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是不自信,可能是自我認同感低,家長這樣做,幫助孩子改變

2021-01-20 網易

2021-01-13 16:23:23 來源: 思呈說教育

舉報

  文/思呈老師(原創),轉載請標明。

  每個家庭都有屬於自己的教育方式,每個父母都有自己對孩子未來的期許,有的家長在乎的是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的父母在乎的是孩子是否吃飽穿暖,還有的父母在很努力的證明自己的教育方式是正確的,可是很少有父母去關注孩子的自我認同感,很多人看起來和大多數人一樣,可他的內心極度自卑,這與原生家庭是密不可分的,這其實也就是孩子的自我認同感低。

  什麼是自我認同感?

  自我認同感就是個體能客觀,理智地看待並接受自身以及周圍的環境,能自信積極地面對生活,努力追求人生目標,並且能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到自我價值及社會認可的能力,一旦缺乏自我認同感,那麼孩子就會變得不自信,會害怕失敗,從而不敢嘗試新鮮事物,長期的壓抑對孩子成長也是一種負擔。

  

  著名導演姜文在一次訪談節目當中,提起自己的母親時曾坦言:我跟我媽的關係怎麼都處不好。在姜文的家庭中有兄弟二人,姜文是長子,而媽媽認為只要把他管住了,兩個孩子就都會聽話了。在姜文的描述中,母親是一名老師,而且格外的嚴厲,只要稍有不聽話,母親就會用暴力去解決,長期的環境影響造成了姜文的性格很耿直,而在姜文的心中,努力的想和母親處好關係,所以做出了很多努力,認為自己取得優異的成績,母親就會多看一眼,當他考上中戲,想要和母親分享這份喜悅時,母親看了一下,扔在一邊對他說你那一盆衣服沒洗呢,仿佛這件事情沒有發生過。

  對姜文來說,不知道怎樣去做才能讓母親高興,他想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母親的驕傲,努力的為生活奔波,還拿下了很多國際大獎,成名之後還給母親買了房子,為的只是讓母親能夠高興,但是換來的還是母親的無動於衷。母親不僅沒有為他感到自豪,而且也沒有去他買的房子住過,如果說起來他與母親是否有矛盾,但其實真的沒有,母親只是習慣了打是親罵是愛的管教方式,讓孩子在這種壓力下去成長。

  

  而孩子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下,很容易表現出膽怯,懦弱,對生活也可能會充滿著矛盾,孩子在父母長期的打擊下成長會使孩子對自己產生疑惑,不斷地去證明自己,還覺得自己做的什麼都不夠好,缺少父母對自己的認同,而一些孩子也是因為父母缺乏自我認同感的教育,孩子就會變得不自信,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孩子的不自信,並不是與生俱來的,這與原生家庭的成長環境密不可分。

  什麼樣的家庭容易養出不自信的孩子?

  1、家庭關係不和諧。

  如果孩子生活在家庭關係複雜,父母關係長期不和睦,經常吵架,甚至喜歡大打出手的家庭,孩子的內心就會異常恐懼,缺乏安全感,生活在這樣的家庭當中,孩子需要時刻觀察父母的臉色,不敢流露出真實想法,這就使得孩子畏首畏尾,戰戰兢兢。

  

  2、經常被父母否定。

  有些家長認為打擊教育也能讓孩子成長,所以當孩子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即使比較優秀,也總是習慣性地潑一盆冷水,或者無情地否定孩子,長期以往,孩子的內心感受太多的挫敗感。就會讓孩子對生活以及努力的方向失去動力。缺乏鼓勵的孩子會慢慢放棄。自然而然自信心也會消磨殆盡到最後會產生自我懷疑。

  3、父母給了孩子太多太高的期望。

  每個家長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願,而如今的家庭孩子又少,所以一個孩子要背負全家人的希望,有的父母性格比較急躁,對孩子的管教方式也過於嚴苛,給孩子施加了太多壓力,又樹立了太多的目標,這只能讓孩子壓的喘不過氣,從而選擇自暴自棄。

  

  家庭因素是導致孩子自我認同感低的最主要原因,也會給孩子帶來很多不良的影響。

  怎樣做才能提高孩子的自我認同感?

  1、營造舒適的成長環境。

  對孩子來說,家庭環境是成長的最佳養料,父母應該為孩子營造溫馨和諧的環境,這才能夠讓孩子有足夠的安全感,也能夠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即使父母之間出現分歧,也應該學會冷靜處理,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去爭吵,更不要大打出手,要知道給孩子一個愛的環境,才能夠讓孩子有勇氣面對未來,也能夠讓孩子增加自信,讓孩子知道父母是他最強大的後盾。

  

  2、幫孩子建立自信。

  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父母要學會欣賞自己的孩子,幫孩子建立自信心,這個世界上的人都有缺點,也有閃光點,不要只揪著孩子的缺點不放。善於發現孩子身上的優勢,並且適時地誇獎和稱讚,幫孩子建立內心的認同感,建立起自信心,這才能夠有勇氣面對未來,學會從客觀的角度去評價孩子,認可孩子努力的每一個腳步,對於孩子的缺點學會督促,並且鼓勵孩子去改正。

