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鄰夢
「力所能及」的任務是孩子獲得成長自信力量的源泉。成長目標太高,孩子達不到、完不成會產生消極自卑心理;學習成長目標太低,不具備挑戰性,孩子會感覺無趣。因此,教導孩子最好的學習成長方式就是他們需要「踮起腳尖」通過努力一點才能達成的目標。
俗話說:「人活一輩子,凡事量力而行,別太逞強。」人們最喜歡摘什麼部位的果子?答案是:每個人墊腳、伸手就能夠到的那些果實;那麼,超市裡在人們目視高度都喜歡陳列什麼樣的商品呢?答案是:人們復購率最高的商品。那麼,問題的重點來了,為什麼人們喜歡與自己頭部幾乎同高,伸手就能夠得到的物品呢?答案就是:獲取位置太低的商品需要彎腰或者蹲下,位置太高的物品獲得它們會很費勁,而獲取與自己頭部幾乎同高的物品則十分輕鬆,即不用彎腰也不用很費勁。
生活中,對每個人吸引力最大的目標就是那些近在咫尺,但是仍需要稍稍「踮起腳尖」才能夠到的事物。教導孩子學習成長最好的方法就是給予他們「踮起腳尖」能夠完成的任務,讓他們能夠感受到成長具有挑戰,當同樣成長的獲得感同樣能夠通過稍加努力就能獲得,它既不是一個「仰不可及」的星星也不是輕易就能撿來的乾柴。學習成長就是不斷克服一個又一個生活的挑戰,只有看到戰勝挑戰留下的「腳印」,才能獲得更好學習成長路上砥礪前行的勇氣和信心。因此,給予學習成長中孩子的任務應該是由簡入繁、從容易到具有一定挑戰「循序漸進」層層深入。
那麼,對於教導孩子學習成長,該如何根據孩子的學習成長情況分配任務,達成助力孩子在學習成長路上小步快跑式的成長前行節奏呢?
分配給孩子適當的學習成長任務
「知子」
天下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也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孩子,每個孩子都是獨立而獨特的。教育引導孩子學習成長就應該了解孩子,了解孩子學習成長的興趣愛好和習性、清楚知道孩子學習成長路上已具備的優勢和存在的不足,然後根據孩子具體的學習成長情況為他貼上最恰當的「好標籤」。生活中,當一個人被貼上某種詞語名稱標籤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心理學認為,之所以會出現「標籤效應」,主要是因為「標籤」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無論是「好」是「壞」,它對一個人的「個性意識的自我認同」都有強烈的影響作用。給一個人「貼標籤」的結果,往往是使其向「標籤」所喻示的方向發展。心理學家克勞特在1973年就作了如下的實驗。他要求人們為慈善事業作出捐獻,然後根據他們是否有捐獻,標上「慈善的」或「不慈善的」。另一些被試則沒有用標籤法。後來再次要求他們做捐獻時,標籤就有了使他們以第一次的行為方式去行動的作用,即那些第一次捐了錢並被標籤為「慈善的」人,比那些沒有標籤過的人捐得要多,而那些第一次沒有捐錢被標籤為「不慈善的」兒比沒有標籤的貢獻更少。
① 領導自燃型。領導自然型的孩子是真正的學習「專家「,他們能夠很好的適應環境「到哪山唱那山歌「對學習新事物充滿熱忱、對做小群體的領導者樂此不疲。這就是成年人時常說「娃娃頭「,「娃娃頭「天生具有統領意識,他們好勝、好強,他們對學成一切性知識充滿樂趣,是自燃型學習者。對於領導自燃型的孩子,只需要將他們置於有新鮮事物的環境中他們就能自我學習、自我成長,需要的就是有那麼一個適合學習的環境。歷史上最著名的領導自燃型學習者多出自一個職業——圖書管理員,比如:1.老子,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書的官員),據說後來當圖書管理員當煩了,出函谷關,函谷關守將是老子朋友,求教於老子,老子寫了本5千字的牛書留給他,翩然出關化胡而去,這本5千字的書,就是《道德經》;2.愛因斯坦,曾在瑞士伯爾尼專利局任職做圖書管理員,任上寫出相對論巨著,現代物理學的奠基人;3.李大釗:北京大學圖書管理員。
