鯽魚金鯧魚黃顙魚臺灣泥鰍等品種養殖大熱,應警惕哪些病害?這裡有...

2021-01-09 水產養殖網
鯽魚金鯧魚黃顙魚臺灣泥鰍等品種養殖大熱,應警惕哪些病害?這裡有一份實操防治手冊!2017-05-04 23:11: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水產前沿        瀏覽量: 6390 次 我要評論
文/&nbsp水產前沿雜誌實習編輯&nbsp李齊財

進入5月,氣溫、水溫上升,魚類攝食量增加,與此同時,病害高發。高溫季節做好養殖管理、病害防控,尤其重要。為此本刊特邀幾位具有多年一線實戰經驗的病害防治高手為大家一一介紹金鯧魚、黃顙魚、鯽魚、臺灣泥鰍等品種高溫期的易發疾病、症狀及其防治方法。

鯽魚

講解嘉賓:袁聖&nbsp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水產科技系講師

隨著鯽魚價格的不斷走高,2017年初甚至有接近14元每斤的塘口價,獲利頗豐,養殖戶對於鯽魚的養殖熱情高漲,精養鯽魚的面積也在持續增加。而由於鰓出血、孢子蟲等疾病的原因,16年下半年不少池塘投餵偏少,魚體體質偏弱。進入鯽魚病害高發期,有以下的一些問題值得關注及重視:

1.高PH問題

鯽魚苗種培育的池塘在4月中下旬會投放水花,不少池塘習慣於肥水放苗,即在放苗前的一個星期左右進水,施肥,以期在魚苗下塘時能有足夠的生物餌料。這樣的做法可能會帶來兩個問題,即水花的氣泡病及高PH。

(1)氣泡病:得了氣泡病的鯽的體表、鰭條及腸道內充滿氣泡或氣體,一般發生在池塘水位較淺、水質濃綠、溫差較大的池塘,一旦發生後,若不及時處理,可能導致魚苗漂浮在水面,被陽光直射而死。

氣泡病導致魚苗活動受限,最終引起死亡

(2)高PH:PH較高的池塘可見到較多的水鳥,魚苗不適,會在水面不時泛起水花,遊動不規律,嚴重時魚苗鰭條腐蝕。

PH高會引起鯽魚不適

處理方法:

(1)池塘發生氣泡病後,應立即換水,加深池塘水位,同時每畝潑灑4-6斤食鹽水,可在一定時間內緩解症狀。

(2)高PH:

情形一:若上午,下午測試PH值變化不大,應判定為鹽鹼地引起的原發性PH過高,可在第一天下午使用有機酸,第二天使用乳酸菌潑灑,定向增殖乳酸菌,利用其代謝產物乳酸降低池塘PH。

情形二:若上午,下午PH變化較大,應判定為藻類生長旺盛引起,可先使用氯製劑處理藻類處理,再使用解毒劑或者有益菌分解殺滅的藻類。

2.由於細菌感染引起的細菌性的疾病如赤皮、爛鰓、豎鱗病及繼發真菌感染如水黴病的治療。

此時是苗種投放的高峰期,由於在運輸、捕撈、放養過程中造成的損傷,經細菌感染後可能形成豎鱗、赤皮、爛鰓及繼發的水黴病,也由於去年秋季投餵不足或飼料質量不高,導致體質較差,一旦患病後極難恢復。

主要症狀:發病魚體表鱗片脫落或豎立,鱗片豎立時鱗囊積水,病灶部位形成或大或小的潰爛面,嚴重時可爛至骨骼,部分魚在病灶部位繼發水黴感染,形成白色絮狀物,死亡量不大,但病程持久。




細菌並發真菌感染

處理方法:第一天上午使用五倍子末加鹽或者硫醚沙星處理真菌,隔天使用複合碘溶液全池潑灑恢復傷口,隔天再用一次。內服建議以增強體質,補充營養為主,可適當調高飼料檔次,投餵新鮮飼料,同時在飼料中添加足量維生素、免疫增強劑。不少養殖戶在發現細菌感染後即開始投餵大劑量抗生素,由於投餵量較少,攝食少,消化低等原因效果欠佳。

注意事項:對於潰爛嚴重的病例在藥物治療的同時一定結合優質飼料的投餵同時處理。適當提高飼料蛋白含量及優質蛋白源的配比,足量添加維生素可促進魚體體質的恢復,便於潰瘍癒合。

3.大紅鰓

此病為細菌引起的魚病,5-6月和9-10月為發病高峰期,其發病一般與魚體質較差,使用刺激性藥物有關。目前已經發現部分池塘發生,恐將出現大規模爆發!

