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感嘆生命的無常,也無懼死亡的存在

2021-01-08 三耳話人生

這場疫情,讓我重新開始思考,生命真的很脆弱無常,死亡每天都在發生,疫情下各國死亡人數每天都在增加中,某處發生車禍,哪裡又發生地震,死亡似乎與我們形影不離,可我們卻從不覺知。

今年一月十七日籃球明星科比與十三歲的女兒乘坐的飛機發生事故而逝世。科比怎麼也不會預料到,那次上飛機是與家人最後一次告別。死亡隨時發生在我們身邊。也從不提前通知。

「死」對於人來講是不願談論,也不敢想的事。連數字「四」,人都不喜歡用,也不願意提。買樓房決不要四樓,電話號碼也不喜歡用「四」這個數字。中國人尤其是個忌諱死的民族。

記得小的時候,小孩子說個死字,老人家就趕緊「呸呸呸」,說是不吉利。

如果有哪家死人了,家裡面的大人是不會讓我們去看熱鬧的,說晚上會做噩夢。

人們對死的恐懼根深蒂固,可是死亡放過誰?

我認為與其懼怕死,不如去勇敢面對它。死是我們都要經歷的一件事,為何我們只是選擇逃避,可當死亡來臨時,我們能逃到哪裡去?只會更加恐懼。不如來了解它,熟悉它。

禪修時,我的老師告訴我:如果你感覺到恐懼,那麼就去面對恐懼,看看誰在恐懼?

這個方法很有效,當我去觀察恐懼時,發現恐懼感只是一個感覺,通常我們總是喜歡跟著感覺走,卻不認識感覺,其實感覺就是心裡的一個念頭,就跟大海上面出現的波浪一樣,最後還是會消失在大海裡。心裡的念頭、想法也是這樣,如果你把這些當真,就會產生痛苦,如果你不理會這些想法,它們就拿你沒辦法。

觀察一下到底我們恐懼什麼?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就會恐懼,對於每一個人來講死亡也是個陌生之地。

孔子曾說:「不知生焉知死」。我們生不知從何而來,死不知去哪。很可憐!

佛陀時代,印度有一個婦女的孩子死了,她痛苦極了,希望佛陀幫助自己的孩子活過來,佛陀就讓他去尋找幾粒芝麻,要到沒有死過人的人家去找,於是這個可憐的女人找遍了全村也沒找到。最後她終於明白:這個世間沒有一戶人家沒有死過人,死亡是最正常不過的事情 了。

每一個人都會經歷四季的變化,當明媚的春天來臨時,對於冬天來講就是死亡。生命就是不停的輪迴,人也是大自然的一分子,自然也逃脫不了。生老病死就象四季的變化一樣,有什麼好害怕的。

你從冬天迎來春天,從春天又迎來夏天,你不會感到害怕,還會欣賞大自然神奇的幻化。為這種具有魔術師一般的變化感到驚嘆。可是你為何恐懼死亡的變化呢?從少年到青年,再到中年、老年的變化,不就如同四季的變化嗎?

生命是如此神奇,生命也是如此美妙。在這個無常的世間做點有意義的事,對得起這期生命的旅行,無怨無悔的活,也毫無遺憾和恐懼的死去。我感覺是美的。

當我離開世間的時候會說:我看過無數次的日出與日落;欣賞過很多次的花開與花落,我知足了,我將微笑的離開這個世界,無怨無悔的告別這個世界。活著精彩,死也並不可怕!