② 附和跟隨型。附和跟隨型的孩子是跟隨學習的「專家「,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人來瘋「,看見別人做什麼他們就跟著做什麼,只要看著別人做的事情不是自己討厭的他們都能跟著一起做、一起學。生活中多數孩子都屬於附和跟隨型,也就是只要讓他們有適當的學習模仿對象他們就能成為與偶像相似的人。
③ 被動追隨型。被動追隨型孩子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懶孩子「,他們的成長必須在被監督、被逼迫的環境下才能堅持下去。他們在學習活動中從來不願意主動,甚至時常表現出畏難情緒,一旦遇到較困難的學習內容就想「打退堂鼓「、想逃避,只有在被逼迫的情況下才能堅持下去。
人們常說:「好孩子是誇出來的!」教導孩子成長就要從生活中發現孩子的優點和長處,找出孩子生活中的好,然後針對孩子的成長行為貼上「好標籤」,比如給孩子貼上實踐能力強、善於思考、熱愛探索、成長有主見、待人有禮節等積極的標籤。對孩子的誇讚並不能漫無邊際的「寵溺」,需要針對具體的成長行為「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成長就是小進步集成大才智
給予孩子學習成長實踐的土壤
自信,是個體對自己有能力完成某項生產、生活任務而呈現出的綜合自我心理活動,是面對問題時對自己進行積極、樂觀的心理暗示,是遇事對自身能力做出充分分析後得出可戰勝困難的積極心理導向。它是對自我已具備能力和完成任務決心的充分肯定,自信心具有個體差異性,同時深受學習經驗、生活閱歷等綜合成長行為影響。教導孩子成長必定經歷給孩子示範,而後孩子學著做;告訴孩子做的方法,讓孩子自己動手做;放手孩子自主完成任務,成長也就是引導孩子完成生活技能逐步經歷:你看我做——>你跟我做——>我教你做——>我看你做——>你自己做,並最終實現引領孩子從「完全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向「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轉變的過程。那麼,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成長自信心呢?
1、引導孩子積極參與社會實踐
人們常說:「實踐出真知」「理論聯繫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人類社會生活中的一切智慧與經驗成果都源於生產、生活實踐,經得起實踐檢驗的事物才具有傳承與學習的價值。孩子的學習活動就是為了掌握使用社會生產、生活的工具的技巧,人類社會生活是集體性的,每個人都是社會大家庭中的一份子,每個人都通過獲得他人的幫助成長自己,同時又通過幫助他人獲得更多人的幫助。教學活動教會孩子使用人際間交流的工具語言,認知、標記事物的工具數學,了解自然世界方法的生物學、物理學、地理學、化學.....教學活動就是給予孩子適應社會生活的工具,這些工具並不像生活中餓了享受美食那樣獲得立刻的溫飽反應,需要孩子們跟隨家長和師長一起反覆練習、反覆實踐。
人生的成長活動就是學習並傳承人類社會的文明智慧成果,教學內容來自於人類的生活、生產實踐,是人類總結勞動智慧成果的結晶。教學形式是家長或師長的「言傳身教」,教學內容的載體是語言文字與書籍。語言文字與書籍是人類社會進步過程中所創造出的最重要的工具,它讓人類之間的信息交流傳遞有了標準化的統一符號與特定的寓意,讓人類文明成果跨時空、跨地域傳播成為可能。語言文字和書籍的出現,讓人類有了種族的差別,同時還第一次讓人大踏步的與其他動物區別開來,成為真正的高等級動物。俄國著名文學家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籍承載著人類的智慧與文明。世界上書籍有千萬種,每一種都記錄了人們對該領域的認知探索歷程,如史書重點記錄歷史人物與重大歷史事件;醫學典籍主要記錄藥物功效、病因、病理以及醫治方法;生物學匯集人類對自然生命的認知;物理學與天文學講述人類觀察自然、總結自然規律;心理學、教育學集中闡述人生成長活動與教學活動規律......不同類型的書籍蘊含了人類成長所必須的不同精神營養。書是人類成長進步的階梯,為前行指明前行的方向,為成長儲備能量。