主要症狀:病魚表現為體色發黑,鰭條末端發白,眼球突出,鰓絲鮮紅,有黃色半透明腹水,對於大紅鰓需要現場診斷,送檢易誤診,此病可很好的治癒。

患大紅鰓的魚下頜發黃

患大紅鰓的鯽鰓絲鮮紅

防控建議:前期預防同鰓出血1.在流行期以調水改底為主,可以用調1-2次,穩定水質,減少應激反應。2.可以投餵2-3療程的多維+保肝藥來提高體質。

對於發病的池塘:1.第一天下午,全池潑灑解毒劑。2.第二天,第四天全池潑灑優質的碘製劑,第一次劑量大於第二次。3.同時內服多維+保肝藥。

提示:對於大紅鰓的治療,不同的養殖戶使用同樣的方法進行治療但是效果差別很大應該考慮跟所使用藥物的質量有關係,尤其是碘製劑,質量高的並不多,養殖戶朋友在選擇藥物尤其在發病期選擇治療藥物時不應將價格作為第一考慮因素,可能會因為購買了質量不過關的藥物耽誤治療。對於大紅鰓按照方案僅外用就可以很好地解決了。

4.鰓出血

此病為病毒病,在水溫18-28度時流行,水溫達到28度以上可不治而愈,從魚種到成魚都能發病,一年有2次發病期,目前無較為有效的治療措施,重點在於提高魚體體質。

主要症狀:瀕死魚離群獨遊(但是此種現象較少)全身發黑,各鰭條末端發白,最典型特徵為死亡的魚鰓蓋上有一紅點。檢查瀕死魚,眼球突出,眼球及下頜、胸鰭基部點狀充血,部分魚有身體出血現象,病魚撈出水面後,鰓部即開始大量出血。解剖發現,內臟粘連,肝臟充血嚴重,部分魚有黃色半透明腹水。發病池塘魚攝食亢奮。診斷要點在於魚鰾上的點狀出血、鰓絲流血等。

鰾點狀出血是鰓出血診斷的重要指標

死魚鰓蓋一側有紅點

防控建議:1.在流行期以調水改底為主2.可以投餵2-3療程的維生素及保肝藥。3平時可以內服乳酸菌保護腸道,增強魚體體質。4.水溫20度前使用五倍子末+鹽潑灑一次,潑灑時需要注意方法。5.應重點注意寄生蟲、細菌等併發症的處理,提前做好孢子蟲、錨頭蚤等頑固、大型寄生蟲的防治。

注意事項:鰓出血發病時停料可降低死亡率,具體停料方法為:死亡量增加較快時即開始停料,停至死亡比較穩定時開始逐漸恢復投料,投料量應降為正常投料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同時添加足量的維生素及免疫增強劑,可在前三天添加優質抗生素,防止細菌的繼發感染。

5.孢子蟲

2016年是厄爾尼諾現象比較頻繁的一年,5月、6月雨水較同期偏多,在鹽城的大豐、射陽等地異育銀鯽的喉孢子蟲病呈現集中爆發趨勢,發病規格自寸片到半斤左右的成魚都有發病,與以往喉孢子蟲病的發病症狀不同,此次發生喉孢子蟲病的池塘的瀕死魚體色偏向正常,眼球突出的較少,體表顏色較正常,不少養殖戶根據以往對喉孢子蟲的診斷經驗極易成誤診,造成了較大的損失。

羅普寧碘泡蟲&nbsp&nbsp

異型碘泡蟲

鯪單極蟲

洪湖碘泡蟲

吳李碘泡蟲

由孢子蟲引起的死魚損失巨大

2016年喉孢子蟲病的發病特點:

(1)發病快,病程急,集中爆發。

有些池塘自發現喉孢子蟲死魚後幾天內即會出現死魚高峰,且黑頭增加迅猛。

(2)症狀較以往有區別

喉孢子蟲的瀕死魚一般會有眼球突出、體色發黑、身體瘦弱的現象。今年的喉孢子蟲爆發的池塘眼球突出的較少,特色較正常,身體圓潤,應為急性感染。

(3)發病規格偏小

從以往的喉孢子蟲防治經驗來看,規格在100克以下發生喉孢子蟲的情況較少。2016從一斤400尾的幼魚即發現有喉孢子蟲病的感染,全年魚種喉孢子蟲感染率有60%。

(4)發病區域廣

蘇北鯽魚養殖集中區的都有喉孢子的發生,下半年肝臟孢子蟲發病也較多。預測2017年鯽魚喉孢子蟲、肝臟孢子蟲會是爆發比較嚴重的一年。

治療方法:

(1)外用:環烷酸銅+阿維菌素&nbsp&nbsp混合潑灑,連續兩次,間隔一天。

(2)內服:鹽酸氯苯胍+鹽酸左旋咪唑+魚用多維拌餌投喂,每日一次,連續5-7天。

對於孢子蟲的防治需要注意以下幾點事項:
(1)苗種檢驗
(2)徹底清塘
(3)科學選擇預防藥物
(4)注意體質的增強
(5)在池塘套養扣蟹,攝食水蚯蚓,減少傳播途徑。
(6)舌型絛蟲

舌型絛蟲是寄生於異育銀鯽、黃金鯽等魚腸道內的大型絛蟲,蟲體扁平,長可達1米,感染初期寄生於鯽魚等的前腸,後隨著蟲體持續的長大,最終撐破腸道進入腹腔,在冬季引起感染魚集中死亡。2016年鯽魚魚種感染舌型絛蟲的情況較為普遍,預測2017年舌形絛蟲的感染率較去年有所上升。

主要症狀:病魚體色發黑,腹部膨大,正常情況下看不到瀕死魚,可見感染魚的體色淡於正常魚。解剖時,體腔中充滿大量白色帶狀蟲體,內臟受壓擠,產生變形萎縮,正常機能受抑制或遭破壞,引起魚體發育受阻,魚體消瘦,無法生殖。有的裂頭蚴可以從魚腹部鑽出,直接造成病魚死亡。


舌型絛蟲感染後期會撐破腸道進入腹腔,使防治進入瓶頸

治療方法:

外用:治療首日潑灑1%含量阿維菌素溶液,劑量每100ML藥物潑灑3畝,五日後外用敵百蟲潑灑,劑量每350g敵百蟲兌水後潑灑一畝。

內服:吡喹酮按10mg/kg魚體重拌飼投喂。

注意事項:一旦發生舌狀絛蟲感染時,切不可降低投餌量,否則飢餓的魚會將蟲體攝入,加快感染速度。

6.白鰓

「白鰓病」病原沒有明確,流行時間自5月上旬持續到9月下旬,6-8月為流行高峰,水質較肥,有機質含量高的池塘易發此病。發病魚以鯽魚魚種為主,規格自10克-200克都有發現。發病池塘魚吃料不旺,易浮頭。

主要症狀:發病初期目檢病魚鰓絲呈淡紅色,沿鰓弓有黑色條紋滋生。嚴重發病時目檢病魚整個鰓上半部發黑,鰓絲間夾雜黑色絲狀物質,下半部蒼白,部分魚眼球突出,解剖腹腔有黃色透明腹水。


患白鰓的鯽鰓絲蒼白,眼球突出

患白鰓的鯽解剖圖

治療方法:
1.根據水質情況,如果水質較肥的池塘,可先用二氧化氯全池潑灑,降低水體肥度。
2.選用五倍子加食鹽浸泡後全池潑灑,病情嚴重的,隔天可再用一次或者用硫醚沙星1PPM全池潑灑。
3.隔天再用二氧化氯進行全池潑灑,劑量為75g/畝。
4.三天後使用微生態製劑如EM或芽孢桿菌對水質進行調節。

7.鰓蓋出血

主要症狀:每年高溫期間,200克以下的鯽會出現一種以鰓蓋內側,鰓蓋外緣出血為主要症狀的疾病,死亡率也較高。


鯽鰓蓋內側及外緣出血


圖示鰓蓋內側嚴重出血,死亡量較大

防治方法:對於此種疾病還沒有開展相關的流行病學調查及病原學工作,但是按照細菌性疾病的方法進行治療效果較好。

外用:碘製劑潑灑兩次,中間間隔一天。

內服:恩諾沙星+維生素,一天兩次,連餵5-7天。

注意事項:此疾病的症狀與鰓出血相似,很多人將此病誤診為鰓出血,不敢治療,耽誤救治的最佳時期。可結合鰓出血的症狀及流行病學大致作出判斷,及時處理。

金鯧魚
講解嘉賓:蔣瑋天@少數派&nbsp廣西北海水產養殖高級工程師

隨著金鯧魚養殖規模迅速擴大,金鯧病害開始增加,其病害情況一年比一年嚴重,病害防治要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放養時苗種要經過殺菌消毒,在拉苗前,如有條件,在種苗原池先進行二氧化氯消毒。投苗後,要堅持巡視,特別留意觀察魚群的遊動、攝食情況,一旦發現病、死魚應及時隔離治療或進行無害化(如深埋等)處理,切勿隨意將其扔出網箱外,使病害傳播蔓延,造成更大的危害。

