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出血性疾病的分析與防控關鍵技術

2020-12-06 中國水產養殖網

魚類出血性疾病的分析與防控關鍵技術

出處: 作者: 水產養殖網 2016-01-10 18:05:00

作者簡介:&nbsp

汪開毓,四川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院長,教授,主要從事水生動物疾病學研究。主編、副主編和參編《現代禽病診斷與防治全書》、《水生動物病害學(全國統編教材)》、《新編漁藥手冊》、《魚病防治與安全用藥》、《養魚全書》、《動物病理學》、《魚病防治手冊》、《水產養殖用藥處方大全》、《斑點叉尾鮰疾病彩色診療圖譜》、《魚類疾病彩色診療圖譜》等專著和教材11部。

魚類出血性疾病是我國淡水池塘魚類養殖中危害種類最多、流行地區最廣、發病率最高、經濟損失最大的一類疾病。魚類出血病是指由致病因子引起的以出血為特徵的一類魚病,致病因子一般包括細菌、病毒、寄生蟲、應激和藥物中毒等多種因素。因此本文就魚類出血性病有關的病理學概念和發病機製做了簡要介紹,並根據不同病因和症狀提出了魚類出血性疾病不同的防治方案,以期為臨床上更好的研究和防治該類疾病提供基礎。

1&nbsp出血和出血病概述

1.1&nbsp出血和魚類出血病概念

血液自心和血管的腔隙中流出的現象,稱為出血。流出的血液進入體腔或組織內則稱為內出血,反之為外出血。異育銀鯽的「鰓出血」病最為典型的症狀即為鰓部外出血,而羅非魚鏈球菌則能引起肝臟的內出血。按照血液逸出的機制可將出血分為破裂性出血和漏出性出血兩種。魚類破裂性出血的原因有機械性創傷,如刺傷或咬傷;有侵蝕性損傷,如炎症、腫瘤、潰瘍、壞死等過程。漏出性出血是由於毛細血管後靜脈、毛細血管以及毛細血管前動脈的血管壁通透性增高,血液通過擴大的內皮細胞間隙和受損的血管基底膜而漏出於管腔外的。

魚類皮膚、黏膜、漿膜和實質器官的點狀出血所形成的瘀點或瘀斑則是漏出性出血的表現,如鰻鱺紅點病、嗜水氣單胞菌、魚類應急性出血症等。除感染引起的魚類漏出性出血外,其它引起魚類漏出性出血的常見病因還有:維生素C等缺乏引起血管基底膜破裂;毛細血管膠原減少可致血管通透性升高;某些藥物引起機體變態反應性血管炎;重金屬(磷、砷、銅)中毒引起的出血;缺氧對毛細血管壁可造成直接損傷等。

出血是在許多異常情況下出現的一種非常廣泛和常見的病理現象,出血不一定是疾病,但出血病一定有出血,如池塘起網過程中,鰱受拉網應激,魚體表出現片狀或點狀的出血,此種情景下的鰱雖有出血表現,卻不能認定為出血病,因為應激因素消除,鰱即可恢復健康。

2&nbsp魚類出血病的病因及其特點

魚類出血病呈全國性發生,危害程度,高據不完全統計,出血病導致年經濟損失超百億元,該類疾病的高發區域主要集中在我國的華南、華東、華中等地區。淡水魚和海水魚類,草食性和肉食性魚類,有鱗和無鱗魚均可發生出血病,池塘、池塘網箱、流水養殖也均可發生出血病。該類疾病高發季節一般為春末夏中和夏末秋中,發病水溫一般為25℃~35℃之間。生物性因素引發的魚類出血病佔80%~90%,其中病毒性佔30%~50%,細菌佔30%~50%,寄生蟲佔5%~10%,而非生物性因素引發的魚類出血病佔10%~20%,這表明細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和寄生蟲性疾病佔主導地位。

