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社會認同感的他,在人生迷茫時該何去何從?

2020-12-05 小牛說旅行

隨著楊慎在滇中的交遊十分廣泛,尤其與永昌張含,大理楊士雲與李元陽、昆明胡廷祿、晉寧唐銷和臨安王廷表交往從密。這些文人通過與楊慎的交遊、唱和,其詩作在雲南文壇中形成了巨大的影響,被世人稱為「楊門六學士」,後來大理吳憋的加入,便成「楊門七子」。楊慎晚年病中仍不忘感謝和讚揚這些友士:「吳高河卵嘗以楊弘山士雲、王純庵廷表、胡在軒廷祿張半賈含、李中溪元陽、唐池南結為楊門六學士,以擬蘇門秦黃晃張廖略雲。餘曰:『得非於子而七乎?七子文藻皆在滇雲,一時盛事,餘固不敢當也。

在外人的眼中,這些文人只是慕名而去的門徒學子,而在楊慎眼中,卻是相交相知的友人。他們中有與楊慎經歷些相似的,遭遇了貶滴、罷免,有的則與楊慎一般懷揣著滿腹的志向卻無處施展,有的則有不同的民族身份。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他們都對自我的身份認同產生了極大的危機感。如張含一般,七試春鬧不第,身懷詩才卻無人賞識,缺乏社會認同的詩人仍然感到人生迷茫。

而楊慎之所以能夠成為這張網絡的中心,則源於其遠播的聲名與廣博的才學。狀元郎與「大禮議」的故事使楊慎未至雲南而聲名大噪,到雲南當地後與地方大吏的交往,更使其結交了許多的文人雅士。明代中期的雲南,漢文化的發展仍比較落後,而楊慎這樣當世大才子的到來,一改當地的風氣。清人朱庭珍曾言:「(升庵〉壯年戍滇,足跡遍於三遠……滇中風雅,實開於升庵。」通過廣泛的交遊、講學,楊慎的出現使整個雲南社會的文化氛圍為之一變,所「交」者「友人」,所「遊」者「詩文」。他們登高的樓閣、探訪的古蹟,只是他們交遊的中介,通過對這些風景的詠嘆,以詩文的形式實現內心世界的交流。通過互動,互相標榜,逐漸形成了一個以詩文為紐帶的文人團體。隨著這些詩文的傳頌,與楊慎來往密切的「楊門七子」也為雲南社會所熟識,成為時下文壇風尚的領導者。

楊慎是在初入縣學那年就己結識了王廷表,楊、王兩家亦有世好之誼。王廷表與楊慎一樣,科舉暢通無阻,正德五年(1510年)參加鄉試,成為舉人;正德九年(1514年)高中進士。又同樣的仕途受挫,中進士後,授浙江台州府推官;後升任邢部主事員外郎,受命勘寧夏臺法之獄,因不避權貴,改四川金事,再而罷官歸裡居。

楊慎充軍雲南,僑寓安寧。身處臨安的王廷表不遠千裡,多次前往探視,寬慰受挫的楊慎。王穎斌在得知楊慎戍滇後,「且泣且喜」,為楊慎遭難而難過悲泣,為師生重逢而感激歡喜。嘉靖十三年(1534年〉,王穎斌修書邀請楊慎往阿迷相見,王廷表更親至安寧迎接楊慎。王穎斌為迎接楊慎特築狀元館,楊慎也為恩師營造了恩榮坊,以表感恩。這年楊慎在臨安度過了農曆春節:「斜看暮景飛騰意,正念天涯流滯情。寒梅判山我欲寄,菸草瀘江誰喚生。鄰牆兒女亦無睡,歲火天燈喧五吏。」。