1.神經壞死病毒病

神經壞死病毒病主要在苗期發病率高,而且具有死亡速度快、死亡量大、傳播性強、難控制等特點。

症狀:黑身、趴底,部分魚苗「漂水」;發病初期脾臟鮮紅,發病後期脾臟發黑腫大;部分魚苗鰾脹氣;腸道積水,往往伴隨白便、綠便;肝臟萎縮、貧血等。金鯧魚感染神經壞死病毒,多數是受到長期運輸刺激、投苗後水質環境與原環境差別過大所致。感染神經壞死病毒的金鯧在投苗後二十天內隨體質的增強會自行消失,但在感染期間,也會造成大量死亡。這是投苗成活率不高最主要原因。

處理方法:以增強體質為主,抗生素輔助清除炎症。具體處理方法為:進苗後,不要直接再進行淡水過浴,減少刺激;投餵飼料後第一天,即投餵電解維他、VC三聚磷酸酯、諾菌素,分別按每公斤飼料混合10克、10克、5克份量投喂,每天二次,連續五至十天。

2.細菌性腸炎(鏈球菌)

症狀:金鯧魚腸炎症狀很明顯,在腸內可看到膿狀物,腸壁充血。但魚體表完整,沒有損傷的現象。發生腸炎的魚厭食明顯,並伴有陸續的死亡。感染的細菌以鏈球菌為主,有時也會是嗜水氣單胞桿菌。



處理方法:1、平時投餵電解維他、VC三聚磷酸酯,增加魚類的免疫能力;2、淡水充足條件下,投餵時先用淡水軟化飼料;3、腸炎發作時,投餵腸炎特效藥強康生、諾菌素,按每公斤飼料投餵強康生5克、諾菌素10克,每天兩次,持續五天,一般治療三天後死亡會停止。

3.爛身病(嗜水氣單胞桿菌)

症狀:體表出現小紅點,紅點潰爛後,形成創口,嚴重時創口加大魚體肌肉裸露,整條魚不忍直視。經過檢測,證實此潰爛由嗜水氣單胞桿菌感染所致。另外,在刺激隱核蟲的作用下,一些魚摩擦網衣,也會形成創口,並感染嗜水氣單胞桿菌。

處理方法:按每公斤飼料投餵魚氟安10克、菌速克5克、電解維他10克,每天兩次,持續五天。創口會恢復正常。

4.痘瘡病(乳球菌)

症狀:體表尾部或背部形成一個隆起痘瘡,痘瘡潰爛時,形成較大的創口。經化驗,證實為乳球菌感染。

處理方法:按每公斤飼料投餵魚病康10克、菌速克5克、電解維他10克,每天兩次,持續五天。創口會恢復正常。

5.小瓜蟲病

症狀:病魚體表出現直徑0.5-1毫米的白色斑點,粘液增多,鱗片脫落,厭食,小瓜蟲在腮部寄生破壞腮小片,致魚呼吸困難,直至死亡。在水溫30℃左右,白點病傳染很快,幾天內整個網箱或魚池的卵形鯧鰺都會被感染。致病體是刺激隱核蟲。

處理方法:用淡水浸浴5-10分鐘;&nbsp或用敵百蟲、硫酸銅掛袋,按4*4米網箱,各掛敵百蟲200克、硫酸銅200克,每兩天掛一次,持續掛三到四次,直到刺激隱核蟲消失為止。



6.指環蟲病

症狀:魚體表失去光澤,食欲不振,遊泳遲緩。有的鰭條潰爛,體表和腮部粘液增多,局部鱗片脫落,一側或兩側眼球突出、發炎、壞死或脫落,遊泳失去平衡,打轉轉。致病體是復殖吸蟲或復殖吸蟲卵。


處理方法:用淡水浸浴5-10分鐘;&nbsp或用敵百蟲、硫酸銅掛袋,按4*4米網箱,各掛敵百蟲200克、硫酸銅200克,每兩天掛一次,持續掛三到四次,直到蟲害消失為止。

7.擬德氏吸蟲

症狀:擬德氏吸蟲生活史尚不清楚。金鯧魚主要由一種寄生於血液循環系統的擬德氏吸蟲導致,成蟲排出的大量蟲卵堵塞於鰓小血管內和聚集於各內臟腔內,一般在5月份後造成金鯧慢性死亡,魚體死亡前體表無明顯異常,但有抽搐歪脖子打轉症狀。


