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我效能感的深層意義
自我效能是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在1977年提出來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 指個體對自己組織、執行某特定行為並達到預期結果的能力的主觀判斷。即個體對自己有能力控制內、外因素成功採納健康行為並取得期望結果的自信心、自我控制能力。
自我效能是人類行為動機、健康和個體成就的基礎,是決定人們能否產生行為動機和產生行為的一個重要因素。因為只有人們相信他們的行動能夠導致預期結果,才願意付出行動,否則人們在面對困難時就不會有太強的動機也不願長期堅持。
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往往表現為更樂觀,更樂於迎接挑戰,更能夠發揮自身的水平。
簡單來說,自我效能感就是在遇到問題時,我們腦海裡浮現的是「我能做到」還是「我不行」。
努力加堅持等於成就,伴隨著成就的獲取,自信就會增強。
像自尊一樣,自我效能伴隨著辛苦付出後得來的成就而增強。
知道+自我效能感+行動=做到。
行為動機源自自我效能感,如果你習慣別人給你施加壓力才付出行動,你會感覺壓力山大,日子過的異常艱辛。行為動機也會因此消失,行動的可能性也會變小。
如果你習慣不斷激發潛能、突破自我極限,你會愛上這種感覺,體驗不斷超越自我、成為更優秀的自己,那麼你的自我實現與改變的行為動機就會出現,行動的可能性就會增加更多。
這也是自我效能感的高低,決定行為動機的多少。
「我覺得我做不到吧……」「我想我可能會失敗……」,
相比於,
「這就是我想做的事情,無論如何我也要想辦法做到」「我想我可能找到更好的辦法促使我做到」。
這兩種思維所給到自己的影響,正是固定性思維和成長性思維的差距,也是自我效能感不同所產生的差異。沒有行為動機的思維,會成為我們行為的障礙,可能會導致表現失常,甚至連表現都不敢表現。
因為,我們只做我們認為能做到的事情。
二,想要產生和提升自我效能感,應該怎麼做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自我效能感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在個體自我、行為、環境三者之間相互影響之中被塑造而成的。
這種相互影響是持續不斷的,一旦其中一個發生改變,另外兩個也會改變,從而影響自我效能感。
通過對個體自我,行為,環境的不同改變,可以通過以下4種途徑產生和提高自我效能感。
1.自我實現,自己成功完成過某行為的經驗
一次成功能幫助人們增加其對熟練掌握某一行為的期望值,是表明自己有能力執行該行為的最有力的證據。
《人生的旅程》的作者迪士尼爸爸艾格在書中寫到,所謂「偉大」,往往就是由一些微小細節拼湊而成的,在他的幫助下,我對這一點的理解也愈加深刻。
記錄自己成功完成過的事情,並且持續去做自己能夠完成的事情,這是改變自我效能感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它由每個人之前或當下的相同或者相似的成功或失敗的經歷所決定的。
你如果在有成功演講的經驗,那麼當你有機會站在講臺上講課時也一定會充滿信心。如果你有成功學習英語的經驗,那麼你在學習法語的時候一定會也有更多的信心。
如何增加「個人的成功體驗」,那就是,通過完成小事、小任務來踏實地積累。通過不斷地完成小事來積累「成功」的體驗,重複過程,逐步提高自身能力,最終達成挑戰更高的目標。
成功的經驗可提高個體的自我效能感,失敗的經驗則會降低個體的自我效能感,而不斷的成功與失敗會使人建立起或高或低的穩固的自我效能感,使之不會因一時的挫折而降低,也不因一時的成功而提高,而且還會泛化到類似的情景中去。
直到有一天,我們不再為小事動搖,才能成為大事的贏家。這也正是《鈍感力》書中所闡述的意義。
2.學習他人,取得間接的經驗
看到別人成功完成了某行為並且結果良好,而增強了自己通過努力和堅持也可以完成該行為的自信心。
我們每一個人可以從觀察別人的成功經驗來影響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尤其是看到與自己相近、相似的人成功,更能促進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增加實現同樣目標的信心。「他都做到了,那我也一定可以做到。」
不過,如果看到與自己很相近的人失敗,也會降低自我效能感,覺得自己成功的希望也不大。
我們應該多和努力爭取成功的人交朋友,因為一個努力奮鬥的朋友間建立的認同感,會容易相互影響走向自信。
人類的許多效能信息都是從學習他人的成功經驗,再經過模仿和改良從而實現了自己的突破與創新。在《終身學習:哈佛畢業後的六堂課》中,黃徵宇向我們講述了他用一年的時間,跨越千山萬水,尋訪各路高人,吸取他人的經驗,他稱之為「人生MBA」。然後倡導終身學習的理念,讓更多的人去挑戰自己、完善自己、實踐英雄徵途。
他人激勵,口頭勸說
通過他人的指導、建議、解釋及鼓勵等,對自己執行某行為的自信增加,改變自我效能感。
當個體總能獲得外界的關心和支持時,他的自我效能感就會增強。人們對自身能力的知覺在很大程度上受周圍人評價的影響,尤其當評價來自於有威信或對個體來說比較重要的人。班杜拉認為對個體的「無條件的積極關注」會增強個體的自我效能感。
一次次的科學研究表明:如果擁有強大的人際關係支持系統,人們達成目標的概率會大大提高;同樣的,身患心臟病或中風的老人,加入支持小組後,他們也會過得更好,疾病復發的概率更低。其他研究也已證明獲得他人力量支持的人,擁有更強的免疫系統,更少患病,就算患病,恢復起來也更快。
人際關係影響了生活和個人表現,這就是長期以來被忽視的真相:人際關係具有真實的、有形的和可測量的力量。他人的鼓勵和勸導,更是對我們有著強大的感召和動力,這也是《他人的力量》這本書中所提到的。
4.保持正念,情感激發
焦慮、緊張、情緒低落等不良情緒會影響人們對自己能力的判斷,因此,可通過一些手段消除不良情緒,激發積極的情感,從而提高人們對自己能力的自信心。
班杜拉在其「脫敏」研究中發現,心理狀態是影響自我效能的重要因素之一。成功的喜悅、失敗的悲傷都會導致個體自我效能感發生變化。平和、中等強度的情緒有助於自我效能的形成,而過度強烈的情緒會削弱自我效能的功效發揮。
同時,身體狀態良好的時候,我們自我效能感會比較高漲,而萎靡不振之時,再多的資源放在你眼前,你可能都會覺得信心不足。
這或許就是那些商業大佬們喜愛長跑的原因吧,身體是革命的本錢說的一點都沒錯。當你下次覺得信心不足時,也許你該先休息一下、把身體狀態調整好,把自己的情緒調整好。
也許我們不知道,我們對自己的認知和對外界事物的認知存在極大的偏差。「自知之明」這個詞我們很熟悉,卻一直未能真正做到。自我效能感是一種心態,它左右著我們的感知,影響著我們的行為,更是決定著我們是否能夠做到。
要記得,
做到不只靠某一種能力,而是需要3方面的共同努力,知道+自我效能感+行動=做到。
當你的自我效能感不足時,記得想一想自己做過的成功的事,或者借鑑別人的成功經驗,再想一想身後的父母,找回自身的平和。讓自我效能感滿血復活,激發行為動機,讓行為改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