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華人盛典組委會公布:89歲高齡的侯雲德院士獲得「世界因你而美麗——2017-2018影響世界華人盛典」之「終身成就大獎」。
侯雲德院士
侯雲德是新中國成立後最早從事病毒學研究的科學家。上世紀70年代,基因工程技術在國際上剛剛嶄露頭角,侯雲德和同事們摸索起步,邊學邊幹,建設基於基因工程技術的中國現代醫藥生物技術。1982年夏天,侯雲德團隊首次克隆出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中國人抗病毒反應優勢的人α1b型幹擾素基因,並成功研發出國際上獨創的國家Ⅰ類新藥產品——重組α1b型幹擾素。這是我國第一個基因工程創新藥物,實現了我國基因工程藥物從無到有的突破,開創了我國基因工程藥物時代的先河。
2003年非典期間,侯雲德在國際上首先發現幹擾素對控制非典冠狀病毒傳播有效,幹擾素α2b現被國家食品和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作為非典儲備藥物,為中國抗擊非典做出了重要貢獻。
侯雲德從2008年擔任「愛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傳染病防治」重大專項技術總設計師,他領導專家組設計了中國應對重大突發疫情的總體科技規劃,並進行了任務部署,在歷年來的多次傳染病疫情防控中做出了傑出貢獻。
2009年全球突發甲流疫情,世界衛生組織將警戒水平提升至最高級別6級。中國迅速建立了由衛生部牽頭、38個部門組成的聯防聯控機制。侯雲德作為聯防聯控機制專家組組長,針對防控中的關鍵科技問題,開展多學科協同攻關研究,取得了「8項世界第一」的研究成果,對全球甲流防控做出重大貢獻。僅用87天率先研製成功新甲流疫苗,並在甲流大規模暴發前上市使用,實現了人類歷史上首次對流感大流行的成功幹預,打破了世界紀錄,也結束了中國疫苗不被國際組織認可的歷史。
2013年,中國在全球首次確認並成功應對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疫情,4天內成功分離和確定病毒。著名學術雜誌《自然》和《自然醫學》多次發表評述,認為中國目前應對新發傳染病疫情的能力已處於世界領先水平。中國成為繼美國、英國、日本和澳大利亞之後第5個、發展中國家首個全球流感參比和研究合作中心,一舉成為全球流感防控的領導者。
在傳染病疫情控制戰場上,每當重大疫情來臨,侯雲德總是那個守在火山口上的角色,準確把握疫情走向、提出最佳應對方案是他承擔的職責。他提出了應對突發急性傳染病的「集成」防控體系思想,重點布置了病原體快速鑑定、五大症候群監測、網絡實驗室體系建立的任務,使中國成功應對了近10年來歷次重大疫情。
在侯雲德主導下,經過近10年攻關,中國已建立起覆蓋到省市級的「應對新發突發傳染病的綜合防控實驗室網絡體系」,可以在72小時內鑑定約300餘種已知病原以及未知病原的檢測和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