處理方法:該寄生蟲流行較廣,養殖戶可以定期投餵吡喹酮驅除成蟲。有嚴重死亡時,考慮添加適當的抗生素投喂。

8.車輪蟲

症狀:車輪蟲少量寄生時沒有明顯症狀,嚴重感染時,病魚受蟲體寄生的刺激,引起組織發炎,分泌大量粘液。魚體消瘦、發黑、遊動緩慢、呼吸困難而死。車輪蟲在魚的鰓及體表各處不斷爬動,損傷上皮細胞,上皮細胞及粘液細胞增生、分泌亢進,鰓上的毛細血管充血、滲出,嚴重感染時一大片上皮細胞壞死。


處理方法:用淡水浸浴5-10分鐘;&nbsp或用敵百蟲、硫酸銅掛袋,按4*4米網箱,各掛敵百蟲200克、硫酸銅200克,每兩天掛一次,持續掛三到四次,直到蟲害消失為止。池塘養殖則以潑灑伊維菌素可以有效根治。

9.瓣體蟲病

症狀:俗稱白芝麻,症狀主要是魚常浮於水面,遊泳遲鈍,呼吸困難,頭部皮膚、鰭及鰓上粘液分泌增多,表皮出現不規則的白斑點,嚴重時白斑會連成一大片,病魚食慾不強,有時會狂遊幾下向網衣上擦身,死亡時魚胸鰭向前僵直,幾乎緊貼於鰓蓋上,此病多生於高溫季節,特別中5-6月份的時間。

處理方法:生病魚的網箱用2毫克/升硫酸銅海水溶液浸洗,次日重複一次,病重時可連續幾天治療。在操練時將網箱的四邊角提起,讓魚群集中於網箱的底部,網箱的底部則用塑料布兜住,將稀釋後的溶液倒入箱內進行藥浴2小時以上,實踐證明,此方法十分效果明顯。

淡水浸泡,也非常有效。或用敵百蟲、硫酸銅掛袋,按4*4米網箱,各掛敵百蟲200克、硫酸銅200克,每兩天掛一次,持續掛三到四次,直到蟲害消失為止。

10.諾卡氏菌

症狀:主要症狀為腎臟、肝臟或腸道內壁可見大量的白色小結節,鰓蓋基部有膿腫,體表有膿包,或皮下腫突,膿包破裂後形成潰瘍。

處理方法:以氟安、菌速克、電解維他等藥品混合投喂,每天二次,連續一周。





黃顙魚

講解嘉賓:殷猛&nbsp聯鯤集團魚來魚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總監

5到6月高溫季節,黃顙魚等無鱗的底層魚類的病害,以出血病規模性爆發,大量死亡的情況居多。其主要引發原因在於:白天上層水溫度高,加上間歇性暴雨多。間歇性暴雨造成上層水降溫下沉,從而導致上下層水體對流,水體底層有機質中的厭氧性細菌得以散布水體,繼而使厭氧性細菌在底質差有機質多的水體中迅速佔優勢,破壞水體中厭氧性細菌和耗氧性細菌平衡。而魚體的機體也是屬於厭氧性環境。這樣原本生活在水底層有機質中的厭氧性細菌在機體中大量繁殖,很快就引發了出血病,爛鰓病、赤鱗等疾病。往往都是以出血、爛鰓等症狀並發。魚感染厭氧性細菌後12個小時體內細菌數量達到極限即會死亡。

提前調水改底、內服藥可以有效避免這樣的悲劇。調水改底的方法為:第一步使用淨水產品淨水5天以上;第二步使用含芽孢桿菌、底部增氧等改底產品,分解掉底部和水體中的有機質,這樣讓厭氧菌失去生存的根基。另外內服護肝類產品及有益菌,使內臟團有益菌佔優勢,同時提高魚體的抗應激能力和消化吸收能力。

爆發這樣的病害一般死亡量很大,且持續時間長。使用傳統的對水體消毒殺菌方法並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反而會造成在對水體消毒後,次日死亡量增加。這樣的大規模出血病爆發後,一般大部分魚已經感染了厭氧性細菌,或者已經不再攝食了。這個時候直接使用消毒產品對水體消毒,會破壞魚體和水體之間本身存在的菌態平衡。當使用消毒產品後把水體中的菌短時間內全部消滅,魚體中的厭氧性細菌因為失去了水體中有益菌的平衡抑制,而大量繁殖。造成魚體機體被破壞,本來還尚有機會挽救的魚也很快就死掉了。

