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病知識--初識蛇頭魚--「烏鱧」 及它的常見病害防治

2020-11-22 中國水產養殖網

&nbsp&nbsp前一段時間,師弟師妹養的雜交鱧短時間內陸續出現大批量死亡現象,這嚴重打擊了我們這些青年科(養)研(魚)工作者的積極性。為了避免下一批魚苗出現類似的死亡現象,作為「小烏鱧」的監護人必須掌握一定的烏鱧養殖技術。所以今天在這裡和大家分享一下有關烏鱧的魚類知識。

&nbsp&nbsp
&nbsp&nbsp生魚主要有兩類,一種是烏鱧,另一種是斑鱧。要把1尾烏鱧養到3千克需要3年以上時間,斑鱧養殖則需時更長,而雜交種就能表現出明顯的雜交優勢。烏斑雜交鱧集烏鱧生長速度快、體型大、耐寒、耐低氧和斑鱧肉味鮮美等諸多優勢於一體,突顯了該魚獨具的競爭優勢。在珠三角地區,雜交鱧已逐步替代烏鱧、斑鱧的養殖地位,成為鱧科魚類中主要的養殖品種,並形成了較大的養殖規模,目前還在逐步推廣擴大。

如何區分烏鱧、斑鱧、雜交鱧呢?
烏鱧、斑鱧和雜交鱧斑紋的差異主要體現在3個部分:&nbsp頭部、體側和尾鰭基(如下圖所示)。
烏鱧頭頂前部斑紋呈「八八八」排列,斑鱧和雜交鱧呈「一八八」排列;
烏鱧體側黑斑跨過側線,斑紋交錯明顯,斑鱧和雜交鱧體側黑斑不跨過側線,呈上下&nbsp2&nbsp行排列;
烏鱧單塊黑斑的面積較大,斑鱧單塊黑斑比較細小,與烏鱧差別甚遠,雜交鱧體側單塊黑斑的面積則小於烏鱧但大於斑鱧;
斑鱧尾鰭基部有&nbsp1&nbsp條或&nbsp2&nbsp條&nbsp跨過整個尾鰭基部的弧形斑紋,烏鱧無此弧形斑紋,&nbsp雜交鱧則或有或無。

&nbsp&nbsp&nbsp&nbspA-I.&nbsp烏鱧頭頂部斑紋;&nbsp&nbspA-Ⅱ.&nbsp烏鱧側面斑紋;
&nbsp&nbsp&nbspB-I.斑鱧頭頂部斑紋;&nbsp&nbsp&nbspB-Ⅱ.&nbsp斑鱧側面斑紋;
&nbsp&nbsp&nbsp&nbspC-I.&nbsp雜交鱧頭頂部斑紋;&nbspC-Ⅱ.&nbsp雜交鱧側面斑紋

&nbsp&nbsp在下文中,為了方便讀者理解,把烏鱧、斑鱧、雜交鱧都統稱為烏鱧。

如何馴化野生烏鱧?
烏鱧是肉食性魚類,在投餵膨化顆粒飼料前,必須對烏鱧苗種進行馴食,使其由攝食天然餌料或冰鮮魚轉向攝食人工配合飼料,以便於大規模養殖。一般情況下,個體越小、馴化越容易,個體越大、所需時間越長。烏鱧苗種最佳馴化時間為體長3~5釐米。
&nbsp
投餵前以擊拍聲為「信號」形成「感官」反應,把烏鱧集合到食場周圍,一般7d左右可馴化成功。烏鱧由攝食冰鮮魚漿到攝食顆粒飼料,一般要經歷從拒食到被迫攝食、最終習慣攝食的轉變過程。
&nbsp&nbsp第一步,要用冰鮮魚漿誘魚集中攝食,並達到正常攝食量;
&nbsp&nbsp第二步,在魚漿中添加顆粒飼料比例應由少到多,逐漸過渡,不可急於求成;
&nbsp&nbsp第三步,完全投餵顆粒飼料,投餵前,加適量水軟化飼料。有時需要重複進行,馴化才能成功。

