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侯雲德:要像阻擊「流行病」一樣構建中國慢病防控體系

2021-01-13 大洋網

由深圳市衛生健康委員會、中共南山區委組織部主辦,廣東生命科學健康研究院協辦的「慢病防控之中國策略」院士論壇1月11日在深圳人才公園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任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院士實驗室主任侯雲德,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王王隴德等大咖為觀眾們帶來了一場精彩的關於如何防控慢病的專題講座。王隴德院士圍繞「健康中國2030」從醫療宏觀政策、技術創新、管理策略等方面分享防控和逆轉慢性病相關行業知識,探討慢性病幹預技術的實際落地和規範化應用問題。中國工程院院士、醫學病毒學專家、2018年最高國家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現任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院士實驗室主任侯雲德向大會做了題為《像阻擊「流行病」一樣構建中國慢病防控體系》的主題演講。

「我是從事病毒學研究的, 親身經歷了我國傳染病防控體系建立的過程。這些年來,古今中來的自然災害以及戰爭給人來帶來的損害,都遠不如病毒和傳染病的流行帶給人來的危害大。」侯雲德深有感慨地說。在我國,從禽流感到非典,每當遇到這種疫病流行時,我們黨和國家都會舉全國之力,解群眾之憂。黨的十九大也提出了「健康中國」國家策略,當前慢病的防控,尤其是像糖尿病這樣的慢病的防控已經成為我們實現「健康中國」工作目標的重點,需要用舉國之力,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從事慢病研究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對於糖尿病這樣的慢性病,就應該像狙擊流行病一樣構建中國慢病防控體系,從國家的策略、資金的策略、人才的培養、防控模式等各方面進行大力投入。

侯雲德主導建立了覆蓋我國全部省份的「應對新發突發傳染病的綜合防控網絡技術體系」,強化了72小時內鑑定152種已知病毒、147種已知細菌以及新病原篩查發現等多種技術體系。對傳染病防控工作起到決定性作用,推動我國傳染病防控事業進入了新時代。在接受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採訪時,侯雲德表示,截止到目前,我國的傳染病防控水平跟十多年前的非典那個時候已經有了突飛猛進的提高,不論是疫病的防控技術,還是各種制度的建立還是信息披露制度等,都有了規範化的機制。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肖歡歡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肖歡歡
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肖歡歡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武威