正確的治療方法為內服藥,首先殺死魚體中的細菌,然後再緩慢改變水體中的細菌或者在魚體中細菌被消滅後再對水體消毒。(我個人對於內服抗生素治療比較擔憂、這樣會造成細菌抗藥性。長遠來看,危害很大。)

拌料內服質量較好的VC和聚維酮碘3到5天,殺滅魚體中的細菌;接著每天每畝水面潑灑生石灰15斤左右,連續5到7天。即可很好的治療這個階段出現的暴發性出血病。

在內服VC和聚維酮碘上有幾點要注意:首先當然是產品質量;其次拌料階段不可以接觸金屬容器;第三、拌料後儘快投喂,預防聚維酮碘揮發;第四、由於剛投餵時魚吃料情況差,需要控制拌料量。

臺灣泥鰍

講解嘉賓:羅懷遠&nbsp中山橫欄匯海水產藥店負責人

高溫季節臺灣泥鰍的養殖主要注意以下幾點:

1、控制敵害(蝌蚪、蜻蜓幼蟲、鳥類等)

每年到5月份後,全國各個地區氣溫回升,養殖進入黃金階段,但此時對於泥鰍來說,敵害也是比較多,特別對於泥鰍開花的養戶更要注重預防措施:

①全池圍網養殖,池塘周圍布置稻草人;

②放苗前徹底清理塘底蟲卵。

2、防治寄生蟲病

①定期拿魚做鏡檢,發現寄生蟲及時處理;

②一般常見車輪蟲、指環蟲病較多,為避免產生耐藥性,針對同一種寄生蟲病的藥不能交叉使用。

3、注意調水

高溫季節,泥鰍搶食厲害,餵料量增多,導致水體很容易富營養化,藍藻大量繁殖。

防治措施:
①合理投餵量,幼魚期日投餵量在其體重的5-8%,成魚期日投餵量在其體重的5%;
②水源好的區域,適量加換水;
③勤改底,適當補菌調水;
④出現亞硝酸鹽高時選用有效的降亞硝酸鹽的藥(萬能亞硝靈)降解。


4、控制好細菌性疾病(紅嘴紅點、爛身爛尾、腸炎)

(1)定期(10-15天)消毒預防(病毒靈+腐皮爛鰓出血止);特別是加水後或下雨後,長期未消毒的池塘此時最好消毒預防;

(2)防治好寄生蟲病帶來的繼發感染;