烏鱧有極強的生命力和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是一種具有耐低氧性和能夠高密度集約化養殖的魚類,因此烏鱧大批量死亡的原因很可能是烏鱧「生病」了。

真菌性疾病
&nbsp&nbsp截至目前,關於烏鱧真菌性疾病的報導只有水黴病和流行性潰瘍症候群兩種,國內外均未對烏鱧的真菌性疾病展開深入系統性的研究。
&nbsp&nbsp水黴病
水黴病又稱膚黴病或白毛病,由水黴菌或綿黴菌感染魚體體表引起,病原是條件致病菌。
(&nbsp1)&nbsp流行特點:當養殖水體惡化,魚體受機械損傷,或水溫在15~20&nbsp℃的早春晚冬,尤其是陰雨天氣時極易引發該病。烏鱧在各個生長階段均可感染此病,發病率高達80%~90%,死亡率達100%。
(&nbsp2)&nbsp主要症狀:發病初期症狀一般不明顯,患病烏鱧攝食能力下降甚至不進食。隨著病原菌不斷滲入機體,組織逐漸壞死,體表黏液增加,病魚開始獨遊或停滯不動,體表病灶處開始長出白色絮狀的菌絲,仿佛外面長了一圈白毛,故又稱「白毛病」。
(&nbsp3)&nbsp防治措施:對養殖水體進行徹底消毒,在運輸、捕撈烏鱧時應避免魚體受傷。
採用入塘前使用4&nbspmg/L&nbsp的高錳酸鉀或2%~5%的食鹽水浸泡魚體,對其進行消毒。
用30mg/L的福馬林溶液可有效防治烏鱧水黴病。
用全池潑灑0.3~0.5&nbspg/m3&nbsp亞甲基藍
用30~50&nbspg/m3&nbsp高錳酸鉀溶液的方法進行治療,此外每米水深潑灑120~150&nbspg硫代鉀酸銨有一定療效。

&nbsp流行性潰瘍症候群
流行性潰瘍症候群又稱黴菌性肉芽腫,主要為真菌媒介絲囊黴所引發。絲囊黴除了會損壞烏鱧機體組織之外,還會分泌毒素,導致其機體免疫力降低。生產中經常被誤診為細菌或病毒性感染。
(1)&nbsp流行特點:水溫在18~23&nbsp℃,尤其是陰雨天氣極易暴發此病。此病對烏鱧魚苗的危害大於成魚,魚苗死亡率可達90%以上。
(2)&nbsp主要症狀:患病烏鱧發病初期的症狀為食慾減退甚至不進食,體色發黑,在水中狂遊或漂浮在水面,魚體多部位出現紅色斑塊。隨著病情持續加重,烏鱧的頭尾、鰭及體表各處開始嚴重潰爛,可見較大、明顯的紅色潰瘍點,腹部乾癟潰爛,嚴重者內臟器官外露。剖檢可見腸道內無食物,有透明液體滲出,肝臟、脾臟發黃。
(3)&nbsp防治措施:預防手段主要包括:當溫度較低時儘量避免換水,通過微生態製劑對水質進行調節,按時清塘消毒,持續增加水中的溶解氧等。
在治療方法上,建議,通過&nbsp0.3&nbsp~&nbsp0.5&nbspg/m3亞甲基藍和0.3&nbsp~0.5&nbspmL/m3&nbsp聚維酮碘交替使用,對養殖水體進行徹底消毒殺菌,連續2次為1個療程,間隔7&nbspd後再潑灑消毒1個療程。
選擇氟苯尼考、恩諾沙星、克黴唑、維生素&nbspC&nbsp與維&nbsp生素&nbspK3&nbsp等做成藥餌投喂,可有效治療該病。

