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黴病是魚類養殖中常常碰到的疾病,又稱為膚黴病、白毛病。在冬春季節發病率高,發病後治療困難,其病原水黴(Saprolegnia)隸屬於茸鞭生物界(Stramenopila)、卵菌綱(Oomycetes)、水黴目(Saprolegniales)、水黴科(Sprolegnia⁃ceae),主要包括水黴屬(Saprolegnia)、綿黴屬(Achlya)、絲囊菌屬(Aphanomyces)等。 水黴疑點:水黴的種類不是很詳細,主要由於真菌的分類鑑定比較難。真菌病原菌傳統的分類鑑定主要依據其感染部位和體外培養的形態、生理生化、有性階段的形態特徵等。不過這些方法並不完美,比如程序繁瑣、主觀性強、分類粗糙、重複性差等等。人們對水黴的歸屬至今還存在爭議,有些學者運用基因組工具來進行分析,將其歸入SAR超類群(SAR是該類群中三大類群首字母的大寫,不等鞭毛類(Stramenopiles)、囊泡蟲類(Alveolates)和有孔蟲(Rhizaria))。也有學者通過對卵菌綱生物的形態學、細胞學、生理學和分子生物學等方面深入研究,發現卵菌生活史等方面性狀與其它真菌都截然不同,應該獨立出來一個門。這同時也解釋了為什麼有些治療真菌的藥物在治療水黴病有時能發揮明顯效果,有時卻什麼作用都沒有,具體還是得看致病菌是哪一種水黴(科學研究已經發現水黴病的病原有10餘種,最常見的是水黴屬和綿黴屬)。 ![]() 水黴形態及生活史 水黴的孢子囊 水黴的菌絲為管形,內菌絲髮達,纖細而分枝繁多;外菌絲中等粗壯,無分隔。菌絲壁主要由葡聚糖組成,也含有纖維素和少量幾丁質。  在適當環境條件下,水黴菌絲髮育為動孢子囊,動孢子囊內形成遊動孢子,遊動孢子逸出方式因不同屬而異,在水黴屬中,動孢子囊頂端形成小孔,具有兩根頂生鞭毛的梨形孢子(第一型遊動孢子)逸出,經過短期遊動後,進入靜止期,而後在靜體上形成一個具有兩根側生鞭毛的腎形孢子(第二型遊動孢子),再經過短時間遊動後就休止,休止孢子萌發成芽管,芽管發育成新的菌絲。 然而當外菌絲處於不良環境條件時,會形成一竄念珠狀的芽孢,這些芽孢一遇到適宜環境,就可萌發成菌絲或形成動孢子囊。新孢子囊的再生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從空孢子囊中繼續長出一個新孢子囊,另一種是從空孢子囊基部側生出一個新孢子囊。 ![]() 水黴鉤狀的菌絲 水黴的無性繁殖主要藉助梨形和腎形兩種形態截然不同的雙鞭毛遊動孢子。遊動孢子在生活史中的作用是進行短距離遊動,以找到潛在基質和寄主,最後形成芽管以產生新的菌絲。 水黴的有性繁殖則是通過異性配子囊配合方式發生,當條件有利於有性生殖時,營養菌絲上便形成較大的球狀藏卵器和較小的菌絲狀雄器。藏卵器球形或梨形,多數頂生,少數側生。藏卵器具有雄性器官,雄器短而粗與藏卵器同枝,包括同體和同枝,少數異枝。減數分裂則在配子囊內發生,雄器通過受精管穿過藏卵器壁到達卵球,進行質配和核配。受精後形成卵孢子,卵孢子分化呈中央型或亞中央型,每個藏卵器3~25個卵孢子不等,卵孢子由藏卵器壁的分解而釋出,經過3~4個月休眠後萌發產生具有短柄的動孢子囊或菌絲,完成整個生活史。 簡而言之,水黴有管型的菌絲,其中內菌絲纖細發達,並且分枝較多,可以起到固定作用;外菌絲中等;外菌絲較粗,無分隔。繁殖方式分為無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以無性繁殖為主。藉助遊動孢子進行無性繁殖,通過異性配子囊配合完成有性繁殖。當外界環境不好時,還能形成念珠狀的芽孢以渡過難關。 水黴的特性與症狀 水黴在淡水水域廣泛存在,對溫度的適應範圍很廣(5~26℃),繁殖適溫為13~18℃。水黴對寄主無嚴格選擇性,鯉科和鮭科魚類、河鱸、鰻鱺以及蝦等對水黴都具有易感性,同一種致病性水黴菌對魚體和魚卵均有致病性,水產動物各個生長階段都可感染水黴。