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漁民大豐收的時候,為了方便撈魚,漁民們會把魚塘的水全部抽乾。
然後魚販子就把這些魚拿到集市上去賣。魚象徵著年年有餘的意思,所以魚也特別受人們的喜愛。
在眾多的魚類中,有四種魚堪稱「四大家魚」,你知道是哪四種嗎?
許多魚在各地的叫法是不同的,比較典型的就是青魚,在大多數地區,我們所說的青魚是四大家魚中的鯉科淡水魚。
但在東北的某些地方,青魚指得是鯡科的太平洋鯡魚。
此外,還有一些魚的名稱其實是一類魚的統稱,比如黃花魚,在中國又分為大黃魚和小黃魚兩種。
更有甚至如比目魚,鰈形目9個科600多種魚都被稱為比目魚。
把它們統稱的所有魚都介紹一遍,顯然是不可能的。
所以在本文中,小編僅會列舉一些我們最常見,或最常吃的淡水魚,而如果小編寫的名字與你們當地的名字不同,也請見諒。
俗稱:鯉拐子
鯉魚幾乎是最能代表中國的淡水魚品種,這種魚個大肉多、食用和飼養歷史久遠,更被東方文化所浸染。
象徵著許多美好的寓意,鯉魚的外觀比較沒有特色,它呈現側扁肥厚的紡錘狀,嘴巴上有兩個小肉鬍子,體色一般是灰青或青黃色的。
但有時候會發生變異,出現紅色、甚至花斑色的鯉魚,在西晉時期,我國就有了這種彩色鯉魚的記載。
而到了17世紀,日本人開始有選擇的培育這種彩色鯉魚,最終發展成了今天名聲赫赫的錦鯉。
這是在我國經濟養殖發展歷史時間最久,分布範圍最廣、產量達到最高,也是中國淡水進行魚類中品種數量最多的魚類了。
因為我們這種魚的魚鱗有十字的紋理,所以名鯉,而得名鯉魚,民間多叫它鯉拐子。
鯉魚還是很有特色的,它不僅魚鱗很漂亮,而且還有一對可愛的鬍鬚,是很多帶鬍鬚的魚。
主要棲息於河流,湖泊,水庫,池塘等水底水草中,以底棲動植物為食,是一種非常典型的雜食性魚類。
關於中國鯉魚,很多人常把它誤認成是四大家魚。
其實我國鯉魚文化雖然在目前國內外的名氣都很大,但是卻並不是四大家魚。
民間的說法主要是因為一個鯉魚的名字而從四大家魚除名的。
原因在研究唐朝的時候,是屬於李家的王朝,而「鯉」字和李是同音,所以我們就因為避諱,不僅可以不允許自己食用鯉魚,就連一些養殖也不行。
對於企業這種傳統說法,有專家學者指出是沒有科學根據的。
雖然作為古代人們避諱名字,但卻是不避諱姓氏的,何況在唐朝的時候同時也是吃鯉魚的。
俗稱:鮒魚,土鯽,細頭,寒鮒,喜頭,草魚板子,朝魚殼子
乍看起來,鯽魚和鯉魚其實很像,但相比於能長到一米多長的鯉魚來說,鯽魚體型小了很多,十幾二十公分是比較正常的大小。
除此之外,鯽魚的身體也更為扁平,在山東部分地區,人們把鯽魚叫做草魚板子,就是因為它扁平的像個板子一樣。
而鯽魚與鯉魚最大的區別是鯽魚的嘴巴上沒有肉鬍子。
有了這三條標準,基本就不會認錯鯽魚和鯉魚了。
鯽魚肉質很嫩,味道也不錯,不過因為它個頭不夠大,所以也沒有進入「四大家魚」的行列。
在中國,鯽魚熬湯是一道傳統的催奶食物,用來給產婦補養身體。
俗稱:團頭魴,縮項鯿,樊口鯿
「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太祖千古一句,把一種本已名聲赫赫的地方名魚推廣到神州各地。
更間接的導致它成為了新中國成立後第一種被馴化養殖的淡水魚。
武昌魚的美,全在於其肉質細嫩又有鮮甜味,作為鯉科的一員卻沒有惱人的小刺。
當地人吃武昌魚,最為講究的就是本味,能不用的佐料,一概不用,免得掩蓋了魚肉本身的肥美。
所以清蒸就成了烹飪武昌魚的最佳選擇,尤其是得到領袖加成之後,清蒸的做法就更為「程序正義」了。
俗稱:鯇魚,草青
鯉科簡直是我華夏子民之友啊,除了上邊哪幾種鯉科魚之外,更有大名鼎鼎的「四大家魚」。
這四大,說的不僅僅是養殖規模大,群眾基礎大,這個頭,也是個頂個的大。
比如這草魚,最大的有1米5那麼長,百八十斤重,是個真真的吃貨。
草魚比較容易和青魚混淆,這兩者都是長的細長滾圓,像一枚魚雷。
但是草魚顏色是淺色甚至發黃,青魚是青黑色,草魚的鱗片是明顯的網格狀,青魚的則比較凌亂。