相關焦點

  • 「現代資訊」主編郭豔女士成功拜訪「中國幹擾素之父」侯雲德院士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證書LEARN MORE侯雲德最高科學技術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侯院士,是我國分子病毒學和基因工程藥物的主要奠基人,主導建立了舉國體制協同創新的傳染病防控技術體系,成功應對了近十年來國內和國際數次的重大傳染病疫情。
  • 「中國幹擾素之父」侯雲德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1月8日,「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侯雲德,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侯雲德是誰?201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名單公布後,對這位鮮少在媒體上露面的科學家,不少人都發出了好奇的一問。
  • 寶安區人才工作局走訪慰問侯雲德院士
    深圳新聞網寶安訊(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記者 曾舒琪 通訊員 劉茜瑜 梁琪琪)9月24日,值此中秋、國慶到來之際,受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姚剛委託,寶安區人才工作局局長沙亮專程來到中國工程院院士侯雲德家中走訪慰問,向他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誠摯的問候,並送去區委區政府的關懷。新安街道海旺社區黨委書記譚小華陪同看望。
  • 王辰院士:呼吸病成慢病防控短板 需加強建設全民防治體系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日醫院院長王辰接受新華網採訪 新華網 張斌 攝      新華網北京9月12日電(王坤朔)一提到慢病,人們首先會想到高血壓、糖尿病,甚至腫瘤,而作為與前三者並列為四大慢病的呼吸系統疾病,卻長期受重視不足。
  • 李校堃擔任院長,侯雲德、李蘭娟、王辰等多位院士擔任要職
    病毒研究院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溫醫大校長李校堃擔任院長,溫醫大副校長金勝威任執行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病毒學泰鬥侯雲德院士擔任研究院名譽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傳染病重點學科帶頭人、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李蘭娟院士擔任學術委員會主席;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北京協和醫學院校長、中國呼吸病學與危重症醫學專家王辰院士受邀擔任名譽顧問。
  • 侯雲德院士獲「影響世界華人」之「終身成就大獎」
    中新網3月16日電 他六十年孜孜不倦探索病毒世界之謎,編織傳染病防控巨網,因鑄就重大傳染病防控之「盾」而榮獲國家最高科技獎;他連續三屆擔任國家863計劃首席專家,為中國生物技術發展謀篇布局,在生命科學多個學科卓有建樹;他至今擔任「愛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傳染病防治」重大專項技術總設計師,提出應對突發急性傳染病的「集成」防控體系的思想並據此部署,使中國成功應對近10年來歷次重大疫情
  • 致敬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侯雲德院士⊙《科海追星》之三
    ◎構建綜防體系,溯尋病理原根。首煉滅毒幹擾素,奠定基因藥物群。醫科建巨勳。非典前沿鏖戰,新冠火線親臨。渾忘高齡超九旬,只把康寧奉萬民。中華赤子魂。(《破陣子》--張飆)◎今天是侯雲德院士91歲誕辰(1929年7月13日)。
  • 病毒專家侯雲德院士獲「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大獎
    3月16日,華人盛典組委會公布:89歲高齡的侯雲德院士獲得「世界因你而美麗——2017-2018影響世界華人盛典」之「終身成就大獎」。侯雲德院士侯雲德是新中國成立後最早從事病毒學研究的科學家。上世紀70年代,基因工程技術在國際上剛剛嶄露頭角,侯雲德和同事們摸索起步,邊學邊幹,建設基於基因工程技術的中國現代醫藥生物技術。
  • 中國工程院全力迎戰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新聞—科學網
    中國工程院全力迎戰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截至1月26日報送5期疫情防控建議   近期,隨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持續蔓延,形勢嚴峻。
  • 侯雲德:「中國幹擾素」之父 年近九十還在上班
    侯雲德院士在辦公室查閱資料。與病毒「鬥」了一輩子的他昨日站上中國科學技術最高領獎臺。新華社發  SARS、甲流、寨卡、伊波拉……百姓對病毒「談虎色變」。  與病毒「鬥」了一輩子的侯雲德,8日在人民大會堂站上了中國科學技術最高領獎臺。這位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研究員年近九十還在上班。  「拿下」仙臺病毒 破格直升博士  侯雲德1929年生於常州,小時候半工半讀,養過雞擺過攤,仍成績優異。
  •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侯雲德院士出任沐盟集團特別顧問
    2020年12月26日,中國工程院院士、201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幹擾素之父侯雲德受聘為沐盟集團特別顧問,雙方將展開深度合作,共同促進中國生物醫藥健康產業發展和升級,沐盟集團董事長吳家富、聯席合伙人程新出席了籤約儀式。
  • 從凍土到海洋——記中國工程院院士丁德文
    中國工程海冰學學科體系研發海洋汙染形成機理生態效應和防控技術——記中國工程院院士丁德文豁達謙遜,風趣幽默,富於哲辯思維,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丁德文給人的第一印象。年逾知天命,丁德文又投入海洋科學研究領域,構建了中國工程海冰學學科體系,研發海洋汙染形成機理、生態效應和防控技術,攻克海洋生態環境科學與工程關鍵技術……
  • 中國工程院院士阮長耿榮獲2020年吳階平醫學獎
    中國工程院院士、內科血液學專家阮長耿榮獲2020年吳階平醫學獎,馬駿、王行環、王潔、吉訓明、沈華浩等五位不同研究領域的專家教授獲得了2020吳階平醫藥創新獎。吳階平醫學基金會於2007年設立吳階平醫學獎,主要是授予在醫藥衛生領域做出突出貢獻、取得顯著成就的醫學專家。
  • 中國工程院院士樊代明:像廣東人煲湯一樣扶持人體自然力
    在上午進行的「『峰』在哪裡·深圳生物技術的下一個五年」高端對話環節,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樊代明認為,要加強人體自然力與醫學管理。樊代明指出,面對威脅人類的新冠病毒殺手,單個國家、地區或單個學科、專家、技術的單打獨鬥都是行不通的。整合醫學是醫學發展的必然方向、必由之路、必定選擇。只有建立整合型的健康服務體系,才能應對接踵而至的各種醫學挑戰。
  •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程京:開創中國生物晶片新紀元
    一枚只有指甲蓋大小的晶片,藏有80多萬個基因探針,能預測13大類,近150種疾病……這枚神奇晶片裡,還凝聚著一位中國研發者的全部心血。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程京,一個開創了中國生物晶片新紀元的人。他主持建立了國內急需的疾病預防、診斷和預後分子分型晶片技術體系,領導研製了基因、蛋白和細胞分析所需的多種生物晶片,實現了生物晶片所需全線配套儀器的國產化。200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程京身上有許多標籤——除了是生物晶片領域的工程師,還是闖入商海的清華大學教授,同時還有博奧生物集團總裁等多重身份。每天,程京的生活被教學、科研、會議、訪問等工作排得滿滿當當。
  •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以下簡稱院士),是中國設立的工程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中國工程院院士由選舉產生。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是對年滿80周歲的院士授予的稱號。資深院士不擔任院及學部的領導職務,不參加對院士候選人的提名和選舉,可以自由參加院士會議及諮詢、評議和學術交流等活動。享受資深院士津貼。
  • 大疫出良方 經典世代傳——訪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昌孝
    11月15日召開的第三屆世界中醫藥服務貿易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昌孝應邀發表主題演講。他認為「大疫出良方」,中醫藥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世界醫學史上,從未像今天這般重視中醫。大疫出良方,是指大的疫病以後通常會出一批好藥。劉昌孝介紹,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中醫界同仁通過臨床實踐,篩選出一批有效的方劑。
  • 兩院院士李德仁:北鬥時空體系精準助力疫情防控
    中新網北京12月14日電 (記者 餘湛奕)圍繞新基建、5G/6G、北鬥+與+北鬥、從數位化到智能化四個部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李德仁13日在2020年大數據科技傳播與應用高峰論壇上,發表了主題為「論產業數位化與數字產業化」的主旨演講。在演講中,李德仁認為,北鬥時空體系能精準助力疫情防控。
  • 中國工程院院士丁德文:從凍土到海洋
    中國工程院院士丁德文  豁達謙遜,風趣幽默,富於哲辯思維,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丁德文給人的第一印象。  年逾知天命,丁德文又投入海洋科學研究領域,構建了中國工程海冰學學科體系,研發海洋汙染形成機理、生態效應和防控技術,攻克海洋生態環境科學與工程關鍵技術……  如今,79歲的丁德文院士回顧多年的科學研究和野外實驗的經歷,感慨萬千地說:「只要我還能動,就要繼續努力搞科研,這樣才能對得起國家的培養,人民的期望。」
  • 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侯雲德:鑄就重大傳染病防控之「盾」
    這裡是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以下簡稱「病毒病所」)舊址。201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侯雲德院士大部分的科研年華都在這裡度過。因為身體的原因,89歲的老先生,逐漸來得少了。但路過樓道裡的學術海報欄,他還是習慣性地停了下來。「哦,是一個腫瘤學研究的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