雖然以喜慶喧囂的歲火天燈結束,卻難掩愁情。

相關焦點

  • 當你迷茫時,該怎辦呢?這樣做幫你化解迷茫
    每天你會重複地問自己,人生的方向在哪裡,我該怎麼辦?人生為何如此艱難,我要如何才能熬下去。有時候自己撐不住,只能在深夜裡獨自哭泣。哭完之後獨自解決問題。一直以為那些生活光鮮的人,他們的人生一定是順利的。有人說,既然你不是出生在富貴家,更不是出生的官家。你誰也靠不住。你必須靠自己努力。
  • 人迷茫時該怎麼辦?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情緒蕭條期,也都會有屬於自己的迷失階段,不知道迷茫的感覺會不會,針對每個人的性格各異也會不盡相同,但我想迷茫該是突然間失去了方向,失去了目標,失去了信心,失去了安全感,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樣的選擇,以及不知道自己能做出怎樣選擇的一種孤獨狀態。
  • 是孩子缺乏「自我認同感」,原因家長難辭其責
    在生活中,一些孩子總是低頭不自信、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其實是缺乏「自我認同感」的表現,對此家長難辭其咎。如果孩子現在已經有些類似傾向了,家長千萬別忽略了。孩子的不自信源於家庭孩子的「自我認同感」低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源自原生家庭的成長環境以及所受到的教育。
  • 自控力:如何利用社會認同感增強自控力?
    人是處於社會群體中的人,人的社會屬性決定了我們無時無刻不想著如何融入群體。所以,環境的影響對我們來說是非常大的。否則,也就不會有「孟母三遷」的典故,和現在風靡網絡的那句「你的工資是你最親密的5個朋友的工資的平均數。」
  • 你是一個缺乏自我認同感的人嗎?
    一個人總是「不好意思」,那是因為他自我認同感的缺失。一個人的自我認同感是其自我認知程度的標準,衡量其情商高低。一個人只有建立了比較充分的自我認同感,才能有效建立自信心和自尊。當然,自信心和自尊是一個人獲得成功和幸福的重要心理基礎。自我認同感在於關懷自己,關心他人。
  • 《隱秘而偉大》打工人趙志勇為什麼黑化:只因為他缺乏自我認同
    為什麼一個和顧耀東很像單純、善良的人,剛進警局時也是莽莽撞撞,心懷大義,最後居然黑化,成為鍾百鳴的劊子手,做出了很多傷天害理的事呢?或許我們可以從趙志勇的原生家庭中,一窺全豹。趙志勇從小跟著媽媽顛沛流離,7歲沒有父親,孤兒寡母的漂泊在動蕩的社會,可以想像他們的生活是多麼艱難。
  • 提升孩子的自我認同感,激發他的自信潛能
    那些缺乏自我認同感的孩子每做一個動作,甚至每說一句話,都要看旁人的眼神,唯恐自己哪裡做不好,他不能確定自己到底能不能有好的表現,需要從旁人尤其是父母或老師那裡獲得肯定或者認同,這樣他才感到心安。可即便如此,有些對自己認同感嚴重不足的孩子,總是需要反覆進行心理建設以給自己打氣,才可能去表現,而且其表現也多半並不能令自己滿意。而一旦發現自己沒有表現好,這種對自己的不認同感恐怕會更深。
  • 人生的意義在何處?面對社會現實,我們的人生要何去何從?
    文/青枳子最近的疫情情況漸漸好轉,各省市的中小學以及高校也在陸續開學,居家這麼長時間,面臨開學突然惆悵起來,再開學就要直面畢業問題了,那麼人生的意義在何處?你找到人生的方向了嗎?可能是因為長大了的原因,我們總是或多或少的感慨這個社會現實,會回憶過去的歡樂生活,也會時不時地惆悵未來。
  • 迷茫時的3個選擇,決定了你的人生高度
    來源:格上理財迷茫不是你一個人的問題,是社會普遍的問題。應對迷茫,有三個層次的選擇,由易到難分別是:第一層次:與迷茫為伍。第二層次:與迷茫作戰。第三層次:與迷茫再見。願你找到一生所愛,不再迷茫。你是不是曾經有一段時間,每天不知道該做什麼,總覺得痛苦不堪?
  • 教師職業的社會認同感
    男女教師比例失調市場經濟時代,價值觀多元化,社會人心浮躁教師職業的社會認同感降低了。現在,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都不同程度存在青年教師男女比例失調現象,陰盛陽衰。人們普遍認為男人當教師沒出息,地位待遇低,買房買車、結婚生子、養家餬口難。從事教師職業的男教師是因為走投無路,不得已而為之。作為男人,應該在外闖蕩打拼,成就一番事業。這種觀念根深蒂固,深入人心。
  • 該如何保持穩定的自我認同感呢?
