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手!鯽魚鰓出血即將暴發,這裡有份鰓出血防控標準!

2020-11-23 中國水產養殖網

棘手!鯽魚鰓出血即將暴發,這裡有份鰓出血防控標準!

出處:科學養魚 作者:孫慶高 水產養殖網 2019-04-08 17:17:00

鹽城地區的養殖現狀分析

1.養殖現狀

據統計,近十年,全國鯽魚產量呈逐年上升趨勢,2016年我國鯽魚產量為348.02萬噸,佔全國大宗淡水魚總產量的13.38%,鯽魚已成為中國百姓最常消費的水產品之一。鯽魚的養殖分布在江蘇、湖北、江西、安徽、山東、&nbsp廣東、四川、遼寧、湖南、浙江等省,江蘇是鯽魚的主產地,養殖面積在80萬畝以上,2016年鯽魚產量63.93萬噸,位居全國之首。「全國鯽魚看江蘇,江蘇鯽魚看鹽城」,鹽城因地域養殖環境好,適合鯽魚的養殖,產量大、規格大,因此,鯽魚也成為了鹽城的一張名片。鹽城的鯽魚養殖主要集中在大豐、東臺、鹽都、建湖、射陽、濱海、響水等地,其他主養區域分布在江都、高郵、寶應、武進、興化等地。

鹽城地區鯽魚養殖模式大致可以分為苗種養殖、成魚精養和混養三類。鯽魚苗種養殖主要集中在鹽都,水花通常4月中下旬入塘,密度在10000~25000尾/畝,年底可養至&nbsp3~10尾/斤,作為魚種或餌料魚出售,畝產800~1200斤;精養目前主要集中在大豐、東臺區域,一般放養密度在1500~2200尾/畝,放養規格0.1~0.3斤/尾,搭配花白鰱調水。有的塘口在7-9月份出熱水魚,年底清塘,規格在1斤左右,畝產1500~2200斤;混養目前主要集中在射陽、建湖等地,一般鯽魚放養密度在800~1000尾/畝,放養規格0.1~0.3斤/尾,同時搭配草魚、鮰魚等,密度一般在100~500尾/畝。


2、各養殖區域鯽魚鰓出血發病情況分析

鯽魚鰓出血病自從2008年首次在射陽地區出現後,迅速在大豐、東臺等鯽魚主養地蔓延開來,近幾年的發病死亡面積達幾十萬畝,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數億元。2018年鹽城各地的鰓出血發病情況呈現出新的動態。

(1)東臺養殖區域

2018年東臺地區鰓出血發病情況統計表

2018年,受天氣、苗種、養殖操作等各種因素的影響,東臺地區的鰓出血發病情況尤為嚴重。倉東農業、書雲養殖場、麋鹿保護區等地的鰓出血累計發病率高達90%多,蹲門地區的發病率甚至達到了100%。從區域整體發病情況來看,整體的58410畝鯽魚養殖面積中,全年累計發病面積達49596畝,累計發病率達到了84.91%,高於2017年80%的發病率。2018年因鰓出血發病嚴重被迫清塘的面積有30420畝,清塘率高達52.08%。

(2)大豐養殖區域

大豐養殖區域發病情況統計表

大豐地區鰓出血高發的區域集中在海北公司、綠博士、外灘及大豐港地區,全年累計發病率均在90%以上,累計發病面積近105000畝,因鰓出血發病清塘的比例為24.23%。2018年整個大豐地區的鰓出血發病率較2017年有較大幅度上升,且下半年的發病嚴重程度普遍高於上半年。近幾年,我們在走訪市場的過程中了解到,上半年發過鰓出血的塘口,一般下半年都會繼續發病,這可能與塘口水溫、病毒的發病特性有較大關係。大豐西區域包括劉莊、便倉等內陸養殖區域,塘口養殖面積普遍較小,且整體發病率較低,為避免拉低平均水平,未統計在合計發病情況內。

(3)鹽都、建湖養殖區域

鹽都、建湖養殖區域發病情況統計表

鹽都地區以養殖魚種為主,目前鰓出血在2兩以下的小規格魚種中發病較輕,因此鹽都整體的發病率較低,全年累計23.9%,因鰓出血發病清塘的比例僅1.7%。建湖地區以混養為主,2018年鰓出血的發病情況也較為嚴重,累計發病率達95.7%,很多塘口放養的鯽魚幾乎全軍覆沒,養殖戶毫無辦法,大多選擇了清塘賣魚。