2.1&nbsp常見細菌性出血病

2.1.1&nbsp球菌類:無乳鏈球菌

羅非魚無乳鏈球菌病嚴重危害華南地區的羅非魚養殖,該病每年造成過億元的經濟損失。1966年Robinson,et&nbspal.第一次報導在淡水魚金色美鯿(Notemigonus&nbspcrysoleucas)中分離出B群鏈球菌(Group&nbspB&nbspStreptococcus,&nbspGBS),隨後相繼有包括羅非魚在內的多種魚類受無乳鏈球菌感染而大量死亡的報導。GBS感染羅非魚的症狀主要表現為食慾減退、脊柱移位、眼球出血(圖1-A)、角膜渾濁(圖1-B)、鰭條基部出血、腹部出血、漫遊,剖解可見肛周紅腫(圖1-C),肝、腎、脾腫大,充血、出血(圖1-D),腦膜出血(圖1-G),腸漿膜出血(圖1-E),腸腔內有黃色透明黏液,腸壁變薄(圖1-F)。其中腦部出血是GBS的特徵性病變,這主要是由於GBS能通過莢膜多糖逃避宿主免疫清除,並與血腦屏障內皮細胞群粘附,並穿透血腦屏障。因此,GBS於兔血平板不溶血(圖1-H)。

圖1&nbsp無乳鏈球菌感染

2.1.2&nbsp桿菌類:魯氏耶爾森氏菌

魯氏耶爾森菌是一種革蘭氏陰性棒狀細菌(圖2-C),能在淡、海水中引起鮭魚和斑點叉尾鮰等的耶爾森病或腸炎紅嘴病(ERM),其特徵性症狀為嘴部周圍明顯出血。該菌宿主範圍廣,多數鮭魚都易感。該病可水平傳播,許多無症狀帶菌魚和鳥類都可攜帶並儲備魯氏耶爾森菌。該病暴發往往由環境壓力介導,例如水質變差、水溫升高、魚群分池處理等情況中。在最急性感染中,由於黏膜下層充血而導致口腔和下頜呈現充血的病變,這種病變並不是所有患病魚都會出現,但該病卻因該症狀而得名為腸炎紅嘴病(圖2-A)。解剖病變往往有腸道充血、出血,漿膜有瘀點,脾腎腫大(圖2-B),而在感染了魯氏耶爾森菌的斑點叉尾鮰中還會在腹膜上表現出明顯的出血症狀(圖2-F)。組織病變中,可見出血、充血、水腫,一些組織中(鰓和腦中出現細菌的頻率較高)可見定植的細菌。在腎臟腎小球和脾臟中常可見因細菌定植而引起的壞死(圖2-D,E)。

圖2&nbsp魯氏耶爾森感染

嗜水氣單胞菌

嗜水氣單胞菌分布十分廣泛是氣單胞菌敗血症的病原。在上個世紀70年代嗜水氣單胞菌對養殖經濟魚類的影響非常大,直到80年代開始應用疫苗後情況才有所好轉,近期研究發現鱘魚對該菌易感性較強,其發生急性感染時,其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在90%以上。患病鱘體表多處潰瘍灶(圖3-A),嘴部周圍充血、出血(圖3-B),性腺、鰾膜出血(圖3-C),肝臟腫大(圖3-D),腹腔內出現含血腹水(圖3-E),組織病理學觀察可見病鱘肝細胞出現廣泛的空泡變性(圖3-F),腎間質炎性水腫(圖3-G),間質細胞壞死(圖3-G),脾組織出血(圖3-H),同時,免疫組化可見病鱘魚脾臟、肌肉、腎臟等(圖3-I,3-J,3-K)組織出現嗜水氣單胞菌的陽性信號。

圖3&nbsp嗜水氣單胞菌感染

2.2病毒性出血病發病機理

2.2.1&nbsp呼腸孤病毒:草魚出血病

早在20世紀50年代,倪達書發現草魚會發生出血這樣的病症,隨後以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為代表的科研人員展開一系列草魚出血病病原學研究,1983年陳燕燊和江育林將草魚出血病的病原命名為草魚呼腸孤病毒(Reovirus&nbspof&nbspgrass&nbspcarp),又稱草魚出血病病毒(Grass&nbspCarp&nbspHaemorrhage&nbspVirus,GCHV)。GCRV不僅能在草魚自身體內繁殖,而且具有遺傳性,它能夠在草魚體內產生合胞體狀細胞病變效應(CPE)。此病毒可在GCO、GCK、CIK、ZC-7901、PSF以及GCF等草魚細胞株內增殖。一般情況下,草魚在此溫度環境下感染病毒12&nbsph以後病毒就開始複製,24~27&nbsph以後病毒開始大量繁殖,侵害機體細胞。

