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瓜蟲病防控新局面:傳統中醫藥學理論之根發出的魚病防控新苗

2020-12-05 中國水產養殖網

小瓜蟲病防控新局面:傳統中醫藥學理論之根發出的魚病防控新苗

2018-03-03 15:05: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中國水產養殖網        瀏覽量: 3126 次 我要評論

作者:彭開松&nbsp(安徽農業大學水生健康與漁藥創製室&nbsp安徽省水產產業技術體系健康養殖研究室)
   胡 波&nbsp(安徽合肥華晨漁藥)
   胡云鵬&nbsp(北京中水華峰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汪 楊&nbsp&nbsp(中國水產養殖網)

一.對病害防控指導思想的反思

我國水產養殖業創造了多項世界奇蹟,更面臨著眾多挑戰。在病害防控領域,已經走到了需要反思指導思想的境地。我們應該有信心堅信:中國特色的水產養殖,必然由中國人自己找到有中國特色的病害防控之路。你我都可能成為其中一員。

安徽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的彭開松教授從事水產藥物藥理學和病理學研究多年,在中醫藥防治魚病方面有著獨到見解,並成功運用「中藥內服預防」方法打破以往「外用潑灑」治療小瓜蟲病的模式。小編今天帶著疑問來向彭教授一探究竟,中醫藥在水產行業有何應用前景?到底有中國特色的水產病害防控之路該怎麼走?

1.「拿來主義」前路悠長

「拿來」可以是借鑑國外的同行業或國內的相關行業成果。

目前國外正在探索或成功應用疫苗防病,典型的如挪威和日本等,但這些國家面積小、水系相對簡單、養殖品種少、科研投入已經把養殖對象(宿主)和流行病原研究的比較清楚。反觀我國,地域遼闊,養殖面積大、水系生境複雜、養殖品種非常多、病原也很複雜,更尷尬的是現有科研體制和經費投入規模無法把養殖對象和病原的生物學特性研究得比較透徹。目前,中國走國外的「疫苗免疫」的道路肯定有難度;或者還需要走比較漫長的路。所以,從國外同行業「拿來」還很難,除非是同種同血清病原引起的疾病。

那我們就更應該把目光放在國內醫學和生物醫學的類似同行業成果,它們可能更接中國的地氣!「在今年第二屆農業部水產養殖病害專家委員會成立大會上,我就中國水產養殖病害防控策略提了幾點建議,其中一條就是「中國特色的水產養殖必須走中國特色的病害防控之路」!我們特殊的國情決定了我們必須走獨特的中國化道路。水產行業目前有很多好東西沒有被深入挖掘。有幾大趨勢需要業界把握,其中中醫藥在魚類保健上的應用就是很重要的一點。」彭老師給水產養殖網記者介紹時談到。

對我們國家來講,不管是獸醫還是人醫,發掘中醫藥的保健價值絕對是未來的一個大方向。2015年,屠呦呦因發現青蒿素治療瘧疾的新療法而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也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這更是中醫藥對世界和人類的巨大貢獻。水產行業在中醫藥保健上已經有一些好苗頭,這兩年特別是中醫藥控蟲方面,出現了一些好的企業和產品。當然,這不是橫空出世的,而是對過去十年甚至二十年中醫藥控蟲實踐和理論反思和積累的成果,我們應該尊重和保護這些企業和產品,更好地應用這些成果造福中國的水產養殖業、造福食品安全和生態安全!

那麼,將來怎麼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長、越走越寬呢?

