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瓦氏黃顙魚養殖技術

2021-01-14 吉山花瑤

湖北瓦氏黃顙魚養殖技術

_李聖華

瓦氏黃顙魚是一種淡水名優經濟魚類,其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近年來,由於瓦氏黃顙魚的市場需求量日漸增大,而它在長江水系中的資源不斷減退,因而開展瓦氏黃顙魚的無公害人工養殖具有很大的發展前景及市場潛力。

一、瓦氏黃顙魚的生物學簡介

瓦氏黃顙魚又稱硬角黃臘丁、郎絲、江顙、肥坨黃顙魚等,主要分布於我國長江流域的幹支流以及與長江相通的湖泊水體中。瓦氏黃顙魚體形較長,背部隆起,胸腹面平坦,後半部稍側扁,尾柄較細長,尾鰭深叉形。有觸鬚4對,均為青黑色,全身裸露無鱗。瓦氏黃顙魚和黃顙魚的區別在於瓦氏黃顙魚成魚個體大,此外體色上也有較大的區別。瓦氏黃顙魚背部為淡灰色,腹部為淡黃色;黃顙魚體側面有三條橫縱灰黑色的斑條塊,背部為青灰色,腹部為深黃色。從個體上看,瓦氏黃顙魚的個體大於黃顙魚一倍以上。

瓦氏黃顙魚屬於底棲性魚類,喜棲息於靜水緩流中,營底棲生活,白天喜棲息於江河水體底層,夜間則遊到水體淺灘覓食,對生態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強。瓦氏黃顙魚為偏肉食性的雜食性魚類,喜歡在弱光條件下集群攝食和活動。主要攝食枝角類、橈足類、搖蚊幼蟲、水蚯蚓、螺獅、小蝦、小魚、魚卵、苦菜葉、馬來眼子菜葉、聚草葉、植物鬚根和腐屑,在人工養殖條件下,能很好地利用人工配製的顆粒飼料。

瓦氏黃顙魚生長速度比黃顙魚要快,雄魚一般比雌魚大,生長速度也比雌魚要快得多。瓦氏黃顙魚常見個體重 300-750g,最大個體2500g。瓦氏黃顙魚的懷卵量為1000-5000粒,受精卵呈圓形,淡黃色,粘性,沉於卵巢底部或粘附在巢壁的水草鬚根等物體上發育。

二、瓦氏黃顙魚苗種培育

1.魚苗培育

魚苗培育是指孵化出膜後經過培育至 5cm 左右苗種的過程。這一階段約需要20-30天。

①培育池。工廠化育苗通常採用小流水水泥池,培育池的面積為10-20m 2 ,深度為0.8m左右,水的深度控制為0.7m左右,長方形、圓形均可,要求水源條件好,水質清新,經過嚴格過濾不帶入其它敵害。池底平坦,略向排水口一端傾斜,用瓷磚鋪底或用水泥抹平。

②培育密度。剛孵化出膜的仔魚可放養8000 -10000尾/m 3 ,待魚苗長到1cm左右,魚苗開始進行分池培育,1-3cm的魚苗放養密度為 5000 -6000 尾/m 3 ;長到 3cm 後要進行分池,3-5cm左右的魚苗,放養量為3000 -4000尾/m 3 。

③飼料投喂。瓦氏黃顙魚仔魚自脫膜後65小時左右,卵黃囊逐漸消失,體色慢慢變成黑褐色,並由原來聚集於池底邊變成吸附於四周池壁邊,仔魚全長約 7mm左右,此時仔魚已開始攝食投餵的餌料。飼料投餵要依據瓦氏黃顙魚不同發育階段,投餵不同的餌料。魚苗的開口餌料以小型枝角類、輪蟲為主。由於魚苗個體小,所投的水蚤不能大,最好用40目的網布過濾;另外所投的量寧多勿少,以防魚苗自殘。12日齡後,可投餵搖蚊幼蟲、水蚯蚓、寡毛類等底棲動物或者絞碎的魚漿;15日齡後可投餵破碎的顆粒飼料,魚苗均能順利轉食,生長良好。瓦氏黃顙魚具有群食習性,在投餵時首先用少量飼料投入池中,待魚苗集中在一起時,就要增加投餵量,邊吃邊喂。投餵量要根據魚體的大小、攝食狀況和水溫確定,一般採用少量多次的方法投喂。

