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提高黃優1號雜交黃顙魚苗種培育成活率?
劉煒等
「黃優 1 號」雜交黃顙魚(GS-02-001-2018)於2018 年經全國水產原種和良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為新品種。該品種具有體形、色澤與普通黃顙魚相似、生長快、成活率高、品質和市場接受度高等優點。本文總結了多年來雜交黃顙魚池塘苗種培育經驗,為廣大養殖戶和科研工作者提供參考。[吉山花瑤自媒體網絡首發]
一、徹底清塘
水花下塘後集群底棲的特性決定了它的敵害生物眾多,尤其是老池塘,因此在準備黃顙魚苗培育池塘時一定要徹底清塘,由於黃顙魚苗遊泳速度相對緩慢,泥鰍、河蚌、泥螺、蝌蚪、蜻蜓幼蟲可以大量蠶食魚苗,青苔可以輕鬆纏死魚苗造成重大損失。在目前的一些清塘藥物中如生石灰、漂白粉等很難達到這一要求,所以可以採取重複和特殊清塘的辦法。建議採用新推魚池或者老池塘重新改造後培育黃顙魚魚苗,在生產上往往能取得不錯的效果。
二、餌料生物培養
1.浮遊動物培養
注水、施肥和攪動淤泥清塘後 2~3 天注水0.5 米深左右。注水後用 0.5 克/米3晶體敵百蟲全池潑灑,殺死大型枝角類和橈足類等。如果池水浮遊植物數量少,可適當施有機肥,也可適當施化肥,如尿素 2~3 千克/米2,全池潑灑。注水後攪動淤泥,使輪蟲等休眠卵上浮到水層中萌發。攪動淤泥方法和攪動面積應視輪蟲休眠卵數量而定,即休眠卵數量少(100 萬~200 萬個/米2),攪動淤泥要充分,休眠卵數量多(500 萬個/米2以上),只需要攪動部分淤泥即可。
2.浮遊動物培養和高峰期延長
施肥後水色呈豆綠色,隨著輪蟲數量增加,水色變淡,透明度增加。當浮遊動物的生物量達5000個/升左右,要加注新水和施肥,以保持良好水質和豐富餌料。當浮遊動物數量超過 1 萬個/升時,除加注新水和施肥外,還要控制浮遊動物數量不能增長太快。控制浮遊動物數量和延長高峰期的方法主要有:用水泵抽濾,採收部分浮遊動物;用 0.5~1.0 克/米3晶體敵百蟲,在池塘局部潑灑,殺死部分浮遊生物;施肥和投餌,保證浮遊動物餌料供給;加注新水,稀釋浮遊動物密度,改善輪蟲生存和繁殖條件;攪動淤泥,使一定數量休眠卵萌發,同時攪動淤泥也有施肥作用。根據「黃優1號」雜交黃顙魚幼魚主要以枝角類浮遊動物為食,應在放苗後培育豐富的浮遊生物,使池水達到「肥、活、嫩、爽」狀態,培育適口的浮遊動物,使魚苗下塘後即有較為豐富的天然餌料,提高魚苗成活率。
三、水花魚苗適時下塘
「黃優 1 號」雜交黃顙魚在池塘水溫、水質適宜時,當魚苗發育至口張開,消化道貫通,就能攝食食物,卵黃囊尚未完全消失時可放養水花魚苗。掌握魚苗發育(下塘)時期是提高成活率的關鍵,放養到水溫和水質適宜、適口餌料豐富的水體中,其成活率和生長率最高。「黃優 1 號」雜交黃顙魚魚苗發育快,較普通黃顙魚魚苗發育時間要早 1~2 天,因此選擇「黃優 1 號」雜交黃顙魚的要比普通黃顙魚早下塘。選擇條件好、餌料充足的池塘,一般魚苗放養密度為 20 萬~30 萬尾/畝,池塘條件差、注水不方便、餌料不足的池塘放養密度可酌情減小。放苗時應減小水花的應激反應,經過長途運輸的可將泡沫箱沿放苗位置一字排開,然後拆除泡沫箱,拿出魚苗氧氣袋讓其漂浮於水面,待內外水溫適應後打開魚苗氧氣袋,輕輕舀入池塘水,舀入幾次後順水輕輕放入池塘。放苗時,使用維生素 C 0.5 千克/畝全池拋灑,以提高魚苗抗應激能力。一般在晴天傍晚以後或早晨太陽出來以前進行放苗,且放苗前3小時需開增氧機或氣泵對塘水進行增氧曝氣,以防止上下水層產生溫差和預防魚苗發生「氣泡病」。