彭老師告訴筆者,「中醫藥學真正引入水產行業的時間並不長,總體研究水平還比較落後,科研機構應加強與動保企業的交流合作,中醫藥在解決魚病防控問題時需要打好組合拳。面對養殖現狀,已經沒有一招制勝的絕招,也沒有單個產品就能把問題馬上解決。因為當一個疾病出現時,我們面對的始終是一個關聯密切和運動發展的複雜系統:養殖對象(宿主)、病因(特別是病原體)、水(底)質環境、養殖管理等。目前的養殖現狀、食品安全、生態安全等大形勢也倒逼我們用系統思維來考慮問題,在漁用中醫藥保健品研發上,必須拿出既能解決問題又安全價優的產品,這才是生存之道」。

2.「趕盡殺絕」到了盡頭

在病原與宿主的關係上,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病原無法進入宿主體內,無法造成感染,疾病不會發生。第二種情況,病原可以進入宿主,但是否發病,又可以分為四種情況:①宿主對病原沒有嚴重的炎症應答,病原在宿主體內也不大量繁殖,被宿主免疫系統很快清除,疾病不發生,這種情況很少見;&nbsp②宿主力量大於病原力量,病原雖然能大量繁殖,但很快被宿主免疫系統清除,疾病發生但快速終止;&nbsp③宿主力量小於病原力量,病原大量繁殖,宿主炎症風暴被激發,病理損傷出現,疾病發生,如果不及時診療,以宿主死亡而告終;④宿主力量與病原力量勢均力敵,病原數量在宿主體內維持在較低水平,二者暫時「和平共處」,也就是宿主攜帶病原的無臨床症狀狀態,這種情況很常見,如果宿主力量被削弱,二者平衡被打破,就會表現出症狀。通過以上分析,有一點必須強調:無論是活的病原還是死的病原,都必須依賴宿主免疫系統才能被清除。而一直以來,無論是使用殺蟲劑還是殺菌劑,所有的治療措施都是針對病原的,而沒有或很少考慮提高宿主抵抗力;甚至有些藥物的使用還會損傷宿主的免疫力。這似乎是一種「本末倒置」的做法!

過去太關注病原(引起水產動物疾病的病毒、細菌、真菌、寄生蟲等),而忽視了宿主(我們養殖的水產動物)和環境(底質、水質和水生態系統)。這導致對待蟲害的指導思想是採用化療藥物將其「趕盡殺絕」。大量使用消毒劑、殺蟲劑、抗微生物藥物的結果是,病原耐藥性越來越強。在人類藥物開發與病原適應性突變的競賽中,人類註定要失敗!因為,人類開發新藥的速度要遠遠落後於病原適應性突變體被選擇和保留下來的速度,各種耐藥的病原體會越來越多,甚至出現無藥可治的「超級細菌」。
對病原「趕盡殺絕」的策略,已經走到了盡頭!我們必須重新審視宿主與病原之間的關係。宿主與病原從生命起源就開始了共進化!共進化的結果是共存!而不是一方將另一方置於死地!

3.「不死不用藥」與「治療給藥」誤人無數

長期以來,從我們的教科書到國家藥典,一直在講治療給藥。而大部分養殖戶也信奉「不死魚,不治病!」。事實上,「水產動物的疾病治療」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這已經誤導了我們幾十年!為什麼這樣講?一群魚生病了,採取「外潑加內服」的「治療」措施,發生死亡幾天後,不死了!難道,不是治療的效果嗎?我們來分析一下,這群魚的真實情況。這群魚可以分三類:第一類魚,病情嚴重,無法攝食,更不用吃下說味道不好的藥餌。第二類魚,病原已經進入宿主體內,魚還有食慾,能攝入藥餌。第三類魚,病原還沒有進入宿主體內,正在病原入侵通道(鰓、消化道、皮膚或傷口)周邊集結。真正的治療是針對第一類和第二類魚的,但我們知道,藥物進入不了第一類魚,所以治療對它們是假的,結果只有是任其自生自滅,魚抗病力強,能扛過去;抗病力弱只有死路一條;第二類魚,雖然藥物進入其體內後可以殺滅或抑制病原生長繁殖,但清除這些死去或活著的病原還得依靠宿主的免疫力;免疫力強的活下來,弱的死掉。第一類魚大部分會死去,第二部分魚有部分會死去。第三類魚能吃藥,只要在病原入侵通道處保持較高濃度和活性,就可以將病原「拒之國門之外」。對一群處於發病初期的魚,第三類魚佔絕大部分,這時的治療性給藥實際上是為了預防第三類魚不生病。也就是說,對水生動物群體給藥而言,沒有真正的治療給藥;只有預防給藥。