寄生蟲性疾病
由於季節、地區存在差異,烏鱧會感染各種不同的寄生蟲性疾病,包括車輪蟲病、小瓜蟲病、嗜子宮線蟲病、孢子蟲病、碘泡蟲病及水蛭病等。

車輪蟲病
烏鱧車輪蟲病的病原為寄生在其鰓絲和體表上的車輪蟲。車輪蟲生命力極強,&nbsp繁殖速度快,主要危害烏鱧魚苗。
(1)流行特點:每年4~8月為發病高峰期,水溫在20~28℃時容易引發此病。當養殖面積小、水位過淺、餌料不足、連續陰雨時也容易引發此病。
(2)主要症狀:患病烏鱧的典型症狀為體表黏液增多、形體消瘦,部分病魚在水中打轉、離群獨遊,嚴重時病魚表面覆蓋有一層白膜。打開鰓蓋後可見鰓絲髮白,刮取鰓絲及體表黏液進行鏡檢可見車輪蟲。
(3)防治措施:預防該病的關鍵是定時增加水體中的溶解氧
使用生石灰進行清塘消毒,以殺死底泥中的車輪蟲;
潑灑&nbsp0.5~1.0&nbspmg/L二氧化氯以防止繼發性感染;
用0.6~0.7g/m3硫酸銅溶液全池潑灑,或每米水深、每畝(15畝&nbsp=1&nbsphm2,下同)&nbsp水面用苦楝樹葉30kg全池潑灑來治療該病。

小瓜蟲病
小瓜蟲病又稱白點病,病原為寄生在魚體上的小瓜蟲。
(1)&nbsp流行特點:該病在春秋季節、水溫15~25℃時易暴發流行,主要感染烏鱧幼苗。
(2)&nbsp主要症狀:患病烏鱧的鰓絲、鰭條及體表上布滿白色小點狀囊泡,此為小瓜蟲蟲體和胞&nbsp囊,故此病也叫做「白點病」。該病的主要症狀為遊動遲緩,漂浮於水面,隨著病情加重,患病烏鱧的體表似附著一層白膜,部分鱗片脫落,皮膚潰爛,常與固體物質發生摩擦,最終因呼吸困難而死亡。
(3)&nbsp防治措施:用生石灰清塘清淤,以殺死池塘底部淤泥中的蟲卵及胞囊。
採用全池潑灑0.3&nbspmg/L&nbsp亞甲基藍的方法預防該病。
將研磨後的五倍子浸泡後,以3~5mg/mL浸出液全池潑灑也有良好的預防作用。
病情較輕時,使用0.7&nbspg/m3硫酸銅即可治癒小瓜蟲病,病情嚴重時以0.25&nbspkg/畝椒子粉與0.5&nbspkg/畝生薑粉混合使用可見顯著療效。

嗜子宮線蟲病
嗜子宮線蟲病俗稱紅線蟲病,病原為藤本嗜子宮線蟲。此蟲蟲體細長,兩端稍細,體色呈血紅色,俗稱紅線蟲。
(1)&nbsp流行特點:該病流行於春季。
(2)&nbsp主要症狀:嗜子宮線蟲主要寄生在烏鱧的背鰭、臀鰭及尾鰭基部,肉眼可見紅線蟲彎曲著鑽在鰭條間。紅線蟲少量寄生不會導致烏鱧死亡,但會直接影響其商品價值,當大量寄生時易導致烏鱧繼發細菌病而死亡。
(3)&nbsp防治措施:
可使用生石灰等進行清塘消毒,以殺死底泥中的嗜子宮線蟲。
全池潑灑0.2~0.4&nbspmg/L晶體敵百蟲,同時使用2%~5%食鹽水浸泡魚體後,將高錳酸鉀或碘酊塗抹在病灶部位,治療效果較好。