④日常管理。培育池的透明度控制在30cm左右,根據天氣和魚的生長情況,逐漸提高水位,防止池中浮遊生物繁殖過多;每周換水排汙一次,水溫高於28℃時應加大注水量,水溫高於35℃時,每天應注入一次新水。堅持早晚巡塘,常保水質清新,嚴防缺氧浮頭。如發現魚苗白天在水體中上層活動,多是缺氧徵兆,發現魚苗散開在池岸四周活動,是嚴重缺氧的徵兆,要馬上打開增氧機並衝水增氧。苗種培育期間,在正常氣溫下,攝食量驟減時,要注意檢查是否有疾病發生。病魚池用過的工具須經消毒後才能使用,以免交叉感染及魚病擴散。

2.魚種培育

①魚種培育池。瓦氏黃顙魚

魚種培育池的面積不宜過大,以1-3畝為宜,要求靠近水源且水源充足,清鮮無汙染,池塘配置增氧機。在池塘搭設餌料臺,材料採用竹蓆、草蓆、彩條布等物,每畝池塘餌料臺的面積約6-8m 2 ,將餌料臺用竹樁或木樁固定在離池底約10-20cm處。

在魚苗下塘前10-15天,用生石灰75-125kg/畝或漂白粉5g/m 2 ,調漿後全池潑灑,包括池壁;一星期後清洗,注入過濾新水50cm深,施用無機肥和酵母液培養浮遊生物,約7天左右後即可投放魚苗。

在瓦氏黃顙魚魚苗培育中,套用家魚發塘技術,只注重浮遊動物的培養,忽視底棲動物的培養,然後又直接投餵人工飼料,由於池中底棲動物少,造成稚魚階段適口餌料嚴重缺乏,這是魚苗成活率低的主要原因。在生產上也有採取以青蝦苗代替底棲動物的方法,即在發塘的同時,每畝設1m 2 的網箱一個,箱內放養同一天捕獲的抱卵蝦1kg,在網箱內投放水草,每2天投餵一次螺、魚肉等飼料。待蝦苗孵出後,取出網箱和白須蝦,讓蝦苗入池,隨即潑灑豆漿,供蝦苗攝食,池塘潑灑豆漿15-17kg/畝,上午、下午各潑1次。

②魚种放養。放養2cm左右的小規格苗種,要求規格整齊,體質健壯,無傷無病,遊動敏捷,躥跳有力。魚苗在放養前要進行嚴格的藥浴消毒。放養密度根據生產情況和池塘條件確定,一般將苗種養殖到越冬前後放養到成魚池進行成魚養殖的養殖密度較大,放養量為8000 -10000尾/畝,短期養殖到7-8月分池養殖商品魚的放養量為4000 -6000尾/畝。待魚種長到8cm時,即可進行分池,再放入成魚池塘中養殖成魚。

③飼料及投喂。在投放2cm的苗種時,池塘中浮遊動物量可以基本上滿足幾天的需求量,魚種在2-3cm時最好的飼料是輪蟲、橈足類、枝角類、搖蚊幼蟲、水蚯蚓等活性飼料。隨著個體的增大,池塘中天然餌料減少,必須要投餵人工混合飼料才能滿足苗種的攝食需求。

餌料配製方法有三種:其一,生產中較多的方法是將小雜魚絞碎後摻拌部分魚粉、蠶蛹粉、豆粉、麥麩、三等麵粉等揉成團狀飼料投喂,也可以將魚絞碎成漿後用三等麵粉粘合一下直接投餵;其二,將粉狀原料混合均勻後加一定量的水揉成團狀投餵;其三,人工配合成加工顆粒飼料,再經破碎成微型顆粒飼料投喂。後二種配合餌料的配製方法為:魚粉23%、蠶蛹粉8%、肉骨粉8%、血粉8%、酵 母 粉 6%、無機鹽 合 劑1.5%,粘合劑 15%。另外較多的養殖者採用雜魚絞碎肉泥後直接投餵在池塘中。一般投餵量開始轉化食性時為10%,以後逐漸下降到佔體重的5%-6%,每天投餵2-4次;在3cm長以前每天投餵3-4次,在體長 5cm 前每天投餵 2-3次,其後每天投餵2次即可。瓦氏黃顙魚魚種配合飼料的營養標準是:粗蛋白質40%-43%、脂肪8%-10%、碳水化合物18%-23%、纖維素3%-5%。投餵飼料要做到「四定」,將餌料投餵在餌料臺上。

④日常管理。瓦氏黃顙魚魚種培育階段,是魚病最易流行的時期,在此段時期中要注意觀察,並採用各種預防措施。瓦氏黃顙魚此時期最常見的病為出血性水腫病,除池塘用消毒劑消滅細菌外,還要在餌料中添加四環素投喂,每天一次,連續3-5天。