回顧十年鰓出血

1、鰓出血的發病特徵及發展史

鯽魚「鰓出血病毒」,學名:鯉皰疹病毒Ⅱ型,是第2個從鯉科魚類中分離的皰疹病毒。其主要特點為:發病魚種為鯽魚,同塘其他魚不發病,發病魚體規格偏大,小魚種(100克以下)上較少,可能與發病流行期的病毒濃度有關。發病症狀:病魚食慾減退、離群獨遊;檢查瀕死魚,眼球突出,眼球及下頜、胸鰭基部點狀充血,病魚撈出水面後,跳躍中有大量血液從鰓部流出,部分發病魚體側線鱗以下部位發紅;解剖發現,內臟黏連,肝臟充血嚴重,部分魚有黃色半透明腹水;最典型的特徵為死亡的魚鰓蓋上有一紅斑(養殖戶俗稱「美人鰓」)。

CyHV-Ⅱ被首次報導是在日本西部養殖的金魚中,死亡率幾乎達到100%。之後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歐洲相繼發生該病,觀賞魚的國際貿易很大程度上促使了該病的迅速傳播。2008年,鰓出血首發於射陽金海島養殖場,2009-2010年該病零星發生於江蘇省射陽縣鯽魚養殖池塘,並引發大量死亡。2011年的8月下旬,這種疾病在射陽開始呈大面積暴發的態勢,2013年在鹽城地區(射陽、大豐、鹽都、東臺等地)全面暴發,成為近幾年困擾蘇北地區異育銀鯽養殖的最主要的病害之一,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嚴重打擊了養殖戶的信心。

2、發病特點總結

鰓出血病十年的歷史,發病特點也在逐年產生新的變化,通過長期的摸索與研究,現總結其現階段的發病特點:①流行時間加長。此病流行時間為4-6月和9-11月,流行水溫15~30℃,在20~28℃時較為嚴重,與往年相比,今年的發病周期更長,從4月初開始發病,11月底還在發病(水溫低至10-11℃)。②傳播方式為垂直傳播和水平傳播。有研究發現,在異育銀鯽的卵細胞中檢測到了CyHV-Ⅱ的存在,表明了垂直傳播的可能性;水平傳播的途徑較多,包括水源、工具、發病魚體、發病池塘等;最近的研究發現,在發病池塘中,鯽魚體表黏液中檢測到了CyHV-Ⅱ的存在,並且在鰱鱅魚、青魚、白絲魚中也檢測到了CyHV-Ⅱ,這些結果預示著CyHV-Ⅱ水平傳播的可能性。③侵染類型廣,水花、夏花、秋片、大規格魚種及成魚都能被感染,死亡率在90%以上。④致病宿主專一。只對金魚、銀鯽及雜交變種(異育銀鯽、江都銀鯽、日本鯽等)有致病性,對建鯉、羅非魚、草魚、鰱、烏鱧等無致病性。⑤潛伏期長。實驗室的檢測結果顯示,檢測為陽性的攜帶魚體與健康魚並無明顯的差異,病毒能夠長期潛伏感染在魚體內而不表現出任何症狀,長期潛伏,條件適宜時擴增暴發。一旦發病,則速度快、死亡率高,無有效藥物治療。


3、多方面的科研努力及結果

為防治鯽魚鰓出血,各大飼料廠、漁藥廠、高校、研究所等紛紛組織人力研究,也做了諸多的努力,期望快速突破鰓出血病。在飼料的研究中,通過添加多種免疫增強劑以提高魚體抗病毒感染的能力,但是效果有限;藥品方面,針對性的內服保健藥、外用藥治療,效果不明顯,甚至市場上還出現過鼓吹包治鰓出血的消毒「神藥」,結果證實基本無效果,且成本很高,嚴重地坑害了我們的養殖戶;很多機構在疫苗、抗病毒的苗種方面也做了很多嘗試,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效果也不明顯。

養殖戶通過多年的養殖經驗及學習總結,養殖發病意識也在不斷加強,也在嘗試的新的方法,部分鯽魚主養區嘗試改變養殖模式來防病,例如草鯽混養、鮰鯽混養等。在調查的幾個大的集中養殖區域,我們發現,混養塘上半年的發病率要比精養塘低,但是在下半年的跟蹤調查發現,混養塘與精養塘的發病率都升高了,並且混養的優勢不再明顯。

雖然在鰓出血發病流行期,還沒有特效藥物來治療,但是對於鰓出血正發病的塘口,已形成了一套系統的防控方案——「五停兩改」(筆者在2013年提出),主要內容為:停止殺蟲、停止消毒、停止使用抗生素、停止進排水、停止餵料、改善水質和改善溶氧,「五停兩改」的防控方案在降低損魚方面還是具有一定的效果,目前也被養殖戶認可並廣泛地使用,發病嚴重的塘口在採取無效後,仍然免不了清塘賣魚。有的養殖戶認為投餵率過高,會引發鰓出血,因此,在養殖周期中一味地控制投餌率,結果是魚體長勢慢,規格小,加上去年的行情低迷,無錢可賺,稍有發病損魚就導致虧本。面對鯽魚養殖如此嚴峻地形式,筆者也在積極探索,渴望找到新的出路,把鹽城鯽魚這張名片持續地做下去!

