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男潘曦呼籲社會關注男性教師社會認同感引爭議

2020-12-06 娛樂圈精彩一刻

近日,一名微博簡介為快男潘曦的用戶發微博寫道自己曾做老師飽受歧視,認為男教師缺少的原因或因為社會地位太低,以至於難以找到對象。該博主呼籲社會關注男教師的社會認同感,引發網友關注。

快男潘曦微博呼籲關注男教師社會地位

博主原文:

@潘曦PX:全社會能關注男教師的社會認同感。一直以來,男性教師在各個行業中的認同感是最低的,也是飽受歧視的。我曾經參加完達人秀後,做過幾年鄉村小學老師,被很多人冷眼嘲笑,那種歧視的眼神記憶猶新。後來去了教育公司,發現男性教師依然沒有社會存在感。所以導致大多數男生不願意進入教育行業,一方面是薪資問題,更多的是社會認同感的問題,好多男生做了老師根本找不到對象,因為大眾都男教師有偏見,覺得沒有出息,希望社會能夠重視。我是潘曦,我為男教師代言。」

相關焦點

  • 教師職業的社會認同感
    ,社會人心浮躁。在這種評價標準下,教師這一職業也走下了神壇。人們對教育越來越重視,對教師不僅沒有以前那麼尊重,還要求越來越高,經常指手畫腳。教師職業的社會認同感降低了。現在,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都不同程度存在青年教師男女比例失調現象,陰盛陽衰。人們普遍認為男人當教師沒出息,地位待遇低,買房買車、結婚生子、養家餬口難。
  • 男教師逃離中小學引關注:掙得少社會認同感低
    經濟越發達的地區,教師職業對男性的吸引力越弱收入是令男教師「逃離」的一個因素。換句話,與同在一所城市的其他職業相比,教師的工資待遇「仍抬不起頭來」﹔更為重要的是,大城市工作機會多,男性選擇的餘地更大。當然,這也就涉及擇業觀念和社會地位的因素。用方書賢的話來說,「男人要面子,對象都難找的工作,即便錢給的多了些也沒人願意去。」除了教書還是教書,老師成了「套中人」方書賢的說法並不誇張。
  • 自控力:如何利用社會認同感增強自控力?
    人是處於社會群體中的人,人的社會屬性決定了我們無時無刻不想著如何融入群體。所以,環境的影響對我們來說是非常大的。否則,也就不會有「孟母三遷」的典故,和現在風靡網絡的那句「你的工資是你最親密的5個朋友的工資的平均數。」
  • 郭劉豔:呼籲加大物業一線員工事跡報導,增強行業社會認同感
    第二、物業人的社會地位,提高物業人的職業自豪感提升了。不僅是使物業人得到尊重,也贏得了社會對於物業行業的巨大關注與重新審視。無數物業人在崗位上埋頭苦幹、默默奉獻,匯聚起戰勝疫情的強大合力,也由此讓物業悄然「走紅」,贏得全社會的普遍認可。郭劉豔呼籲品牌從業人員加大物業一線員工事跡報導,積極樹立物業人在社會、在業主中的職業形象,增強推動整個行業的認同和價值感。
  • 讓「技能人才」擁有更多社會認同感
    (2月22日《重慶日報》)    在一個有序的社會裡,永遠需要不同的社會分工。近年來,一些大學畢業生在人才市場上受冷遇,各類職業院校畢業的技術人才卻成了香餑餑,這在於職校畢業生動手能力強、實踐經驗豐富,同時又具有很強的市場適應性。這種反差說明,在一個公正有序的社會,不同職業都是平等的,只要適合人才的培養成長和技能才幹的發揮,就是最好的選擇。
  • 內隱理論影響社會認同
    Michael Hogg等人研究了自我不確定感、群體實體性與社會認同三者的關係,發現當人們的自我概念越不確定以及群體實體性感知程度越高時,人們對內群體的認同更加強烈。內隱理論是外行人持有的「科學理論」,沒有經過像科學理論那樣嚴格的驗證,有時候甚至是錯誤的理論,但它能降低人們認知上的不確定感,對個體具有重要的心理意義。社會心理學研究發現,關於人類屬性的內隱理論影響著個體的社會認同和群際關係,廣泛影響著人們的心理與行為。
  • 韋迪:中國足球需提升社會認同感 擴大青少年規模
    新華社北京8月26日奧運專電(記者公兵)國家體育總局足球運動管理中心主任韋迪26日在此間表示,中國足球最近幾年的核心任務就是迅速擴大青少年參與規模,在足球工作理念、推動的具體方式與形式上進行變化,讓家長與社會有更多的認同感
  • 上海市普陀區政協:提升美麗普陀建設項目的社會認同感
    區政協課題組圍繞頂層設計、部門協同、社會共建等方面提出建議。與會常委圍繞城市管理和建設中如何重視建築色彩搭配、充分利用建築存量、提升項目保鮮度和社會認同感、堅持以人為本等方面分別提出意見建議。普陀區副區長楊元飛充分肯定了區政協圍繞議題開展的各項工作,回應了各位常委的協商建言。
  • 武漢「城管之星」走進社區秀才藝 提升社會認同感
    武漢「城管之星」走進社區秀才藝 提升社會認同感 來源:人民網-湖北頻道    2016年01月07日08:08 據了解,武漢市城管委自2015年開始,就積極開展「城管之星」宣傳展示活動,旨在重塑和提升武漢城管「服務為民」的形象,進一步深化城管革命成果,展示武漢城管人「多元、鮮活、給力」的新形象,傳遞武漢城管「與時俱進、多姿多彩、文彩彰顯」的鮮明時代特徵和群體風貌,提升社會認同感。
  • 少數民族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感知度高認同感強
