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潮 NO.92|《成長課》
2.26
改革開放40年(一如《激蕩三十年》+《激蕩十年》)以來,還真是一場活生生的社會經濟生活的進化史,有好有壞。不幸的部分之一就是,那種一份職業守一生(鐵飯碗)的日子已一去不復返,但是是否其實換個視角,一生一個飯碗是否太枯燥無聊(一眼望到頭)?其實成年人活著實在不易(雖然小朋友其實一樣很不容易),在學校裡不學職場能力,踏上社會之後要自己摸爬滾打起各種職場能力,還不斷職場的政治和人際關係、以及自己可能不算充分的情商的各種問題面前,還是摸爬滾打。但是不小心積累了多年職場能力之後,現在行業和環境突變,動不動就大裁員,這要怎麼活?尤其吳曉波還添油加醋一番提醒我們十年前微信等嚴重影響我們生活的東西還並不存在,那麼十年後呢?——我們所認為的能力可能都將不復存在。
所以,終身學習,這個高尚美德一樣的事情,現在不再是高尚,而是從馬斯洛需求的上面的高層級下降到低層級,成為了基礎生存能力。而其實這原本是人的生存本能,非高等教育的人踏上社會後要不斷學手藝,不斷尋找能做的事。也比如攤販如果被沒收了,他需要迅速琢磨下面做什麼,換個地方再擺攤,還是做點別的什麼。但是為何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反而很容易適應了一個環境後習慣了安穩而難以改變?受過高等教育後期望值只升不降,不會容易甘心去乾薪水低很多的事情,當然企業也不會要(因為高能力幹低薪活必然不穩定)。所以,其實職場人很容易:1)生產性學習能力退化,2)主動性學習能力也退化,原因眾多。所以,30歲不到的人因「生存」壓力無盡動力來學習成長,30歲後的人沒那麼多壓力、對人生和職場不斷有駕馭能力之後其實也根本沒有了需要野蠻學習的動力需求和欲望?但是,危機說來就來不是?
或者簡單點,如何「學習」這件事,是需要學習的;如何「成長」這件事,比學習任何知識和技能更底層。好像「學習『學習』」這件事,和「自我發現與重塑」,幾乎是一個命題。這個學校不教,職場培訓裡沒有(因為沒有直接產出),雖更加重要,但自學是更痛苦的事,我們怎麼辦?所以很多知識付費項目開始擴大和販賣焦慮,然而解決不了問題,鍋我們只能自己背?(當然是)。組織成長其實很難,一如《創新者的窘境》,有所知障、價值網依賴和大企業必然出現的熵增。而不管是組織視角,還是個體視角,先解決個體成長的困擾,是個基礎到細胞層級的命題,那麼,「自我發現與重塑」(什麼學習、什麼成長、什麼成長型思維、什麼終身學習)我們到底要怎麼做?
HBR哈佛商業評論管理書系裡一本《自我發現與重塑》少有一本比英文書名更有靈魂的翻譯書名,英文版叫《On Managing Yourself》,副標題是,網際網路時代,高效管理者應對變化必須提升的十大能力,精選的HBR過往最熱賣的文章來從11個維度來展開管理者自我成長的「拼盤」。1)LIFE 衡量人生,2)YOU 自我管理,職場上限,3)MONKEY 解放時間,4)RESILIENCE 復原力,5)ENERGY 高效能之管理能量,6)ATTENTION 大腦的注意力缺失,7)BALANCE 生活平衡,8)PRIORITY 行動力與主動權,9)價值觀 VALUE,10)QUESTION 自省7問,11)EQ 情緒領導力。西方人很擅長的框架性思路,確實很容易去化解那種一坨一樣的讓人不知所措的場景和事物。
採銅一本《精進》,用七顆龍珠串起來,來帶大家去召喚各自自己的神龍,如何做一個更厲害的人。從時間、選擇、行動、學習、思維、才能、成功七個維度。比如時間,一年計劃和五年計劃有什麼不一樣?前者關注可行性,後者關注心底真正所想,尤其是非理性部分。比如行動,到底是應該三思而後行,還是三行而後思?比如思維,為何很多人喜歡用矩陣?因為可以幫我們發現思維盲區。比如成功,比如打遊戲,到底是通關那一刻有意義,還是那一刻到來的全過程?通關那一刻是不是也是極度的失落?所以?