    很多人的情緒就像火山,時而高漲時而低落,缺乏穩定性。有個來訪者告訴我:「情緒好的時候,感覺自己什麼都能做到,前途一片光明;但是心情低落時,整個人像被關在黑屋子裡,很小一件事都完不成。」在他們的人生字典裡,仿佛只有「王者」和「失敗者」兩種模式。如果自己的身份認同是王者,面對問題會有無窮的信心。能想盡一切辦法來解決問題,最後真的獲得巨大成功;而切換到失敗者模式,就丟掉了「我能行」的信念。仿佛被綁住了手腳,十成功力只發揮出一兩成,結果以失敗告終。為什麼自我認識會如此劇烈地波動呢?
  • 讓「技能人才」擁有更多社會認同感
    (2月22日《重慶日報》)    在一個有序的社會裡,永遠需要不同的社會分工。近年來,一些大學畢業生在人才市場上受冷遇,各類職業院校畢業的技術人才卻成了香餑餑,這在於職校畢業生動手能力強、實踐經驗豐富,同時又具有很強的市場適應性。這種反差說明,在一個公正有序的社會,不同職業都是平等的,只要適合人才的培養成長和技能才幹的發揮,就是最好的選擇。
  • 快男潘曦呼籲社會關注男性教師社會認同感引爭議
    近日,一名微博簡介為快男潘曦的用戶發微博寫道自己曾做老師飽受歧視,認為男教師缺少的原因或因為社會地位太低,以至於難以找到對象。該博主呼籲社會關注男教師的社會認同感,引發網友關注。快男潘曦微博呼籲關注男教師社會地位博主原文:@潘曦PX:全社會能關注男教師的社會認同感
  • 疫情影響下的畢業生該何去何從,這部電影告訴你答案
    細查之後才發現,這位名不見經傳的作者,擁有著和大多數畢業生一樣的迷茫無措,而他人生的精彩程度,和電影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不過你要是知道了查爾斯·韋伯的出生和經歷,一定會覺得他的反叛和彷徨,就是自作自受。畢竟在很多人看來,他拿的就是人生贏家的劇本。
  • 當孩子缺乏自我認同的時候,家長應該如何教育?
    什麼是自我認同?自我認同是能夠理智地看待並且接受自己以及外界,能夠精力充沛,熱愛生活,不會沉浸在悲嘆、抱怨或悔恨之中,而且奮發向上,積極而獨立,有明確的人生目標,並且在追求和逐漸接近目標的過程中會體驗到自我價值以及社會的承認與讚許。
  • 孩子做事總缺乏信心?家長巧用「歸因理論」,助娃找到自我認同感
    老師認為孩子的不自信程度有些嚴重,可能是因為自我認同感的缺失,會影響孩子許多方面的發展,所以就趁著孩子年紀還小,向閨蜜提出來,希望閨蜜能夠注意到這一點,並且建議閨蜜可以用"歸因理論"法,對孩子的行為做出一些改善。第二:什麼是「歸因理論」?
  • 新一輪改革重點突出公平正義 提升社會認同感
    沒有公平就失敗了(人民觀點)——寫在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之二突出公平正義的主線,是提升改革社會認同度和參與度的關鍵,是溝通國家上下、激發社會活力的關鍵,也是新一輪改革開放能否成功的關鍵1992年的那個春天,深圳仙湖公園,鄧小平鏟土種下一棵榕樹。
  • 什麼迷茫不迷茫,不過是才華配不上夢想!
    可是自己的能力明明可以當個大領導,也可以像牛牛老闆一樣,在重要會議上發言講話,接受社會各界媒體記者的採訪報導,為什麼自己的伯樂遲遲不肯出現。人生無望、前途渺茫,真的好迷茫啊…… 你是否也有同樣的困惑呢?明明感覺自己並不比別人差,明明懷揣著遠大的理想抱負,而現實卻是一事無成,陷入迷茫,不知未來何去何從?
  • 《影響力》:你是如何被社會認同影響的?知道之後有該怎麼運用?
    某些環境下,局面不明,不知道該做不該做,該說不該說的時候,先觀察一下周圍的情況,再決定自己怎麼做?今天我們將結合《影響力》這本書來聊一個心理效應:社會認同。《影響力》這本書的作者是【美】羅伯特.西奧迪尼。這本書風靡全球20多年,也是被當今社會心理學引用最多的書籍,他還有一本書是《先發影響力》,是繼《影響力》之後30年的一大巨作。
  • 內隱理論影響社會認同
    Michael Hogg等人研究了自我不確定感、群體實體性與社會認同三者的關係,發現當人們的自我概念越不確定以及群體實體性感知程度越高時,人們對內群體的認同更加強烈。內隱理論是外行人持有的「科學理論」,沒有經過像科學理論那樣嚴格的驗證,有時候甚至是錯誤的理論,但它能降低人們認知上的不確定感,對個體具有重要的心理意義。社會心理學研究發現,關於人類屬性的內隱理論影響著個體的社會認同和群際關係,廣泛影響著人們的心理與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