三、瓦氏黃顙魚成魚池塘養殖

池塘養殖瓦氏黃顙魚是近兩年才興起的新型養殖方式,具有投資小,不受面積大小的限制,收益大,生產穩定等特點。

1.池塘條件

池塘主養瓦氏黃顙魚,在魚种放養前,要將池塘底部整平,並在排水口端底部挖出一個50m 2 左右,比其地方深20-30cm的坑涵,便於成魚捕撈時集中成魚之用。成魚池一般以2-3畝為宜,水深要求達1.5-2m。要求水源良好,水質清新,溶氧豐富,無汙染,注排水方便,池埂堅固,整齊,東西朝向,池中配備有增氧設備。在魚種下池前,用生石灰75-125kg/畝全池潑灑消毒,殺滅池中的致病菌和敵害生物。

2.放養密度

放養密度與魚池條件、環境因素、魚種規格、養殖水平、水源等因素有關。5cm左右規格的魚種,放養量為5000 -6000尾/畝;規格為 6-8cm 的魚苗,放養量為4500 -5500尾/畝。待放養的瓦氏黃顙魚長到7-8cm時,水質已開始變肥,此時投放鰱、鱅魚200尾/畝左右,投放規格為6-10cm,控制池塘水質。

魚種在投放時要進行嚴格的魚體消毒,通常採用3%食鹽溶液洗浴後再放入池塘。

3.飼料投餵

瓦氏黃顙魚成魚的飼料,有純動物性飼料和人工配合飼料兩類。純動物性飼料包括小雜魚、蝦、水陸生蚯蚓等。一般將小魚蝦通過加工絞碎成魚漿直接投喂,也可將小雜魚蝦通過加工絞碎成漿後加植物性粉狀飼料混合後投喂。

人工配合飼料:瓦氏黃顙魚商品魚配合飼料營養需要標準為,粗蛋白質為 40%-42%、脂肪7% - 9%、碳 水化合 物 為 18% -21%、纖維素 5%-6%。瓦氏黃顙魚商品魚飼料的動物原料有魚粉、蠶蛹、肉骨粉、羽毛粉、血粉、菌體蛋白粉、酵母等;植物性原料有黃豆餅、棉仔餅、玉米和小麥粉等。飼料經60目粉碎成粉料。其成魚飼料配方為魚粉36%、蠶蛹粉8%、羽毛粉 3.5%、肉骨粉 8%、血粉5%、飼料酵母5%、黃豆粉10%、玉米粉 3%、小麥粉 18%、粘合劑0.5%、維生素合劑 1%、無機鹽添加劑2%。

日投餵量根據池塘瓦氏黃顙魚總體重與水溫的關係而定,當水溫為10℃-15℃時,投餵量佔體重的 1.5%-2%;當水溫為 15℃-20℃時,投餵量佔體重3%-4%;當水溫為20℃-32℃時,投餵量佔體重的5%-6%。

投餵方法為「四定」和「四看」。所謂「四定」,即投餵飼料時要定時、定點、定質、定量。每天投餵2-3次,飼料投放在食臺上,日投餵量為池魚體重的3%-5%。所謂「四看」,就是掌握了日投飼量後,還得看季節、看天氣、看水質、看魚的吃食與活動情況確定實際投飼量。

4.日常管理

池塘日常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投餵飼料管理、水質管理、魚病防治等技術措施。

投餵飼料必須做到勻、足、好。水質管理的好壞也直接影響到瓦氏黃顙魚的生長。如溶氧充足,水質清新,則可為其生長提供良好的水環境。向成魚池加注新水,可增加水中溶氧量,保持優良水質。

池塘日常管理工作必須精心細緻,經常持久。管理範圍主要包括投餵飼料管理、水質管理、日常管理及其魚病防治等技術措施。

四、瓦氏黃顙魚病害防治

在瓦氏黃顙魚養殖過程中,加強疾病防治工作,是提高產量和經濟效益的一項重要措施。要特別提倡做好日常的養殖管理工作,採取綜合預防措施,才能掌握防治魚病的主動權。瓦氏黃顙魚是無鱗魚,對各種藥物比有鱗魚更為敏感,用藥濃度一定要謹慎把握,使用量必須低於常規用量,且在用藥後必須有專人監察魚情,3小時後即向魚池大量衝水,以防造成慢性藥害。瓦氏黃顙魚的常見疾病有:

