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過春天》,這部片子的名字乍看上去似乎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它卻講述了一件看起來平凡但意義深刻的故事——坐標香港和深圳,佩佩是全劇的主人公,是一個16歲的普通女孩。一家三口經常聚在一起見面是不敢想像的事情,因為她住在深圳,每天要趕到香港上學,母親在深圳也沒有正經工作,父親則在香港開貨車養家餬口。可以說她擁有一個不太完整的家。對於她來說,白天香港晚上深圳的通勤生活復一日地重複著。
因為家裡不寬裕,所以放假了她會去香港做兼職。在工作過程中,有人問她家住哪兒,不自信的她想了半天只蹦出兩個字:"很遠。"儘管她不善言辭,生活看起來也很不容易,但她有一個值得信賴的朋友,以及和她之間的一個約定——去日本看雪,這些都是她生活中的一絲希望。她後來因一次意外成為一名"水客",幫別人走私蘋果手機,還在此期間和朋友的男友發展成曖昧關係,並因此和朋友大吵了一架。紙包不住火,最後佩佩所在的團夥被警察一鍋端。後來佩佩被取保候審,母親便帶她登上飛蛾山山頂鳥瞰香港。在這一刻,佩佩才發現,原來父母一直深愛著自己,而沒有忽略自己。
整部片子給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其他人對佩佩說的一句:"別逞強了。"儘管只有四個字,但究其原因,顯然是佩佩由於家庭的緣故沒有辦法得到自尊自信。幸好,佩佩還未成年,在經歷過一些事情以後,身上的無助感慢慢消失,開始重拾自信了。對於孩子來說,家庭其實是各種情感的來源,自己是否自尊自信和家庭成員是否給予支持有莫大的關係。
那麼,通過這部電影,我們不妨探討一下什麼是低自尊,低自尊有哪些表現,以及家長如何改變孩子低自尊的狀況。
一、"低自尊"的含義
這個詞語,顧名思義就是一種比自尊要低一些的心理狀態。而我們知道,自尊指的是自己尊重自己,自己知道自己目前的各方面狀況,包括優點和缺點等等。而"低自尊"則是負面信息居多,也就是一個人對自己的缺點比自己的優點看得更清楚,可以說屬於"自卑"的範疇。
佩佩是"別人家的孩子",可以用品學兼優來形容,但是她人緣一般,不善言辭,那麼這就是一種明顯的"低自尊"表現——不清楚自己的優勢,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感。
要知道,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需要存在感支撐他面對生活和社會,但就偏偏有這麼一類人找不到存在感。這對於他們來說無疑是致命的,因為沒有存在感也就相當於沒有了希望,在沒有希望的時候,人們會做出一些無法彌補但又害人害己的事情來,對他們自己、對家庭、對社會都是不利的。
二、"低自尊"的具體表現
1、對除家以外的地方充滿防備
如果孩子遇到一點小的事情就發脾氣,看到一些稍微傷感一些的內容就暗自憐傷,又或者遇到挫折的時候一蹶不振的話,千萬不要簡單認為這是他(她)進入青春期的表現,而是要更深層地想,是不是他(她)陷入了"低自尊"的泥潭中。
長期處於性格敏感多疑、遇事想逃避、容易焦慮和恐懼的狀態,是"低自尊"孩子的具體表現之一,對此家長千萬不能忽視。
2、始終懷有消極情緒
和很多其他孩子不一樣的是,有些孩子看起來總是靦腆的,不愛和其他小朋友玩在一塊,總是躲在角落裡,甚至不敢和別人交往;有的孩子甚至遇到事情就退縮,總是通過逃避去解決問題。其實,往往這並不是他們不自信、太怯懦那麼簡單,而是他們也擁有"低自尊"。
《過春天》裡的佩佩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在學校裡沒什麼人注意她,好朋友沒幾個;在家裡得不到家人的關注;在"水客"團夥中,她因為幾次"辦事"得力,才從中找回了一點存在感。儘管別人老是和她說"別逞能了",但她還是堅持通過自己的一些小抗爭表現自己的"能",來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三、如何讓孩子走出"低自尊"?
1、改變孩子容易焦慮、遇事逃避的習慣
孩子不相信自己的能力,找不到存在感,就會特別容易焦慮,而且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就去逃避。一些對於這些孩子來說不擅長或做不好的事情,要想他們主動去做,顯然是不太可能的。這時候家長千萬不要逼迫他們做那些事情,而是通過各種辦法讓孩子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然後多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
要想孩子遇到事情不那麼緊張,我們可以給孩子設置一些可能會遇到的情形,然後再一起討論到底用什麼方法才能真正地解決問題。
2、讓孩子學會接納自己
孩子為什麼會"低自尊",很多時候其實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能力還不是那麼的強,總覺得和別人相比缺那麼一點兒,甚至差距十萬八千裡。
要知道,人無完人,但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什麼都不是顯然也是不可取的。父母可以拿一個筆記本,把孩子生活中的優點、孩子曾經做過的值得驕傲的事、得到了哪些表揚、有沒有喜歡或擅長的事等等分類記錄下來,然後在恰當的時候引導孩子多想想自己的閃光點。
首先,我們對孩子的優點要進行及時反饋。一旦發現孩子做好了某件事情,就不要吝嗇自己的讚美,讓孩子知道自己是可以的、做得到的。
然後,對於孩子沒做好的不要急於否定,而是和孩子一起探討。我們作為旁觀者,需要幫助孩子及時總結經驗教訓,那麼他們就不會那麼容易再在同一個問題上反覆出錯了。不要直接幫助孩子解決問題,而是要讓他們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鼓勵他們自己去做。
最後,小禮物是獎勵孩子的重要手段。雖然我們不提倡把物質獎勵頻繁化,但偶爾為之還是很有必要的。它有時勝過千言萬語,尤其是對於較為年幼的孩子。
3、幫助孩子克服自責心理
有時候,人做錯了事責怪自己做得不好無可厚非,但一旦成為常態,會嚴重影響他今後對事對人的判斷。孩子也是如此,低自尊的孩子除了對自己不自信,還經常因為一些小錯誤責怪自己,覺得是自己做的不好拖累了別人。久而久之他們會把這種想法形成慣性思維,從而影響他們日後的正常生活。
一旦發現孩子存在這種心理,不妨問一問他們:要想避免錯誤的發生,要如何做呢?
想都不想就呵斥孩子,只會疏遠親子關係,並且加重孩子的這種不自信心理。教會孩子如何面對,才是較為明智的舉措,因為這樣既不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又能夠切實解決問題。
用實際行動關心孩子,才能更好地讓他們明白規則的意義,以及自身存在的問題。
因此,假若孩子再表現出內疚自責、鬱鬱寡歡的狀態時,只要做到以上的要點,就可以讓孩子走出這種自責。
孩子的自我認同,對於他們今後走向社會、爭取幸福人生將會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和價值。作為父母,除了必要的關心與陪伴,更重要的是幫助孩子認識自己,走進自己的內心。這樣,孩子才會擺脫"低自尊",才能有勇氣去擁抱自己的生活。
我是思思的嘉,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