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一個缺乏自我認同感的人嗎?

2021-01-09 讀點書籍

一個人總是「不好意思」,那是因為他自我認同感的缺失。一個人的自我認同感是其自我認知程度的標準,衡量其情商高低。一個人只有建立了比較充分的自我認同感,才能有效建立自信心和自尊。當然,自信心和自尊是一個人獲得成功和幸福的重要心理基礎。

自我認同感在於關懷自己,關心他人。只有充分地認識自己,了解自己,才能真正地接納自己,也才能真正地接納他人。

一個人的自我認同感指的是將自身內在的感覺、自我意識以及外部評價等加以綜合,從而對「我是誰」這個問題給予好的回答。當然,這是我們在與他人交往時,把信念和價值觀融合到自己人格中去並對自我價值進行評價的過程。這種評價往往來自於在平時生活中對自身的看法。一個人可能在某些事情上感覺自己很沒用或很智慧,在某些行為上覺得自己很差或很優秀,他可能很喜歡自己或很討厭自己……諸如此類總出現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印象和經驗,長時間累積就會成為人們對自己的評價,即自我認同感。

自我認同是一個人對「過去我」「現在我」「將來我」產生內在的連續性,也是一個人「現實自我」「真實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間一致性關係的體現。一個人通過形成自我認同知道自己是誰,在世界上佔據什麼位置,而且自我認同是自我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

肖楠從小很內向,不喜歡與人交流,內心十分敏感,很在意別人的一言一行。有時候別人在他面前大聲笑著走過,他也會以為這是在嘲

笑自己。儘管他已經開始慢慢培養自信,比以前稍好一些,但依然顯得自卑。

他非常在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比他年齡稍大一些的人來跟他講話,他便感到臉紅心跳,戰戰兢兢,經常想像著自己在人群面前出醜,不知道別人是如何看自己的,會不會覺得自己很笨,是不是心裡覺得他很沒用。

目我認同感的缺失

或許,生活中你跟肖楠一樣,總覺得自己不夠漂亮、幽默,但是這些並不意味著我們比別人差勁。在那些總不好意思的人眼裡,似乎自己只有達到某個標準才有資格和權利去做一些事情。實際上,這是一種偏頗的看法,是我們對自己的偏見,也是對他人的偏見。

1.加強自我信念

一個人成長過程中會有一些負面經歷,比如經常吵架的父母、曾經愛過一個渣男、工作遭遇「瓶頸」。如果當時沒有很好地處理這種負面經歷,便會通過潛意識裡內化為自我認同的一部分,然後在心裡暗暗生根發芽,導致一個人墜入自我懷疑的漩渦之中。在這時就需要真心接納那些曾經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不美好,通過大腦的重複性訓練幫助你形成記憶,有效地幫助自己完成對曾經不美好的接納,從而提升自我信念。

2.找到真正的自我

一個人之所以自我懷疑、自我認同感低,很大程度上在於錯把外界的標準當作自我價值的衡量標準。所以要提高自我認同感,就是找到真正的自我。客觀地剖析自己到底是什麼樣的人,然後接納真實的自己。

3.不斷充實自己

提升自我認同感並非一蹴而就的事情,畢竟從自我懷疑到自我認

同,這本身就是一段反反覆覆的過程。面對這樣的情況,需要擁有長時間的耐心去不斷充實自己,重建強大的內心。當你習慣性自責、忍不住生氣、不懂拒絕時,努力改掉這種長久以來的習慣,換另外一種方式來對待自己。肯定自己,找尋自己內心的真實需求,敢於對不合理的要求說「不」。工與小貼士

自我認同,就是一個人對自己生命有一種自己的思想、感情、行為。茫茫世界,每一個生命都有一個生命點,每個人在這個社會都有一個位置,因為要自我認同,所以要尋找自己生命的支點與位置。