草魚的頭相對渾圓一些,青魚的則像一個錐子一樣尖尖的。
實事求是的說,草魚之所有有今天的地位,完全是因為產量大,真要論肉質口感的話,算不上特別優秀。
草魚這種魚就比較雜食了,葷素五五開,所以這種魚生長迅速,體格還大。
雖然這種魚的價格低廉但是處理起來相對要費時一點,清理草魚身體時一定要仔細清理乾淨,因為它的魚膽有毒。
俗稱:黑鯇,螺螄青,青混
又是四大家魚的一員,青魚比草魚個頭更大,目前發現的最大的一條足足有1.8米長。
坊間還傳言有超過200斤的野生大青魚的存在。
青魚和草魚的區分方法,上邊一段已經說過了不再贅述,青魚的價格比草魚略貴,別吃虧。
另外,在東北地區,青魚指得是鯡魚,還有鯖魚(鮐),注意不要搞混了哦。
第一,青魚全身有比較大的魚鱗,不過這些鱗片和魚鰭都是灰黑色的,青魚這個名字也就這樣來的。
青魚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的地方,北邊的數量較少。這種魚喜歡吃水底的螺絲和河蚌,肉質鮮香還有藥用價值。
俗稱:白鰱,跳鰱,鰱子,銀鯉
鰱魚是四大家魚裡體型非常大的一種,它和草魚青魚不同,整個體型呈現明顯的紡錘形。
個頭也更大,一米多的鰱魚非常多見,而且鰱魚有一個明顯的特徵,就是它的眼睛比嘴巴還要低。
拉丁名Hypophthalmichthys就是「眼睛在嘴巴下邊」的意思。
鰱魚也是釣魚愛好者非常喜歡的一種魚,它很容易咬鉤,貪吃到傻的程度,用爆炸鉤釣法,一天能釣上百斤……
鰱魚這種魚身體扁平,外形醜陋。
正是因為它天生有個大頭,所以很多地方都有吃魚頭的習慣。
湖南的剁椒魚頭相信大家並不陌生,這菜品中的食材就是用的鰱魚頭。
不過很多人不喜歡吃這條魚,可能是因為它身上的刺太多的原因吧,吃起來麻煩。
俗稱:花鰱,黑鰱,胖頭魚,大頭鰱
四大家魚的最後一位,原產於中國東南方,但自唐宋開始廣泛養殖,現在基本全國各大水域都有,最北到了吉林查幹湖。
和鰱魚是自家兄弟,長得非常像,外觀的區別在於頭更大,身上有黑灰色的花斑,故而又得名黑鰱,花鰱。
鱅魚最常見的吃法是耳熟名揚的剁椒魚頭。
當然,除了這種經典吃法,鱅魚的烹調在各地又有不同的演化,在吉林前郭爾羅斯的查幹湖,每年冬捕都會收穫大量鱅魚。
豪爽的東北人更喜歡大鍋燉魚或灶臺魚這種吃法。
鱅魚這種魚是人們口中的胖頭魚,被稱為「水中清道夫」。
這種魚性情溫順不喜歡跳躍,幾乎什麼都吃。
不過這種魚的營養價值非常高,老人家經常說吃這種魚能夠增強記憶和延緩衰老。
俗稱:黃辣丁,黃骨魚,昂斯魚,汪丫魚,汪釘頭等
可能是別名最多的魚了……
在全國各地有黃辣丁,黃骨魚,昂斯魚,汪丫魚,汪釘頭,咯魚,響魚,昂牛,昂刺,昂嗤,彎絲;
黃蠟丁,嘎牙子,黃牙頭,江顙,郎絲,牛尾子,齊口頭,角角魚等諸多稱號。
這些別名,基本也就把黃顙魚的幾大特徵描述全了,它身體發黃,鰭上帶刺,還會「叫」;
除此之外,黃顙魚最大的特徵就是那密集的鬍鬚了,黃顙魚共有4對8根鬍子。
作為一種晝伏夜出的底棲肉食性魚類,這些觸鬚可以方便它們在漆黑的夜裡探知水中的情況。
俗稱:塘蝨、鬍子鰱、黏魚、塘鯴魚、生仔魚、活的子、鯰柺魚
鯰魚,同鯰魚。
跟黃顙魚有著一樣的鬍鬚,區分方法是:黃顙魚背部有尖刺,全身大部分顏色為黃色,尾巴分叉;
而鯰魚體態圓滑、普遍的體上沒有鱗,尾巴為圓形,這是他們的區別。
鯰魚分種較多,常見有鯰魚(土鯰)、大口鯰魚、鬍子鯰(塘鯴)、革鬍子鯰(埃及鬍子鯰)客家俗稱塘滑魚。
鯰魚同類幾乎是分布在全世界,多數種類是生活在池塘或河川等的淡水中,但部分種類生活在海洋裡。
鯰魚營養豐富,每100克魚肉中含水分64.1克、蛋白質14.4克,並含有多種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特別適合體弱虛損、營養不良之人食用。
俗稱:烏鱧,烏魚,雷魚,蛇頭魚,生魚,文魚,才魚,義魚,孝魚等
酸菜魚大家都愛吃,啥,你不愛吃啊……那水煮魚你吃不?紅燒魚塊你吃不?滑魚片你吃不?