既然本質上都是預防給藥,是生病後才預防給藥,還是在生病前預防給藥,用藥的成本和結果差別巨大。前者,必然會死亡一部分;而且由於魚無法攝食藥餌,外潑用藥量增加,會加大成本和對水生態環境的破壞!一般口服給藥的吸收程度約為浸泡給藥的20倍。要想達到同樣的效果,在安全的前提下,經水浸泡給藥濃度是經餌口服給藥的10倍左右!因此,未病前的預防口服給藥,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預防給藥的重點不是「抑殺病原」,而是提高宿主「抗感染免疫力」。因此,預防給藥的藥,就要更多地針對宿主免疫力,同時可兼顧抑殺病原。

二.內服中草藥防治小瓜蟲病的由來

1.小瓜蟲中草藥防治劑的發現過程

圖1&nbsp多子小瓜蟲的生活史

1.掠食體鑽入魚類皮膚後,被宿主結締組織包被(EN)。2.包被的掠食體發育成直徑約1mm的滋養體,並在魚類皮膚上形成灰白色的胞囊。3.胞囊破裂,包有大量伸縮泡的滋養體離開宿主自由遊動,並沉降到池底後自身分泌一種凝膠的包囊壁。4-8.包囊在1h內形成並開始以橫裂的方式繁殖,最後產生近1024個,長度在30-50um的梨形掠食體(每個掠食體只含有1個伸縮泡)。9.包囊壁破裂釋放掠食體,掠食體在1d內入侵魚類皮膚,第二天仍然沒有鑽入魚類皮膚的掠食體將死亡。
CI.纖毛&nbsp&nbspCV.伸縮泡&nbsp&nbspCW.蟲體自身形成的包囊壁&nbspCWS.魚類皮膚形成的包囊壁&nbspCY.胞口&nbspEN.包被的掠食體&nbsp&nbspLC.尾鞭毛&nbspMA.大核&nbsp&nbspMN.小核&nbspOP.包囊裂口。

圖2&nbsp魚類皮膚上寄生的小瓜蟲;&nbspt:滋養體

圖3&nbsp魚類鰓上寄生的小瓜蟲

深入挖掘中醫藥精髓為水產動物保健服務是「中國特色水產病害防控之路」的思路之一。中醫藥保健作用已經被中國人驗證了數千年,在獸醫陸生動物保健領域也驗證了上千年,但在水產動物病害防治上的系統應用是近幾十年的事情。中草藥防控水產動物疾病在近年出現了一些好苗頭。最近,彭老師也在臨床應用上進行了驗證。

圖4&nbsp彭開松到明澤漁業考察小瓜蟲中草藥防治

2017年5月,彭老師應邀到浙江盾安集團下屬的青海民澤龍羊峽生態水殖有限公司(民澤漁業)考察三文魚健康養殖。該公司目前年產量約佔國內三文魚市場份額的70%,但在前幾年一直受小瓜蟲病困擾。龍羊峽水庫水溫年變化範圍一般在3-22℃,也是小瓜蟲病發病的溫度範圍,特別是夏季水溫15℃以上時。該公司採用大規格圓柱體形抗風浪網箱智能化養殖系統,由於龍羊峽水流大,不適合潑灑用藥。後來,北京中水華峰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與民澤漁業經多次嘗試,最終篩選出可內服預防小瓜蟲病的中草藥製劑。從2015年開始,民澤漁業經過三年摸索,在小瓜蟲病流行之前定期內服預防,目前已經解決了小瓜蟲病,也促進了公司龍羊峽牌三文魚產量的大幅提升。當時,這個「發現」讓彭老師感到眼前一亮!因為,市場上的化學殺蟲劑都無法很好地解決小瓜蟲病問題。&nbsp

