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遇到困難就退縮?警惕「焦點效應」,家長應該這樣做

2021-01-10 芝麻育兒經驗

面對困難,有些人選擇迎難而上最終克服困難獲得成功。而有些人則選擇畏縮不前,從此一蹶不振。在孩子們的成長過程中,難免會經歷這樣或那樣的困難,家長們也總是擔心孩子在面對失敗後,不能擁有好的心態去面對他。有時家長們使盡了渾身解數,還是不能讓孩子重新振作,其實這是家長們對孩子退縮的原因不了解而導致的。

小布是一位三歲的小男孩兒,正處在最歡脫的年紀。由於疫情期間幼兒園並沒有開學,小布每天最熱衷的事情就是到小區裡面的遊樂區玩滑滑梯。但是這幾天小布的媽媽卻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小布不再熱衷於去溜滑梯了,甚至在媽媽想要帶他去滑梯時,表現出了很強烈的抗拒。小布媽媽感覺到非常的奇怪,於是旁敲側擊的和小布聊起了這個問題。

原來是因為前幾天小布在滑梯區域玩耍時,碰到了幾個年齡相仿的小男孩,大家一番商議之後,決定去滑最高的那一個滑梯,小布自然也是欣然同意了。結果在輪到小布的時候,小布望著高高的滑梯感到有些害怕,遲遲不敢滑下去,其他幾個小男孩兒馬上哄堂大笑。小布馬上滿臉通紅地趴下了滑梯跑回家去了。所以才有了這幾天小布對於滑梯區域的抗拒。於是小布媽媽對小布進行了一番鼓勵,但是小布還是不願意去再次做嘗試。小布媽媽感到非常的頭疼,怕將來孩子會成為一個遇見困難就退縮的人,但是卻又不知道現在該如何是好了。

其實小布媽媽是沒有明白小布真正不敢去嘗試的原因,小布其實正是受了"焦點效應"的影響遲遲不肯再次進行嘗試。這個現象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非常常見,只是有時會被家長們忽略掉。

一、什麼是"焦點效應"?

焦點效應就是指人們總是喜歡把自己當作世界的中心來思考問題,並且會不自覺地把他人對自己的想法過分放大,導致對自己的自我認識出現過高評價的現象。這種現象在日常生活中非常的常見,就比如說女生今天塗上了新的口紅,走路出門都會帶風,認為所有人的視線都會集中在自己的臉上。男孩換上了新的球鞋,總會覺得來往的路人都會盯著他的新球鞋看。

曾經有一位大學教授做過這樣一則實驗,他讓一名學生穿著新衣服走進坐滿同學的教室中。在學生進入教室之前,教授讓這位同學寫出,他認為會關注到他新衣服的人數。當這位同學穿著新衣服走入教室落座後,這位教授就讓所有的同學參與調查,列出了被這位同學新衣服吸引的實際人數。結果顯示,真正被這位同學新衣服吸引的人數與這位同學的預估數量相差甚遠,實際數量只有預估值的50%左右。

由此可見,焦點效應對我們的認知會存在誤導,在成年人身上都不可避免,那麼當這個效應發生在孩子身上時,無疑會對孩子的認知帶來非常大的顛覆,而產生許多負面的影響。

二、"焦點效應"對孩子的負面影響。

1.缺乏面對困難的勇氣。

在焦點效應的作用下,孩子們往往會特別在意成功這件事情。一旦孩子在進行某一件事遇到阻力時,孩子們往往就會覺得這個事件的成功率就下降了,害怕面對失敗之後他人的目光和嘲笑。所以有時往往遇到了一點小小的困難,就會選擇退縮和放棄,長此以往,孩子就會對自己的能力缺乏正確的認識,認為自己什麼事情都做不好,繼而產生自卑的心理。

2.抗壓能力差,沒有自信。

在焦點效應的作用下,孩子們往往會過於在乎他人的看法。身邊人對自己的一點點建議都有可能被孩子無限地放大,而導致成為極大的心理負擔。就像上文中提到的小布一樣,小夥伴們只是在當下對他的行為笑了一會兒,小布卻無法邁過心裡的那一道關卡,始終不願意再回到滑梯區和其他的小朋友玩耍。同時這也是一種對自己不自信的表現。

3.沒有主見,人云亦云。

孩子由於害怕他人的嘲笑以及異樣的目光,變得越來越不敢在眾人面前表現出不同,或者是發表自己的意見。長此以往,孩子就會喪失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變得隨波逐流人云亦云。在孩子長大了之後,工作與生活中往往也會表現得毫無建樹,不敢為自己爭取表現的機會,最終只能泯然眾人。

三、家長應該如何緩解"焦點效應"孩子帶來的壓力?