草魚感染GCRV後,各臟器小血管內皮受損嚴重,引起彌散性血管內凝血並形成微血栓,導致循環血量減少,正常代謝功能障礙,最終導致臟器組織病變。草魚出血病的發病季節長、流行範圍廣,每年6月中下旬至9月底是主要流行季節,流行高峰一般出現在7月和9月,死亡率高。高密度飼養的魚種池危害更甚,常造成全池魚死亡。按病魚的症狀,草魚出血病大致可分為紅鰭紅鰓蓋型、紅肌肉型、腸炎型三種類型,紅鰭紅鰓蓋型病魚體色發黑,口腔、上下頜、頭頂部、眼眶周圍、鰓蓋有出血點(圖4-D,4-E)。

紅肌肉型病魚外表出血不明顯,但剝去表皮可見肌肉呈現點狀出血,甚至全身肌肉出血呈鮮紅色(圖4-F)。腸炎型則表現腸壁充血或出血,腸壁彈性較好,腸內無食物,黏液少,應注意與細菌性腸炎區分(圖4-G)。組織病變可見骨骼肌纖維水腫、壞死,紅細胞和炎性細胞浸潤(圖4-H);肝靜脈上皮變性,和周圍組織分離,胞漿內可見嗜酸性包涵體(圖4-I);腎小管上皮細胞腫脹、空泡化、壞死,&nbsp官腔中有紅細胞(圖4-J)。

圖4&nbsp草魚患呼腸孤病毒感染

2.2.2&nbsp皰疹病毒:鯽魚鰓出血

鯉科魚類皰疹病毒病包括錦鯉皰疹病毒病、皰疹病毒性造血器官壞死病、鯉痘瘡病,主要危害鯉科魚類,且均會在魚體表面產生皰疹樣病變。其中,鯉皰疹病毒2型(CyHV-2)又稱皰疹病毒性造血器官壞死病病毒(Herpesviral&nbsphaematopoietic&nbspnecrosis&nbspvirus,HVHNV),能引起的金魚和鯽魚的一種高致病性疾病,會對脾、腎等造血器官產生嚴重破壞,體表嚴重出血,死亡率高達80%~100%,成世界範圍流行,在我國,除有報導江蘇異育銀鯽感染CyHV-2外,其它地區還未有大規模暴發CyHV-2的文獻記錄。最早發現鯉皰疹病毒2型(Cyprinid&nbspherpesvirus&nbsp2,&nbspCyHV-2)的宿主是金魚,1992年秋日本西部養殖場最早發現金魚感染CyHV-2並引起大規模死亡,死亡率最高達到100%。隨後,1995年臺灣地區金魚苗亦發生CyHV-2感染,通過電子顯微鏡檢測到皰疹病毒顆粒。

1997年春季美國西岸地區金魚苗種突發CyHV-2感染並引起死亡,後該病在美國大面積流行,死亡率超過80%。觀賞魚的國際貿易可能已經導致該病毒在全球範圍內廣泛分布。2002~2004年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也有金魚感染CyHV-2報導。鯽魚作為金魚的同種祖先是中國內陸地區主要食用淡水魚之一。近年來,歐洲的匈牙利、捷克等國相繼發現野生銀鯽被CyHV-2感染並發生嚴重病害[34]。這是除金魚外CyHV-2感染鯽魚並引起爆發流行病害的最早報導。幾乎與歐洲病害發生同時我國華東地區陸續發生了異育銀鯽「鰓出血」病,並造成嚴重經濟損失,其病原最終也被證實為CyHV-2。