水黴主要寄生在魚體傷口和死卵上,危害養殖魚類和降低魚卵孵化率,且極易發生水黴病的傳染並迅速蔓延,造成大量魚死亡,造成重大經濟損失。 ![]() 海鱸水黴病 當魚、蝦體表皮膚因物理化學因素或細菌、病毒感染受到損傷時,水黴菌的遊動孢子侵入傷口,吸取皮膚及其組織內的營養而迅速生長,菌絲與傷口的組織細胞纏繞粘附,使組織發炎、壞死,魚體的負擔過重,遊動失常,食慾減退,很快瘦弱死亡。 水黴菌在寄主死後不久繁殖特別快,所以具腐生性,對水產動物是一種繼發性感染(動物感染了一種病原微生物之後,在機體抵抗力減弱的情況下,又由新侵入的或原來存在於體內的另一種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又稱次發性感染),除魚卵外,魚類水黴病均非原發性疾病,而是繼發性疾病。此外,進一步研究顯示,水黴菌是腐生性的,未受傷的魚及正常受精卵不受感染。絕大多數已死亡的受精卵附有大量的水黴菌,而活卵卵膜外面雖然有少量水黴菌絲,但菌絲不能通過卵周隙進入胚胎,胚胎繼續發育成稚魚破膜而出,這可能與活細胞能分泌一種抗黴物質有關。 實驗室培養條件下,發現水黴在當溫度高於25℃時,延長了誘發時間並抑制了菌絲及動孢子囊的生長。當溫度為15~17℃時,水黴能很快進入有性生殖階段,而溫度超過20℃時則不能誘導有性生殖。 水黴病爆發的時間主要集中在水溫為13~18℃的冬春季節,有兩個時期要特別注意一是華南地區的冬季低溫天氣時期,二是北方地區的初春融冰期,在這個時間段內,魚類水黴病發病率高,感染速度快,常常造成大面積的減產。華南地區立春後發生「倒春寒」天氣,也經常出現水黴病大量發生的情況。要特別注意氣泡病、寄生蟲病、細菌病、病毒病、水質問題會引起的魚體表受傷,以及拉網、分篩、搶食過猛等其它各種原因造成的機械損傷,如果處理不妥當,都可能引起水黴菌繼發感染,發生水黴病。 感染症狀   水黴病的黴菌最初寄生時,肉眼看不出異樣,水黴的菌絲一端侵入魚體傷口,分泌蛋白質分解酶,分解周圍組織,進而貫穿真皮深入肌肉,使皮膚與肌肉壞死崩解,造成創口發炎和壞死,繼而發生腐爛現象,另一端向體表外大量生長,形成肉眼可見灰白色棉毛狀絮狀物(條狀),並於末端形成孢子囊,放出遊孢子到水中。患魚由於部分身體組織被分解,導致焦躁不安,精神不振,行為失常,常見的行為在網箱、池邊、石頭、雜草等較硬質物體上剮蹭身體,導致創口擴大潰爛;在池周緩慢遊動;食慾減退;離群獨遊;也有少數病魚潛伏不動,一旦受到驚擾,立即在水面穿梭而行;魚體嚴重缺乏光澤,鱗片脫落嚴重,伴有發紅充血現象。隨著病情發展,病灶部位擴散,長滿灰白色棉絮狀菌絲(可達1cm長),甚至骨肉糜爛,魚體營養大量流失,最後體弱而亡。 ![]() 國鬥晚期水黴病 患水黴病的魚類體內的生理指標也會發生一些變化。趙衛紅等對患水黴病的異育銀鯽觀察,發現其血紅蛋白、紅細胞數量和紅細胞比容均比健康魚低,紅細胞的懸浮穩定性變差,患水黴病異育銀鯽紅細胞的滲透脆性顯著高於健康組(P>0.05),但細胞大小無明顯變化。據報導,淡水魚類被黴菌侵襲後,因體表瘙癢和疼痛會分泌大量黏液,而皮膚黏液增多更加有利於病菌的生存繁殖,這加劇了病症的發生。 水黴病病魚在池塘邊緣停滯 觀賞魚水黴病治療 致病條件 水黴菌在養殖水體中普遍存在,溫度的適應範圍很廣(5~26℃),繁殖適溫為13~18℃,對養殖水體環境有很強的適應能力,抗逆性強,能形成芽孢、雄器和藏卵器進行有性生殖以抵禦不良環境,因而一般藥物難以將其殺滅,從而給水黴病的防治帶來了極大的困難。萬幸的是,水黴菌是條件致病菌,只有在合適的條件下才會爆發。滿足以下條件之一,都可能導致水產動物感染水黴菌。 1.體表機械損傷,拉網、分篩、搶食過猛、爭鬥撕咬等引起水產動物體表出現創口,進而引起感染。 2.溫度,在冬春季節和「倒春寒」天氣等,由於溫度適合水黴菌生長繁殖(13~18℃),疾病容易爆發。 3.氣泡病、寄生蟲病、細菌病、病毒病、水質問題等引起的魚體表受傷。 4.長期低溫、光照不足、水質偏酸。 5.水溫劇烈變化、季節交替。 6.動物性餌料長期浸泡發生變質,為病菌繁殖提供溫床和爆發條件。7.水太肥,密度大,餵食過多,水體營養過剩而益生菌不足。 