相關焦點

  • 是孩子缺乏「自我認同感」,原因家長難辭其責
    在生活中,一些孩子總是低頭不自信、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其實是缺乏「自我認同感」的表現,對此家長難辭其咎。如果孩子現在已經有些類似傾向了,家長千萬別忽略了。孩子的不自信源於家庭孩子的「自我認同感」低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源自原生家庭的成長環境以及所受到的教育。
  • 孩子做事總缺乏信心?家長巧用「歸因理論」,助娃找到自我認同感
    "歸因理論"能夠改變孩子自身能力的認可情況,提高孩子對自己的自我認同感,那麼"歸因理論"是如何做到的呢?第三:"歸因理論"與孩子自信心的關係當一個人在做事時能夠對事件的結果做出正確而全面的歸因那麼就能夠促進這個人對自己的認知水平的完善。
  • 提升孩子的自我認同感,激發他的自信潛能
    那些缺乏自我認同感的孩子每做一個動作,甚至每說一句話,都要看旁人的眼神,唯恐自己哪裡做不好,他不能確定自己到底能不能有好的表現,需要從旁人尤其是父母或老師那裡獲得肯定或者認同,這樣他才感到心安。可即便如此,有些對自己認同感嚴重不足的孩子,總是需要反覆進行心理建設以給自己打氣,才可能去表現,而且其表現也多半並不能令自己滿意。而一旦發現自己沒有表現好,這種對自己的不認同感恐怕會更深。
  • 自我認同感太低的人,有哪些表現?最後一條你中了嗎?
    人有七情六慾,人食五穀雜糧,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個特定的個性和性格,但是也有很多年輕人由於自己生活的環境和一些其他的原因,好像生活得並不是特別有自我認同感,那麼,自我認同感太低的人,有哪些表現呢,最後一條,你中了嗎?
  • 當孩子缺乏自我認同的時候,家長應該如何教育?
    什麼是自我認同?自我認同是能夠理智地看待並且接受自己以及外界,能夠精力充沛,熱愛生活,不會沉浸在悲嘆、抱怨或悔恨之中,而且奮發向上,積極而獨立,有明確的人生目標,並且在追求和逐漸接近目標的過程中會體驗到自我價值以及社會的承認與讚許。
  • 該如何保持穩定的自我認同感呢?
    當這樣的價值觀,潛移默化地滲透到心靈中,我們會把「自我決定權」交給外界,在得失和他人的眼睛裡看自己的模樣。要是工作推進得很好,收穫領導和同事的認可,那照的是加持了美顏功能的鏡子:看到一個牛叉哄哄的自己,產生「我無所不能」的膨脹感;而接連把項目搞糟,聽到的都是懷疑的聲音,那鏡頭仿佛成了惡毒的照妖鏡:把缺點無限放大,讓人陷入「一無是處」的自我懷疑中。
  • 孩子總是低頭自我封閉?不僅是不自信,更是孩子「自我認同感」低
    文 | 珠兒媽媽日記(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自信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但是不管對於家長還是孩子來說,我們每個人都離不開自信。孩子經常封閉自己,家長們不要忽略孩子,我們需要讓孩子變得更自信,關鍵就是「自我認同感」。
  • 不自信的人,都是缺乏自我認同感
    實驗做了一個月後,心理學家把A狗B狗,然後又增加了一隻C狗,放在一個空地上,給它們同時通電!神奇了一幕發生了,C狗沒有被電過,一同電,它就跑了,找開關的A狗一通電,也跑掉了!昨天看了一個諮詢,大概是一個男生跟一個陌生女生開玩笑,女生罵他神經病,然後他就懷疑自己,是不是話說錯了啊,還是自己哪裡做得不對,以後都有跟陌生人開玩笑的陰影了!然後找到諮詢師溝通,說他太在乎一個人的態度,或許不是他的原因,可能女生當時心情正不好呢!如果這個男生沒有找諮詢師溝通,可能之前是一個自信陽光的大男孩,後面通過這件事後,慢慢變的不自信了。
  • 《隱秘而偉大》打工人趙志勇為什麼黑化:只因為他缺乏自我認同
    看到顧耀東被刑一處毒打,就找刑二處同事,找夏處長求助;私下叮囑顧耀東警局的生存法則;看到顧耀東徹夜不歸,主動跑到刑一處處長那裡求助……要知道,趙志勇可是一個審時度勢的懦弱的人,可是,為了顧耀東,他做了很多。可是讓人想不到,楊奎隊長下線後,趙志勇居然成為了第二個楊奎,還是一個背後捅刀子的小人,讓人更害怕。
  • 消極的人一事無成!想要提高自我認同,我們必須要這樣做!
    首先最主要的問題,也是今天主要要說明的是提高「自我認同感」。我相信大家對這個詞並不陌生,但是誰又能準確地說明什麼叫做「自我認同感」呢?是增強自信嗎?是鼓勵自己向前看嗎?或者是時刻提醒自己要積極起來?如果總是這樣想而實際效果寥寥的話,反而會讓我們產生焦慮。首先,重點是要如何使我們形成積極向上的意識,所以很有必要充分了解什麼叫「自我認同感」。