提出鰓出血防控思路假設?

從2009年鹽城銀鯽鰓出血病剛開始流行起,筆者就組織了相關研究機構進行了診斷,確診為鯉皰疹病毒Ⅱ型(CyHV-Ⅱ)。隨著這些年鰓出血的發病率逐年升高,很多養殖戶已連續養殖虧損,筆者感覺到情勢逐漸嚴重起來,再找不到出路,恐怕銀鯽在鹽城地區就很少有人敢養了。但是,想要攻克鰓出血病難度太大,多少行業內的人士都在想辦法,也做了很多地嘗試,也不能憑一紙空談解決問題,只有從基礎研究理論出發,弄清楚鰓出血病的發病特點規律,不斷地去探索總結。鰓出血病的病原是病毒體,具有侵染特異性,只感染鯽魚致病,發病的根本條件是存在病毒,那就是說阻斷了病毒的傳播,建立隔離區,是不是就可以防止發病呢?那麼,問題來了,作為一個養殖裸露地環境,各種因素(苗種、水源、工具、發病魚體、池塘等)都有傳播病原的可能性,要想全方位的做到談何容易,也沒有方向去著手,並且很多大型養殖公司、養殖戶操作都比較規範,防病意識也很強,是不是他們都已經做得很好了,最後還是發病了呢?一系列的疑問被充斥,要想解開疑團,必須從實際出發。因此,帶著一系列的疑問,筆者動用了大量人力物力,從2018年2月份開始,組織市場調研,旨在弄清兩個問題:養殖戶的防病意識是否得到了提高?養殖操作細節與塘口發病率的關係?

問卷調查分析報告

為了調查實際生產中,養殖戶在阻斷鰓出血病毒傳播方面的認知和實際操作,筆者所在公司專門設計了調查問卷(共220份,每份38道題,涉及鯽魚鰓出血的相關知識及防控工作)並組織市場部人員對部分鯽魚養殖戶進行了抽樣調查,選取典型問題分析如下:

題1、「鰓出血」是什麼引起的?


題2、(多選)鰓出血的典型症狀:


題30、切斷病毒的傳播途徑可以降低發病率,是否同意這一觀點:


題13、苗種購買前是否對苗種場(父本和母本)進行了查看:


題10、苗種選擇距離自身塘口距離


題6、您的養殖水源是:


題14、運輸車輛使用前(運輸魚種、搬罾)是否清洗、消毒


題15、(多選)以下哪些工具在使用前進行了消毒處理


題24、(多選)對發病魚體的安全合法的處理方式是:


題27、發病池塘是否有進行泡塘處理:


題18、(多選)您認為預防鰓出血最有效的3個工作是:


題19、(多選)防控鰓出血採取了哪些措施


從調查問卷統計的數據來看,目前大部分養殖戶對於鰓出血的致病因素、典型症狀已有清楚的認知(題1、題2),對於鰓出血的防控,養殖戶也做了一些措施(題18、題19),並且認為通過阻斷鰓出血病毒的傳播可以降低其發病率(題30)。但是在實際的養殖生產過程中,防控鰓出血病毒仍然存在著巨大的漏洞,養殖戶對於有可能傳播病毒的苗種(題13、題10)、水源(題6)、魚車(題14)、塘口日常用具(題15)、發病魚體的處理(題24)、發病塘口的處理(題27)等的關注和實施程度遠遠不夠,這很大程度地造成了近年來鯽魚養殖集中區鰓出血病呈蔓延態勢的現狀。廣大的鯽魚養殖戶對於如何建立起一套完善、系統的鰓出血防控體系,仍然思考、行動不夠。

鹽城鯽魚鰓出血防控標準

通過長期的經驗總結和組織的市場調研,筆者總結出了這套「鹽城鯽魚鰓出血防控標準」,旨在呼籲大家的養殖防病意識提高,也符合國家發展綠色水產品的要求。以往的工作重心主要是集中在提高魚體的抗病毒的能力,而在阻斷病毒的傳播途徑上的工作卻做得很少(大多數人認為操作可行性小),在鯽魚鰓出血病的高發環境之下,發病率逐年升高,在特效藥、疫苗、抗病毒苗種還不夠成熟的情況之下,阻斷外界病毒的傳播,降低大環境下發病率才應該是重中之重,並且刻不容緩!