圖5&nbsp彭開松到懷寧指導中草防治小瓜蟲病

2017年8月,安徽省水產產業技術體系接到省政府和省農委指示,要求健康養殖室主任彭開松博士牽頭來解決安徽省山泉流水養魚中遇到的「癌症」-小瓜蟲病。目前該病危害安徽皖南和皖西山區的5市21縣。自2012年開始,小瓜蟲就在安徽黃山休寧地區出現,隨著養殖密度增加,小瓜蟲病危害日益嚴重。在與中水華峰的胡云鵬經理溝通中,得知目前該中草藥製劑近年在湖北、北京、安徽、青海、浙江、江蘇、廣東等地的臨床應用顯示,對常規淡水魚(草魚、鰱、鮰魚、虹鱒、河豚等)和海水魚(金鯧、石斑魚等)的小瓜蟲、車輪蟲、斜管蟲、指環蟲、三代蟲、本尼登蟲等有良好療效。為此,從中水華峰拿了兩種中藥製劑打算做試驗。&nbsp非常湊巧的是,安徽長江漁歌漁業股份有限公司工廠化車間養殖的河豚患小瓜蟲病已經二十多天,採用各種方法都無法解決。當即決定,在河豚上進行一次試驗,按說明書推薦的劑量外潑和內服。用藥前,現場觀察河豚鰓上蟲體已經形成密密麻麻的白色胞囊,黏液分離過量,色澤暗紅。使用三天之後,效果非常明顯,胞囊完全脫落,鰓顏色鮮亮、黏液正常、呼吸頻率和血液顏色也恢復正常。

通過親身體會,彭教授感受到該中草藥製劑的成本和用量均比較合適,性價比較高;如果預防給藥成本會更低。從目前臨床應用反饋的試驗結果看,療效比較可靠。下一步,彭老師一方面準備針對不同養殖品種進行比較試驗;第二就是從預防角度出發,結合發病規律和養殖習慣,在給藥方式、使用劑量、療效評價上獲得更多可靠數據,為漁用中草藥控蟲製劑的開發和應用開闢新路子。

2.如何將中醫藥精髓用於魚類保健值得發掘
&nbsp&nbsp&nbsp
中醫藥最精髓的思想是什麼?是「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和基於「陰陽五行」的「辨證論治」。在漁用中草藥保健品的開發上,要有平衡的大局觀。

「藥物的療效最終要由生產實踐來檢驗。以「殺滅病原體」為指導思想篩選殺蟲中草藥,並不全面。事實上,許多外用殺蟲效果並不理想的藥物,內服卻也有很好的防控效果。把寄生蟲「趕盡殺絕」,而忽視魚類的抗寄生蟲免疫力,即使「本末倒置」,更是對「中醫藥精髓」的背離。

在魚類蟲害防控的宏觀層面,需要構建或維持「魚-蟲-環境」的平衡。&nbsp從防控試驗和製劑組方原理來看,不僅要能殺蟲,更重要的是要能提高魚類的抗寄生蟲免疫力,或者改善魚類的生理機能。常規抗寄生蟲藥物,主要是幹擾蟲體的基礎代謝,如糖類代謝、呼吸鏈,這些藥物的作用靶點選擇性低,對魚類細胞(特別是鰓上皮細胞)也有很嚴重的損傷。&nbsp「殺敵八百自損五百」的藥物,已經越來越不能適應臨床需求了。所以,處方不光要針對蟲體還要針對宿主,而提高宿主的抗感染免疫力是關鍵。體外試驗,更多是會看蟲體死了多少、活了多少,這對評價藥效是不全面的。而在生產試驗中,除觀察蟲體活力外,更要觀察魚的表現,如症狀消失、攝食恢復、行為正常,這樣才能綜合評價藥效。

中草藥重視陰陽的協調和平衡,特別強調「扶正」,也就提高魚類的抗感染免疫力;其次是「驅邪」,既抑制或殺滅蟲體。在本製劑的多次臨床治療觀察中,魚類攝入中草藥後蟲體活力下降,但不會像常規外用殺蟲藥能快速殺死寄生蟲。化學殺蟲劑能殺蟲,但對鰓的傷害也比較大,如會引起鰓的炎症反應。中草藥製劑對鰓的影響要小得多,甚至還可能改善鰓的機能。

