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響,這一屆的畢業生也是真心不容易。
伴隨著他們的,不只是鮮花和離別,更多的是焦慮、迷茫和不確定。
走出象牙塔,步入弱肉強食的成人社會,對每一個畢業生來說,本就並非易事。
還記得自己剛畢業那會,沒有明確的職業規劃,求職屢屢碰壁,又不想走上爸媽安排好的道路,每天晚上都在思考未來中輾轉反側。
而早在五十多年前,就有一部影片講述了一代年輕人的煩惱,並成為影史的經典。
或許有些讀者已經猜到了,這部影片就是《畢業生》。
雖然電影的背景是上世紀60年代的美國,但是其中關於青春的叛逆、殘酷、迷茫,卻不會因時代的變遷而褪色,始終能激起觀眾內心的共鳴。
01
一提起《畢業生》,許多人都會想起主角班傑明的那句經典臺詞:「羅賓遜夫人,你在嘗試引誘我(Mrs. Robinson,you are trying to seduce me)。」
片中天真卻故作成熟的大學生班傑明,與玩世不恭的羅賓遜夫人,成了影史上的兩個經典形象。
相比之下,很少有人會想起這部電影改編自查爾斯·韋伯的同名小說。
我搜索了一下,發現這位《畢業生》作者的知名度,還比不上同名同姓的美國橄欖球運動員查爾斯·韋伯——後者起碼在百度百科有自己的條目。
細查之後才發現,這位名不見經傳的作者,擁有著和大多數畢業生一樣的迷茫無措,而他人生的精彩程度,和電影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不過你要是知道了查爾斯·韋伯的出生和經歷,一定會覺得他的反叛和彷徨,就是自作自受。畢竟在很多人看來,他拿的就是人生贏家的劇本。
他出生於1939年6月9日,在富裕的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帕薩迪納長大,上的是麻薩諸塞州的名校,後來進入了全美排名僅次於史丹福大學的威廉士學院。
這位威廉士學院畢業的精英卻對物質財富充滿了厭惡。
他不僅放棄了父親(一位高薪的外科大夫)留下的豐厚遺產,還把自己的結婚禮物賣給了客人,並連續送走了四座房子。
就連《畢業生》電影改編的版稅他也拒絕接受(並聲稱他很高興如此)。
更令人震驚的是,身為富二代的查爾斯·韋伯,刻意過上了底層居民的生活,一直從事著清潔工,廚師和水果採摘員等工作,或者為大型連鎖百貨公司克馬特(K-Mart)打工。
2006年時,他們還因付不起房租(1600英鎊)差點被掃地出門。
不僅如此,他的婚姻生活也是不走尋常路。他與愛娃相濡以沫超過40年,卻不是作為夫妻——兩人離婚的原因不是個性、財富或是其他原因,而是抗議美國缺乏同性戀者的婚姻權利或者婚姻制度本身。
這對夫婦(或者更準確的說法叫做「生活伴侶」)有兩個兒子。韋伯把自己的孩子從學校裡帶走,讓他們在家裡自學。
這在當時的加利福尼亞州是一種非法行為,為逃避法律的制裁,他們乾脆逃離加州,甚至一度在新澤西州管理過一個「天體營」,最後漂洋過海住在英國東薩塞克斯郡的伊斯特本。
而他們培養出的一個兒子現在成了一位「行為藝術家」,他曾經煮食過拌紅莓醬的《畢業生》電影拷貝——令人目瞪口呆。
02
對查爾斯·韋伯離經叛道的個人生活,你或許會充滿疑問。但若是聯繫當時的時代背景,他的行為並不難理解。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國,看似富足繁榮,實則暗流湧動。經濟繁華的背後,社會氣氛卻令人壓抑窒息。
隨之而來的,是抗議主流文化與現存制度的校園民主運動、婦女解放運動、黑人民權運動、反(越)戰和平運動。
「垮掉的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應運而生。
年輕人在迷茫中彷徨,他們開始懷疑、質詢並厭惡成年人的各種生活方式;一些人進而試圖通過張狂的酗酒、吸毒尋求自我解放。
在眾多的社會思潮中,很多人感到迷茫,不知道該何去何從。
《畢業生》可以看做是查爾斯·韋伯的一部半自傳體小說。它反映了時代訴求,又有著超越時代的迷人魅力。因為它映射了青春期的恆久迷思。
主人公班傑明,同樣是一位成績優秀,家境富裕的大學生。
剛從美國東部的一所大學畢業,父輩已然為他安排好了道路:繼續深造或者進入父輩的公司。
但他不想走這條前途光明的平坦大道,他想與眾不同,卻又不知自己想要的生活是怎樣的,更不知道怎樣去與父輩抗爭。
這正是韋伯的真實寫照。
查爾斯·韋伯完成這部小說的時候,只有23歲。對任何一個年輕人來說,創作一本引起轟動的中篇小說,都是一個傑出的成就。
但是查爾斯·韋伯卻表示,他從來不喜歡《畢業生》帶給他的關注,因為他覺得自己是一個「嚴肅的藝術家」。
並且,韋伯很少將自己與電影《畢業生》的宣傳聯繫在一起,這也使他的知名度遠遜於其他熱映電影的原著作者。
和小說中的人物相比,查爾斯·韋伯是幸運的。他雖然也曾迷茫,但最終還是做出了自己的選擇,在混亂的時代找到了自己的存在方式。
他厭棄物質財富,過上了底層人的清貧生活;他不屑功成名就,拒絕與《畢業生》捆綁宣傳;他不懼世俗眼光,擁有常人難以想像的家庭和婚姻。
03
迷茫,是整部小說的主基調。每一代人,都有獨屬於自己的迷茫。在小說《畢業生》裡,每一個人都是迷茫的。
班傑明是迷茫的,他不想過父母給他安排的生活,但是自己又毫無計劃。
班傑明的父母是迷茫的,他們過著舒適的中產階級生活但是並不知道自己兒子的真實想法。
羅賓遜太太是迷茫的,她的婚姻失敗但卻無法重新開始自己的生活,只好沉迷酒精放縱自己。
羅賓遜先生是迷茫的,他的妻子紅杏出牆,他卻不知道該如何處理,只是單純地想阻止女兒和班傑明的結合。
而伊萊恩其實也是迷茫的,面對班傑明包括另外一個追求者的求婚,她能做的回答也只是「或許」。
在如今這個時代,社會競爭更加激烈,個人的生存空間越發狹窄,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也與日俱增。
在小說的結尾,班傑明和伊萊恩坐在公交巴士的末排奔向未知的未來;在電影裡,兩人更是露出了迷茫的眼神。
這兩個不管不顧,做回自我的年輕人,該如何繼續他們的青春,小說和電影都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
這或許也是在告訴每一個即將步入社會的年輕人,在迷茫的階段,別人的忠告和建議往往收效甚微,應該用自己的雙手揭開社會的神秘面紗。
我們可以迷茫,但不能迷失自我。要始終保持對生活的熱愛,才能懷抱希望,勇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