鯽魚鰓出血病會出現全身出血症狀,尤以鰓部出血最為嚴重(圖5-A,5-B),同時,通過免疫螢光技術能在自然發病鯽魚鰓(圖5-C,5-D)、肝(圖5-E,5-F)、脾(圖5-G,5-H)、腎(圖5-I,5-J)等組織中觀察病毒分布。

圖5&nbsp鯉皰疹病毒2型感染

3&nbsp魚類出血病防控關鍵技術

3.1診斷技術

3.1.1免疫學技術

免疫學技術是利用抗原和抗體之間的特異性反應,檢測病原微生物。目前,用於魚類疾病診斷的免疫學技術主要有單克隆抗體技術、凝集反應技術、螢光抗體技術、酶免疫技術、膠體金技術等。其中,單克隆抗體技術是利用單抗的特異性、均一性、高效性來進行疾病的診斷,該技術具有快速、簡單、靈敏度高的特點,但單克隆抗體的製備方法還有待改進。2013年,連科迅等製備了抗傳染性造血器官壞死病病毒(IHNV)單克隆抗體6G7,該抗體效價高、靈敏度高,特異性強,與天然抗原親和力強,可用於傳染性造血器官壞死病毒的快速診斷。

另外,螢光抗體技術是在免疫學、生物化學和顯微鏡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一項技術,該技術的優點是特異性強,敏感度高,但對儀器設備要求過高。鄢慶枇等在2006年應用螢光抗體技術檢測牙鮃體內的弧菌。酶免疫技術的方法很多,用於水產動物疾病診斷的主要是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技術和斑點酶聯免疫吸附試驗(Dot-ELISA)技術。該方法具有操作簡便,靈敏度高,可定量的優點。膠體金技術是以膠體金作為示蹤標誌物應用於抗原抗體的一種新型的免疫標記技術。運用較多的是膠體金免疫層析技術(GICA)和快速斑點免疫金滲濾技術(DIGFA)。孟小林等在2007用免疫膠體金結合免疫層析法研製了一種快速檢測對蝦白斑症候群病毒(WSSV)的試劑條。

3.1.2&nbsp分子生物學技術

魚類疾病診斷的分子生物學技術有核酸雜交技術、PCR(聚合酶鏈式反應)技術、LAMP(環介導等溫擴增)技術、限制性酶酶切檢測技術、16S&nbsprRNA檢測技術和基因晶片技術。

PCR技術是實驗室進行魚病診斷的常規技術和主流技術,用於疾病診斷及其衍生來的PCR技術有常規PCR、套式PCR、多重PCR等。而LAMP技術是一種新的核酸擴增技術,其反應速度快、操作簡單,產物檢測方便。張金鳳等在2013年建立了逆轉錄環介導等溫擴增(RT-LAMP)檢測草魚出血病病毒的方法,最低檢測限為33pg,比PCR方法靈敏度高10倍。基因晶片技術是將大量探針分子固定於支持物上,根據鹼基互補配對原理,與標記的樣品分子進行雜交,通過檢測雜交信號的強度及分布進而獲取樣品中靶分子的數量和序列信息。國內外都還處於起步階段,僅用於診斷一些主要的細菌病和病毒病。

3.2&nbsp對症治療措施

3.2.1&nbsp化學藥物

雖然人們逐漸發現抗生素治療非病毒性疾病會伴隨環境汙染、耐藥性等副作用,並且隨著科技的進步,出現了越來越多的非病毒性疾病治療手段,並且終有一天會將其取代。但不可否認,目前抗生素療法仍然是對抗非病毒性疾病,尤其是細菌病最有效的方法。當爆發細菌性出血病時,應在病原分離鑑定和藥敏試驗的基礎上,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合理、合法地使用抗生素。對於寄生蟲性病原,可在合理使用敵百蟲或其它類殺蟲藥進行驅蟲。

3.2.2&nbsp中草藥

某些中草藥具有收斂、凝固、清營、涼血等作用,可作為止血藥用於內因性及創傷性出血。如大薊、山茶花等。仙鶴草、藕節、山捻子、蓮房。黃芪、板藍根等具有抗病毒和提升機體免疫力的功效,已在水產動物疾病防治實踐中上較多應用。