孢子蟲病
孢子蟲病的病原為孢子蟲。
(1)流行特點:該病主要感染烏鱧幼苗,在春秋季及冬季易引發流行。
(2)主要症狀:孢子蟲可寄生在魚體各個部位,所表現的症狀及危害程度也不盡相同。孢子&nbsp蟲一旦寄生在烏鱧的體表、鰓、內臟器官等,將會形成大小不等的灰白色塊狀或瘤狀胞囊,胞囊面積越大,對各組織器官的破壞就越大。主要表現為烏鱧自身不能保持平衡,在水中偏向一側遊動,不能正常攝食。若孢子蟲寄生在鰓上,將直接破壞鰓組織並影響其呼吸。
(3)防治措施:徹底清塘清淤,可用生石灰、&nbsp高錳酸鉀等殺滅底泥中的孢子蟲,同時將病死的烏鱧灑石灰後深埋,以防疾病擴散。
採用全池潑灑0.5&nbspg/m3&nbsp晶體敵百蟲(&nbsp90%)的方法預防該病,
治療方面則建議將晶體敵百蟲&nbsp(90%)拌飼(100&nbspkg飼料拌60g晶體敵百蟲)投喂,以殺死消化道內寄生的孢子蟲;
將烏鱧魚種用0.5g/m3磷酸氯喹藥浴或全池潑灑20~50mL/m3福馬林也可有效治療該病。

碘泡蟲病
碘泡蟲病的病原為碘泡蟲,烏鱧各個生長階段均可感染而發病。
(1)流行特點:在每年的5~8月最為流行,發病率高達90%。
(2)主要症狀:魚體發黑,在水面打轉,腹部膨大,剖檢後可見有淡黃色液體流出。患病烏鱧&nbsp幼苗的腎臟內可見一些白色或淺黃色呈圓形的碘泡蟲胞囊。患病烏鱧成魚的整個腎臟處均長滿胞囊,腎臟壞死。
(3)防治措施:以預防為主,投&nbsp餵新鮮優質飼料,以提高烏鱧自身的免疫力。應注意將病魚、死魚等用生石灰或漂白粉處理後深埋於距池塘較遠處。
可用生石灰化水後清塘消毒,將底泥中的碘泡蟲胞囊殺滅。
使用0.3~0.5&nbspmg/L晶體敵百蟲或0.5&nbspmg/L硫酸銅全池潑灑,同時用0.8~1.0g/kg&nbsp硫酸鋅或2.0~&nbsp2.5&nbspmg/kg鹽酸氯苯胍拌飼投喂,可見顯著療效。
&nbsp
病毒性疾病
彈狀病毒病
彈狀病毒病是由彈狀病毒引起的廣宿主疾病,彈狀病毒因形狀似子彈而得名。
(1)流行特點:當養殖水體中溶解氧低,氨氮及亞硝酸鹽含量高或放養密度過大時易引發此病。水溫在27~30℃時為發病高峰。
(2)主要症狀:患病烏鱧躁動不安,在水中狂遊打轉,剖檢時可見其肝、脾臟腫大,且有紅點附著其上,鰾充血腫脹。
(3)&nbsp防治措施:避免放養密度過大,科學投餵新鮮優質飼料,保證養殖水質良好。
可用生石灰等對養殖池塘進行徹底消毒。
將10~12&nbspmg/kg&nbsp氟苯尼考、0.025&nbspg/kg&nbsp三黃粉和&nbsp0.6&nbsp~1.0&nbspg/kg維生素C&nbsp混合使用,可有效預防該病。
平時可用適量中草藥拌飼投喂,以提高烏鱧的免疫力。&nbsp

