學的同學會發現,在學習動機這一專題中,知識點多,我們不僅要記住一般學習動機和奧蘇貝爾成就動機的分類、學習動機與學習效率的關係;更重要的是要記住如何培養和激發學習動機,這在我們考試中常以簡答題的形式出現。
  • 常考的學習動機理論概述
    學習動機理論是教師招聘、教師資格考試中經常涉及到的一個考點。常見的學習動機理論有:強化理論;需要層次論;歸因理論;成就動機理論;自我效能感理論;考查的形式多種多樣,不僅考查學習動機的理論本身本身,也會涉及到案例的分析。題型也多種多樣,以單項選擇題為主;簡答題,案例分析題也是考查的一個重點。
  • 2018年黑龍江中小學教師資格證小學教育知識點:學習動機
    高頻考點提要   1.學習動機的含義;2.學習動機的構成;3.學習動機的功能;4.學習動機的分類;5.學習動機與學習效率的關係;6.學習動機理論:行為主義的強化理論、需要層次理論、成就動機理論、成敗歸因理論、自我效能感理論;7.學習動機的培養與激發。
  •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知識點:學習動機理論的辨析
    麥克裡蘭研究發現,高的成就需要與成功行為有很高的相關性。成就需要高的人,他們通常表現出對問題喜歡承擔個人責任,他們希望事業的成功和問題的解決不是靠運氣和外界因素,而是靠自己的能力,這樣他們就能體會到成就的滿足感;反之,很少產生滿足感。
  • 一遍過教師資格學霸筆記 教育知識與能力—學習心理 學習動機理論
    上一篇小編給大家講解了,學習動機的概念、功能以及分類。還有學習動機與學習效率的關係。本節給大家講解,學習動機理論部分知識。學習動機的理論①行為主義的強化理論:代表人物巴甫洛夫和斯金納。主要記住兩個字眼,懲罰和獎勵作為強化手段。
  • 2020下半年甘肅教師資格證考試:學習動機理論
    強化可以增強學習過程中某種反應發生的概率,使行為與刺激之間的聯結得到加強和鞏固。在學習過程中,受到強化的學生,將會進一步增強學習動機;相反,沒有受到強化的學生,就會減弱其學習動機。所以在考試中,強化理論主要強調使其行為發生改變,如適當的表揚與獎勵可以增強行為發生的概率。在學習中如能合理地運用強化,減少懲罰,將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水平,改善他們的學習行為及其結果。
  • 2020下半年甘肅教師資格證考試:從動機理論看如何培養與激發學生的...
    複習了教育心理學會發現,學習動機這一模塊內容多、考查頻率高。為幫助考生理解其中兩大——學習動機與如何培養與激發學習動機,在此進行梳理,以方便記憶。在這裡,給大家介紹一個能夠「一箭雙鵰」的好方法,具體來講就是通過一一對應的方式將各個理論與培養、激發措施聯繫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