相關焦點

  • 無常世界處處有生機
    常常有人感嘆,誰也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一個先到,希望人人能夠平安幸福,勸誡人們珍惜現有的美好,深情地、認真地活著。同時,也有感嘆人生無常,禍福難料的悲觀味道。萬事萬物都有兩面性,總是陰陽相隨,當展現其陽面的時候,必然隱藏著陰的一面,反之亦然。
  • 壯觀:無懼疫情,大批美國人湧向首都華盛頓賞櫻花
    美國新冠病毒疫情以無法遏制的速度激增,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實時數據顯示,截止北京時間4月1日12時,美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突破18萬例,增至189035例,累計死亡超過4000例,增至4076例。然而就在如此嚴峻的形勢下,大批美國人無懼疫情,竟湧向首都華盛頓賞櫻花每年春季到來,美國首都華盛頓櫻花燦若雲霞,美如畫卷。今年也不例外,由於春天來得早,往年4月初才是盛花期,今年卻早早在3月下旬就悄然而至。
  • 人生無常究竟是什麼意思,看魯迅《無常》怎麼說,你明白嗎
    說明:膽小者勿看,其實現實生活中並沒有鬼,魯迅先生講的鬼的故事,實際上是看到賽會上的「無常」的故事,旨在諷刺生活中的一些惡人、壞人。無常,有白黑兩種,白色的叫活無常,黑色的叫死無分,都是鬼的名字。所以民間有句話叫「閻王叫你三更死,誰敢留你到半夜?」
  • 無常:佛教與科學,殊途同歸
    試圖固守一個堅牢不移的自我核心是一件徒勞無功的事,因為時間不僅會落入失控的狀態,還會構建起一片無法逃離的境地,在這個境地中,萬事萬物——有生命的和無生命的,有知覺的和無知覺的——都起伏流逝,如潮起潮落。 在佛教徒看來,所有生靈都無常、短暫,這不僅必要,甚至非凡且光榮(在梵語中,無常一詞原為「anitya」)。
  • 佛學認為一切無常,任何東西不可能永恆存在,一切東西都是暫時的
    無常不是鬼上次講到因果同時,無有障礙,現在我們照原文繼續看下去:可得因果,即有前後;有所得者,皆是無常,非究竟說也。在一般人的思想觀念裡,提到因果這個詞,馬上在腦子裡頭,以為有個前因,有個後果的觀念,就把它分開成兩個階段。如果我們沒有特別提起注意,通常會那麼想,對不對!事實上,因果不是前後,也不是左右,也不是上下。
  • 學佛人,該如何正確面對死亡?
    人生向來生命無常,這一刻,生命是存在的,或許下一秒,生命就已經終結了!廟裡的老和尚也經常告誡說:「小和尚你們不要放逸,今天晚上脫了鞋,明天晚上還能不能穿在你腳上還是個問題。」人命就在呼吸之間,一口氣不來命就結束了。
  • 生命脆弱,人生無常,且行且珍惜
    在微信上看過一個被人整理的災難小視頻,不由地感慨有時候生命真的很脆弱。飛機飛著飛著就丟了,大船開著開著就沉了,哥們喝著喝著就沒了,朋友走著走著就散了,夫妻過著過著就離了……所以,人活著能開開心心走過每一天就好。最好的活法就是:把握擁有,活在當下,且行且珍惜。
  • 從佛教的角度看待,生命存在的真正意義是什麼?看看吧
    無常只是一個真相,至於你從無常當中悟到什麼,每個人都不一樣。有些人講生命苦短,及時行樂,其實他也意識到這種無常變化,但是這種變化對他的啟發是朝著負能量在走。他覺得人活一輩子很不容易,要及時行樂,為所欲為,去滿足自己的欲望。這是一個非常負能量的東西,他就會造作很多惡業,自私自利,最終自己又沒有追求到快樂。
  • 死亡是生命裡必須經歷的最後一件事,新冠疫情感悟
    這是一個不尋常的一年,註定載入世界史冊的一年,這一年讓無數的人對生活的擔心、恐懼加重,這一切都是受新冠疫情的影響。隨著新冠疫情蔓延全球,人們無時無刻不在擔心,哪一天說不定死亡就來臨,好像一切人性的弱點在面臨艱難時刻都暴露出來,我們不是經濟學家,也不是醫學專家,更不是掌控一個城市和國家發展命運的執政者,我們就是一個普通的老百姓,雖然沒有靚麗的光環,但是確卻是不缺乏智慧的群體,我們分辨的出好壞,知道生活該怎麼過,然而在疫情面前,一切都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
  • 生命的無常和脆弱
    伯父跟我們家關係很好,是爺爺上一輩的人在鬼子的槍下結交下來的情誼。那個年代的情誼笨拙而熱烈,沒有熱烈的語言去描述卻刻在身體裡的每一個細胞,用下一代去延續他們上一輩的情。炎熱的午後引來了一陣雨,這雨似乎在暗示著什麼。這時候爸爸來電了,說伯父不行了。媽媽聽到這個消息捂緊了嘴巴,而窗外打起了雷,好像在為我們感到惋惜和遺憾。
  • 人生無法重來,請珍惜當下,無懼未來;活出自己的精彩
    當我們回首過去:「如果能感到,過去的不後悔,珍惜當下,無懼未來,便無愧於此生。」與自己相伴一生的人,看著她(他)日夜的操勞,是否還在感嘆生活的艱難。自己的兒女也在慢慢的長大,是否給予了他們人生中最好的一切。哪怕過去的人生寫滿了失敗,也要明白那些都過去了,過去了就不會再回來。