獨自成長實踐
2、給予孩子獨自成長實踐的機會
人是社會性的生命體,同時也是經驗至上的動物,人們根據曾經的生產、生活經驗預判並處理當前發生的事情。期望培養孩子的成長自信心,那就需要在孩子平日完成成長任務之時給予他們適當的激勵,讓他們生活中學會如何應對各種不同的生活挑戰。所以,培養孩子的成長自信心就是要給予孩子自主完成成長任務,讓孩子從完成一個個小目標中獲得戰勝困難的信心,讓孩子從易到難適應自己解決成長任務,比如孩子學習語言是從認識單個字開始,逐步經歷詞語、短句,最後形成流利的交際能力;孩子學習走路從扶著物體直立起步,一小步、一小步發展到行走自如......自信是通過不斷實踐積澱建立起來的,孩子的成長自信不會憑空而生,它是積極參與生活實踐積澱的結晶,腳踏實地的參與社會生產分工勞作才能獲得第一手的成長自信。《小馬過河》:
馬棚裡住著一匹老馬和一匹小馬。有一天,老馬對小馬說:「你已經長大了,能幫媽媽做點事嗎?」小馬連蹦帶跳地說:「怎麼不能?我很願意幫您做事。」老馬高興地說:「那好哇,你把這半口袋麥子馱到磨坊去吧。」小馬馱起麥子,飛快地往磨坊跑去。跑著跑著,一條小河擋住了去路,河水譁譁地流著。小馬為難了,心想:我能不能過去呢?如果媽媽在身邊,問問她該怎麼辦,那多好哇!他向四周望望,看見一頭老牛在河邊吃草。小馬嗒嗒嗒跑過去,問道:「牛伯伯,請您告訴我,這條河,我能趟過去嗎?」老牛說:「水很淺,剛沒小腿,能趟過去。」小馬聽了老牛的話,立刻跑到河邊,準備趟過去。突然,從樹上跳下一隻松鼠,攔住他大叫:「小馬,別過河,別過河,河水會淹死你的!」小馬吃驚地問:「水很深嗎?」松鼠認真地說:「深得很呢!昨天,我的一個夥伴就是掉進這條河裡淹死的!」小馬連忙收住腳步,不知道怎麼辦才好。他嘆了口氣,說:「唉!還是回家問問媽媽吧!」小馬甩甩尾巴,跑回家去。媽媽問:「怎麼回來啦?」小馬難為情地說:「一條河擋住了,我……我過不去。」媽媽說:「那條河不是很淺嗎?」小馬說:「是啊!牛伯伯也這麼說。可是松鼠說河水很深,還淹死過他的夥伴呢!」媽媽說:「那麼河水到底是深還是淺?你仔細想過他們的話嗎?」小馬低下了頭,說:「沒……沒想過。」媽媽親切地對小馬說:「孩子,光聽別人說,自己不動腦筋,不去試試,是不行的。河水是深是淺,你去試一試就會明白了。」小馬跑到河邊,剛剛抬起前蹄,松鼠又大叫起來:「怎麼,你不要命啦!」小馬說:「讓我試試吧。」他下了河,小心地趟了過去。原來河水既不像老牛說的那樣淺,也不像松鼠說的那樣深。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通過不斷實踐才能獲得真實的成長體驗,比如孩子不可能躺在嬰兒床上學會行走、不可能在陸地上學會遊泳、不可能不通過模仿學會任何新技能、坐在實驗室裡始終無法了解植物的自然生長狀態……自信源自於生活實踐,源自於不間斷的積澱,自信的力量如同滴水,只有不斷的匯集才能成為溪流、大江、大海。
獎狀就是自我成長進步的日曆
從自我縱向對比、與同伴橫向對比中建立學習成長自信
學習成長自信來自兩個維度,一是感受自我能力得到了提升,比如不會講話的孩子學會了講話、不會走路的孩子學會了講話、昨天還不能完成的工作今天完成了;二是獲得了相對於同伴的領先優勢,比如個子比同伴高、學習成績排名比同學更靠前.....學習成長的相對性是提升個人成長自信的關鍵,引導孩子建立學習成長自信需要綜合運用好孩子今天與昨天自我縱向對比、孩子與同齡夥伴橫向對比這兩顆「攀比之心」。
1、自信來源於自我縱向對比
什麼樣的感覺是自信?自信是一種對生活充滿信心與期待的綜合感覺,是對自己當前的成長進步感到滿意。自信的感覺來源於對比,比如今天比昨天擁有更強的力量、今天獲得了比昨天更可口的食物;自信的感覺來自於期待被滿足,比如孩子獲得曾經心儀的玩具、與久別的朋友重新相聚;自信源於實現了奮鬥的目標,比如孩子考試中獲得了學年初定下的目標、工人完成了生產計劃......