    人民網北京12月28日電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主辦的「《中國民族發展報告(2017)》新書發布會暨中國民族發展研討會」於今日在京舉行。報告指出,少數民族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感知度高、認同感強。黨的十八大以來,民族地區受訪者對2020年所在縣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信心度逐年增高,少數民族受訪者的信心度總體上要高於漢族。為進一步加快本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受訪者將加大扶貧攻堅力度、加快發展當地經濟、政府應當更加廉潔、中央政策應當落實列為四個最主要的措施。
  • 全國政協委員許啟金:提高職業院校社會認同感
    許啟金說,當今社會,智能化是發展方向,高質量製造產品是佔領市場的必然。然而,我們國家缺少高技能人才,制約著企業和國家的發展。資料顯示,截至2016年底,我國產業工人總數達到3.91億,高技能人才有4504.5萬,僅佔產業工人的11.5%,「與發達國家高技能人才比例超過35%相比,我們還存在較大差距。」
  • 社科院發布《社會心態藍皮書》顯示:男性婚姻滿意度高於女性
    >>專家說  男性獲得感多來自外界  女性獲得感多來自家庭  陝西省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謝雨鋒說,男性普遍比女性容易獲得滿足感。傳統社會的分工導致男性在事業上考慮得多,社會交往、工作等更讓男性有獲得感,對家庭重視程度沒有女性高,對婚姻要求沒女性多。而女性更看重在家庭中的位置,如果能感受到家庭溫暖工作成就滿意度就會高,如果家庭不睦、經濟收入不高就會導致滿意度不高。隨著社會發展,女性地位不斷提高,女性經濟水平也在提高。  一般來說,年齡越大滿意度越高,這和人生位置有關。
  • 《談美》:真正的自然美是藝術美,與社會認同感無關
    大眾追求的自然美原本是藝術美,只是走錯方向,停留在對標準的確立和追求共識上,最後形成了大眾主流審美偏好,認為年輕勝於衰老、消瘦勝於肥胖、福貴勝於貧窮,思維固化後追求的「美」,並不是真正的「美」,真正追求的是社會認同感。杜甫被貶,窮困潦倒時,依然做出流傳千古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 社會認同理論為理解民族認同提供切入點
    社會認同理論為理解民族認同提供切入點 2017年06月16日 06:4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郭政 胡平 張積家 字號 內容摘要:Tajfel認為,社會認同是「個體知曉他/她歸屬於特定的社會群體,
  • 人大代表李楠楠建議:提高社會認同感,吸引更多青年人加入養老行業
    90後全國人大代表李楠楠,是江蘇省南通市佰仁堂常青樂齡護理院院長助理,長期在養老機構工作,她對養老服務人才缺乏問題特別關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李楠楠帶來一份建議,希望提高對養老服務人員的社會認同,建立健全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製度,以吸引更多的青年人才加入。
  • 提高護士社會認同感 促進護理行業健康發展
    但在護理和促進患者康復的過程中,護士認為自身學習的、付出的跟得到的來自患者的認可度並不匹配,自我價值難以體現,缺乏職業認同感。  其二,護士需要對患者進行24小時陪伴,工作強度大。護士群體以女性居多,她們每個月至少上10天夜班,作息不規律,影響身體,也難以兼顧家庭生活。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護理行業還面臨較大的人才缺口。三分治療,七分護理。
  • 新一輪改革重點突出公平正義 提升社會認同感
    沒有公平就失敗了(人民觀點)——寫在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之二突出公平正義的主線,是提升改革社會認同度和參與度的關鍵,是溝通國家上下、激發社會活力的關鍵,也是新一輪改革開放能否成功的關鍵1992年的那個春天,深圳仙湖公園,鄧小平鏟土種下一棵榕樹。
  • 埃裡克森的社會發展理論
    埃裡克森的社會發展理論在教師資格證的考試中主要以單選題和辨析題的形式進行考查。單選題主要會考查埃裡克森的階段理論中每個階段所面臨的任務,尤其是青年期。辨析題主要會考查階段名稱與衝突之間的對應。多以單選題為主。埃裡克森出生於德國,在奧地利受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訓練,後定居美國,是美國現代著名的精神分析理論家。
  • 缺乏社會認同感的他,在人生迷茫時該何去何從?
    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他們都對自我的身份認同產生了極大的危機感。如張含一般,七試春鬧不第,身懷詩才卻無人賞識,缺乏社會認同的詩人仍然感到人生迷茫。而楊慎之所以能夠成為這張網絡的中心,則源於其遠播的聲名與廣博的才學。狀元郎與「大禮議」的故事使楊慎未至雲南而聲名大噪,到雲南當地後與地方大吏的交往,更使其結交了許多的文人雅士。
  • 兩民族社會地位差異,國家認同感缺失,魁北克問題的由來和解決
    讓這道裂縫逐漸擴大,演變成法裔加拿大人的不滿,使事態逐漸超出預期變得不可控的因素主要還是魁北克的法裔加拿大人對自己社會地位的不滿。最初魁北克土地上的法國人大多都是從法國移民到北美洲的統治階級和貴族階級,而等到後期的法國大革命發生和結束之後,越來越多的貴族甚至是王室成員也都移民到了魁北克來躲避國內的紛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