  • 無論是否存在外星生命,我們應先明白生命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這世界上最神奇和最神秘的存在就是「生命」,生命的誕生是偉大的。而思考生命的意義,似乎是我們永遠不變的問題。人是唯一尋求意義的動物,沒有意義也要創造出意義來,於是就產生了哲學、宗教、藝術。然而,生命到底有沒有意義?
  • 佛教:無常、無我、法印、般若、諸法實相,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佛教的宗教信仰已經躋身世界三大之一,由此可以看出佛教中的佛學文化博大精深,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佛學中的無常、無我、法印、般若、諸法實相,知道了無常才更懂珍惜:無常無常,即隨生隨滅,在佛教教義中,無常指的是世界萬有(包括切事物和思維意識)都有生有滅,沒有長存不變的。佛教認為,任何事物或現象都不是永存的,它們從生到無,只是剩那間的事,因此把這叫做「剎那無常」;而在這剎那之中,它將要經歷「生、住、異、滅」四個階段,這叫做「有為四相」,也就是指一切事物必有的四種特徵。
  • 35歲藝人高以翔不幸去世:面對死亡時,我們才明白生的意義
    當我們談論有關死亡的公眾事件時,不止在感嘆生命無常,同時也是在無聲追問生命的意義。那個周六下午,我待在病房,看著她費力地調整姿勢,想找個舒服的方式,等下一次護士來注射嗎啡。她的視線經常處於某種迷茫中,好像隨時會睡著,又好像只是在靜靜沉思。我無法減輕她的痛苦,只能盡力維持正常的模樣,跟她瞎聊點什麼,假裝沒事。生命的消逝,就是「死亡」;每一次死亡,都是一種「失去」。
  • 生命的意義存在死亡當中
    這是#叄拾而立#話題的第五篇原創文章 很多時候,我會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生命的意義存在什麼之中呢?」 我最後得出這樣的一個結論:生命的意義是存在死亡當中的!
  • 「熱點觀察」生命不是數字 生命無分老幼
    24日,《紐約時報》推出名為「美國死亡人數接近10萬,無法估量的損失」的特別報導,在頭版和內頁4個版面整整列出了1000名新冠肺炎死者的姓名、年齡和身份。「他們不僅僅是名單上的名字,他們曾經就是我們」,報導的副標題頗具感染力,讓人不禁感慨世事無常,生命脆弱。
  • 對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面對他被病痛的折磨,對幼女成長的憂心,對漫長的治療充滿了艱難,對親人種種的那麼多的放不下。還有面對他妻子一臉的無助和悲痛,一股悲傷的感覺蔓延至我的全身,以致最近幾天都在感慨人的生老病死,感嘆世事的無常。前天下午下班,我脫下粉紅色護士服,收拾好包包,離開病房,踏進中醫藥大學大門的時候,另一個畫面瞬間驅散了積聚幾天的陰霾。
  • 無懼「生命禁區」的護士長——記黨的十九大代表、廣西南寧市第四...
    在南寧市第四人民醫院,杜麗群(右)和護士交流工作。新華社發   【十九大代表風採】   無懼「生命禁區」主動請纓擔任愛滋病科護士長,15年前,壯族女護士杜麗群選擇了一場極具挑戰的「愛的冒險」——這場冒險,不僅打破了醫患壁壘,也讓民族大愛溫暖了更多同胞的心。   2002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第四人民醫院籌備成立愛滋病科。
  • 我欣賞美國人湧去華盛頓賞櫻花的心態:疫情雖可怕,何妨賞櫻花
    近日看到一篇發自美國的文章:《壯觀:無懼疫情,大批美國人湧向首都華盛頓賞櫻花》。文章圖文並茂,讓我們看到了華盛頓壯觀的櫻花林,看到了壯觀的欣賞櫻花的人海。人群中偶爾可見著類似防化服者——對疫情高度戒備,也不乏戴口罩者——對疫情常規防範,但更多的是裸面人——他們忘記了疫情,忘記了危險,忘記了死亡,眼中只有櫻花。所謂「疫情雖可怕,何妨賞櫻花」。本文作者在結尾不解地寫道:櫻花好看,有生命重要麼?
  • 嶷山阿雲:尊重死亡,敬畏生命——清明節的感悟
    想著「新冠肺炎」肆虐下的悲情,想著一個樂觀善良有才的學友沉睡了兩年多後埋在了春分的那天,想著幾張熟悉的面孔因意外至今仍深度昏迷的痛楚,想著友人家裡因病而債臺高築,親人飽受折磨的悲涼,內心徒增了許多揪心的疼痛、哀傷和感慨。「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離去的人,離去的記憶,逝去的時光。肉體的生命沒有永遠,不管你是誰,這世間終究將忘記你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