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顙魚性腺發育的季節性變化

2020-12-05 農民當家

黃顙魚是溫水性魚類,遍布於我國大部分天然水域,為我國獨特的優質品種。黃顙魚味美且肉嫩,其藥用價值巨大,滋補效果更甚,深受消費者喜愛,被一致歸為高檔魚。黃顙魚在東南亞、日韓等國家經濟價值高,市場潛力巨大,因此成為優質的出口品種之一。然而商品黃顙魚長期依賴人為捕撈,再加上飼料和種苗來源等問題的存在,黃顙魚人工繁殖歷史較短。

目 的

研究黃顙魚雌魚的產卵類型和雄魚精巢的結構特點及性腺發育的季節性變化,有助於其人工苗種繁殖發育。

方 法

選擇黃顙魚體色發紅的雌魚作為母本,通過催產的方式取母本親魚卵,挑選健康強壯、有光澤、卵粒偏黃且大的卵;與此同時,挑選健康無病的雄魚作為父本,取精巢將之切碎,混合魚卵受精。將受精卵均勻地撒遍網上,放入水質好的魚池中。在當年的3、6、9、12月份分別取雌性和雄性的黃顙魚性腺2~3個。通過石蠟切片技術研究黃顙魚的性腺發育。

結 果

1

卵巢發育的形態學及組織學分期

根據黃顙魚卵巢發育的色澤、形態、卵細胞成熟度及大小,可將其分為6個時期,其中Ⅰ期卵巢終身只出現1次,該試驗所取樣品沒有發現Ⅰ期卵巢,其餘如下。

Ⅱ期卵巢

出現於12月份,卵巢外觀扁囊狀且泛紅,呈半透明。該發育期有一部分卵巢Ⅰ期卵原細胞,但主要是Ⅱ期卵母細胞,其顯著特徵是:①卵黃核出現在細胞質中;②細胞質呈現鹼性反應,用蘇木精染料染成紫藍色;③單層濾泡細胞包繞在細胞外。

根據卵黃核(圖1f)將其分為前期(Ⅱ+)、中期(Ⅱ++)、後期(Ⅱ+++)3個部分(圖1h)。前期:卵母細胞顯然比卵原細胞大些,中心大核仁缺失,小核仁分布在細胞核(8~24個),沒有看到明顯的卵黃核,而卵原細胞有絲分裂停止,除了Ⅱ+期卵母細胞的卵巢外,還有很多Ⅰ期卵原細胞。中期:細胞體積有所增大,核仁數量增加到28~30個,細胞質呈鹼性,且細胞質靠近細胞核的邊沿,有明顯的卵黃核。後期:卵黃核轉移到附近皮質(圖1g),細胞體積增大,這相當於Ⅱ時相轉變為Ⅲ時相的過程。卵巢在產後恢復到Ⅱ期時含有大量Ⅱ時相小卵粒。

Ⅲ期卵巢

在3月和9月,出現淡黃色、長囊形的卵巢,肉眼可見的卵粒位於性腺中。卵巢膜血管豐富,這一過渡時期是由初級卵母細胞的生長階段從小到大最終形成卵黃的過程(圖1a)。

主要特點:

①原1層濾泡細胞分成2層,外側細胞通常為扁平形,而內側細胞通常為立方形;②由於濾泡細胞分泌使卵和濾泡膜間形成薄膜,為放射膜;③核膜與細胞膜之間的細胞質被一圈染色較深且不規則的帶狀細絲分成兩個部分(圖1b),接近卵細胞膜的細胞質結構緊密,染色深,緊挨著核膜的細胞質排列鬆散,染色淺,呈網索狀,所以需要對這特殊結構和卵黃生成作用之間的關係進一步研究。Ⅲ期卵細胞大小增加顯著,核仁數增加到33~47個。