3.3免疫學方法

就目前看來,對於控制病毒和細菌等微生物病原引起的常伴有出血的傳染病最有效、最有用和最生態的方法仍然還是免疫學的方法。這個方法包括主動免疫學和被動免疫學技術,前者主要是利用疫苗作為抗原接種魚體,讓其體內自行產生能特異性消滅該抗原病原的抗體,後者是直接製成特異性的抗體對魚體注射或口服,讓其進入體內就直接抵抗和滅活病原微生物。尤其是對於病毒性疾病,當前還沒有很有效的治療方法的情況下,免疫學技術還是最重要的防控方法。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疫苗製作又可分為傳統疫苗和現代生物技術疫苗。

在水生動物疾病免疫上,傳統疫苗仍然是當前使用最多最可靠的疫苗,可分為兩個主要類型:弱毒疫苗和滅活疫苗,目前國內已有草魚出血病弱毒疫苗和滅活疫苗及嗜水氣單胞菌滅活疫苗上市。生物技術疫苗重組DNA技術為疫苗學開創了一個全新的領域,重組DNA技術可用於識別和分離抗原,通過克隆和表達病原微生物中部分或全部的抗原,在國外已有皰疹病毒等一批這方面的疫苗面市,國內已有多種這方面疫苗正在研發中,有的已進入臨床試驗。DNA疫苗的概念是在20世紀90年代初提出的。質粒DNA可以在體內直接轉染動物細胞目前一些單位正在研發鮭鱒魚傳染性造血組織壞死病的DNA疫苗,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被動免疫是指將抗體從一個機體轉移到另一個機體所導致的免疫過程,被動免疫雖不能誘導長期保護,但在病魚不能及時產生抗體或由於免疫缺陷不能產生抗體的情況下十分有用。卵黃抗體(Immunoglobulin&nbspof&nbspegg&nbspyolk,IgY)是一種存在於禽類,兩棲類和爬行類血清中的主要免疫球蛋白,其中以禽類IgY的研究最多。在水產上,由於禽類和魚類在進化距離上較遠,具有較高的抗魚類抗原活性,魚類抗原易於刺激禽類的免疫應答,並從禽類卵黃中獲得大量多克隆抗體。加上禽類IgY不能識別魚體內的補體,同時由於禽類與魚類有著明顯的生物學差異,禽類病原體往往對魚類無致病性,應用相應的禽類IgY抵抗魚類病原具有很明顯的效果。(參考文獻略)








1、來源:&nbsp騰氏水產商務網-當代水產雜誌社&nbsp
2、作者:&nbsp四川農業大學魚病研究中心&nbsp汪開毓&nbsp劉韜&nbsp曾宇鯤&nbsp北京漁美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nbsp劉紹春
3、騰氏水產商務網微信號:tsfish&nbsp


(本文已被瀏覽 5935 次)