1.讓孩子有正確的自我認識。

焦點效應往往容易讓孩子的自我認識產生偏差。在過於自信與自卑的巨大落差下,孩子才容易出現各種心理問題。家長們在一開始如果能讓孩子對自身的能力以及優點和缺點有一個正確客觀的認識,那麼當孩子面對他人的目光時就不會產生過大的壓力,就能夠迅速的明白,這些困惑是由焦點效應帶來的壓力導致的。

2.正視他人的批評。

家長們應該教導孩子面對批評時的正確態度。面對正確的批評時,我們應該虛心接受並加以改正,不要讓這些批評成為自己的心理負擔,而應該把它當作自己前進的動力。當面對他人的嘲笑以及惡意的批評時,孩子們應該做到自尊自信,不為他人對自己的扭曲評價而改變自己對自身的認識。不破不立,只有直面了他人的批評,才能合理化解焦點效應帶來的壓力。

3.不給孩子貼標籤。

當孩子在焦點效應的壓力下,出現了面對困難退縮的現象時,許多家長都會批評孩子懦弱不敢挑戰,給孩子貼上怯懦的標籤,這種方法是非常錯誤的。這個階段的孩子本就非常在意他人的看法,特別是自己的父母。這就會導致孩子非常在意身上的這些負面標籤,在焦點效應的雙重壓力之下,漸漸就會覺得自己確實就是懦弱無能的,從而產生自卑心理。所以家長們應該採取溫柔鼓勵的方式,讓孩子明白焦點效應其實並沒有那麼可怕,並讓孩子正視自己的膽怯,這樣才能克服壓力。

當孩子面對外界施加的種種壓力時,家長們要學會適當地為孩子紓解壓力,並且教導孩子應對壓力的正確方式。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在未來面對同樣的情況時,擁有獨當一面的能力。

