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讓孩子慢慢增強認同感,來改善他們內心的自我價值感的缺失

2021-01-09 觸目驚心de

s心理專家姚春水曾經講過一個理論:在個體通過系統化的精神發展訓練方法解決身體問題的情況下,每個人都會保留一部分內心的自我價值感。然而,內心價值感的缺失會降低他人對自己的認同感,從而縮小自我與他人、與社會的距離。曾經有位自我價值感低落的家長向我諮詢,說孩子在外面和朋友聊天都不敢敞開心扉,無法與人溝通交流,很緊張。如果讓她進入社會這樣做的話,恐怕都會有安全問題。其實,這位家長的兒子在外交或者是說話上,有很多時候其實都是以保護自己的形式或者說手段來與人交流交往。

在自己感到不舒服的時候,就會傾向於把自己封閉起來。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我們先來看一下,在孤獨症中,社交交往困難障礙是哪一個方面?在孤獨症中,社交交往障礙也是一個重要的表現形式。

學會怎麼交往是有學習期和早期幹預期的,如果這兩個時期沒有解決好的話,那以後就會一直存在障礙。就好比一個熟透的蘋果,你不去催它熟,放久了就會越長越粗,也不見的會有多少美感。有一個家長就是在早期自己訓練孩子主動與人交往。只是孩子的目的是玩,認為只要與人交往了,就會更受歡迎。但家長就會發現,孩子雖然會與人交往,但是就是不願意大大方方的去做一些與同伴交往的事情。這就是孩子內心的一種自我價值感的不穩定。本來她是想要去結交朋友,並非只是只想當一個好孩子。但是她的價值感不夠,所以就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說,平時她會不斷找藉口迴避交往。比如她認為,與人交往會引起別人不開心,那她就會去壓抑一些情緒,就是去當一個不願意交往的人。如果我們知道,自己內心的這種自我價值感的缺失的話,我們的孩子以後在社交交往方面一定要多做一些促進。

那麼應該怎麼做呢?可以通過語言或者行為的培養,使我們孩子慢慢增強認同感,來改善他們內心的自我價值感的缺失,來增強交往的自信心。比如說:當我們的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我們應該給他一些支持和鼓勵。而不是為了家長自己的某種目的和利益,而去壓抑她們的需求。她們就會變得更加不開心,讓家長更加覺得對不起孩子。當我們幫助孩子增強了認同感,發現孩子真正需要交往什麼,他們的交往行為能夠很快得到自己內心的認同感。之後,我們也可以進行持續性的交往訓練。很多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無法和別人進行交往是一種缺陷,這是一種自我價值感的低落。但家長忽略了,其實孩子的交往是一種學習。當他在一個大範圍內能夠交到一些朋友的時候,他就能認識到一個環境裡一個人的交往是如何的。當我們處於一個社會,我們很難體會到孩子的感受,因此我們應該更注重孩子的表達。