  • 教會孩子「自我認同」,孩子更自信
    自幼謹言慎行,積極進取的她,最終掉進了自我懷疑裡,難以自拔。許多孩子在幼年的時候就因為各種原因對自己的接受程度很低,簡言之就是對自我的「認同感」極度缺乏,與其說是沒有自信,倒不如說是他們比較沒有自我,總是在尋求他人的認可,卻總是覺得不夠,內心安全感極低。孩子總是認為自己一無是處,存在的多餘性傷害,是「認同感」喪失帶來的惡果。
  • 讓孩子變得開朗自信,家長要做好這3點,提高孩子的自我認同感
    如今大多數的父母都知道,鼓勵孩子所帶來的正面積極的效果,經常被父母認同和鼓勵的孩子,自我認同感很強,外在的表現就會很自信勇敢,相反,如果經常被父母訓斥和打擊的孩子,自我認同感就比較弱,現在表現出來就會顯得自卑、敏感、多疑。自我認同感是健康人格的基礎,自我認同程度的高低,影響著孩子今後的成長和發展。
  • 可以讓孩子慢慢增強認同感,來改善他們內心的自我價值感的缺失
    s心理專家姚春水曾經講過一個理論:在個體通過系統化的精神發展訓練方法解決身體問題的情況下,每個人都會保留一部分內心的自我價值感。然而,內心價值感的缺失會降低他人對自己的認同感,從而縮小自我與他人、與社會的距離。
  • 為什麼有些人會缺乏方向感?
    而如果缺乏方向感的話,問題就變得很棘手。即便可以藉助現代化的GPS等導航工具,那也難免產生誤差,並且可能耽誤時間。於是,面對方向感極佳的人,我們徒生羨慕之情。那麼,您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有的人會缺乏方向感呢?這首先要從一個問題說起,那就是方向感究竟是與生俱來的還是後天獲得的呢?【1.方向感是與生俱來的嗎?】
  • 「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好」:自我認同感低的人,如何提高自信?
    自我認同感低的人,都有這三個特點班杜拉在社會學習理論中提出的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指的是個體對自身成功應付特定情境的能力的估價。簡單而言,就是你對自我的認可程度,決定了你的自信程度。越是不自信的人,越是缺乏自我認同感。反之,越是自信的人,自我認同感越高。因此,自我認同感低的人,通常不夠自信。
  • 愛上「接近自己的人」?不是巧合,是你的自我認同感太低!
    本來自己對於某人是沒有任何好感或情愫的,可是當你察覺到對方意圖接近自己、變得比較主動之後,你到最後竟也不小心愛上他/她了?這是為什麼呢?難道是巧合嗎?日本媒體《しらべぇ》編輯部,日前針對國內1664位,年齡介於20歲~60歲的男女進行調查,調查主題是,「愛慕之心如何產生?」
  • 從育兒角度解析《想見你》:探究青春期孩子,要如何做到自我認同
    《想見你》:探尋青少年青春期自我認同之旅 在《想見你》這部劇中,從育兒角度來解析,則可以看到青少年的自我認同問題。>"自我認同感"能夠幫助孩子健康地度過青春期,使得孩子在青春期不會因為一些小的事情而導致自己過於敏感。
  • 孩子總是不自信,可能是自我認同感低,家長這樣做,幫助孩子改變
    每個家庭都有屬於自己的教育方式,每個父母都有自己對孩子未來的期許,有的家長在乎的是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的父母在乎的是孩子是否吃飽穿暖,還有的父母在很努力的證明自己的教育方式是正確的,可是很少有父母去關注孩子的自我認同感,很多人看起來和大多數人一樣,可他的內心極度自卑,這與原生家庭是密不可分的,這其實也就是孩子的自我認同感低。
  • 缺乏社會認同感的他,在人生迷茫時該何去何從?
    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他們都對自我的身份認同產生了極大的危機感。如張含一般,七試春鬧不第,身懷詩才卻無人賞識,缺乏社會認同的詩人仍然感到人生迷茫。而楊慎之所以能夠成為這張網絡的中心,則源於其遠播的聲名與廣博的才學。狀元郎與「大禮議」的故事使楊慎未至雲南而聲名大噪,到雲南當地後與地方大吏的交往,更使其結交了許多的文人雅士。
  • 孩子自卑不敢嘗試,因為孩子自我認同感低,家長這樣做孩子更自信
    孩子的自我認同感低,會使他們的自信心下降,非常不利於今後的學習生活發展。被耽誤的孩子:有實力做冠軍,沒自信敢嘗試歡歡今年上初二是一個非常老實的孩子,老師們經常說歡歡這個孩子非常踏實,就在上段時間,有一次市級的數學競賽,老師們都知道歡歡對數學非常感興趣,都在鼓勵歡歡去參加這次數學競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