三.魚病防控三大思路亟需轉變

1.從「趕盡殺絕」到「固本驅邪」

對待蟲體等病原的態度,應該給它們一點生路,而不是一殺到底。「趕盡殺絕」不是科學態度。無論細菌還是原生動物,它們的世代時間都非常短,這意味著在藥物選擇壓力下,能適應藥物環境的基因突變會被保留下來,因此它們的後代能不斷地產生各種耐藥基因來抵禦藥物殺滅。&nbsp在人類藥物開發與病原適應性突變的競賽中,人類註定要失敗!人類開發新藥的速度要遠遠落後於病原適應性突變體保留下來的速度,各種耐藥性病原體會越來越多,甚至出現無藥可治的「超級細菌」。

既然「趕盡殺絕」的路走到了盡頭,就要重新找指導思想。到哪裡找?到我們民族的智慧中去找!祖國傳統中醫藥學就是民族智慧結晶。中醫強調「固本驅邪」,這個「本」就是宿主,這個「邪」就是病原或病因。中醫講求平衡協調共存共處,以增強宿主抗病力(固本)為核心;對病原的態度是「驅」(不讓邪入宿主,但讓病原存在且控制在與宿主平衡的可控水平,而不是「殺盡」。所以最終還是維持病原-宿主-環境之間的平衡。
因此,在防控水產蟲害上,應該把目光從蟲上,轉變到蟲和魚上。幹擾蟲體的基礎代謝和生長繁殖是傳統抗蟲策略,但不是唯一思路。事實上,魚的抗蟲免疫力更重要,這才是「本」。魚的抗蟲免疫力提高了,會將體表寄生蟲控制在一定數量,攜帶蟲體而無臨床症狀。簡單點講,蟲害防控策略,既要驅(控)蟲,更要提高魚的抗蟲免疫力!

2.從「虛假治療」到「固本預防」

在化學性內服抗寄生蟲藥治療可形成胞囊的寄生蟲病中,我們發現療效並不理想。如前所述,魚類疾病的治療是一個偽命題。小瓜蟲、刺激隱核蟲、孢子蟲等寄生蟲進入宿主體內後,會在外面形成胞囊,胞囊主要由結締組織構成,沒有血管、組織滲透差,藥物很難進入胞囊。魚類即使能將藥物吃下了,藥物也難以進入這些被胞囊包裹的寄生蟲體內,無法殺死蟲體。發病之後,「治療」性給藥只能預防病情輕可攝食的魚,而對病情嚴重或不能攝食的魚無能為力,只能讓其死去。所以,持續內服給藥,對那些可攝食的病情輕的魚,要麼阻斷新病原侵入機體,要麼提高機體抗感染免疫清除體內病原,這部分魚能存活下來。最終結果是,魚死亡一段時間後就不會再出現死魚。所以,這種「虛假治療」的本質實際上是「預防給藥」。
&nbsp&nbsp&nbsp&nbsp
通過內服中草藥治療外寄生蟲,是中草藥的優勢。實際上,這也是把病害防控的關鍵點,從關控制病原(寄生蟲),轉移到調節宿主機能上,把宿主的抗寄生蟲免疫力提高了,自然就能抵禦寄生蟲感染。預防性食入中草藥後會增強特異性和非特異性抗感染免疫能力,通過調動魚類免疫系統抵抗寄生蟲,把寄生蟲控制在可控範圍內。