相關焦點

  • 孩子總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教會孩子「自我認同」,孩子更自信
    自幼謹言慎行,積極進取的她,最終掉進了自我懷疑裡,難以自拔。許多孩子在幼年的時候就因為各種原因對自己的接受程度很低,簡言之就是對自我的「認同感」極度缺乏,與其說是沒有自信,倒不如說是他們比較沒有自我,總是在尋求他人的認可,卻總是覺得不夠,內心安全感極低。孩子總是認為自己一無是處,存在的多餘性傷害,是「認同感」喪失帶來的惡果。
  • 孩子總是低頭自我封閉?不僅是不自信,更是孩子「自我認同感」低
    1、變得更自信孩子們在自我認同感提升的過程中就是孩子們在面對現實,勇於接受自己的過程,所以即使孩子身上有缺陷或者不如別人的地方。孩子們也會改變自己,認同自己的優勢,久而久之就會變得更加自信。2、勇於挑戰自我認同感強的孩子會變得更加愛冒險,他們會變得更加勇敢,朝著更好的方向去改變自己的行為,從而變得更加樂於讓自己變得更好的事情。
  • 你是一個缺乏自我認同感的人嗎?
    一個人總是「不好意思」,那是因為他自我認同感的缺失。一個人的自我認同感是其自我認知程度的標準,衡量其情商高低。一個人只有建立了比較充分的自我認同感,才能有效建立自信心和自尊。當然,自信心和自尊是一個人獲得成功和幸福的重要心理基礎。自我認同感在於關懷自己,關心他人。
  • 教孩子「自我認同」是關鍵
    但是後來我便慢慢地學會"自我認同",而這種能力也讓我在"被忽視"的困擾中脫離出來。所以,如果家庭裡有中等生在學校常被"忽視",我們要做的就是培養孩子"自我認同"的能力。這個世界上並非每個人都能活在聚光燈下,總有身處角落,很難被人發現和關注的人群,就像每個班級都有中等生群體,而老師的精力決定了老師往往會容易忽視"中等生",這是一個社會現實,我們無法改變,因而我們能做的,要做的就是教孩子學會"自我認同",從孩子自身去獲取價值感。1.學會"自我認同"能避免過度依賴"他人認同"社會是由人組成的群體,個人與他人之間聯繫緊密。
  • 孩子自卑不敢嘗試,因為孩子自我認同感低,家長這樣做孩子更自信
    每一個父母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所以在教育子女的時候會格外嚴格,這就會使有些父母經常使用過於嚴格,甚至有些不恰當的教育方法來對待孩子。最終不僅不能使孩子成才,反而會讓孩子失去自我認同感。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能聽到有些父母因為孩子做錯了一點小事,就對孩子進行嚴格批評,長時間下來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什麼都做不好。
  • 是孩子缺乏「自我認同感」,原因家長難辭其責
    在生活中,一些孩子總是低頭不自信、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其實是缺乏「自我認同感」的表現,對此家長難辭其咎。如果孩子現在已經有些類似傾向了,家長千萬別忽略了。孩子的不自信源於家庭孩子的「自我認同感」低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源自原生家庭的成長環境以及所受到的教育。
  • 孩子做事總缺乏信心?家長巧用「歸因理論」,助娃找到自我認同感
    甚至是自己想上洗手間的時候,也因為不敢跟老師說,硬生生的憋著,最後導致了孩子尿褲子的情況。老師認為孩子的不自信程度有些嚴重,可能是因為自我認同感的缺失,會影響孩子許多方面的發展,所以就趁著孩子年紀還小,向閨蜜提出來,希望閨蜜能夠注意到這一點,並且建議閨蜜可以用"歸因理論"法,對孩子的行為做出一些改善。
  • 該如何保持穩定的自我認同感呢?
    往往越覺得失敗的人,越會拼命地鼓吹自己,用外表的膨脹來對抗內心的無力感。正因為潛意識裡「我什麼都不行」,才會緊緊抓住現實中證明自己的機會,通過成功來找到國王般的尊嚴跟權力。但是他們精神世界的內核,還是深深的挫敗感。
  • 讓孩子變得開朗自信,家長要做好這3點,提高孩子的自我認同感
    如今大多數的父母都知道,鼓勵孩子所帶來的正面積極的效果,經常被父母認同和鼓勵的孩子,自我認同感很強,外在的表現就會很自信勇敢,相反,如果經常被父母訓斥和打擊的孩子,自我認同感就比較弱,現在表現出來就會顯得自卑、敏感、多疑。自我認同感是健康人格的基礎,自我認同程度的高低,影響著孩子今後的成長和發展。