Ⅳ期卵巢

9月份出現,此期卵巢呈淡黃色,卵巢囊狀腫脹,卵顯著增大。眾多卵粒粘連聚集在一起但沒有游離,此期大多數卵母細胞均處Ⅳ時相,少數處Ⅲ時相(圖1d)。

將卵母細胞中Ⅳ時期劃分成早期(Ⅳ+)(圖1d)、中期(Ⅳ++)、晚期(Ⅳ+++)。早期:大多數卵母細胞呈球形,而卵母細胞Ⅲ期中沒有帶狀細絲,細胞核在細胞中央位置,有雙層濾泡細胞,細核膜周圍遍布許多卵黃顆粒。中期:細胞質整個遍布卵黃顆粒,大多數卵細胞呈橄欖狀,細胞核居細胞中央,卵巢成熟係數0.19%~0.49%。晚期:胚泡似乎偏離了原始位置,朝動物極方向移動(圖1e),極性的卵母細胞出現。輻射膜和濾泡細胞更清晰可見,證明已經發育成熟,這是最敏感的時期,可通過使用外源激素人工催產素進行催產,為了使黃顙魚催產達到預期的效果,需要把握好卵母細胞的成熟時間。

Ⅴ期卵巢

出現於6月份,橙黃色卵巢遍布卵粒。Ⅴ期卵母細胞劃分成早期(Ⅴ+)和晚期(Ⅴ++)。早期卵黃在細胞質中完全遍布,生發泡已經消失,未能產出卵粒。晚期游離狀的卵粒(圖1c),雌魚腹部經輕壓後排出少量卵,卵遇到水後立即擴張,黏度增加,因此黃顙魚魚卵屬於黏性卵,次級卵母細胞在此期間已有受精能力,也可以稱卵子,證明卵巢生理成熟。

Ⅵ期卵巢

6月份出現卵巢為淺黃色,由於卵子的產出導致體積顯著縮小並軟化,且發現黃色卵粒中有白色卵粒的現象,可能是卵巢中發育不成熟而沒產出退化的卵。空濾泡細胞在產後殘留下來,其他大部分屬Ⅱ時相。

註:a.3月卵巢,示卵母細胞,×50;b.3月卵巢,示帶狀細絲,×200;c.6月卵巢,示成熟的卵子(黑色箭頭)和核偏位(白色箭頭),×50;d.9月卵巢,Ⅲ時相和Ⅳ時相卵母細胞共存,示Ⅳ+卵母細胞,×50;e.9月卵巢,示卵母細胞,核位於中央,×200;f.12月卵巢,示卵黃核,×50;g.12月卵巢,卵母細胞中的卵黃核接近核膜,×200;h.12月卵巢,示Ⅱ+(白色箭頭)、Ⅱ++(黑色箭頭)卵母細胞,×100

圖1 黃顙魚卵巢發育的季節性變化

2

卵巢發育的季節性變化

黃顙魚的卵巢發育明顯為季節性的,3月份卵巢開始逐漸發育,卵巢是Ⅱ期卵巢向Ⅲ期卵巢過渡,並主要為Ⅲ期卵巢。6月份卵巢發育最為成熟,以Ⅴ期和Ⅵ期卵母細胞為主,因此是進行人工育種最好的季節。9月卵巢到了產後修整期,而且部分卵母細胞又開始發育,以Ⅲ期和Ⅳ期卵母細胞為主。12月份卵巢經退化後又恢復到Ⅱ期,一個新的生理周期又開始運轉(表1)。

3

精巢發育的形態學及組織學分期

從外觀上看精巢可分為兩部分:上部為左右各1個長約4 cm乳白齒形的生精區(能產生正常的精子),每一頭各有26個左右葉狀分支結構,葉狀分支基底寬平隨後逐漸減少。在基底處葉狀分支合併進入輸出管,往下部方向運送精子。儲精囊的下部分(不能產生精子,精子存儲功能),長度僅是生精部的1/2,呈淡紅色。儲精囊由兩側生精區在臨近腎臟尾端處合併,形成輸精管。兩側的輸精管纖細,有14對指狀分支。輸精管在肌肉質尿殖突口開放。

黃顙魚精子形成類似於其他魚類,包括精原細胞、初級精母細胞、次級精母細胞、精子細胞以及成熟精子5個階段。根據其組織學分析精巢分為6個時期,其中Ⅰ期精巢終身只有1次,且只有30~60d齡的雄魚處於此階段,該試驗所取樣品的雄魚日齡已超過60d,沒有發現Ⅰ期精巢,其餘如下。