參考文獻
(1)&nbsp劉蘇;&nbsp朱新平;&nbsp陳昆慈;&nbsp趙建;&nbsp潘德博;&nbsp李凱彬.&nbsp斑鱧、烏鱧及其雜交種形態差異分析.&nbsp華中農業大學學報&nbsp2011,&nbsp30&nbsp(04),&nbsp488–493.
(2)&nbsp鍾小慶;&nbsp劉奕明;&nbsp顏遠義;&nbsp陳耀根.&nbsp水產良種烏斑雜交鱧養殖技術.&nbsp農村新技術&nbsp2018,No.&nbsp10,&nbsp28–29.
(3)&nbsp張新鋮;&nbsp陳昆慈;&nbsp朱新平.&nbsp烏鱧、斑鱧及雜交種養殖研究現狀.&nbsp廣東農業科學&nbsp2011,38&nbsp(22),&nbsp132–134.
(4)&nbsp楊成勝;&nbsp李廣信;&nbsp劉士旗.&nbsp烏鱧苗種階段的病害防治.&nbsp漁業致富指南2008,&nbspNo.&nbsp17,&nbsp52–53.
(5)&nbsp孔禕頔;&nbsp單曉楓;&nbsp牛小天;&nbsp吳莉芳;&nbsp王桂芹.&nbsp烏鱧真菌性、寄生蟲性及病毒性疾病研究進展.&nbsp水產科技情報&nbsp2019,&nbsp46&nbsp(02),&nbsp106–109.
(6)&nbsp黃國穩.&nbsp野生烏鱧苗馴化養殖技術.&nbsp河南水產&nbsp2017,No.&nbsp05,&nbsp18–19.

(本文已被瀏覽 11880 次)