但是我們有更經典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不可忽視對不對?高效能人士之所以高效能,不是技巧怎樣,而是他們有高效的習慣。好比《思考快與慢》的系統一(快思考)和系統二(慢思考),當不少人專注修煉系統二的時候,卻對不少高手而言,早已迭代成為系統一的習慣。高效能人士的習慣不是做事的習慣,而是更類似「投資」的習慣,做的都是那些不斷可以產生「複利」的事情。從個人領域的從依賴到獨立,積極主動——個人願景、以終為始、要事第一,到公眾領域的從獨立到互賴——雙贏思維、知彼解己、統合綜效,到最後的自我提升和完善——不斷更新。看起來雞湯無比,但真正能做到任何一條都幾乎獲益終生。比如知彼解己,要想被理解,理解他人先。
好像很多書都喜歡用數字7,剛才的精進是7,七習慣也是7,可能還有很多版本,每個版本好像都有用有效,我們要怎麼辦?《躍遷》好比點醒我們燒開水到99點,再到100度,就是還需要一個狀態的躍遷一樣,人也需要一種狀態和層級(或實質、或認知、或思維方式、或其他)的躍遷。《Mindset 終身成長》點出無數成年人的僵化,成年人不應認為自己的思維方式已固化僵化,一如大腦終身可塑性一樣,我們的思維方式終身可以去迭代。這其實也是終身學習的這個時代的新解釋,我們應該終身學習的東西不一定只是知識和技能本身,而更該是思維方式的迭代。
以及,這種自我成長的書隨便可以列出一堆,千裡挑一的那種一樣可以列出一堆,單看任何一本,都很不錯,但是,有沒有可能我們自己做HBR哈佛商業評論一樣,我們挑出十篇最好最值得去時間的自我成長(自我發現與重塑)的書和文(或框架),去來個我們自己的拼圖,做個我們自己的成長課,可以給千個萬個職場人或管理者用的自我成長課,也叫《自我發現與重塑》?
書潮No.92 管理場
《成長課》
分享人:譚浩、徐繁榮、丁布、何佳歡等
時間:2019年2月26日 周二晚 19:00-21:30
地址:田林路140號(越界創意園區)20幢樓15-W 虹梅庭
A,付費通道:50RMB/人
B,免費通道1:(需審核)
-2018 書潮講者
-2018 書潮志願者
-2019 書潮講者
-當期講者的任何同事(不限數量)
-當期活動報導文(1000~3000字)志願者(3名以內,限書潮主群內書友)
C,免費通道2:(需審核)
-公司HR、或公司高管幾十字推薦郵件,發至郵箱pudding412@126.com
D,空降人員請現場於活動行付費通道報名
一如前一期[OKR專場]與[創新課]
這個《成長課》亦擬組成一個創新突擊隊,
去折騰、探索和助力企業職場人和管理者的自我成長的實踐,
歡迎參與。
前一期[OKR主題][創新課]近期舉行復盤會議,
工具和路線和操作方案整理起,
把突擊隊武裝起,找企業和組織開工,
歡迎關注。
參考書籍:
第一批:
《自我發現與重塑》
《精進》
《高效能人士七個習慣》
《刻意練習》
《終身幼兒園》
《終身成長》
第二批:
(更新中)
(不賣書可惜了我們,歡迎書店來勾搭合作)
1,觀眾。直接活動報名參與。
2,目標效果。推動閱讀習慣與思考習慣,推動個體學習和組織學習。推動參與人群一起閱讀、思考,學習、探索、實踐、成長。活動基礎為管理閱讀的園區讀書會,升級方向為管理工作坊,以及組成探索管理實踐的管「突擊隊」。讓每次活動成為(讀書會、課程、工作坊)的綜合體,和系列持續探索與實踐項目的起點。
3,志願者。參與協助每次活動的組織和建設。(書潮微信群內或活動現場報名)
4,突擊隊。針對單個主題的深挖和實踐探索,類似學習小組、行動小組、諮詢小組。(深度學習探索者,針對主題活動現場報名)
5,戰隊。書潮2019園區企業閱讀(學習)聯盟的項目組,死磕戰隊。(深度學習探索者,園區建設推動者,書潮同行者,企業成長推動者,私聊)
1,活動參與。轉發給企業內同事、管理層,單獨或組隊參與。
2,活動採購。以讀書會或課程或工作坊方式,採購交付進企業。(活動現場聯繫書潮團隊)
3,項目實踐。針對單個主題,以項目實踐方式與該主題「突擊隊」合作,在企業內展開項目實踐。(活動現場聯繫書潮團隊)