  文章分類

相關焦點

  • 危重出血性疾病發病機制新發現和關鍵治療技術的創新及推廣
    針對以上情況,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的張曉輝教授帶領團隊聯合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哈爾濱血液病腫瘤研究所開展「危重出血性疾病發病機制新發現和關鍵治療技術的創新及推廣」研究,項目組歷時11年,對危重出血性疾病進行深入研究,建立了多項危重出血性疾病關鍵治療技術,推廣到全國超過 90 家血液中心應用,在實施與應用推廣過程中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 鯽魚鰓出血即將暴發,這裡有份鰓出血防控標準!
    鯽魚鰓出血即將暴發,這裡有份鰓出血防控標準!回顧十年鰓出血1、鰓出血的發病特徵及發展史鯽魚「鰓出血病毒」,學名:鯉皰疹病毒Ⅱ型,是第2個從鯉科魚類中分離的皰疹病毒。問卷調查分析報告為了調查實際生產中,養殖戶在阻斷鰓出血病毒傳播方面的認知和實際操作,筆者所在公司專門設計了調查問卷(共220份,每份38道題,涉及鯽魚鰓出血的相關知識及防控工作)並組織市場部人員對部分鯽魚養殖戶進行了抽樣調查,選取典型問題分析如下:題1、「鰓出血」是什麼引起的?
  • 疫情防控期間技術指導手冊-大宗淡水魚類養殖技術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強化「菜籃子」產品生產保供工作的部署,根據農業農村部印發的《春季水產養殖技術操作指南》和做好當前水產養殖技術指導服務工作提出的三點具體要求,並結合我省的實際,針對春季氣溫開始逐漸升高、天氣變化頻繁的特點,特提出如下指導性意見。
  • 關於召開宿遷市第六屆介入放射學學術會議暨出血性疾病介入治療...
    > 各有關醫療衛生單位:經研究,由宿遷市醫學會主辦、南京鼓樓醫院集團宿遷市人民醫院承辦的宿遷市第六屆介入放射學學術會議暨出血性疾病介入治療學習班定於@163.com)附件:宿遷市第六屆介入放射學學術會議暨出血性疾病介入治療學習班報名卡
  • 魚類常見六種病毒性疾病的防控措施
    主要症狀為腸道嚴重充血,腸道全部或局部鮮紅色,內臟點狀出血。診斷時,要注意以腸道出血為主的草魚病毒性出血病與細菌性腸炎病的區別,前者表現為腸道充血發紅且無膿液或有琉晶樣物質。 主要危害虹鱒、硬頭鱒、銀鱒和大西洋鮭等鮭科魚類的魚苗及當年魚種,尤其是剛孵出的魚苗死亡率可達100%,1 齡魚種的感染率與死亡率明顯下降,2 齡以上魚基本不發病。
  • 低濃度含氧瓦斯爆炸動力特性及防控關鍵技術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低濃度含氧瓦斯爆炸動力特性及防控關鍵技術作者:司榮軍, 李潤之作者簡介: 司榮軍(1973—),男,山東陽信人,研究員,博士。李潤之(1981—),男,山東濱州人,研究員,博士。
  • 子宮內膜異位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系統綜述和薈萃分析
    有觀點提出認為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發生與自身免疫性疾病之間存在一定的關聯。通過對目前現有的關於子宮內膜異位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發生之間的證據進行評估,將有利於我們對子宮內膜異位症病因和預後結局的更深入認識。同時,也可以為健康醫療機構提供一些臨床實踐的科學依據。
  • 【841-1】質譜分析在遺傳代謝性疾病臨床檢驗診斷中的應用
    20世紀60年代初期開始的層析加質譜分析技術的代謝組學研究和醫學應用恰好對上述代謝病的檢測需求作了補充。隨著近年來對疾病譜研究的深入和分析儀器設備技術的更新, 質譜分析在醫學檢驗領域中的應用不斷得到擴展。在此對行代謝性疾病質譜分析的醫學實驗室的實際配置應用和管理方面進行闡述。
  • 自身免疫性疾病繼發的血栓性微血管病的診斷和治療
    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以繼發TMA,如乾燥症候群、混合性結締組織病、硬皮病腎危象、血管炎和成人still病等,部分學者稱之為「類TMA症候群」或「繼發性TMA」。由於發病機制不明,臨床信息和治療結果主要來自於病案報導和回顧性病例分析,現就「自身免疫性疾病繼發的TMA」的發病情況和診治進展作一介紹。
  • 健康信念與骨質疏鬆的防控(專業篇)
    健康信念即為一個人對健康或疾病相關知識、技術或理念的認知並能夠自行防控疾病的行為。健康信念是當世疾病防控或維護自身健康的基本要素。骨質疏鬆症被確認為當世最常見的代謝性疾病或老年相關性疾病,以全身肌肉-骨骼-關節疼痛、身高變矮、容易骨折等為特點,因中晚期慢性疼痛、軀體畸形、生活質量降低和顯著的經濟負擔使之成為國家與家庭嚴重的健康與經濟問題。
  • 圓環藍耳混感豬場這幾個技術點必須注意