相關焦點

  • 山東地區烏鱧養殖現狀及病害調查分析報告
    然而,隨著烏鱧病害的高發頻發、餌料魚成本的增加、養殖技術的提升所導致的產值過剩等因素對烏鱧養殖業帶來的衝擊和影響,尤其是2013年烏鱧塘頭價跌破成本價(如山東地區2013年7月至9月,烏鱧塘頭價在5.5元—6元/斤,而成本價在7.5元/斤左右)的巨大打擊,讓整個烏鱧養殖業處於進退兩難的尷尬局面。
  • 中國常見的淡水魚-烏鱧
    烏鱧(lǐ),又名北方蛇頭魚、黑魚、生魚、烏魚,在中國是一種常見的淡水魚。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舟山群島。
  • 在美國泛濫成災的蛇頭魚,已悄然進入我國,這回它的命運將如何?
    「蛇頭魚」在美國泛濫成災的消息,許多人應該都看過——甚至可能還有人因此「幸災樂禍」...... 然而不幸的是,這種「蛇頭魚」已悄然進入我國,而根據近兩年的釣魚者見聞和捕撈記錄,至少有5個省份已發生它們的蹤影,並呈逐漸擴散的趨勢......
  • 長著蛇頭魚身,晝伏夜出,專吃其它魚類,養殖戶最恨它
    舉個例子,就好比福壽螺原本我們國家是沒有的,它來自遙遠的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是南美最常見的螺類,但是它自從被引進國內後,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快速佔領了我國的各大河流水域,成為我國物種泛濫的典型代表。除了福壽螺外,過去在我們國家還有一種泛濫的魚類,它長著蛇頭魚身,表皮上帶著黑色的斑紋,看起來像蛇又像魚,不認識的人見了都不敢抓,這種奇怪的魚在小編老家這邊叫做斑魚。斑魚又叫黑魚,烏魚,蛇頭魚,生魚等等。
  • 雲南男子頻繁釣到奇怪「蛇頭魚」,兇猛異常,你知道是什麼魚嗎?
    南氣候溫和,水域豐富,野生魚的種類之多,在全國都排在前列。可是,近日許多雲南網友反映,在釣魚時釣到一種奇怪的「蛇頭魚」,非常稀奇,以前似乎從未見過。河邊釣魚時,經常碰到它們追著小魚在水面飛竄..「開始以為是黑魚,釣起來發現魚頭好像蛇,身上顏色也不是黑色的...」一位保山的釣魚愛好者發帖稱,他在當地一條大河裡釣魚時,最近頻繁釣到這種怪魚,小的手指大小,大的有四五斤。
  • 「蛇頭魚」在美國橫行無忌,能長到200斤,入侵中國後只能靠養殖
    除了鯉魚之外,還有一種魚同樣讓美國深惡痛疾,那就是蛇頭魚,它算得上是美國河流中的一大霸主。01蛇頭魚在美國橫行無忌,能長200斤蛇頭魚的學名為烏鱧,它的身上有許多大小不一的黑色斑點,嘴巴扁平,外表看起來像蛇一樣,所以也叫它蛇頭魚
  • 「蛇頭魚」在美國繁衍後,沒有天敵能長到200斤,在中國需要養殖
    但是我們今天要重點介紹的並不是亞洲鯉魚,而是一種叫做蛇頭魚的魚類。其實蛇頭魚的學名叫做烏鱧,對這種魚類有了解的朋友們應該知道,它的外表看起來和蛇非常的相像。因為他的身上遍布著非常多,大大小小、顏色深淺不一的黑色斑點,又因為嘴巴的形狀非常的扁平,所以看起來就像是蛇一樣。那為什麼說蛇頭魚成為了美國河流的霸主呢?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它是一種兇猛的獵食性魚類,它在美國河流裡專門捕食各種各樣的體型較小的小魚,一時間破壞了美國河流穩定的生態鏈。
  • 蛇頭魚入侵,廣東多地現「蛇頭魚」,竟是好事?
    近來,有網友爆料發現,蛇頭魚入侵,在廣東多地都發現了「蛇頭魚」,而當地人卻認為這是好事,因為這可能是因水質變好才出現的!這種魚呈現長圓筒形,頭較大,和「蛇頭」較為相似,因而首批發現者將之稱為「蛇頭魚」。這種「蛇頭魚」和廣東當地俗稱的「財魚」有相似之處,但上了年歲,且經驗豐富的垂釣者卻對「蛇頭魚」很感興趣。
  • 水體病害中水生植物發揮大作用
    其實水體中的許多病害不一定非要用藥解決,可以採取一些生物的方法予以防治。在養殖過程中,可以巧妙地利用各種魚類的生活習性之間的互補性,適當套養一部分魚類,達到調節水質、防治病害、以魚養水、以魚養魚的目的。  一、套養鯉魚、鯽魚。鯉魚、鯽魚是水底名副其實的「清潔工」,它們生活在水體底層,攝食水底的殘餌和腐殖質。
  • 北方蛇頭魚佔領美國江河,亞洲鯉魚淪為美食,該哭還是該笑?
    亞洲鯉魚在美國江河的泛濫,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但是最近,一種兇殘的蛇頭魚開始在美國江河大量出現,成為一種新的入侵物種,它們幾乎吃水中任何是自己體型三分之一的魚類,猖狂的亞洲鯉魚也不得不淪為蛇頭魚的美食。