  3、幫助孩子認清自我。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家長要幫助孩子認清自我,從客觀的角度去分析孩子自身的情況,也可以通過制定目標的方式不斷的去提高孩子的成績,通過不斷地努力去讓孩子不斷地提高,這樣孩子在成長和學習的過程中才會收穫成績,並且不斷的認清自己。

  

  每一個人都需要自我認同感,孩子也同樣如此,所以家長要用一些正確的方法給予孩子最初的自我認同,幫孩子建立起自信,這才能夠成為一個勇於開拓未來的人。

  讓更多家庭和諧幸福,幫助更多孩子健康成長,歡迎關注、轉發,有關於家庭教育的問題,可留言或私信,我是思呈老師,專注於家庭教育智慧的傳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孩子自卑不敢嘗試,因為孩子自我認同感低,家長這樣做孩子更自信
    孩子的自我認同感低,會使他們的自信心下降,非常不利於今後的學習生活發展。被耽誤的孩子:有實力做冠軍,沒自信敢嘗試歡歡今年上初二是一個非常老實的孩子,老師們經常說歡歡這個孩子非常踏實,就在上段時間,有一次市級的數學競賽,老師們都知道歡歡對數學非常感興趣,都在鼓勵歡歡去參加這次數學競賽。
  • 總是低頭不自信?是孩子缺乏「自我認同感」,原因家長難辭其責
    正文字數:1674字閱讀時長:約6分鐘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過程中很容易忽視孩子的自我認同,一旦讓孩子心裡產生了自卑,孩子就會出現不自信、膽怯、畏縮等狀況。這種情形下,孩子的生活可能會充滿矛盾,也很難有所作為。
  • 孩子總是低頭自我封閉?不僅是不自信,更是孩子「自我認同感」低
    文 | 珠兒媽媽日記(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自信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但是不管對於家長還是孩子來說,我們每個人都離不開自信。孩子經常封閉自己,家長們不要忽略孩子,我們需要讓孩子變得更自信,關鍵就是「自我認同感」。
  • 讓孩子變得開朗自信,家長要做好這3點,提高孩子的自我認同感
    如今大多數的父母都知道,鼓勵孩子所帶來的正面積極的效果,經常被父母認同和鼓勵的孩子,自我認同感很強,外在的表現就會很自信勇敢,相反,如果經常被父母訓斥和打擊的孩子,自我認同感就比較弱,現在表現出來就會顯得自卑、敏感、多疑。自我認同感是健康人格的基礎,自我認同程度的高低,影響著孩子今後的成長和發展。
  • 孩子總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教會孩子「自我認同」,孩子更自信
    許多孩子在幼年的時候就因為各種原因對自己的接受程度很低,簡言之就是對自我的「認同感」極度缺乏,與其說是沒有自信,倒不如說是他們比較沒有自我,總是在尋求他人的認可,卻總是覺得不夠,內心安全感極低。孩子總是認為自己一無是處,存在的多餘性傷害,是「認同感」喪失帶來的惡果。
  • 提升孩子的自我認同感,激發他的自信潛能
    人的自信源於對自我的認同,在做一件事之前,如果認為「我可以做到」,那麼勇氣就會帶來信心與力量,哪怕能力並沒有足夠的強大,卻也可能實現超常發揮;但如果認為「我可能不行」,那麼不管做什麼都會心生遲疑、自我懷疑,大腦對技能的操控能力也將減弱,原本的能力也將發揮不完全,從而導致失敗。
  • 「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好」:自我認同感低的人,如何提高自信?
    自我認同感低的人,都有這三個特點班杜拉在社會學習理論中提出的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指的是個體對自身成功應付特定情境的能力的估價。簡單而言,就是你對自我的認可程度,決定了你的自信程度。越是不自信的人,越是缺乏自我認同感。反之,越是自信的人,自我認同感越高。因此,自我認同感低的人,通常不夠自信。
  • 孩子做事總缺乏信心?家長巧用「歸因理論」,助娃找到自我認同感
    很多家長會認為孩子出現這樣的情況可能是因為孩子的性格天生比較內向,不能像那些性格外向的孩子一樣一開始就能夠有充足的自信去做一些事情。同時家長也比較無奈,因為面對孩子這樣的情況,只能用一些簡單的鼓勵話語來激勵孩子,有些情況下家長的語言能夠對孩子產生作用,但有些情況下卻依然無濟於事。
  • 從育兒角度解析《想見你》:探究青春期孩子,要如何做到自我認同
    因為黃雨萱對自己的自我認同感比較高,她能夠開心地生活,而陳韻如的生活幾乎沒光,她的世界似乎只有她自己。 陳韻如這樣的性格就是自我認同感低的表現,她不願意面對他人,也不喜歡自己,所以要去扮演別人,但是自己始終是自己,扮演別人也不能換來別人的人生。