Ⅱ期精巢

出現於12月份,精巢開始變粗(圖2g),肉眼可以看到小齒狀分支,半透明且血管不清晰,此時精巢寬度也開始增加。來自精原細胞(圖2h)的有絲分裂顯示精原細胞數量顯著增加,核嗜鹼性,核膜清楚可見。

Ⅲ期精巢

出現在3月份,表面看是白色有點紅,有明顯增大的指狀分支和清晰可見的血管,並且細管腔出現在精細小管內(圖2a),部分精原細胞位於精細小管內,此外初級精母細胞、次級精母細胞在盆腹腔聚集成很多層細胞,其細胞體積小,出現模糊不清的核膜,少量精子細胞位於盆腹腔中央區域(圖2b)。

Ⅳ期精巢

出現在9月,表面看是白色的,有清晰可見的血管和很薄的壺腹壁膜(圖2e),壺腹部主要是精子細胞,少數精原細胞以及初級精母細胞位於腹壁邊緣,具有很強的嗜鹼性,所以細胞被染成深藍色,少量成熟精子分布在其間(圖2f)。

Ⅴ期精巢

出現在6月和9月,精巢是乳白色分支非常圓厚完整的(圖2c),但其血管不能清楚分辨,即使對親魚腹部進行按壓,也很少或根本沒有精液流出。通過切片觀察到,精子細胞已經徹底成為完全成熟精子(圖2d),損傷的壺腹壁以及從小葉腔中釋放的精子旋轉流動成一片。在這期間精子具有非常強的嗜鹼性,經過蘇木精染色而成藍色。

Ⅵ期精巢

出現在6月,表面看是象牙白色分支有所縮小狀,細管狀精子從精細小管內排出,所以在繁殖季節(6月)後,觀察精巢切片,顯示還有很多精子和精子細胞位於壺腹腔內。

註:a.3月精巢,×50;b.3月精巢,示精原細胞、初級精母細胞和次級精母細胞,×200;c.6月精巢,×50;d.6月精巢,示成熟精子,×200;e.9月精巢,精子排放後,精巢內部有空隙,×50;f.9月精巢,示排精後精小囊內殘存精子,×200;g.12月精巢,內部變回飽滿,×50;h.示精原細胞,×200;sg.精原細胞;psp.初級精母細胞;ssp.次級精母細胞;st.精子細胞;sp.成熟精子

圖2 黃顙魚精巢發育的季節性變化

4

精巢發育的季節性變化

黃顙魚的精巢發育也呈明顯的季節性變化,黃顙魚精巢在3月份開始發育,然後逐漸成熟,到了6月份,雄魚的排精量最多,生殖力最高,有高峰,然後在9月份下降,精巢在12月份開始恢復飽滿,接著在3月份又開始恢復,一個新的生理周期又開始運轉(表2)。

結 論

黃顙魚雌魚的產卵類型

結果表明黃顙魚應為分批產卵類型,其原因是基於卵巢周年切片觀察,產後9月的卵巢中,大多數為Ⅲ期卵母細胞和一些Ⅳ期卵母細胞,有少數Ⅰ、Ⅱ期卵母細胞,因此可以進行第2次排卵。

黃顙魚精巢的結構特點

黃顙魚精巢呈扁平狀,生成少量精子和長而高度分支的儲精囊,導致在繁殖季節黃顙魚的精液尚未被擠出,而在生殖季節,非鯰形目魚類的精巢可生產出眾多精子,其排出體外只需通過短輸精管即可,所以在生殖季節中精液可以被擠出。

黃顙魚人工繁殖需要掌握理想時期

①黃顙魚雄性親魚精巢呈樹狀分支,在黃顙魚性成熟的季節要進行人工催產、人工受精,不能像其他魚類用力擠壓腹部促進排精,而是要殺死雄魚,去除精巢,切碎,以進行人工授精。如果不掌握好雄魚精子的成熟時間,會造成人工繁殖失敗,勞動強度增加,而且提高成本。②黃顙魚雌魚是分批產卵類型,掌握好雌魚第1、2次排卵時間,可以增加產量。近年來,隨著黃顙魚人工繁殖技術的突破,全雄黃顙魚養殖規模逐漸擴大。通過人工培育親魚提高精卵質量、調控生態因子等方式,黃顙魚人工繁殖效率大大提高。