在這幾道菜裡,經常用到的就是黑魚。黑魚是一種原產於亞洲各淡水河流和湖泊中大型魚類。
它們往往可以長到一米左右,十幾斤,而在俄羅斯發現的一條黑魚,長到了驚人的1.5米長,14斤重。
由於它個頭大,肉多還緊實,最適合上述這幾種豪放的烹飪方式。
俗稱:泥遛溝子,雨溜,胡溜等
泥鰍是一種極常見的小魚,它身子細長像個棍,鱗片極小(但是還是能看得見的),身上滑溜溜又擅長扭動,抓起來可真的沒那麼簡單呢。
反正小時候沒少去泥溝抓泥鰍,總共也沒抓住過幾條……
泥鰍之所以被稱為泥鰍,是因為它作為一種雜食動物,有時會鑽進水底淺泥裡覓食。
人們根據這個特性開發了一道著名菜品——泥鰍鑽豆腐,又叫貂蟬豆腐,或者青龍戲雲。
就是讓活泥鰍在熱鍋裡燙的團團轉,自己鑽到冰爽的豆腐塊裡躲避,可實際上小編從來沒見過誰把這道菜做成了的。
諸位要是知道哪能吃到地道的泥鰍鑽豆腐記得給小編留言哦。
俗稱:桂魚,鯚花魚,桃花魚
鱖魚是一種兇猛的淡水食肉魚,它們依靠身上的花紋隱藏在石頭和水草之間。
獵物靠近之後憑藉極高的爆發性突然出擊,動作之快肉眼甚至無法看清,鱖魚的肌肉群有多強大從這裡就可以看得出來。
取桃花鱖魚清蒸是最受文人青睞的吃法。
花式吃法還有大名鼎鼎的松鼠桂魚,其實乾隆最早吃到的應該是松鼠鯉魚,鱖魚屬於松鼠鯉魚的升級版本。
鱖魚的黑暗料理——徽州臭鱖魚。
俗稱:大口黑鱸,海鱸,松江鱸
我們在南方和內陸地區常吃的淡水鱸魚,是一種叫做大口黑鱸(Micropterus salmoides)的引進品種。
它的原產地是在美國和墨西哥地區,這種魚適應性強、生長快、易起捕、養殖周期短,在兩廣、港澳臺地區最受歡迎。
此外,大口黑鱸捕食習性兇猛,對一切活餌都很感興趣,最適合路亞釣魚法,很多釣魚愛好者都是通過釣大口黑鱸走上路亞釣這條路的。
俗稱:田鱔,田鰻,長魚,血魚,羅魚等
黃鱔是東亞、東南亞地區非常著名的珍貴淡水魚類。
無論是紅燒,還是做鱔絲面,都是讓人回味不止,因為市場需求大,黃鱔目前也已經被普遍養殖。
黃鱔的價格並不便宜。
俗稱:河豚,氣鼓魚,蠟頭等
河豚的血液和肝臟中有劇毒的河豚毒素,在東亞人民長期的試探中,逐步摸索出了一整套處理河魨的方法。
比如祛除內臟,魚肉反覆泡水浸出血液,雖然如此,烹飪不慎導致中毒甚至暴斃的悲劇還是時有發生。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咱們國家一紙禁令把河魨的交易給封殺了。
當然,在許多地方還可以偷偷的吃到河魨,這紙禁令也實際上名存實亡了。
想要吃河魨,還是推薦大家到有資質的飯店吃人工養殖的低毒河魨,十分不推薦自己在家烹飪。
俗稱:吳郭魚,非洲鯽魚,越南魚,南洋鯽魚,非洲魚,金鳳魚
羅非在國內又被稱為非洲鯽魚,它的肉質、吃法也確實與鯽魚相似。
當然,羅非魚在我國南方尚有市場,北方市場卻一直沒有開拓起來。
不過牆內開花牆外香,中國的羅非魚養殖業在歐美國家找到了廣闊市場。
在湛江地區有許多水產加工企業加工羅非魚片,冷鏈直供歐美商超。
原產於非洲一隅的羅非魚,現在是全球產量最高的水產養殖魚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