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中日醫院院長王辰接受新華網採訪 新華網 張斌 攝
新華網北京9月12日電(王坤朔)一提到慢病,人們首先會想到高血壓、糖尿病,甚至腫瘤,而作為與前三者並列為四大慢病的呼吸系統疾病,卻長期受重視不足。「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的呼吸病情況更加嚴峻,是我國慢病管理體系中的短板。」中國工程院院士、中日醫院院長王辰在日前接受新華網採訪時表示,補齊呼吸病防治短板,對於延長人口平均壽命,建設國民健康體系至關重要。
呼吸病是四大慢病之一 需提高全社會關注
據了解,慢性呼吸系統疾病位列我國居民慢性病死因第三位。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簡稱「慢阻肺」)和哮喘的危害尤為嚴重。據統計,40歲及以上人群慢阻肺患病率高達9.9%,80%以上的患者未能有效控制病情。王辰表示,呼吸病是各系統中最為嚴重和突出的疾病,在城市和農村的疾病負擔都是第一位。
造成這一嚴峻局面的原因,王辰認為,首先是宣傳不夠,全社會對於呼吸病的認識和重視程度不足。王辰以慢阻肺為例,長期以來,慢阻肺用英文縮寫「COPD」描述,甚至進行疾病宣傳、患者教育時也如此表述。
「老百姓聽不懂COPD是什麼,更記不住。如果冠心病叫CHD,糖尿病叫DM,將是多不合理的局面?將慢阻肺長期稱呼為COPD,讓大眾對該病不知不曉,實際是小稱呼引發的大問題,造成疾病知曉率低。」王辰表示,要規範中文名稱和簡稱,對老百姓進行大量宣傳教育,告訴人們這是與高血壓、糖尿病一樣高發、常見的疾病,提高防治意識。
此外,有很多人認為,慢阻肺等慢性呼吸病檢測出來也無能為力,無法根治,因此消極對待。王辰強調,對慢性呼吸系統疾病一定要有正確的認識,人們已經普遍理解高血壓、糖尿病需要終身管理,呼吸病與它們一樣,要長期管理,通過規範治療,可以控制疾病發作、延緩病程,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實現逆轉,保證患者生活質量。
推廣肺功能檢查 實現呼吸病早診早治
王辰認為,慢阻肺臨床檢出率低,也造成了人們的長期忽視。慢阻肺需要通過肺功能檢測進行篩查和診斷,但我國肺功能檢測應用率較低。「要像用血壓計測量高血壓一樣去普及肺功能的監測,現在做的顯然還不夠。」王辰表示,肺功能監測並不複雜,通過肺功能儀,簡單吹口氣就能大致診斷,操作並不複雜,推廣肺功能檢查,可以有效提高呼吸疾病患者早期診斷率及診斷正確率,把握疾病最佳治療時機,降低社會長期醫療成本,同時也提高全社會重視。
在《中國防治慢病中長期規劃(2017—2025)》中,要求加強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早期篩查,在基層醫療機構也要逐步提供簡易的肺功能測定,將肺功能檢查納入40歲以上人群常規體檢。「及早診斷,就能帶來更早的幹預和更好的治療效果。」王辰說,慢阻肺的診療和管理應該納入到我國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體系中,目前正在大力推進中,希望能儘早納入,才能有效地開展全民防治和早期防治。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日醫院院長王辰 新華網 張斌 攝
物聯網促進信息整合 一體化診療提升醫療效率
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呼吸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很難出現趨緩的跡象,要儘早推動慢性呼吸病的全民防治體系建設。但我國地域差異大,醫療資源有限,如何讓全民都有機會接受規範化的診療服務呢?
王辰表示,在宏觀層面上來看,建設呼吸專科醫聯體,是推動呼吸病規範化診療的有效途徑之一。去年8月,中日友好醫院牽頭成立了呼吸專科醫聯體,各地醫療機構陸續加入。王辰認為,專科醫聯體對地市級的醫療機構形成專科的協同幫助,從醫療、教學和研究等方面,既能為患者提供便捷的就醫途徑,又可以促進各地協同發展,不論是遠程會診還是雙向轉診,以及醫療質控方面,都能做好統一規劃 「通過專科醫聯體,將有限的專科資源實現技術輻射和資源配給,提高了當地的專科水平,樹立了當地醫療機構在老百姓心中的信任感。」王辰分析道。
此外,王辰認為,設立規範化、診療一體化的呼吸綜合診療中心十分有必要。以無錫設立的呼吸綜合診療室為例,在患者診斷環節,應用物聯網技術將患者肺功能檢測數據及病理數據實時傳輸,結合診室的遠程會診技術連接各地呼吸專家,研究治療方案。同時,肺功能檢測數據也將上傳至雲端儲存,為大數據環境下的呼吸疾病長期管理提供支持。
此外,呼吸綜合診療室可以整合線上線下進行患者教育,例如疾病知識及注意事項,如何正確使用藥物裝置,還能進行遠程隨訪,幫助醫護人員讓患者理解呼吸疾病長期管理的重要性,提高患者依從性和自我管理。
「隨著健康物聯網技術的普及,能夠實現設備之間的有效整合,提高醫療效率。尤其是數據和信息的整合,對於醫療規律的發現和科學研究都有很大幫助,有助於對患者進行個體化、動態、實時的監測和分析,推動連續性診療。」王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