相關焦點

  • 近海環境汙染影響海馬性腺與育兒袋發育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諸晗寧)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林強團隊,以海馬為研究對象,系統揭示了海洋近岸環境汙染物對海馬性腺與育兒袋發育影響的分子機制,闡明了海洋環境變化在海洋生物行為、生理與基因層面的綜合作用機理。相關研究近日在線發表於《有害物質雜誌》。
  • 【專家點評】先天性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減退症的臨床管理
    主要從事代謝性疾病發病機制研究,擅長性發育障礙臨床診治。承擔科技部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慢病防控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際合作重點項目等10餘項。該篇綜述針對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減退症的命名變遷,遺傳病因學進展,診斷與鑑別診斷要點,以及治療方法作了十分全面的介紹。對於臨床醫生正確處理CHH患者有極大幫助。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減退症(Hypogonadotropic Hypogonadism,HH)是一類常見的性發育異常疾病。
  • 黃顙魚養殖技術(一)
    文章轉載自:黃骨魚通,作者:行走的的耗子,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文(好文共分享)黃顙魚(Pelteobagrus fulvidraco),鯰形目,鱨科,黃顙魚屬。相關食性黃顙魚食性是肉食性為主的雜食性魚類。覓食活動一般在夜間進行,食物包括小魚、蝦、各種陸生和水生昆蟲(特別是搖蚊幼蟲)、小型軟體動物和其它水生無脊椎動物,有時也捕食小型魚類。其食性隨環境和季節變化而有所差異,在春夏季節常吞食其它魚的魚卵,到了寒冷季節,食物中小魚較多,而底棲動物漸漸減少。
  • 怎樣提高黃優1號雜交黃顙魚苗種培育成活率?
    三、水花魚苗適時下塘「黃優 1 號」雜交黃顙魚在池塘水溫、水質適宜時,當魚苗發育至口張開,消化道貫通,就能攝食食物,卵黃囊尚未完全消失時可放養水花魚苗。掌握魚苗發育(下塘)時期是提高成活率的關鍵,放養到水溫和水質適宜、適口餌料豐富的水體中,其成活率和生長率最高。
  • 蝴蝶翅膀顏色季節性變化的基因調節
    蝴蝶翅膀顏色季節性變化的基因調節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8 21:45:17 美國康奈爾大學Robert D. Reed研究團隊取得一項新突破。
  • 湖北瓦氏黃顙魚養殖技術
    湖北瓦氏黃顙魚養殖技術_李聖華瓦氏黃顙魚是一種淡水名優經濟魚類,其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近年來,由於瓦氏黃顙魚的市場需求量日漸增大,而它在長江水系中的資源不斷減退,因而開展瓦氏黃顙魚的無公害人工養殖具有很大的發展前景及市場潛力。
  • 青藏高原季節性凍土凍融變化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研究員羅斯瓊團隊在Journal of Climate上,發表題為Freeze-Thaw Changes of Seasonally Frozen Ground on the Tibetan Plateau from 1960 to 2014的研究論文,揭示20世紀60年代以來青藏高原季節性凍土凍融的時空變化特徵。
  • 實用技術:黃顙魚養殖技術問答集錦
    高溫季節,投餌量增大,水質變化快,要及時加注新水,並開啟增氧機,保證池水的溶氧量在3毫克/升以上。在養殖過程中每半月施用1次生石灰,每畝用15~20千克全池潑灑,控制池水pH值以創造有利於黃顙魚生長的環境。B.巡塘:經常巡視池塘,觀察池魚動態。每天要早、中、晚巡視池塘3次。黎明時觀察池魚有無浮頭現象,白天可結合投飼料和測水溫等工作,檢查池魚活動和攝食情況。
  • Nat Comm | 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受體識別配體新機制