  • 美國現中國常見食用魚如臨大敵號召捕殺,需要中國吃貨幫忙嗎?
    據美國媒體報導,10月初的時候在美國格溫內特縣的一個池塘中發現一條奇怪的魚。隨後喬治亞州自然資源部野生動物資源處(WRD)證實,這種魚原產於中國長江的北部流域,首次在喬治亞州出現。目前,該部門正在調查魚類的來源,並發布公告,希望民眾眾看到這種魚能「及時殺死並記錄報告給他們。」
  • 蛇頭魚嚇煞美國人 髮禁令任何人不得擁有活蛇頭魚
    蛇頭魚嚇煞美國人 髮禁令任何人不得擁有活蛇頭魚    科學家選出毒殺方案    一種在我國司空見慣的淡水魚被美國內務部部長諾頓稱為「像來自恐怖電影裡的東西」。馬裡蘭州還專門成立了一個由科學家組成的小組,研究如何消滅在該州一個池塘內發現的至少100多條這種魚。
  • 喬州現蛇頭魚!華人見到這種魚要【格殺勿論】!
    喬州首次出現能生存於陸地的蛇頭魚。目前,在美國的其它14個州也已經發現了它的同類。蛇頭魚身體細長,色斑棕色,背鰭沿整個背部伸展,可以長達3英尺。蛇頭魚可以呼吸空氣並能在潮溼的陸地上生存長達4天。蛇頭魚原產於亞洲,該物種起源於中國長江流域。
  • 大口黑鱸主要病害表現症狀及防治技術
    大口黑鱸主要病害表現症狀及防治技術郭志文一、虹彩病毒病病魚主要表現症狀為離群獨遊,鰓絲變白或伴有出血點,肝臟腫大變白或呈現土黃色,脾臟腫大。部分病魚體色變黑,下頜至腹部充血發紅,眼眶四周充血,嚴重時個別眼球突出,生產一線臨床診斷過程中此病以肝、脾臟腫大為主要特徵。
  • 病害研究專家潘良坤教你鯽魚病害防治方法
    病害研究專家潘良坤教你鯽魚病害防治方法出處:科學養魚 作者:趙永鋒 水產養殖網 2016-06-30 17:18:00 今年鯽魚價格高漲,這對於鯽魚養殖戶來說,應該會是豐收的一年,養殖戶目前最擔心的問題就是怕在養殖過程中發生病害,導致養殖功虧一簣。為此,我們邀請了淡水漁業研究中心飼料營養與病害研究室潘良坤老師為我們講述鯽魚病害防治措施。
  • 神仙魚的病害如何防治
    神仙魚是一種熱帶魚,在養殖時,會發生一些病害,絕不容忽視,輕則造成魚體損傷,重則死亡,所以不得不防。一般預防神仙魚適宜生活成長溫度大致為24-28攝氏度,加熱棒平時一定要控制在這一溫度,適當開啟過濾供氧系統,保持水質的純淨。這樣能大大減少患病的機率。
  • 水鬼蕉的常見病害有哪些?如何防治?
    今天介紹一下水鬼蕉養殖過程中會出現的常見病害現象,由此來判斷是什麼病害,治療方法。水鬼蕉的生長習性水鬼蕉喜歡光照,適宜生長在溫暖溼潤的環境下,不耐寒,越冬溫度不能低於15℃。防治方法發現病害時可以剪除發病葉燒毀 。春季開花前可以噴藥 2-3 次 , 預防疾病。藥劑可選用40%多硫懸浮劑600 倍液, 或50%施保功可溼粉800-1000倍液 , 或25%炭特靈500倍液交替噴施。
  • 小瓜蟲病防控新局面:傳統中醫藥學理論之根發出的魚病防控新苗
    在病害防控領域,已經走到了需要反思指導思想的境地。我們應該有信心堅信:中國特色的水產養殖,必然由中國人自己找到有中國特色的病害防控之路。你我都可能成為其中一員。安徽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的彭開松教授從事水產藥物藥理學和病理學研究多年,在中醫藥防治魚病方面有著獨到見解,並成功運用「中藥內服預防」方法打破以往「外用潑灑」治療小瓜蟲病的模式。
  • 魚病知識--水黴概述、水黴的特性與症狀
    這同時也解釋了為什麼有些治療真菌的藥物在治療水黴病有時能發揮明顯效果,有時卻什麼作用都沒有,具體還是得看致病菌是哪一種水黴(科學研究已經發現水黴病的病原有10餘種,最常見的是水黴屬和綿黴屬)。要特別注意氣泡病、寄生蟲病、細菌病、病毒病、水質問題會引起的魚體表受傷,以及拉網、分篩、搶食過猛等其它各種原因造成的機械損傷,如果處理不妥當,都可能引起水黴菌繼發感染,發生水黴病。
  • 秋季加州鱸魚幾種常見病害的防控攻略
    秋季加州鱸魚幾種常見病害的防控攻略2016-10-04 07:44: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廣州容川        &nbsp&nbsp&nbsp&nbsp然而,到了9月中下旬,秋風乍起,天氣稍涼,晝夜溫差加大,冰鮮投餵量猛增,水質變差,加州鱸寄生蟲病、爛鰓病、潰瘍病、諾卡氏病、腸炎等病害呈多發的態勢(以冰鮮投餵為主的魚塘發病較多,以飼料投餵為主的魚塘發病較少),給部分養殖戶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