相關焦點

  • 孩子平常邏輯清晰,當眾說話卻總卡殼,多是「焦點效應」在作怪
    相信不少家長都發現孩子存在這種情況:當眾回答問題,或是孩子在課堂上被提問,總會莫名的卡殼,而當孩子遠離了眾人的視線,又能夠回答的頭頭是道了。為什麼有這種現象發生呢,很大可能是"焦點效應"在作怪。何為"焦點效應"?焦點效應也稱為社會焦點效應,指的是人們高估周圍人對於自己行為和外表關注度的一種表現。
  • 孩子還沒嘗試就放棄,「焦點效應」在作祟,父母該如何幫孩子擺脫
    和他說要大膽點,但小樂就是一副膽小的樣子,其實,孩子這是受到了焦點效應的影響。那麼焦點效應是什麼?焦點效應的意思是人們會習慣性地以自我為中心,在做出一些令自己尷尬的事情時,會下意識地去看周圍人的反應,會覺得自己成為了他人視覺的焦點,可往往是大家並沒有過多的關注你。所以焦點效應就是一種高估了自己在他人心中的關注度。焦點效應給孩子帶來了什麼傷害?
  • 孩子出現偏科現象,原來是安慰劑效應在作怪,有心的家長可這樣做
    難道是孩子們不具備學習好某學科的能力嗎?或者是別的什麼原因導致的呢?今天,寒石冷月就從「安慰劑效應」這種心理學現象入手,給家長和老師們做以分析。一、孩子出現偏科現象,必須要從心理層面去分析原因,家長不妨關注「安慰劑效應」這種心理現象。1、孩子出現偏科現象,往往是從不喜歡開始。如果我們去觀察一些有偏科現象的孩子,問其為什麼不喜歡某一門課,他們大都會說不喜歡。
  • 孩子在學校裡不敢表現?其實是出現了「焦點效應」,父母要引導
    家長應該都遇到過趙先生這樣的情況,孩子在學校裡不敢表現自己,不敢進行社交活動。許多家長都擔心,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有社交恐懼症,又或者是遇到其他問題了?孩子在學校裡不敢表現?其實是出現了「焦點效應」在學校裡不敢表現,害怕出糗;不敢社交,害怕別人討厭自己。孩子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他們出現了「焦點效應」。
  • 孩子遇到困難只想逃避?面對典型的鴕鳥心態,3大方法或能改善
    鴕鳥的這種行為就是妥妥的掩耳盜鈴行為,在真正遇到危險時並沒有什麼用處,只是給自己一絲心靈的慰藉而已。人這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尤其是孩子們,由於年紀小,精力閱歷都還比較缺乏,在家長的羽翼之下成長習慣之後在遇到苦難或者挫折時,就會像鴕鳥一樣去逃避問題,躲在家長的身後,這就是所謂的鴕鳥心態。
  • 孩子遇到困難就想逃?培養「成長型思維」,化解孩子「畏難心理」
    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孩子,都有保持精神成長的義務。一個無法保持精神成長的人,思維模式就容易產生片面,狹隘,不思進取等現象。尤其對於孩子來說,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大多數人首先想的是如何逃避困難,而不是如何迎難而上。何為"畏難心理"?斯坦福著名的心理學博士Dr.
  • 警惕孩子學習無力背後的「孤島效應」,避免孩子越學越無力
    二、學習上的「孤島效應」讓孩子更加焦慮因為孤島效應,孩子很可能被認為是異類,在《悲傷逆流成河》裡,出身普通的易遙就是一個異類,除了齊銘,她沒有朋友。在《少年的你》中,陳念成績很好,文靜懂事,可是她依然是不被接受的。
  • 困難面前孩子退縮不前,父母反應決定了孩子的態度,務必慎重
    當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家長們應該怎麼做呢?1.用這樣溫暖的話語來安慰孩子,這樣孩子的失落和挫敗的心情會好轉,然後家長就可以慢慢地對孩子進行引導,千萬不要用一種責怪的語氣去質問孩子為什麼失敗,這樣孩子心裡會感覺更加的難以接受挫折。
  • 巧用「馬太效應」,3招幫孩子克服畏難情緒
    孩子本身對未知的世界充滿好奇心和探索欲,當他們想要嘗試做一件事情時,如果父母總是說:「不行,你這樣有危險;你自己做不了,還是媽媽來幫你」。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真的認為自己沒有能力去獨立解決問題,下意識的想去依賴父母的幫助。當他們再次遇到困難時,內心會充滿恐懼,更容易畏縮不前。
  • 面對困難,請不要退縮
    人不要養成退縮的精神,一旦你養成了退縮的精神,那麼你做什麼事情,都很容易給自己找藉口。那些強者遇到生活中的小災,小痛、連眼皮都不眨一下。不是他們不怕痛苦,而是他們知道如果他們連生活中這樣小小的風浪,都抵抗不住的話,那麼他們就不算是一個硬漢。那些硬漢不在於他們外在怎樣,而在於他們不管經歷什麼樣的風浪,都能保持淡定和穩定。
