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心理專家姚春水曾經講過一個理論:在個體通過系統化的精神發展訓練方法解決身體問題的情況下,每個人都會保留一部分內心的自我價值感。然而,內心價值感的缺失會降低他人對自己的認同感,從而縮小自我與他人、與社會的距離。曾經有位自我價值感低落的家長向我諮詢,說孩子在外面和朋友聊天都不敢敞開心扉,無法與人溝通交流,很緊張。如果讓她進入社會這樣做的話,恐怕都會有安全問題。其實,這位家長的兒子在外交或者是說話上,有很多時候其實都是以保護自己的形式或者說手段來與人交流交往。
在自己感到不舒服的時候,就會傾向於把自己封閉起來。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我們先來看一下,在孤獨症中,社交交往困難障礙是哪一個方面?在孤獨症中,社交交往障礙也是一個重要的表現形式。
學會怎麼交往是有學習期和早期幹預期的,如果這兩個時期沒有解決好的話,那以後就會一直存在障礙。就好比一個熟透的蘋果,你不去催它熟,放久了就會越長越粗,也不見的會有多少美感。有一個家長就是在早期自己訓練孩子主動與人交往。只是孩子的目的是玩,認為只要與人交往了,就會更受歡迎。但家長就會發現,孩子雖然會與人交往,但是就是不願意大大方方的去做一些與同伴交往的事情。這就是孩子內心的一種自我價值感的不穩定。本來她是想要去結交朋友,並非只是只想當一個好孩子。但是她的價值感不夠,所以就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說,平時她會不斷找藉口迴避交往。比如她認為,與人交往會引起別人不開心,那她就會去壓抑一些情緒,就是去當一個不願意交往的人。如果我們知道,自己內心的這種自我價值感的缺失的話,我們的孩子以後在社交交往方面一定要多做一些促進。
那麼應該怎麼做呢?可以通過語言或者行為的培養,使我們孩子慢慢增強認同感,來改善他們內心的自我價值感的缺失,來增強交往的自信心。比如說:當我們的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我們應該給他一些支持和鼓勵。而不是為了家長自己的某種目的和利益,而去壓抑她們的需求。她們就會變得更加不開心,讓家長更加覺得對不起孩子。當我們幫助孩子增強了認同感,發現孩子真正需要交往什麼,他們的交往行為能夠很快得到自己內心的認同感。之後,我們也可以進行持續性的交往訓練。很多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無法和別人進行交往是一種缺陷,這是一種自我價值感的低落。但家長忽略了,其實孩子的交往是一種學習。當他在一個大範圍內能夠交到一些朋友的時候,他就能認識到一個環境裡一個人的交往是如何的。當我們處於一個社會,我們很難體會到孩子的感受,因此我們應該更注重孩子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