1.腸炎病

症狀:病魚腹部膨大,肛門紅腫,輕壓腹部,肛門有黃色粘液流出,病魚離群獨遊。剖開魚腹,病情較輕者食道和前腸充血發炎,嚴重者前腸發炎呈淺紅色,血濃充塞腸管。腸炎病主要危害魚種及成魚。

防治方法:

①池塘要徹底清塘消毒,魚種下池前用2%-3%的食鹽溶液洗浴消毒。

②不投餵黴變腐敗的飼料,活性餌料要用2%-3%食鹽溶液消毒;定期在配合飼料中添加1%食鹽或添加0.1%的鮮大蒜汁投喂。

③全池潑灑漂白粉,使池水呈1g/m 3 的濃度;投餵磺胺胍藥餌,每100kg魚第一天用藥10g,第二天減半。連續用6天為一個療程;或在每100kg飼料中加土黴素40-100g投喂,連續5-7天。

④每50kg餌料中添加1kg鮮松針與150g食鹽搗碎後拌飼料投喂,連續5-6天。

2.水黴病

症狀:水黴菌寄生病魚傷口,向內、外生長,蔓延擴散,似灰白色的棉毛。病魚遊泳失常、焦躁不安,直到肌肉腐爛、失去食慾、瘦弱而死。水黴病嚴重危害孵化中的魚卵和體表的有創口的苗種和成魚,此病在早春、冬季最易發生。

防治方法:

①用生石灰清塘、可減少此病的發生。

②在捕撈、運輸和放養過程中,儘量避免魚體受傷,並掌握合理的放養密度。

③用食鹽加小蘇打合劑浸洗病魚。

④對孵化中的魚卵,可用8 -10g/m 3 的碘三氧溶液浸洗消毒8-10秒,連續2次。

3.斜管蟲病和車輪蟲病

症狀:魚體的鰓和皮膚被大量蟲體寄生而致病,病魚離群,頭朝下、尾朝上倒栽於水面或側臥於水下,呼吸困難,不久即死亡。

防治方法:

①用生石灰徹底清塘消毒,可預防此病的發生。

②用1 -2g/m 3 的硫酸銅溶液浸洗魚體。

③用0.4 -0.5g/m 3 的硫酸銅、硫酸亞鐵合劑全池遍灑。

4.營養性疾病

症狀:飼料中的營養素過多或過少、飼料成份變性或能量不足,均會引起瓦氏黃顙魚的營養性疾病。常見的是脂肪肝病、維生素缺乏症等。病魚肝臟腫大,顏色粉白或發黃,膽囊腫大,膽汁發黑,胰臟色淡。病魚零星死亡,且最先死亡是長得最大的個體。防治方法:改進飼料配方,提高飼料質量,適當增加維生素和無機鹽的用量。