  • 鼓勵孩子克服困難,遇到挫折一起解決,而不是讓他們逃避
    實際上,這樣的心理很難使7號樂觀型孩子真正成熟起來,遇到困難就放棄也很難讓他們有所成就。宏宏是一個不喜歡學習、只喜歡玩遊戲的小男孩。由於父母工作較忙,他平時都住在爺爺奶奶家。爺爺和奶奶只有他這麼一個孫子,宏宏想要幹什麼,爺爺奶奶都不管他。因此,宏宏從小就沉迷於看電視和打遊戲,很少主動學習。
  • 孩子「說不得」的背後,或是聚光燈效應在起作用,家長試試這樣做
    然而,往往有一部分孩子「說不得」,別人說了一句他們不是,他們就會很憤怒,大發脾氣或者像是受了很多委屈一樣,一直抹眼淚。對此,家長們也很苦惱,明明都是為了他們好,如果孩子有錯誤,家長也不說,這不是拿孩子的未來開玩笑。
  • 為何娃遇到困難總退縮?多半是歸因有誤,2步走教會娃合理歸因
    表姐最近有一個煩惱,自己的孩子一遇到問題就說,「太難了,我很笨,我做不到。」表姐說:「這孩子不知道和誰學的,以前只會說我不會,現在一遇到問題就說我很笨我做不到。」綿綿剛上三年級,前段時間表姐忙,帶孩子功課的都是孩子的爸爸,表姐觀察了幾天,發現了這個拖後腿的人,就是自己丈夫。
  • 預防孩子近視 家長應該這樣做
    那麼,應如何幫孩子預防近視呢?家長怎樣做才能幫助他們控制近視?網上的各種說法哪種最靠譜?前不久,國家衛健委發布了《兒童青少年防控近視系列手冊》,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量身定製了個性化的防控方案。記者為大家整理了要點,本期先和各位家長聊聊幼兒階段,家長應如何幫孩子做好近視防控。想要做好防控,首先要了解孩子眼睛的發育過程。
  • 提升孩子抗挫力,家長同樣可以從中學習,讓自己和孩子變得更好
    人不可能一輩子都一帆風順,對於孩子來說他們小時候遇到的困難更是很多,如果在遇到挫折和困難的時候能夠很好地迎接挑戰,不畏困難,不退縮不妥協,那麼他們將來在面對人生困難的時候也能夠更好的從地面對。孩子都是家裡的寶貝,很多時候父母和長輩會為他們豎起密不透風的保護傘,讓他們沒有機會經歷挫折和苦難。
  • 電話手錶不簡單,孩子用它交女友,家長要警惕
    前言現在,有不少孩子都戴上了電話手錶,家長們覺得,孩子有了電話手錶後可以及時聯繫,也能避免很多風險。如今的電話手錶不單純的只是打電話那麼簡單,也可以上微信玩遊戲。確實電話手錶不簡單,居然有位小學生利用電話手錶交了幾個女朋友,家長竟然一點也沒有發現,這樣的後果實在無法預計。
  • 孩子總是和自己對著幹?家長可了解「禁果效應」,先學會接受孩子
    1.孩子會變得自卑內向 原本孩子好動是天性,但是家長的強硬阻止,會把孩子推向相反的方向,變得更加自卑內向。孩子在潛意識裡容易認為自己做什麼都是錯的,因此可以慢慢地失去了對外的好奇心和探索心,而轉向於探索自己的內心感受,不願意再和外界溝通交流,這樣跟容易影響到孩子的社交能力。
  • 孩子抗挫能力什麼時候訓練,掌握「彈簧效應」,才不會適得其反
    彈簧效應:困難像彈簧,你弱它就強彈簧效應:某一事物受到的環境壓力越大,其自身的爆發潛力和空間也就越大,受到的環境壓力越小,其自身的爆發潛力也越小。彈簧效應對於孩子的抗挫折教育是很有指導意義的。它向我們揭示了一個真相: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是可以訓練出來的,具有很大的伸縮性,也就是可控空間和範圍。
  • 孩子總是表現不好?家長運用「鏡中我效應」,讓孩子更好成長
    其實這種沒有道德感的人,在生活中我們總是可以常見到,而尚奶奶的評價則是運用了鏡中我效應,讓那個小夥子認為「我這樣做並不是沒有道德,只不過是太累了而已」。改變了對自己的認知,他的行為也會因為認知而進行改變。什麼是「鏡中我效應」?
  • 和孩子溝通太難?家長可學學「PAC理論」,警惕溝通心態失衡現象
    但是,親子間的溝通難題依舊困擾著不少家庭,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孩子與父母溝通起來如此困難呢?從心理學角度看,"PAC理論"能夠專業地解釋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思維,如果父母發現自己與孩子的溝通變得越來越困難,那麼就需要警惕"PAC理論"所描述的心態失衡的現象,用科學的知識搭建與孩子溝通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