鰓出血的防控標準主要從五個方面著手,涵蓋整個養殖過程中的操作細節,核心理念是阻斷鰓出血病毒的傳播,防控思路是「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即以池塘為中心,建立好第一道防火牆,做好系統性的防控和阻斷病毒傳播兩個基本點。系統性的防控要做到全方位、無死角,將病原傳入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從而降低發病概率;阻斷病毒傳播要求在正確的時間、運用正確的方法,並且操作要規範、符合標準。具體的防控標準內容如下:

1、養殖水資源管理標準

①進水原則:進水最好一次進夠,最大限度的降低進排水的次數,減少應激,降低發病風險。
②進排水分開的池塘,保護好進水渠,避免被病毒汙染。
③進排水在同一河道的池塘,進水口應布置在上遊,進水的時間應避免與其他池塘的排水時間重疊;特別是發病池,池塘需進水時,查看上遊是否有發病塘口排水(若有,應推遲進水時間)。
④&nbsp在進水口設置60~80目篩網(篩網應足夠大、長),防止小雜魚或敵害生物等病原攜帶體進入。
⑤&nbsp放苗種的時間應該在「綠色」進水期。


2、養殖水資源管理標準

2.1外購苗種
①選擇時間上的轉變,選擇苗種的時間前移到養殖期。
②以安全作為首要的選擇標準。
③養殖過程中的實地考察。
&nbsp&nbspa、苗種父母本(健康)
&nbsp&nbspb、養殖水源(無汙染)
&nbsp&nbspc、池塘處理(泡塘)
&nbsp&nbspd、養殖過程(未發病)

2.2&nbsp自養魚種
①父母本安全。
②進水水源安全。
③泡塘處理。

3、所有養殖過程中的工具

3.1塘口工具
①撈網、水桶、用藥工具、撒網(少量塘口)等工具專塘專用。
②撒網在塘口交叉使用前後(例如打樣),可用消毒劑浸泡20~30分鐘,使用完後浸泡1~2小時,並充分清洗晾曬。
③(出魚)魚框使用前後須用消毒劑衝洗。

3.2外界帶入
①運輸車輛在裝魚(種)前必須經水衝洗。
②禁止半車魚箱到塘口裝魚。
③&nbsp罾網在使用前,用配置好的碘消毒劑可在船艙內浸泡2小時以上。&nbsp&nbsp
④工人下水作業用具等(如水褲、魚機)在下塘前需用水衝洗和消毒。

4、池塘處理標準

泡塘對象:所有塘口。
泡塘目的:通過使用藥物泡塘殺滅攜帶病毒的中間體及寄生蟲的中間宿主,達到有效控制病毒、細菌、寄生蟲等病害的發生。
泡塘藥物:氯製劑(漂白粉、強氯精、二氧化氯)、碘製劑、敵百蟲、過硫酸氫鉀。
使用條件:幹塘10天以上,全塘進水50釐米左右,能行船。
泡塘方式:建議按常規濃度的3~5倍使用,兩次使用(殺蟲、消毒);兩次泡塘。
16℃以上:使用氯製劑全塘浸泡,浸泡時間為3~7天;使用劑量為常規消毒劑量的3~5倍,浸泡時間為3天。
16℃以下:使用漂白粉(一般有效氯為30%~38%)全塘浸泡,使用劑量為常規消毒劑量(10~20公斤)的3~5倍,浸泡時間為3~7天,3天後使用碘製劑再次浸泡,使用劑量及時間同上。施用碘製劑,還能有效預防草魚病毒性疾病。

5、發病魚體處理原則
①&nbsp池塘發病魚體應及時打撈&nbsp(有利於降低病毒濃度)。
②嚴禁將發病魚體扔進水渠或塘口周邊。
③最好的處理方式:集中回收深坑填埋。
④大型養殖公司應加強教育和管理。


展望

在實際養殖中,水產動物病害頻發,導致大量藥物的濫用,尤其是違禁藥品,不僅造成了養殖水產品的藥物殘留量超標,還會造成養殖水域的藥物殘留,導致產品品質下降,有損消費者的健康,影響產品銷售,目前,藥殘甚至嚴重製約了我國水產品的出口,遭受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因此,規範標準的養殖操作很有必要,從阻斷病源傳播途徑著手,做好防病措施,將減少養殖中的發病,有助於減少藥物殘留,提升產品品質,符合國家發展綠色養殖的方向,在此,呼籲大家共同行動!



作者:通威(大豐)飼料有限公司&nbsp孫慶高

(本文已被瀏覽 24969 次)


  文章分類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