所以「固本預防」才是魚病防控的關鍵。預防性給藥的重點不是「抑殺病原」,而是提高宿主「抗感染免疫力」。因此,預防給藥就要更多的針對宿主免疫力,同時兼顧病原。

3.從「外蟲外治」到「內外兼防」

在魚病控制中,如何把握「治」與「防」呢?對任何疾病的處理,事前預防的意義都遠遠大於事後治療。水產動物病害學中提到的治療方案從本質上來講是預防方案。我們會發現魚塘中部分抵抗力弱的魚先發病,部分抵抗力強的魚後發病;先發病的這部分魚都會因為炎症性厭食,不能攝食藥餌,投餵藥餌對它們也沒有作用;藥餌只能被一些即將發病但還沒有發病的魚吃下,對這批魚本質上屬於預防給藥。這時候,你可能會想到可採用潑灑給藥治療不能攝食的魚。潑灑給藥經鰓吸收的吸收率約為5%;口服藥物的吸收率一般可達到80%左右,兩者相差近二十倍。所以內服給藥不僅能降低成本,而且能減輕藥物對水生態環境的影響,更重要的是能充分發揮藥效。在未來開發中草藥的道路上,我們要更加關注通過內服來治療外寄生蟲病。

既然,宿主抗蟲免疫力在蟲害防控中佔主導地位;就能夠理解通過預防性內服給藥提高魚的抗蟲免疫力來達到抗蟲目的。當然,組方時加上驅(殺)蟲中藥,療效會更多一重保障。這樣,「外蟲內防」就更可行了!如果遇到已經發病的魚群,部分魚已經無法攝食,通過外潑浸泡,改善魚的攝食後,投餵藥餌,最終能達到「內外兼防」的效果。

綜上,在未來中草藥蟲害防控上,把握「強魚驅蟲、口服預防、蟲魚平衡」,必然會走出一條新路子!






