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我們講到了塔拉考取了楊百翰大學後離家去上學,在學習了歷史知識提升自我認知後,最終從客觀環境和主觀思想兩個方面發生巨大改變,從而徹底脫離原生家庭。
今天,我們來開展本書的第三個重點:用教育重塑自我,生命煥然一新。
01
在劍橋讀研期間放假回家,塔拉偶然得知姐姐也被哥哥肖恩暴力毆打過。震驚不已的塔拉和姐姐商量等她再次放假回來後,一起向父母說明情況,但姐姐忍不住提前向父母說了。
聖誕節塔拉再次回到家,肖恩特意來找塔拉,開車將塔拉帶到原來毆打和羞辱過塔拉的停車場,停車場空無一人,肖恩熄了火關了車燈。
黑暗中肖恩問塔拉是否經常和姐姐奧黛麗聯繫,塔拉說聯繫得不多,肖恩似乎放鬆了下來,嘴裡罵著說奧黛麗是個說謊精,他會向她的腦袋開一槍。驚恐的塔拉以為肖恩會憤怒地和她算帳,但肖恩轉換了輕鬆的語氣。
一場虛驚結束,當天晚上塔拉告訴了爸爸,說肖恩曾經威脅過姐姐,她認為爸爸應該幫助姐姐。
爸爸憤怒地質問塔拉指責肖恩的證據在哪裡,是不是看到肖恩被關進監獄她才開心,塔拉顫抖著放聲痛哭,隨後去了衛生間。
從衛生間出來,塔拉告訴爸爸自己要去睡了,爸爸卻說他把塔拉的話告訴了肖恩,肖恩馬上就到。驚恐的塔拉第一反應是要不要逃走,正在猶豫時肖恩來了。
他遞給塔拉一把很小的刀子,說讓塔拉自行了斷,否則他下手會更狠。那一刻,塔拉感覺自己在做夢,隨後塔拉撒了謊,她告訴肖恩她不曾和爸爸說過任何事,可能是爸爸聽錯了。
肖恩聽了之後顯得很平靜,他表示不論怎樣他曾經都傷害過塔拉,他對此很抱歉,說完兄妹倆彼此擁抱。
02
身心俱疲的塔拉匆忙逃離大山重新回到劍橋,隨即收到姐姐發來的郵件,說塔拉已經不再信仰上帝是個危險人物,她不再歡迎塔拉,塔拉也不能給她再打電話。姐姐的郵件,讓塔拉意識到自己失去了全部的家人。
在這樣的心境下塔拉收到她獲得哈佛大學訪學獎學金的消息,但此時的她沒有絲毫熱情,她甚至開始怨恨教育帶給她的變化,教育讓她走得太遠,改變得太多,她的家人已經接受不了她了。
塔拉來到哈佛大學後,母親發郵件說她和爸爸要來看她。爸爸說來這裡要讓塔拉接受賜福得到淨化,這樣家人就會重新接納她,但塔拉知道,爸爸想從自己身上驅逐的不是惡魔,而是已經改變的她。
塔拉向父母表達了歉意,父母生氣又失望地回去了。父母走後,塔拉的精神狀況開始變差,經常半夜大叫著醒來跑出房間,學業也不得不暫停,經常把自己關在房間看電視。
塔拉後悔了,她應該按照父親的提議接受賜福,於是,塔拉又回到了家鄉做些彌補,在用家裡的電腦發郵件時,她無意間看到了母親向親戚描述她是被魔鬼控制的危險人物,看到母親如此說自己,塔拉感到渾身發冷。
哈佛大學的項目結束後,塔拉繼續回到劍橋大學,幾乎每晚都夢遊著跑到街上大喊大叫,身體狀況也越來越差,備受折磨的塔拉給爸爸寫了封信,信中充滿了憤怒,大量使用了「暴徒、暴君」之類的詞,痛苦的她要和父母斷絕關係。
就在塔拉覺得家人全都拋棄了自己時,她發現哥哥泰勒勇於對抗爸爸的威脅站在她這邊,塔拉覺得自己不能辜負哥哥的支持,於是決定不再消沉下去。
塔拉開始積極改變,她去做了心理諮詢,經過半年的諮詢塔拉發現自己能再次專心閱讀、做研究了,經過努力,在她27歲生日的那天提交了博士論文,也通過了答辯。
如今的塔拉已經多年沒有見過父母了,她明白,她和爸爸之間的隔閡來自於她因接受教育而發生的改變,沒見面的這幾年塔拉也梳理了她和父親之間的種種恩怨,徹底與過去和解。
好了,上面就是我們講述的第三個重點:塔拉為了給和她有同樣遭遇的姐姐申討時,卻和哥哥肖恩發生了嚴重危險的衝突,而父母也非常不滿改變後的塔拉,在改變塔拉未果後,父母便認為塔拉是個不再相信上帝的危險分子,而在塔拉精神和身體雙重痛苦的情況下,哥哥泰勒的愛和支持,又讓塔拉重新用教育實現自我。
03
以上就是《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這本書的精華內容。
我們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了學習,現在我來為你總結一下:
首先,我們說到了,塔拉雖然有個非常糟糕的原生家庭,但幸運的是,她有個非常喜歡讀書,又十分有主見的哥哥泰勒,所以,即使同樣面對控制型的偏激父母,有主見和獨立思想的孩子才能擺脫原生家庭的束縛。
其次,塔拉去上大學脫離了原生家庭,轉變了所處的客觀環境;接著,她優異的學習能力得到了劍橋大學副校長的極力稱讚,相比哥哥肖恩對她的侮辱,她更願意接受教授帶給她的學者的身份,同時,她也明確了自己以後要做歷史的書寫者這個目標,這兩個方面都是從主觀方面脫離原生家庭。
最後,塔拉在和家人發生衝突之後,家人都選擇了遠離她,這使得塔拉身心都遭遇了巨大痛苦,甚至產生了精神疾病,但當她得知哥哥泰勒依然選擇對抗父母站在她這邊時,她決定重新用教育進行自我塑造。
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曾說:「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這世間能有幸福童年的人畢竟是少數,而塔拉尤其「不幸」,但她卻依靠教育產生自我意識、重塑自我,完成了對童年的治癒。
我們每個人的不同經歷和不同認知賦予教育不同的理解,我們可以把教育看成是一件很功利性的事,也可以把教育當作一件不得不去完成的任務。
但是,如果能把它當做一輩子不斷探索自己、重塑自己的方式,可能才會發揮出它的最大價值,也許重塑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好這件事,是每個人這輩子最重大的任務。
文/紫竹凌:多平臺籤約作者,自由撰稿人。
歡迎關注@以書話人生,經典好書,與君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