4,學習共建。以企業會員身份,參與園區企業閱讀、學習聯盟的共建,以跨企業的5%積極分子的熱度和探索精神來反哺單個企業深度共建。(活動現場聯繫書潮團隊)
5,定製項目。學習項目、管理諮詢項目、學習型組織建設項目、創新項目合作。(活動現場聯繫書潮團隊)
書潮
園區閱讀/學習推動者
書潮
足跡:
No.1《非暴力溝通》2015.09.01
No.2《相約星期二》2015.09.15
No.3《如何閱讀一本書》2015.09.29
No.4《旅行的藝術》2015.10.13
No.5 「畫展中的朗誦會」 2015.10.27
No.6《遊戲改變世界》2015.11.10
No.7《名畫之謎》2015.11.24
No.8《神奇手帳》2015.12.08
No.9《嫌疑人X的獻身》2015.12.22
No.10《時間管理》&《項目管理》2016.01.05
No.11《萬曆十五年》2016.01.19
No.12(人文場)《變化中的中國人》&《飢餓的盛世》2016.02.02
No.13(管理場)《烏合之眾》2016.02.16
No.14(人文場)《文學回憶錄》2016.03.01
No.15(管理場)《微權力下的成功項目管控》2016.03.15
No.16(人文場)《追風箏的人》2016.03.29
No.17(管理場)《賈伯斯傳》2016.04.12
No.18(人文場)《唐詩三百首》2016.04.26
No.19(管理場)《影響力》2016.5.10
No.20(人文場)《當我談論跑步時…》2016.5.24
No.21(管理場)《必然》2016.06.07
No.22(人文場)《我們仨》2016.06.21
No.23(管理場)《關鍵對話》2016.07.05
No.24(人文場) 三毛《夢裡花落知多少》&《撒哈拉的故事》2016.07.19
No.25(管理場)《視覺錘》2016.08.02
No.26 (人文場)蔣勳《美的沉思》&《寫給大家看的西方美術史》2016.08.16
No.27(管理場)《精進》七人場 2016.08.30
No.28(人文場) 張愛玲《半生緣》《1945》2016.09.13
No.29 TED書系主題閱讀 2016.09.27
No.30(人文場)《白夜行》2016.10.11
No.31(管理場)《SCRUM用一半的時間做兩倍的事》&《最有生產力的一年》2016.10.25
No.32(人文場)《建築家安藤忠雄》2016.11.08
No.33(管理場)《第五項修煉》2016.11.22
No.34 (人文場)希臘人主題《希臘人》《希臘羅馬名人傳》《希臘悲劇》2016.12.06
No.35 (管理場)谷歌專題之《重新定義公司》《重新定義團隊》2016.12.20
No.36(人文場)《圖說中國繪畫史》2017.01.03
No.37(管理場)《星巴克領先之道》2017.01.17
No.38(人文場)《巨人的隕落》2017.01.31
No.39(管理場)《大數據》專題 2017.02.14
No.40(人文場)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黃金時代》 2017.02.28
No.41(管理場)《歷代經濟變革得失》2017.03.14
No.42 (人文場)餘華《活著》《在細雨中呼喊》《許三觀賣血記》,2017.3.28
No,43 (管理場)演講主題《演講的力量》《你的團隊需要一個會講故事的人》《像TED一樣演講》《ILLUMINATE》2017.4.11
No.44 (人文場)阿蘭德波頓專題《哲學的慰藉》《愛的進化論》《寫給無神論者》《機場的小旅行》 2017.4.25
No.45(管理場)管理場《瞬變》 2017.5.9
No.46(人文場) 生死書主題《西藏生死書》《人都是要死的》《直視驕陽》 2017.5.23
No.47 (管理場)《紅樓夢》之管理場 2017.6.6