相關焦點

  • 黃顙魚養殖技術(一)
    又名黃骨魚、黃公靈、黃牯頭、湖北利川區域叫黃角丁、黃辣丁、黃臘丁、黃骨聰、昂公魚、葛格燕、黃骨魚、黃丫頭、黃鴨叫、黃沙古、翁公魚、鋼針、戈艾、吱戈艾、黃刺公、疙阿、疙阿丁、嘎牙子、黃蜂魚、昂刺魚、黃牛、黃鰭魚、三槍魚、黃刺骨、黃牙鯁、王牙、黃嘎牙、刺疙疤魚、刺黃股、黃蛟、汪丫魚、毛泥鰍、彎丫、昂刺、錐子等,廣布於中國東部各太平洋水系。在靜水或緩流的淺灘生活,晝伏夜出。
  • 實用技術:黃顙魚養殖技術問答集錦
    1.黃顙魚養殖有哪幾種主要方式?黃顙魚的養殖主要有池塘主養、池塘套養、網箱養殖及稻田養殖等方式。2.黃顙魚池塘養殖有哪些技術要點?(1)池塘清整:池塘面積5~8畝,水深1.5~2米為宜。冬天魚種並塘或成魚出池後,排乾池水,清理塘底淤泥,並曝曬塘底。開春後,清整塘基,每畝用150~225千克生石灰化成漿在全池均勻潑灑,進行幹法清塘消毒。
  • 水產養殖貼士:黃顙魚與太陽魚混養技術精要
    混養是降低養殖成本的有效手段之一,黃顙魚與太陽魚是珠三角重要的養殖品種,兩者混養已取得較好效益  □文/廣東江門水產技術推廣中心站 陳明波隨著近年黃顙魚的養殖技術推廣,珠三角地區養殖黃顙魚的面積迅速增加。經過多年養殖摸索,黃顙魚科學搭配太陽魚的健康養殖模式取得較好經濟效益。現將相關技術要點總結,以供參考。    1、池塘基本條件:淡水水源豐富;池塘底質平整,無或少淤泥;池塘進排水系統完善,增氧設施充足;養殖水體水質無異色、異臭和異味。
  • 適應能力非常強的黃顙魚,最常見的養殖模式有以下幾種
    黃顙魚屬於一種雜食性魚類,黃顙魚也被叫做黃骨魚,主要是以水底棲息的小動物、小魚、小蝦、水生小昆蟲和一些無脊椎動物、浮遊生物為食,黃顙魚屬於溫水性的魚類,對環境有著非常強的適應能力,目前主要就是產自我國的長江、黃河、珠江、黑龍江和遼寧地區的一些河流流域,那麼黃顙魚都有哪些常見的養殖模式呢
  • 黃顙魚是一種雜食性魚類,有利尿消腫的好處,5種人工養殖方法!
    黃顙魚是一種溫水性的魚類,對環境的適應性比較強,主要分布於我國的長江,黃河,珠江,以及黑龍江和遼寧地區的一些河流流域。但是由於野生黃魚不好捕捉,數量也少,不能滿足我們的日常需求,人工養殖越來越多。今天小編要跟大家講的就是關於黃顙魚的五種人工養殖方法。1、首先要講的就是在池塘中養殖黃顙魚,這是一種非常傳統的養殖模式,許多魚類都是通過這種方式來養殖。
  • 湖北的水生生物保護區名錄
    其中湖北有83個水生生物保護區,將重點保護長江江豚、中華鱘、大鯢、橄欖蟶蚌等重要珍稀水生生物及其生境,以及武昌魚、黃顙魚、中華倒刺䰾、翹嘴鮊3、長江新螺段白鱀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荊州市、鹹寧市 4、竹溪萬江河大鯢省級自然保護區 十堰市 5、長江湖北宜昌中華鱘省級自然保護區
  • 出魚量增加黃顙魚跌價 養戶仍有利可圖 七月魚價難回升
    目前廣東珠三角地區存塘魚不多,四川貴州廣西一帶存塘魚充足,浙江湖州、湖北荊州宜昌以及湖南安徽河南等省供應量也充足,隨著溫度的升高,以及西南地區網箱拆除行動的進行,黃顙魚流通市場呈現供大於求、價格下滑的情況,預計六月底和整個七月份黃顙魚價格估計還會維持整體疲軟下滑的態勢。
  • 原來三步就可以解決黃顙魚養殖溶氧問題
    溶氧問題:黃顙魚養殖同其他魚一樣,要追求低成本高效益,自然是離不開高產量作為前提。在珠三角地區,黃顙魚的放養密度大約為3-5萬尾每畝,其養殖特點主要分為兩種:一種在5、6月份左右放養500-40尾一斤規格,到次年清明節左右一次性出魚,在當地稱為養殖新魚;還有一種為3、4月份直接放養40尾一斤規格的黃顙魚,養殖到中秋或者年底出魚,當地稱為養殖舊魚,本文將以這兩種養殖方式做進一步分析。
  • 引起養殖黃顙魚魚苗下塘成活率不高的原因是什麼?
    引起養殖黃顙魚魚苗下塘成活率不高的原因是什麼?據我們養殖點及周邊養殖戶黃顙魚養殖情況來看,普遍存在「發花」(即魚苗下塘)成活率不高的問題,大多數養殖戶只有20%~30%,僅少數養殖戶達50%~60%,有的甚至「全軍覆滅」。黃顙魚「發花」看似簡單,但過程不無技巧。
  • 黃顙魚暴發性出血病的防治技術介紹