自信是一種「知足常樂」,建立在自己今天與昨天相比獲得了進步、生活得到了改善,比如買了新房、搬了新家、考上了夢寐以求的大學。自信是個相對概念,它是個人真正的成長需求得到了滿足的感覺,比如被同伴推崇為學習的榜樣、孩子被父母誇獎進步很快、廚師被誇獎廚藝又提升了;自信來自自己辛勤勞動有了新的收穫,比如農民勞作一年獲得了可觀的收成、工人工作一月獲得了應得的報酬和獎勵、孩子從什麼都不會做變成了獨立自主的個人......
自信在於面對現實、接受現實,然後積極地去改造它,讓今天比昨天收穫更多,讓明天比今天更好。積極成長的人總是在與自己不斷較勁的過程中獲得成長進步的,比如作為頭條教育領域創作者,最大的自信就是能夠創作更多對他人成長有所幫助的內容,每天能夠看到實實在在的閱讀量、被點讚、被關注。
成長自信源自被同伴點讚
2、自信來自與同伴之間的橫向對比
前蘇聯教育心理學家魯賓斯坦認為:「沒有任何一種個人的東西是與外界無關,僅僅從內部單純地發展起來的,也沒有任何一種東西是沒有各種內部條件,僅僅從外界就投入發展過程的。」生活中的內部因素與外部因素都參與個人的發展,個人的成長是內部因素與外部因素互為中介相互作用的過程。總之,個體與社會的相互作用,共同融合成就了個體的特殊性。人類是群居、社會性的動物,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個特定的群體之內,從家庭、社區到國家。幸福的感覺同樣來自與同伴而共同完成社會生產分工、協作的勞動中,比如我比****長的高一點兒、我的衣服比****新、我的能力比****強、我擁有更......與同伴間的成長「攀比」能夠使孩子找打成長自信的感覺。
生活就是在不斷的與同伴進行「攀比」,孩子們之間比誰學習更好、誰的運動能力更強、誰能夠在某項技能上脫穎而出;家庭之間對比誰家能夠住上更寬敞明亮的房子、誰能夠培養出更優秀的子女.....成長幸福就是智力、學習力、想像力全面綜合性的橫向對比。每個人的成長活動都是為了獲取成長「相對優越感」,成長「相對優越感」就是成長進步中那個所謂「清晰的腳印」,「清晰的腳印」就是自己相對與同伴的成長排名、獲得獎勵次數的多寡、來自同伴的認同和讚譽,這也就印證了「人多飯菜自然香」。人類所進行的一切成長活動都屬於相對運動,自信的感覺就是自己相對同伴兒為社會建設作出了更大的奉獻,從而獲得了更多社會同伴兒的認同與讚譽。
育鄰人使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陪練和顧問。
育鄰人願景:讓天下沒有難育的小、沒有難養的老。
孩子的成長如同百年大樹,需要經歷風雨。對於父母來說,需要您有足夠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護。在很多人為陪伴孩子而選擇回家時,我選擇來北京做一項陪伴更多孩子的事業——育鄰人:以鄰裡友善帶動社會和諧,推進社會德育教化,促進每個人健康快樂成長。探索一套以鄰裡互助方式化解「獨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難題的公益、普惠性教育事業,與家長一起「量身定製」孩子的成長計劃,為孩子們提供遊戲、合作、共享成長空間......即社區鄰裡教育服務生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