No.48 (人文場)《刺蝟的優雅》 2017.6.20
No.49 (管理場)《全新思維》2017.7.4
No.50 (人文場)《紅樓夢》之人文場 2017.7.18
No.51(管理場)《團隊協作的五大障礙》2017.8.1
No.52(人文場)《情人》2017.8.15
No.53(管理場)《村落效應》2017.8.29
No.54(人文場)《美的歷程》2017.9.12
No.55(管理場)《U型理論》2017.9.26
No.56(人文場)海明威主題《再見了,武器》 & 《太陽照常升起》2017.10.10
No.57(管理場)《變革的基因》2017.10.24
No.58(人文場)《了不起的蓋茨比》2017.11.7
No.59(管理場)《品牌本質》2017.11.21
No.60 (人文場)龍應臺主題《目送》《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2017.12.5
No.61(管理場)《躍遷》2017.12.19
No.62(人文場) 攝影主題書 2018.1.2
No.63(管理場)《如何做高情商的管理者》2018.1.16
No.64(人文場)《三體的X種讀法》2018.1.30
No.65(管理場)《原則》 2018.2.13
No.66(人文場)《四手聯彈》2018.2.27
No.67(管理場)《矽谷鋼鐵俠》2018.3.13
No.68(人文場)毛姆主題《月亮與六便士》《刀鋒》等 2018.3.27
No.69(管理場)薩利機長《最高責任》2018.4.10
No.70(人文場)致敬霍金《時間簡史》2018.4.24
No.71(管理場)《黑天鵝》2018.5.8
No.72(人文場)西藏旅行與人文篇 2018.5.22
No.73(管理場)微軟第三任CEO《刷新》2018.6.5
No.74(人文場)《山海經》2018.6.19
No.75(管理場)弗格森《LEADING領導力》2018.7.3
No.76(人文場)《誠品時光》2018.7.17
No.77(管理場)《水大魚大》2018.7.31
No.78(人文場)詩歌夜 2018.8.14
No.79(管理場)《定位》2018.8.28
(特別場)書潮三周年活動《成長型思維》 2018.8.31
No.80(人文場)《西南聯大行思錄》2018.9.11
No.81(管理場)《復盤》《遊戲化思維》2018.9.25
No.82(人文場)《百年孤獨》2018.10.9
No.83(管理場)《財富的邏輯》2018.10.23
No.84(人文場)《張學良的政治生涯》2018.11.06
No.85(管理場)《別讓無效努力毀了你》2018.11.20
No.86(人文場)《我們這樣去抗日》2018.12.04
No.87(管理場)主題「生長我們的學習力」2018.12.18
No.88(管理場)《這就是OKR》主題閱讀 2019.1.1
No.89(人文場)《錢學森講談錄》2019.1.15
No.90(管理場)創新課《創新者的窘境》主題閱讀 2019.1.29
No.91(人文場)劉慈欣短篇《鏡子》《詩云》《流浪地球》等 2019.2.12
No.92(管理場)成長課《自我發現與重塑》主題閱讀 2019.2.26
書虫部落 x 虹梅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園區內的跨企業學習聯盟,大家一起來共建!
書潮本年度14場管理場活動
單場定位「10x」課程/工作坊/分享會
關注組織成長的管理者、高管、HR
可鼓勵轉發給你的團隊來參加
本年度所有工作坊都可以直接配送進企業
企業合作請於活動現場接洽工作人員
第一期
OKR專題
《這就是OKR》
1.1
第二期
創新課
《創新者的窘境》
1.29
第三期
成長課
《自我發現與重塑》
2.26
[園區學習聯盟]
歡迎企業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