    黃顙魚暴發性出血病的防治技術介紹2013-04-15 14:48: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海洋與漁業8&nbsp月5&nbsp日早晨黃顙魚開始發病並出現死亡。該塘為黃顙魚苗種養殖池,為第二年賣苗方便,未混養花白鰱水花;2012&nbsp年春天黃顙魚大苗價格較高,養殖戶盲目加大放養量,&nbsp致使塘內魚種結構不合理。&nbsp&nbsp&nbsp&nbsp2.&nbsp池塘消毒不當。該塘原為家魚苗種培育塘,未能清整便投放黃顙魚水花;並且放養前僅清除了野雜魚,未消毒。
  • 氣溫不斷下降,常規淡水魚行情堅挺上揚,黃顙魚卻面臨供需兩不旺的...
    而且隨著長江沿線及以北地區溫度逐漸下降,養殖戶投料越來越少,直到不投料的時候,養殖戶就都有了賣魚的迫切性,如果沒有特殊的技術設備,降溫的情況下不吃料,一個冬天下來肯定要掉規格的,所以停料後賣魚是很多養殖戶的選擇。
  • 銷售含孔雀石綠的黃顙魚 廣西柳州一市場水產品攤販被處罰
    銷售含孔雀石綠的黃顙魚 廣西柳州一市場水產品攤販被處罰2015-09-27 15:03:00  水產養殖網7月9日,受自治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委託,廣西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技術中心的工作人員,對前進市場魚行的5個攤檔所銷售的不同水產品進行隨機抽樣送檢,其中包括韋某所售的黃蜂魚。據韋某介紹,這批黃蜂魚是她當天從原柳邕農貿市場水產行購進的,沒有進貨單據,進貨價每斤15元,共買了10斤,銷售價每斤18元。
  • 黃顙魚常見寄生蟲的防治
    近期在跑塘過程中發現部分黃顙魚魚塘疾病高發,死亡量高達上百斤每天,部分魚鰓絲鏡檢後發現寄生蟲。對此筆者將黃顙魚常見寄生蟲為大家作一個簡單介紹。
  • 這種魚身上有刺會蜇人,常被誤認為是黃顙魚,價格是黃顙魚的7倍
    因為它們外形和黃顙魚很像,所以大多數人會誤認為它就是黃顙魚,其實並不是。它的原名叫做白緣鯣,又被人們叫做「瘋子魚」、「蜂子魚」。白緣鯣是鱸形目鈍頭科鯣屬的一種淡水魚類,主要分布在我國的長江上遊的各個支流水系,在金沙江水系中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 新技術讓鰣魚 實現「工廠化養殖」
    原標題:新技術讓鰣魚 實現「工廠化養殖」   鰣魚是洄遊性魚類,是極其鮮美的佳餚。
  • 黃顙魚性腺發育的季節性變化
    黃顙魚是溫水性魚類,遍布於我國大部分天然水域,為我國獨特的優質品種。黃顙魚味美且肉嫩,其藥用價值巨大,滋補效果更甚,深受消費者喜愛,被一致歸為高檔魚。黃顙魚在東南亞、日韓等國家經濟價值高,市場潛力巨大,因此成為優質的出口品種之一。然而商品黃顙魚長期依賴人為捕撈,再加上飼料和種苗來源等問題的存在,黃顙魚人工繁殖歷史較短。
  • 【武漢中博】黃顙魚常見疾病的防治(一)
    ▲顯微鏡下的斜管蟲(▲患病黃顙魚浮於水面集群(杜輝 攝)▲患小瓜蟲病的黃顙魚繞池狂遊(杜輝 攝)【防治措施】連續2-3天全池潑灑「辣椒粉+生薑末」,每天1次;第3-4天全池潑灑「聚維酮碘溶液」或6.線蟲、棘頭蟲自然條件下黃顙魚胃、腸道內寄生的蠕蟲的種類很多,如復殖吸蟲類的河鱸源吸蟲、雙穴吸蟲等,線蟲類的如黃顙前駝形線蟲、杜父魚駝形線蟲、黃顙似嗜子宮線蟲等,黃顙魚的蠕蟲病發生可能與黃顙魚的食性有關。一般情況下,感染蠕蟲的黃顙魚魚體消瘦,吃食量下降或不吃食,胃及腸道內無食物或少食。
  • 本周鱖魚鱸魚黃顙魚黑魚行情綜述!
    本周鱖魚鱸魚黃顙魚黑魚行情綜述!2020-12-22 09:20: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水產養殖網        瀏覽量: 5662 次 我要評論 原標題:太慘,臨近賣魚又大量死魚!想要好價格?保住你的魚塘再說!本周鱖魚鱸魚黃顙魚黑魚行情綜述!今天看到個視頻,說是在廣西小江水庫,一筐一筐的死魚被從網箱裡抬上來打冰裝船拉走。
  • 研究揭示百年癌症「瓦氏效應」之謎
    近一百年來,癌症的瓦氏效應(Warburg effect)是令科學家們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
  • 花鰱高產養殖關鍵技術
    花鰱高產養殖呼喚有效產品關鍵技術(錄音)   這些年,水產養殖如過山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