四、投放水花魚苗的放養筐或其他棲息場所
剛放入池塘的雜交黃顙魚魚苗在池邊淺水處活動,有高度集群的習性。這種狀態魚苗容易被敵害侵襲和造成局部缺氧,使其成活率下降。所以,在放養魚苗的同時,要在池塘中投放放養筐,為魚苗提供隱蔽和藏身之處,防止魚苗過於集中或者沉底,造成局部缺氧。當魚苗全長達10 毫米以上,活動能力增強,可自行遊出放養筐,即可撤去放養筐。剛孵化出膜不久的卵黃苗無遊泳能力,不能在池塘中平遊,而且池塘底部含有大量的有害有毒物質,處於缺氧的狀態。如果在放苗前不架設專用網,容易使卵黃苗沉入池底,造成缺氧死亡,影響培育的成活率。因此,對於選用卵黃苗進行夏花魚種培育,前期在池塘邊要架設一定面積的水花放養筐,水花放養筐按照每5萬尾卵黃苗l米2設計(若選用能夠平遊的卵黃 苗 , 網 布 大 小 按 照 每 8 萬 ~10 萬 尾 卵 黃 苗1米2設計)。同時,由於黃顙魚具有喜弱光、怕強光的生活習性,在網布的上方再架設面積大小一致的遮陽網,以防止太陽光直射。
五、防止局部缺氧
由於黃顙魚苗夜間處於攝食高峰,活動量較大,因此攝食量較大,需氧量很高,魚苗很容易追隨餌料生物在下風口聚堆打團而形成局部缺氧現象,這種現象尤其在放苗 1 周后經常出現。「黃優1號」雜交黃顙魚需氧量比普通黃顙魚高,一旦發生缺氧浮頭,很難通過開啟增氧機、加入新鮮水、拋撒增氧粉等措施搶救回來,且在養殖過程中雜交黃顙魚特別容易發生缺氧泛塘事故,從而造成重大經濟損失。因此,在「黃優1號」雜交黃顙魚池塘培育期間,要多開增氧機,保持水體溶氧量在4~6毫克/升。
六、防止培育後期營養不足
在培育後期,由於魚苗攝食量的增加以及水質變化,魚苗餌料(浮遊動物等)生物量急劇下降,魚苗營養明顯不足,魚苗體質明顯下降,導致成活率下降,可根據實際情況補充餌料(浮遊動物、魚糜等),補充餌料要求新鮮,營養豐富,餵養均勻,馴化及時。
七、定期注水和調節水質
魚苗下塘後,每兩天注新水1次。注水時間在11:00-15:00,每次注水使池塘水位升高 10 釐米左右。魚苗下塘後,如溶氧不足,在池塘中央架設增氧機,根據溶氧狀況合理確定開增氧機的時間。在培育過程中,隨著魚體的不斷長大,池塘中單位魚體重也在不斷增加。此時,根據水質水色的變化情況,每 10~15 天採取換水方式加注新水 5~10 釐米,保持水體透明度在 25~30 釐米。同時換去相應的老水,一是做到了調節水質,保持水質清新;二是提高了池塘水體載魚能力。
八、病害防治
「黃優 1 號」雜交黃顙魚苗一般營底棲生活,容易感染池塘寄生蟲,魚苗在下塘後5天左右一般就易感染車輪蟲、盤鉤蟲等寄生蟲,感染率往往很高,死亡率也很高,此時期關鍵是疾病控制。
1. 氣泡病 一種是由於下塘時池塘水質太肥,浮遊植物太濃造成溶氧過高引起的,因此放養魚苗時水質不宜太肥,水體溶氧不宜超過 9 毫克/升,或者多開增氧機,使水體中過多的溶氧溢出。另一種是剛放入池塘的魚苗誤吞食氧氣泡所致,採取全池潑灑泥漿加少量食鹽的辦法處理,也可在食臺上方遮陽。
2.車輪蟲病 魚苗放養5天後要重點預防車輪蟲病的發生,可全池潑灑專用藥物預防。
3. 小瓜蟲病 水質清瘦的池塘易發生小瓜蟲病,可用原蟲膏等專用藥物治療。
4. 腹水病 雜交黃顙魚腹水病主要發生在魚苗生長到 3~5 釐米時,有時腹部大至身體的數倍,可用磺胺嘧啶等專用藥物治療。
由於黃顙魚為無鱗魚,在培育過程中,進行病害防治時不宜選用刺激性較強的消毒劑和殺蟲劑,如強氯精、二氧化氯以及敵百蟲,以防造成魚體損傷,影響培育成活率。建議選用聚維酮碘等藥效較為溫和的藥物進行預防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