8.濫用消毒和消炎藥,破壞菌群平衡,同時也會導致耐藥性水黴菌的產生。 9.水質惡化,水黴菌大量繁殖,達到感染的量。 10.底質惡化溶氧低,導致魚類遊上表層水面凍傷。 歸納一下,可劃分為三個原因,一是水產動物體表出現創口,二是外界環境適合水黴菌的生長繁殖(水溫、水質),三是水產動物自身免疫力下降。 治療 水黴,幾乎是無處不在,即便是魚缸這樣的小水體,想要完全去除是不現實的,根據水黴的特點和一些論壇的經驗,得出以下幾點建議: 1.換水、加滅菌燈、清洗過濾系統(主要是濾材)等來改善水質條件,一方面可以減少黴菌數量,另一方面可以提高魚體自身的免疫力,促進傷口癒合。 2.根據所養動植物的適溫來調節水溫,升溫至28℃~30℃,稍微調高水體pH。 3.孔雀石綠,0.15-0.2ppm(視溫度和病情而定)潑灑,隔兩天用一次。注意,此藥物致畸致癌且對水質有影響,不可用於食用魚。 4.亞甲基藍2~3ppm潑灑,隔一天或者兩天重新潑灑。 5.二硫氰基甲烷(網上可購買,具體使用看說明書) 6.水產用水楊酸(網上可購買,具體使用看說明書) 7.五倍子,中藥店購買煮水潑灑,或者網購水產用五倍子粉劑都可以,隔天用藥一次。 8.達克寧配合一些黃粉,攪和成一團,塗抹於患處,隔2~3天用一次。 9.有益微生物製劑EM(Effective microorganism,EM)搭配重氫硫酸鹽,推薦EM16μl/L+50μl/ L重氫硫酸鹽。 10.土黴素、硫酸鏈黴素、沙星類藥物(網上可購買,具體使用看說明書) 使用藥物時需知曉病源,對症下藥,並且不濫用、亂用藥品,防止出現耐藥性水黴菌。用藥後最好每隔2~3天換水三分之一或者一半;有些藥物會順帶殺死硝化細菌等有微生物,破壞原有的平衡;濾材中(活性炭等)會吸附藥物,導致藥效不足或者造成藥物汙染,最好拿掉;升溫是治療水黴病的利器,也可以殺死低溫生物和植物的兇器;一定要曝氣,曝氣,曝氣;不給魚吃飯或者少吃飯;迷信加熱棒的定溫效果,可能收穫一鍋美味魚湯,在另一端加根溫度計即可避免;唯一水黴特效藥,預防,預防,預防。 禁藥:水產養殖用藥首先繞不開的便是孔雀石綠,這種曾將大放異彩的藥物,早在2002年就因存在免疫抑制、致癌、致畸、致突變、高殘留等毒副作用被我國農業部禁用,根據《獸藥管理條例》第六十六條——未經獸醫開具處方銷售、購買、使用獸用處方藥的,責令其限期改正,沒收違法所得,並處5萬元以下罰款;他人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根據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條規定顯示「在生產、銷售的食品中摻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或者銷售明知摻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致人死亡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依照本法第一百四十一條的規定處罰。」在這裡給大家介紹一下「孔雀石綠魚」的特點,魚體表顏色呈淺藍色,有些經濃度較大孔雀石綠溶液浸泡過的魚,甚至會呈青草綠色,通過觀察魚鰭、魚鰓可以辨別。一般情況下,正常的魚鰭呈青色,魚鰓是鮮紅色且不會附有髒物,但孔雀石綠溶液浸泡過的,魚鰭根部呈藍綠色,魚鰓因失血過多而發白,或因出血而帶有瘀血,呈紫紅色。 氯化鈉、福馬林、過氧化氫、臭氧等被用於防治水黴病,但氯化鈉使用濃度太高,無法用於池塘潑灑;福馬林對操作人員的危害較大且對環境會造成不利影響;過氧化氫使用成本較高;臭氧也需要相應的製備裝置,使用和儲運都不方便。 有學者對高錳酸鉀、三氯異氰尿酸、苯扎溴銨、甲醛、聚維酮碘、戊二醛等6種水產常用消毒劑對水黴遊動孢子及菌絲的體外作用效果後指出:甲醛在18.8mg/L以上時對水黴孢子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在24 mg/ L質量濃度下浸泡2h以上對水黴菌絲開始有殺滅作用,而其它5種消毒劑對水黴孢子和水黴菌絲的抑制濃度遠高於實際生產安全濃度。 