  • 教孩子「自我認同」是關鍵
    這個世界上並非每個人都能活在聚光燈下,總有身處角落,很難被人發現和關注的人群,就像每個班級都有中等生群體,而老師的精力決定了老師往往會容易忽視"中等生",這是一個社會現實,我們無法改變,因而我們能做的,要做的就是教孩子學會"自我認同",從孩子自身去獲取價值感。1.學會"自我認同"能避免過度依賴"他人認同"社會是由人組成的群體,個人與他人之間聯繫緊密。
  • 孩子遇事總說「不行」?3個維度幫助娃提升自我效能感,重塑自信
    當遇到挫折或挑戰的時候,很多孩子總是"我不行"的負能量來進行逃避,這時候如果再加上家長的強制要求,孩子更是陷入委屈等負面情緒當中。許多家長會把這個理解成自己孩子太膽小。但其實本質上是因為孩子缺少自信。當孩子缺少自信時,家長應該引起重視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娃,但是很多家長對於培養孩子信心的問題有些迷茫,不知如何下手。
  • 父母還在罵孩子?「鏡中我效應」父母要了解,別毀了孩子的自信!
    其實像這樣的情況,在我們的身邊很常見,許多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就是貶低和打壓。孩子做得好了,父母打擊他們;孩子做得不好了,父母責罵他們。長期被父母貶低打壓,孩子的自我認知可能會出現偏差,進而變得不自信,就會導致"鏡中我效應"的出現。
  • 當孩子缺乏自我認同的時候,家長應該如何教育?
    什麼是自我認同?自我認同是能夠理智地看待並且接受自己以及外界,能夠精力充沛,熱愛生活,不會沉浸在悲嘆、抱怨或悔恨之中,而且奮發向上,積極而獨立,有明確的人生目標,並且在追求和逐漸接近目標的過程中會體驗到自我價值以及社會的承認與讚許。
  • 解析《過春天》:面對低自尊小孩,要這樣幫助小孩培養自我認同
    儘管只有四個字,但究其原因,顯然是佩佩由於家庭的緣故沒有辦法得到自尊自信。幸好,佩佩還未成年,在經歷過一些事情以後,身上的無助感慢慢消失,開始重拾自信了。對於孩子來說,家庭其實是各種情感的來源,自己是否自尊自信和家庭成員是否給予支持有莫大的關係。那麼,通過這部電影,我們不妨探討一下什麼是低自尊,低自尊有哪些表現,以及家長如何改變孩子低自尊的狀況。
  • 孩子遇到困難就退縮?警惕「焦點效應」,家長應該這樣做
    在孩子們的成長過程中,難免會經歷這樣或那樣的困難,家長們也總是擔心孩子在面對失敗後,不能擁有好的心態去面對他。有時家長們使盡了渾身解數,還是不能讓孩子重新振作,其實這是家長們對孩子退縮的原因不了解而導致的。小布是一位三歲的小男孩兒,正處在最歡脫的年紀。由於疫情期間幼兒園並沒有開學,小布每天最熱衷的事情就是到小區裡面的遊樂區玩滑滑梯。
  • 孩子總是表現不好?家長運用「鏡中我效應」,讓孩子更好成長
    其實這種沒有道德感的人,在生活中我們總是可以常見到,而尚奶奶的評價則是運用了鏡中我效應,讓那個小夥子認為「我這樣做並不是沒有道德,只不過是太累了而已」。改變了對自己的認知,他的行為也會因為認知而進行改變。什麼是「鏡中我效應」?
  • 孩子「說不得」的背後,或是聚光燈效應在起作用,家長試試這樣做
    朋友見狀,立馬說:我不是說你的不是,我只是善意地提醒你,害怕你以後不小心被燙到,然後拉著孩子進了臥室。事後,朋友說:我家孩子就是自尊心太強了,總是認為別人在說他不好的地方,一點兒都說不得,一個男孩子這個樣子,以後進入社會怎麼辦。
  • 想要提高自我認同,我們必須要這樣做!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分享的話題是如何提高我們的自我認同感。在現代生活的節奏中,絕大多數人的壓力都是很大的,稍有不慎就會進入消極的連鎖反應中而無法自拔。就算是讀了一些勵志的文章,效果也是一般。那是不是我們會一直這樣消極下去呢?
  • 可以讓孩子慢慢增強認同感,來改善他們內心的自我價值感的缺失
    s心理專家姚春水曾經講過一個理論:在個體通過系統化的精神發展訓練方法解決身體問題的情況下,每個人都會保留一部分內心的自我價值感。然而,內心價值感的缺失會降低他人對自己的認同感,從而縮小自我與他人、與社會的距離。
  • lily英語:孩子不自信,其實是因為家長方向錯了!
    在生活中,我們總能看到這樣一群孩子:想和小朋友玩,但是不敢,就像個受氣包似的;要參加比賽,還沒開始就擔心自己不行,打退堂鼓;想玩滑梯,可一看到身後有人,就像碰見怪物似的,嚇得連滾帶爬遛下來......如果家長吹捧、表揚一下,孩子就會更自信了,那麼這世上就不會有缺乏自信的孩子了。脫離實踐一切都是空談。很多家長單方面把孩子誇上天,結果孩子一嘗試就涼涼了,立馬原形畢露敗下陣來,這種前後反差,才真正地傷害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