  • 從育兒角度解析《想見你》:探究青春期孩子,要如何做到自我認同
    《想見你》:探尋青少年青春期自我認同之旅 在《想見你》這部劇中,從育兒角度來解析,則可以看到青少年的自我認同問題。>"自我認同感"能夠幫助孩子健康地度過青春期,使得孩子在青春期不會因為一些小的事情而導致自己過於敏感。
  • 提升孩子的自我認同感,激發他的自信潛能
    那些缺乏自我認同感的孩子每做一個動作,甚至每說一句話,都要看旁人的眼神,唯恐自己哪裡做不好,他不能確定自己到底能不能有好的表現,需要從旁人尤其是父母或老師那裡獲得肯定或者認同,這樣他才感到心安。可即便如此,有些對自己認同感嚴重不足的孩子,總是需要反覆進行心理建設以給自己打氣,才可能去表現,而且其表現也多半並不能令自己滿意。而一旦發現自己沒有表現好,這種對自己的不認同感恐怕會更深。
  • 孩子總是不自信,可能是自我認同感低,家長這樣做,幫助孩子改變
    每個家庭都有屬於自己的教育方式,每個父母都有自己對孩子未來的期許,有的家長在乎的是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的父母在乎的是孩子是否吃飽穿暖,還有的父母在很努力的證明自己的教育方式是正確的,可是很少有父母去關注孩子的自我認同感,很多人看起來和大多數人一樣,可他的內心極度自卑,這與原生家庭是密不可分的,這其實也就是孩子的自我認同感低。
  • 當孩子缺乏自我認同的時候,家長應該如何教育?
    什麼是自我認同?自我認同是能夠理智地看待並且接受自己以及外界,能夠精力充沛,熱愛生活,不會沉浸在悲嘆、抱怨或悔恨之中,而且奮發向上,積極而獨立,有明確的人生目標,並且在追求和逐漸接近目標的過程中會體驗到自我價值以及社會的承認與讚許。
  • 【公主連結Re:Dive】論生活環境影響所造成的自我價值認同缺失
    實際上,凱露絕對不是全遊唯一的那個缺乏自我認同感的姑娘。不如我們來舉另外一個很典型的例子——柏崎栞。 同樣是位年輕的獸人少女,柏崎栞確確實實是由於自身體弱多病的問題,才產生了類似凱露的那種自我價值認同缺失的現象。
  • 自控力:如何利用社會認同感增強自控力?
    周圍有不少人賭博,你很難管住自己不去嘗試一下;周圍的人都愛看書,你自然而然也會願意去看書並慢慢養成習慣……想一想,你是不是從小到大都受到周圍人和環境的影響?人是害怕孤獨和被群體拋棄的,所以,他們的所作所為,大多是為了讓自己獲得社會認同感。
  • 心理專家來支招
    抑鬱的孩子在心理上出了什麼問題?我們可以從孩子的表達中尋找線索:「沒人會喜歡我」是在訴說著被拒絕的苦澀;「都是我的錯,當初就不應該……」是在反覆咀嚼曾經的失誤;「這種狀況不可能改變,沒有任何辦法」是在表達著對未來的絕望;「我什麼都做不好」則體現著內心深處的無意義感。這些線索,從不同的側面透露出他們對自己的懷疑與否定,指向了一個共同的根源:自我價值感的缺失。
  • 《隱秘而偉大》打工人趙志勇為什麼黑化:只因為他缺乏自我認同
    如同李雪在《有限責任家庭》書中所說,得不到內心滿足的孩子,會產生虛假自體。他們會通過外殼與世界產生聯繫,成為外人口中善良,為別人著想,謙虛有禮的人,但內心痛苦,缺乏自我追求,活在別人的評價中。有虛假自體的趙志勇因為家庭的不完整和窘迫,無法從原生家庭中汲取心理營養和安全感,只能將媽媽或者別人的評價和看法當作自我評價,缺乏自我認同,陷在世俗的成功和他人的評價中,失去了自我追求。
  • 想要提高自我認同,我們必須要這樣做!
    積極的性格並不是與生俱來的,也是可以通過後天的引導而形成的。首先最主要的問題,也是今天主要要說明的是提高「自我認同感」。我相信大家對這個詞並不陌生,但是誰又能準確地說明什麼叫做「自我認同感」呢?是增強自信嗎?是鼓勵自己向前看嗎?或者是時刻提醒自己要積極起來?如果總是這樣想而實際效果寥寥的話,反而會讓我們產生焦慮。
  • 曾慶香丨「飯圈」的認同邏輯:從個人到共同體
    藉助偶像、群體的一些特殊時刻,利用已有或建造新的奇觀,舉行儀式,增加儀式成分和儀式感,以促成、強化人們的參與積極性,增加互動,增強認同感。投射指個體在偶像身上看到自己已有或想要擁有的素質、特徵等,將偶像作為「奮鬥目標」「學習榜樣」「理想自我」「人生動力和精神支柱」都屬此類;移情指個人將自己對父母、兄弟姐妹、配偶等的情感和態度轉移到偶像身上,情感投射和關係幻想即屬此類;補償指個人在心靈空虛、情感焦慮與缺失時用偶像來填補、麻痺、宣洩,粉絲將偶像崇拜當作娛樂社交即屬此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