含有效碘質量濃度為1 mg/ L的碘伏對水黴的殺菌率超過99%(碘伏對哺乳動物細胞也有一定潛在的毒性)。由於水黴絕大多數存在於淡水中,較高的鹽分限制了水黴的分布,因而食鹽也成為治療水黴病的常見化學藥物之一,當NaCl質量分數為1%、2%時,水黴生長被顯著抑制,而NaCl質量分數大於3%時,水黴則完全不能生長。 異噻唑啉酮在不低於6.25mg/L,尼泊金乙酯在不低於25mg/L時能夠顯著減緩水黴菌絲的生長速率,兩者對水黴菌抑制作用表現為協同效應。異噻唑啉酮、尼泊金乙酯分別在1.5和6.3mg/L時對水黴孢子起到良好的抑制作用。 近年來,由多種微生物複合而成的微生態製劑在水產養殖動物病害防治中越來越受到重視,並發揮著調節養殖環境,控制病害的作用。在黃顙魚卵孵化水中,當有效微生物製劑濃度增至8μl/ L時,水黴病的發生率為5.82%;當有效微生物製劑濃度增至16μl/L時再加入50μl/ L重氫硫酸鹽後,可極顯著地抑制水黴病的發生,水黴病的發生率幾乎為0。 有效微生物製劑及其增效劑能有效控制水黴病的發生原因主要有:一是能保持水體益生菌種群數量,穩定水體pH值,補充微量元素;二是有效微生物製劑抑制了水體水黴的生長繁殖,使魚種在池塘中體質儘快恢復,傷口儘快癒合。應用臭氧配合複合光合細菌處理高密度虹鱒養殖水體,結果表明,時隔4d用臭氧處理1次水體,次日投放5%複合光合細菌可有效治療水黴病,而時隔1周用臭氧處理1次水體,次日投放1%複合光合細菌可有效預防水黴病的發生。因此,在水產養殖中,合理使用複合微生態製劑拌餌投餵和定期淨化水質對水產養殖業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將會產生深遠影響。 中草藥因具有安全、有效、毒副作用小、無二次汙染、不易產生耐藥性等特點,也被人們廣為關注。五倍子或菖蒲能有效地防治魚類水黴病的發生,菖蒲結合化學消毒劑強氯精能有效治療尼羅羅非魚(Oreochromis nilotic-us)水黴病。李川等用中草藥對患水黴病大鯢(Andriasdavidianus)進行治療,結果顯示大黃和五倍子兩種藥液均對水黴菌有較好的抑制作用,當大黃質量濃度為0.4 g/ L(即用量為大黃幹品400 g/m3水體)時,對水黴菌有最佳的治療效果。 用電子天平稱取大黃、苦參、五倍子各5g,分別放入500mL燒杯中,按照中草藥和水1∶70的比例,分別加入蒸餾水350mL,用紗布蓋上燒杯口浸泡24h,加熱,待水沸騰後,小火熬製45 min,期間不停止攪拌。用紗布將藥液濾出,之後抽濾,再加熱濃縮,直至剩餘20mL,此時藥液濃度為2.5mg/mL。稀釋原藥液至濃度為1.0、0.5、0.3mg/mL。此時製作出的每種藥液分別有1.0、0.5、0.3mg/mL三種濃度。將藥液進行消毒滅菌。在24℃恆溫培養箱中,取0.3mg/mI大黃+1mg/mI苦參+1mg/mI五倍子(藥物含量)各1 mI進行混合,對水黴抱子有出色的抑菌效果。此外,黃芩的乙酸乙酯提取物對水黴菌絲的生長也有顯著的抑制作用。 根據「洪培輝.魚類水黴病的診斷與防治措施探討[J].漁業致富指南,2019(06):52-54.」,治療上有一些常用的方法: 1.在水深為1m的池塘中進行藥物潑灑。將0.5~1kg的食鹽、0.5kg的尿素、1kg的漂白粉(含氯為30%)混合後化水溶解,連續潑灑2~3天; 2.在水深為1m的池塘中,每畝用1kg五倍子,搗碎五倍子後用開水浸泡12小時,加入食鹽0.5~1kg,溶解後進行全池潑灑,頻率為每天1次,連續潑灑3天; 3.用小蘇打(濃度400mg/L)和食鹽水(濃度400mg/L)的混合液對魚體進行消毒; 4.魚塘中每立方米的水體用硫醚沙星0.2~0.3g進行全池潑灑,頻率為每天1次,連續潑灑2天。 (本文已被瀏覽 6400 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