    豬場避免兩病的混合感染的防控要點有哪些?要防藍耳先控圓環?圓環藍耳混感豬場這幾個技術點必須注意!《農財寶典》新牧網記者 葉嘉宏 近年來,有關臨床上PCV2與HP-PRRSV混合感染報告越來越多。兩者混合感染在臨床上主要表現為:斷奶仔豬和生長豬發熱,呼吸急促,咳喘,消瘦,皮炎,死淘率較高;母豬群亞健康,被毛不順,眼屎分泌物較多,產前產後厭食,產後子宮炎症較大,有的可發生流產,屢配不孕等繁殖障礙性疾病。《農財寶典》新牧網圓環病毒病和藍耳病的協同感染機制是什麼?為什麼說防藍耳需先控圓環?
  • 魚類常見疾病:細菌性敗血症
    魚類常見疾病:細菌性敗血症 【公眾號】水產養殖技術之家2018-11-13 17:45:03 閱讀(30393)
  • 【健康百科】風溼免疫性疾病患者 應當如何選擇避孕方式?
    【健康百科】風溼免疫性疾病患者 應當如何選擇避孕方式?釋放孕激素的宮內節育器是將載於宮內節育器的孕激素緩慢恆定地釋放到子宮腔內,提高了避孕效果,並可明顯減少出血。02口服避孕藥口服避孕藥根據其所含激素成份分可分為單純孕激素型和複合激素型。單純孕激素避孕藥,只含孕激素的,每日服用一粒。
  • 民航局:加強人物同防 增加冷鏈、貨運、行李等航空關鍵環節防控
    來源:央視原標題:民航局:加強人物同防 增加冷鏈、貨運、行李等航空物流關鍵環節防控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今天(3日)下午召開,交通運輸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鐵路集團公司、民航局有關負責同志出席新聞發布會
  • 小瓜蟲病防控新局面:傳統中醫藥學理論之根發出的魚病防控新苗
    )   胡 波&nbsp(安徽合肥華晨漁藥)   胡云鵬&nbsp(北京中水華峰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汪 楊&nbsp&nbsp(中國水產養殖網)一.對病害防控指導思想的反思我國水產養殖業創造了多項世界奇蹟,更面臨著眾多挑戰。
  • 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適宜技術指南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衛生健康委:為進一步推動《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落實,指導各地科學開展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工作,我委組織制定了《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適宜技術指南》。現印發給你們,請參照執行。
  • 青島:盯緊抓牢疫情防控要害部位關鍵環節
    市委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運行工作領導小組(指揮部)第15次工作例會暨市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專班第7次會議強調盯緊抓牢疫情防控要害部位關鍵環節王清憲講話 王魯明出席今天下午,市委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運行工作領導小組(指揮部)第15次工作例會暨市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專班第
  • 防治草魚肝膽綜合症關鍵在於殺菌消毒
    記者走訪博羅草魚養殖產區,請教當地基層技術專家、漁藥企業和權威專家,分析病理,提供實時解決方案。2、行家支招支招人:王雁飛,水產工程師。1997年西南農業大學畢業後分配到長江水產研究所,後先後在新希望、通威、恆興、澳華等飼料企業從事銷售工作,現為博羅縣雁飛水產獸藥有限公司總經理,同時自己承包魚塘搞養殖。
  • 異育銀鯽三大病害介紹及防控措施,想養好魚先看這個
    異育銀鯽三大病害介紹及防控措施,想養好魚先看這個2016-02-11 17:52: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水產前沿        瀏覽量: 5460 次 我要評論 在前些年的異育銀鯽養殖中,養殖戶最怕孢子蟲病,治癒率較低,後來大紅鰓出現,直至近年的鰓出血暴發,這條魚的養殖已經越來越難。
  • 華法林抗凝及INR異常與出血的對策
    本共識由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與中國老年學學會心腦血管病專業委員會組織制訂,用以推廣和規範口服抗凝藥物華法林的使用,降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致死率和致殘率。  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長期抗凝治療一直是臨床中的重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