 資訊分類

相關焦點

  • 天氣漸冷,小瓜蟲病又要開始提防了
    小瓜蟲生活史小瓜蟲一般可分為營養體和胞囊兩個時期。在營養體時期,幼蟲鑽進宿主皮膚或鰓瓣等處後,汲取宿主營養生長,形成白色膿胞,即肉眼見到的小白點,故稱白點病。小瓜蟲的生殖方法主要分兩種:一種是在宿主組織內進行分裂生殖。另-主要生殖方式為蟲離開魚體,在水中當環境不適,特別是低溫時分裂繁殖。
  • 人工智慧助力心血管慢病防控
    近日舉行的上海國際健康世博會上,由上海市健康產業發展促進協會主辦的「第三屆慢病管理和智能康復高峰論壇」和「衰老、心臟健康與 AI 智能」互動體驗現場傳出消息: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對心血管慢病防控帶來更高更多要求。專家認為,面對心血管慢病持續增長的態勢,利用人工智慧實現心血管慢病管理和預防,將有效彌補現有醫療資源的不均衡。
  • 觀賞魚得了小瓜蟲怎麼辦
    小瓜蟲病是觀賞魚常見病、多發病,尤其對金魚危害更嚴重,若治療不及時,死亡率高達90%以上。因此,要做到及時發現,及時治療。下面小編就為你介紹一些小瓜蟲病的預防及治療措施。小瓜蟲屬金毛目、膜口亞目、凹口科、多子小瓜蟲。它的體型和大小在幼蟲期和成蟲期差別很大。
  • 香蕉枯萎病防控成效明顯
    這要歸功於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研發的以拮抗菌肥為主的香蕉枯萎病綜合防控技術。近日,海南舉辦香蕉枯萎病防控成效現場觀摩會,數十名政府工作人員、專家學者、企業代表、種植大戶參觀了臨高縣南寶鎮、華鑫農場、紅星農場等3處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生物所香蕉枯萎病綜合防控示範點,這些示範點分別種植了巴西蕉、農科1號、南天黃等品種,枯萎病防控均取得明顯效果。
  • 草莓根腐病有很多種,可導致爛根枯葉,如何才能有效防控?
    草莓根腐病是引起草莓根莖腐爛症狀的一類土傳病害的統稱,因病原種類繁多、致病機制複雜,且一旦發生後難以治癒,使之成為眾多莓友心中最為棘手的病害,本期我們來聊一聊。Part.1草莓常見的根腐病及對應病症病害名稱(別稱):炭疽根腐病病原菌:炭疽菌屬真菌,包括膠孢炭疽菌、尖孢炭疽菌、草莓炭疽菌等。發病特點:匍匐莖,葉片,葉柄、根莖均可受害,根莖受害時,側面先發生侵染,並由外向內發展。
  • 汛期如何做好血吸蟲病防控
    長江中下遊地區尤其是洞庭湖、鄱陽湖區域是本次洪水災情最嚴重地區,同時也是血吸蟲病傳播風險最高的地區。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室發布《關於加強2020年汛期血吸蟲病防控工作的通知》(國衛辦疾控函〔2020〕540號),要求疫區各地強化領導責任,切實落實各項預防控制措施,強化宣傳教育,加強個人防護,嚴控血吸蟲病感染,杜絕急感暴發疫情,確保「大汛之年無大疫」。
  • 牛傳染性結節疹病防控
    金宇生物作為國內動物疫病防控、疫苗生產的領先企業也非常關注結節疹病。包括發病以後採集病料分析,流行病學調查以及防控,還有疫苗應用普及等方面正在開展一系列工作。近幾十年來感染人類的新疾病中,大約70%來自動物。聯合國糧農組織警告說,隨著人口和食品供應鏈的增長,疾病的跨越傳播變得越來越容易。比如愛滋病、禽流感、SARS和新冠肺炎。因此,人與動物要和諧生存。
  • 江西緊急部署血吸蟲病各項防控工作
    中國江西網訊 (記者鍾端浪)記者7月20日獲悉,今年入汛以來,受持續強降雨影響,南昌、九江、上饒等部分血吸蟲病流行區遭受嚴重洪澇災害,血吸蟲病傳播風險陡增。日前,全省各級血防部門緊急部署,紮實開展汛期血吸蟲病各項防控工作。
  • 2019年油菜菌核病防控技術方案
    為做好2019年我國油菜產區菌核病防控工作,確保油菜生產安全,特制定本方案。一、防控目標防控處置率總體達到90%以上,專業化統防統治面積佔防控面積的40%以上;常發區防治效果達到80%以上,危害損失率控制在8%以下,重發區防治效果達到65%以上,危害損失率控制在10%以下。二、防控策略採取「預防為主、統防統治」的防控策略。
  • 國家衛健委:加強汛期血吸蟲病防控工作。如何預防血吸蟲病?
    近期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主汛期,特別是南方地區多次出現強降雨過程,部分地區遭受泥石流、洪澇等災害,全國急性血吸蟲病防控工作面臨嚴峻形勢。 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印發通知,要求各級衛生健康部門加強汛期血吸蟲病防控工作。
  • 上交醫學院與中科院共建「慢病防控」創新中心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童寬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王燁捷)10月28日,上海交大醫學院、中科院營養與健康所共同宣布成立慢病防控與健康促進協同創新中心(以下簡稱「創新中心」),未來該中心將充分整合雙方優勢資源,聚焦「慢病防控」,開展深度合作。近年來,我國慢性非傳染疾病發病人數快速上升。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平均每30秒就有一人罹患癌症,一人罹患糖尿病,至少有一人死於心腦血管疾病。