(3)定期拌餵腸胃藥預防。


爛身、紅點




 資訊分類

相關焦點

  • 臺灣泥鰍要這樣養!
    目前在珠三角的中山、珠海、三水、西樵、九江、順德地區及粵東的揭陽、汕頭、汕尾等地區形成了一定的養殖規模,養殖面積達5000畝以上,逐漸成為一個具有發展潛力的養殖品種。    由於臺灣泥鰍是近幾年興起的一個水產養殖新品種,部分養殖戶對臺灣泥鰍生活習性、飼養環境以及病害防控不是十分了解,在養殖過程中出現許多問題,造成許多不必要的損失,最終導致虧損嚴重。
  • 臺灣老師傅首次披露臺灣泥鰍品種來源及選育歷程
    「其實20多年前,經過一年半的養殖,這種泥鰍也是僅手指那麼大」,上世紀90年代初便開始在臺灣養殖和選育泥鰍的陳文欽,見證了這一品種二十多年間,從指頭大小到如今4-5兩一條的演變歷程。陳文欽回憶,其實臺灣泥鰍的來源,並不像傳說那樣複雜,臺灣當初養殖的泥鰍,其實也是從大陸引進,且比較常見的品種——大鱗副鰍。二三十年前,經過十幾個月的養殖,這種泥鰍在臺灣也只有手指般大小。
  • 水產養殖貼士:黃顙魚與太陽魚混養技術精要
    混養是降低養殖成本的有效手段之一,黃顙魚與太陽魚是珠三角重要的養殖品種,兩者混養已取得較好效益  □文/廣東江門水產技術推廣中心站 陳明波    4、投苗密度和品種搭配:黃顙魚健康養殖有單養和混養兩種方式。其中混養方式主要科學搭配太陽魚為主。4-5月,池塘肥水後,提前15天投放規格3-5公分太陽魚種苗,每畝放養1000尾。15天後投放黃顙魚種苗,規格4-6公分,放養密度為每畝10000-15000尾。
  • 原來三步就可以解決黃顙魚養殖溶氧問題
    在珠三角地區,黃顙魚的放養密度大約為3-5萬尾每畝,其養殖特點主要分為兩種:一種在5、6月份左右放養500-40尾一斤規格,到次年清明節左右一次性出魚,在當地稱為養殖新魚;還有一種為3、4月份直接放養40尾一斤規格的黃顙魚,養殖到中秋或者年底出魚,當地稱為養殖舊魚,本文將以這兩種養殖方式做進一步分析。
  • 實用技術:黃顙魚養殖技術問答集錦
    黃顙魚的養殖主要有池塘主養、池塘套養、網箱養殖及稻田養殖等方式。2.黃顙魚池塘養殖有哪些技術要點?(1)池塘清整:池塘面積5~8畝,水深1.5~2米為宜。冬天魚種並塘或成魚出池後,排乾池水,清理塘底淤泥,並曝曬塘底。開春後,清整塘基,每畝用150~225千克生石灰化成漿在全池均勻潑灑,進行幹法清塘消毒。
  • 病害研究專家潘良坤教你鯽魚病害防治方法
    病害研究專家潘良坤教你鯽魚病害防治方法出處:科學養魚 作者:趙永鋒 水產養殖網 2016-06-30 17:18:00 今年鯽魚價格高漲,這對於鯽魚養殖戶來說,應該會是豐收的一年,養殖戶目前最擔心的問題就是怕在養殖過程中發生病害,導致養殖功虧一簣。為此,我們邀請了淡水漁業研究中心飼料營養與病害研究室潘良坤老師為我們講述鯽魚病害防治措施。
  • 適應能力非常強的黃顙魚,最常見的養殖模式有以下幾種
    黃顙魚屬於一種雜食性魚類,黃顙魚也被叫做黃骨魚,主要是以水底棲息的小動物、小魚、小蝦、水生小昆蟲和一些無脊椎動物、浮遊生物為食,黃顙魚屬於溫水性的魚類,對環境有著非常強的適應能力,目前主要就是產自我國的長江、黃河、珠江、黑龍江和遼寧地區的一些河流流域,那麼黃顙魚都有哪些常見的養殖模式呢
  • 如何區分鱸魚、鱅魚、草魚、鰱魚、鯉魚、鯽魚等各種淡水魚?
    而到了17世紀,日本人開始有選擇的培育這種彩色鯉魚,最終發展成了今天名聲赫赫的錦鯉。這是在我國經濟養殖發展歷史時間最久,分布範圍最廣、產量達到最高,也是中國淡水進行魚類中品種數量最多的魚類了。因為我們這種魚的魚鱗有十字的紋理,所以名鯉,而得名鯉魚,民間多叫它鯉拐子。
  • 黃顙魚養殖技術(一)
    文章轉載自:黃骨魚通,作者:行走的的耗子,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文(好文共分享)黃顙魚(Pelteobagrus fulvidraco),鯰形目,鱨科,黃顙魚屬。4-5月產卵,親魚有掘坑築巢和保護後代的習性。在生殖時期,雄魚有築巢習性。相關食性黃顙魚食性是肉食性為主的雜食性魚類。覓食活動一般在夜間進行,食物包括小魚、蝦、各種陸生和水生昆蟲(特別是搖蚊幼蟲)、小型軟體動物和其它水生無脊椎動物,有時也捕食小型魚類。其食性隨環境和季節變化而有所差異,在春夏季節常吞食其它魚的魚卵,到了寒冷季節,食物中小魚較多,而底棲動物漸漸減少。
  • 鯧魚有多少種?如何挑選?做法有哪些?