    責編 | 酶美下丘腦-垂體-性腺Hypothalamic–Pituitary–Gonadal, HPG)軸作為人體中重要的神經內分泌系統之一,調節人類的生殖、發育等生理過程下丘腦分泌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GnRH(gonadotrophin-releasing hormone),作用於垂體促性腺細胞中GnRH受體 (GnRH1R
  • 水產養殖貼士:黃顙魚與太陽魚混養技術精要
    隨著近年黃顙魚的養殖技術推廣,珠三角地區養殖黃顙魚的面積迅速增加。經過多年養殖摸索,黃顙魚科學搭配太陽魚的健康養殖模式取得較好經濟效益。現將相關技術要點總結,以供參考。    1、池塘基本條件:淡水水源豐富;池塘底質平整,無或少淤泥;池塘進排水系統完善,增氧設施充足;養殖水體水質無異色、異臭和異味。
  • 黃顙魚常見寄生蟲的防治
    近期在跑塘過程中發現部分黃顙魚魚塘疾病高發,死亡量高達上百斤每天,部分魚鰓絲鏡檢後發現寄生蟲。對此筆者將黃顙魚常見寄生蟲為大家作一個簡單介紹。
  • 血壓季節性變化歐洲共識出爐!
    其他因素:晝夜節律、飲食習慣、體育活動、體重狀況和睡眠時間的季節性變化可能間接影響血壓的變化。比如,飲食習慣呈現季節性,與溫暖時期相比,寒冷時期脂肪攝入量往往更高。機體血壓隨季節更替、氣溫變化而出現的波動是一種全球性現象,影響男女兩性、全年齡組、血壓正常者以及高血壓患者。
  • 1歲男孩患兩性畸形罕見病 女性染色體卻只有男性性腺
    完全女性XX基因 卻只有男性性腺  洋洋除了外表的特徵外,外生殖器也異常,洋洋的家人也是因此才帶他到醫院檢查。  周維主任介紹,洋洋有明顯的陰莖陰囊轉位,睪丸位置有一側也較高。  剛見到洋洋時,周主任認為他是個男孩,但染色體檢測結果卻是46XX,正常女性的染色體。
  • 西北研究院等在青藏高原季節性凍土凍融變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研究員羅斯瓊團隊在Journal of Climate上,發表題為Freeze-Thaw Changes of Seasonally Frozen Ground on the Tibetan Plateau from 1960 to 2014的研究論文,揭示20世紀60年代以來青藏高原季節性凍土凍融的時空變化特徵
  • 這種魚身上有刺會蜇人,常被誤認為是黃顙魚,價格是黃顙魚的7倍
    因為它們外形和黃顙魚很像,所以大多數人會誤認為它就是黃顙魚,其實並不是。它的原名叫做白緣鯣,又被人們叫做「瘋子魚」、「蜂子魚」。白緣鯣是鱸形目鈍頭科鯣屬的一種淡水魚類,主要分布在我國的長江上遊的各個支流水系,在金沙江水系中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 釣了條「招財貓」,外觀酷似黃顙魚,肥嘟嘟的很可愛,求釣友鑑定
    對於我們眾多釣魚人來說,在魚兒們習性變化之後,及時地進行自我調整,往往能有效地提升最終的上魚率。在這個春末夏初的時節裡,黃顙魚這種分布範圍廣泛且營養豐富的魚種也日漸活躍了起來,不論是在白天還是夜晚,黃顙魚也總能被釣獲上岸,因此,在這個時節裡,不少釣魚人也都開始以垂釣黃顙魚為主。
  • 水泥價格正常季節性變化
    生意社03月06日訊   春節後水泥價格繼續下跌,不少人認為低預期了,其實乃正常季節性變化。
  • 少女乳房發育的幾個時期表現
    各時期的乳房發育情形如下:  1.幼兒期:出生時,乳頭凹陷,乳暈也成形,並且含有15~20葉的導管腺泡系統,其腺泡含有少量初乳(因為受母體的動情素刺激,以致胎兒的乳房分泌液體。)但出生後一周內即會由乳頭排出可持續至產後三至四周,而腺泡組織亦會迅速退化成導管組織。在幼兒期及兒童期,乳房沒什麼發育。
  • 玻璃的「北材南下」——東北市場季節性變化及其影響
    玻璃的「北材南下」——東北市場季節性變化及其影響 2020-11-24 14: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擁有XX染色體,卻發育出男性性器官,一個基因突變改變人類性別!
    此外,特定的基因組編輯會在小鼠WT1的ZF4中產生相同的胺基酸變化,從而導致胚胎XX性腺男性化。觀察到突變的WT1 ZF4蛋白與關鍵的前卵巢和抗睪丸因子β-CATENIN發生物理相互作用並隔離,這表明它們是功能獲得型變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