  • 天津市基層人才疫情防控能力提升培訓項目病原微生物實驗室檢測...
    為貫徹落實《財政部 國家衛生健康委 國家中醫藥局關於下達2020年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和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建設補助資金預算的通知》和市衛生健康委要求,提高我市疾控機構病原檢測技術專業人才的理論和實踐技能,我中心於2020年10月26日開展為期5周的病原生物實驗室檢測能力培訓,來自我市市
  • 中國生物電技術引領全球心血管病防控
    原標題:中國生物電技術引領全球心血管病防控中新網北京10月15日電 (記者 董子暢)作為醫療科技的大國,美國的醫療研發體系在全球首屈一指,如今,一項來自中國的創新醫療科技衝出了國門。目前,慢性疾病是人類最大的健康殺手,藥物則是治療慢病的主要手段。然而,藥物的有效率實在不容樂觀。一份刊登在英國權威科學雜誌《Nature》的研究報告指出,全美前10位銷量最多的藥物,它們每治療1名患者,卻對3-24名患者無效,有效率僅為5-25%。面對這一困局,全球醫療界都在積極探尋可行的突破途徑。在研究過程中,「生物電」科技成為了業界人士關注的焦點。
  • 中國工程院院士侯雲德:要像阻擊「流行病」一樣構建中國慢病防控體系
    由深圳市衛生健康委員會、中共南山區委組織部主辦,廣東生命科學健康研究院協辦的「慢病防控之中國策略」院士論壇1月11日在深圳人才公園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任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院士實驗室主任侯雲德,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王王隴德等大咖為觀眾們帶來了一場精彩的關於如何防控慢病的專題講座。王隴德院士圍繞「健康中國2030」從醫療宏觀政策、技術創新、管理策略等方面分享防控和逆轉慢性病相關行業知識,探討慢性病幹預技術的實際落地和規範化應用問題。
  • 疫情防控期間技術指導手冊-大宗淡水魚類養殖技術
    (2)魚類養殖期間避免因水質惡化引起的缺氧問題,適時減少成魚存塘量,降低池塘養殖密度。 (3)操作過程中應注意避免魚體受傷或引起應激反應。對於養殖密度較高的成魚,適當減少餌料的投喂,在飼料中添加適量增加免疫力的添加劑。
  • 貴池區疫情防控工作暨血吸蟲病傳染源控制工作推進會召開
    2020年11月5日,貴池區召開疫情防控工作暨血吸蟲病傳染源控制工作推進會,區長、平天湖風景區管委會主任馬勝利出席會議並講話。關於全區疫情防控工作,會議強調,今冬明春是疫情防控的關鍵期,各地各部門務必要增強底線思維,切實防止和克服麻痺思想、厭戰情緒、僥倖心理,按照全國疫情防控工作電視電話會議要求,切實保持戰時狀態和戰時機制,做到外防輸入要築牢、監測預警要抓細、防控網絡要紮緊、應急保障要做足、宣傳引導要加強,持續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各項措施,堅決鞏固來之不易的防疫成果
  • 【病害】冬季是小瓜蟲高發季節,今天教你如何防治
    小瓜蟲病流行情況全國各地均有發生,危害較大,不論魚的種類,從魚苗到成魚,均可發病,尤其在水質較差的水體或高密度養殖時更易發生;水溫15~25℃,冬春季節易發。當水溫降至10℃以下或上升至28℃以上,蟲體發育停止不會發生小瓜蟲病。
  • 過氧乙酸對小瓜蟲幼蟲和包囊的殺滅效果
    因此,過氧乙酸在較低的濃度範圍內對小瓜蟲的幼蟲和包囊具有一定的殺滅效果。  關鍵詞:過氧乙酸;小瓜蟲:殺滅效果  小瓜蟲病是由小瓜蟲(lchthyophthirius&nbspmultifiliis)寄生於魚的體表和鰓上引起的,最明顯的症狀是在魚體表形成白點,因此又稱「白點病」。
  • 夏季保育仔豬副豬嗜血桿菌病的防控
    在臨床上副豬嗜血桿菌病已經成為了豬藍耳病、圓環病毒 2 型感染、豬偽狂犬病、豬流感、豬呼吸道冠狀病毒病的繼發病,並通常與豬氣喘病、豬傳染性胸膜肺炎、豬傳染性萎縮性鼻炎以及豬鏈球菌病等混合感染。因此,在高溫高溼季節,養豬場應高度重視保育仔豬副豬嗜血桿菌的防控。一、臨床症狀副豬嗜血桿菌病急性病例一般首先發生於膘情良好的豬群。
  • 魚病知識--初識蛇頭魚--「烏鱧」 及它的常見病害防治
    (1)&nbsp流行特點:水溫在18~23&nbsp℃,尤其是陰雨天氣極易暴發此病。此病對烏鱧魚苗的危害大於成魚,魚苗死亡率可達90%以上。(2)&nbsp主要症狀:患病烏鱧發病初期的症狀為食慾減退甚至不進食,體色發黑,在水中狂遊或漂浮在水面,魚體多部位出現紅色斑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