    四昂皮子,是光山對一種小魚的叫法,它學名叫鰟鮍,塘湖堰壩,有水就有它,還很多。唯一毛病長不大,最大不上兩,從沒見過單條到一兩的四昂皮子。所以,猛一見到這麼大的,一斤多的大傢伙,說實話不是驚詫,是驚嚇,有點嚇到了。我網上下來圖片,各位看看,鰟鮍和鯧魚,儘管不是一個重量級,也不是一種水域裡生長,就是長得相似,很像。當然很快就知道真相,鯧魚是鯧魚,鰟鮍是鰟鮍。
  • 「鯧鯿魚」為何如此便宜 詳解金鯧魚和鯧魚的不同
    浙江在線11月16日訊昨天餘阿姨去逛超市,一眼就看到水產貨柜上整整齊齊地擺滿了差不多有一斤重的鯧魚,最吸引眼球的還是價格:每斤23元。  「很久沒看到這麼大的鯧魚了,還這麼便宜。」餘阿姨上前仔細看,名稱標的是金鯧魚。而現在市場上半斤左右的鯧魚均價要33元/斤,東海休漁期間,價格曾一度漲到40元/斤。
  • 湖北興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泥鰍品種適應性強
    湖北興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泥鰍育種、孵化、養殖、回收及深加工於一體的大型公司,公司大力發展新型生態立體養殖模式。公司多年研究開發出超越行業的泥鰍品種,生長快速,抵抗力強,病害少,收益高,管理簡單,是適合廣泛推廣、大規模養殖的泥鰍種苗。
  • 養殖什麼品種的泥鰍周期短,市場需求量大?
    養殖什麼品種的泥鰍周期短,市場需求量大?泥鰍有"水中人參"的稱號,營養價值頗高,在市場上備受消費者的喜愛。當下,泥鰍的塘口收購價格在7~11元/斤不等,而一畝泥鰍的產量在2000斤左右,畝產值可以達到14000~22000元之間,可帶來很高的養殖效益。當然了,對於泥鰍養殖戶來說,希望自家的泥鰍生長周期短一些,出塘更快,更能受到市場的歡迎。那麼,哪一些泥鰍品種更符合養殖戶的這些方面的要求呢?
  • 12種養殖魚類利潤分析,哪種盈利效果最好——以鄭州為例
    但是這裡是有規律可循的,如果無目的「低頭」養魚,年底收穫的一定是失望。因此我要告誡廣大養殖朋友,在你們投放苗中之前,一定要進行分析,挑選合適的養殖品種,不能漫無目的隨便放苗行事,否則你失敗的可能性極大,賺錢就是奢望了。本人現將2018年鄭州市常見的12種養殖魚類列舉出來進行分析,希望給廣大漁民朋友提些建議。由於本人水平有限,權當拋磚引玉,不當之處,敬請各位專家批評指正。
  • 調查發現,遲緩愛德華氏菌是臺灣泥鰍出血病的重要病原
    調查發現,遲緩愛德華氏菌是臺灣泥鰍出血病的重要病原出處:利洋水產 作者:肖洋 水產養殖網 2016-12-16 22:00:00 從2011年開始,在珠三角地區開始有部分養殖戶嘗試養殖臺灣泥鰍,因其投入少、長速快、養殖周期短、技術門檻低、價格高等特點逐漸吸引了人們的注意。
  • 沿海常見鯧魚品種圖鑑,鬥鯧白鯧烏鯧如何區別
    鯧魚泛指硬骨魚綱鱸形目鯧科中的一類魚,中國沿海常見有銀鯧,中國鯧,以及非鯧科的烏鰺,布氏鯧鰺等。下面為每一種鯧魚的介紹,圖鑑。
  • 湖北瓦氏黃顙魚養殖技術
    湖北瓦氏黃顙魚養殖技術_李聖華瓦氏黃顙魚是一種淡水名優經濟魚類,其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近年來,由於瓦氏黃顙魚的市場需求量日漸增大,而它在長江水系中的資源不斷減退,因而開展瓦氏黃顙魚的無公害人工養殖具有很大的發展前景及市場潛力。
  • 本月12個水產養殖品種一起漲價!水產行情一片大好
    截至12月中下旬,價格上升的品種有12個:    對蝦:湛江40頭規格比上月同期漲1元/斤左右,海南40頭規格比上月同期也漲1元/斤左右;    草魚:珠三角1kg規格比上月同期漲0.1元/斤左右;    鯽魚:鹽城、大豐7兩鯽魚比上月同期漲0.5元/斤左右;
  • 水體病害中水生植物發揮大作用
    其實水體中的許多病害不一定非要用藥解決,可以採取一些生物的方法予以防治。在養殖過程中,可以巧妙地利用各種魚類的生活習性之間的互補性,適當套養一部分魚類,達到調節水質、防治病害、以魚養水、以魚養魚的目的。  一、套養鯉魚、鯽魚。鯉魚、鯽魚是水底名副其實的「清潔工」,它們生活在水體底層,攝食水底的殘餌和腐殖質。
  • 黃顙魚暴發性出血病的防治技術介紹
    8&nbsp月5&nbsp日早晨黃顙魚開始發病並出現死亡。  發病症狀  部分病魚離群獨遊,呆滯無力,&nbsp對外界刺激無反應;體表充血,各鰭條、頭部、眼部、口腔、鰓蓋嚴重充血;眼球大都突出,部分眼球脫落,有的頭頂、肛門前出現嚴重潰瘍;病魚腹部膨大,&nbsp肛門紅腫外突,擠壓腹部,有大量血水流出;解剖觀察,腹腔大量積水,肌肉嚴重充血,內臟變異,腸內無物且充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