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文]抗凝相關出血的管理流程
而第二點恰恰使發生出血的NOAC使用者更難以管理。一個較小的損傷(如跌倒)可能使服用NOAC的患者發生大出血。多項病例報告和隊列研究顯示,輕微的損傷可能會導致這些患者受到致命的傷害,特別是老年人。目前的數據表明,口服抗凝藥期間發生自發性顱內出血的風險為0.3%-0.6%。大約25%的創傷相關死亡發生在高度抗凝患者中,抗凝患者腦出血死亡率高達68%。
-
Lancet:Fiix-PT對比標準PT監測華法林抗凝作用的療效
Lancet:Fiix-PT對比標準PT監測華法林抗凝作用的療效
-
機械瓣膜置換術後穩定期華法林抗凝治療質量評價及其基因學研究
華法林抗凝治療的安全範圍窄,且其吸收及代謝受基因、食物、藥物以及肝功能等多因素影響[7-8]。患者達到抗凝治療要求所需的華法林劑量個體差異大[9-10]。複方丹參片是具有活血化淤的中成藥。有研究顯示它除本身能發揮抗凝作用外,還能增強華法林的抗凝效果,且作用平緩溫和[11]。
-
INR到底是什麼?
因此患者服用華法林時,參考的指標就是INR,而不是凝血酶原時間(PT)。 華法林在服用過程中一定要注意監測INR值,它反映的是華法林抗凝的作用。INR的值越高,血液凝固所需的時間越長。這樣可以防止血栓形成,例如:房顫易形成血栓,而血栓脫落可能導致中風、器官栓塞;或者是人工機械瓣膜置換術後,人工瓣膜的血栓形成。如果INR值非常高時,就會出現無法控制的出血風險。
-
防治血栓,該選華法林還是阿司匹林--中國數字科技館
1.服用華法林的患者需要監測哪項指標?達標值是多少?服用華法林的患者需要定期監測凝血酶原國際標準化比率(INR),來判斷服用華法林的效果是否達標或過量。INR是國際標準化比值的縮寫,它反映的是華法林抗凝的作用。一般而言,INR值在2.0~3.0範圍之內時,抗凝作用最好,也就是說最大限度減少了血栓栓塞的風險,也腦出血的風險也降到了最低。
-
房顫患者的抗凝管理,且看指南!
華法林推薦很大程度上是基於多項來自於不同人群大型隊列;而新型口服抗凝藥(NOAC)推薦通常是基於單個與華法林比較的隨機試驗。對心臟復律前後及CKD患者抗凝治療的推薦大多是基於專家意見和有限人群的非隨機化研究。
-
【文獻閱讀7】華法林warfarin系列 7
(一)英文題目:Anticoagulation in Concomitant Chronic Kidney Disease and Atrial Fibrillation (2019)中文題目:慢性腎病和房顫共存患者的抗凝治療
-
從臨床研究出發,房顫患者射頻消融圍術期抗凝有何建議?
且看循證醫學證據 國內外指南已經明確:消融圍手術期需要抗凝。那麼應該如何選擇抗凝藥物呢? 2012年發表於Circulation:Arrhythmia and Electrophysiology上的一項薈萃研究對納入了9項臨床研究共24072例患者數據,分析了圍術期應用華法林對患者出血風險和栓塞事件的影響。
-
華法林與非處方藥:未受重視的合併用藥風險_對乙醯氨基酚_華法林...
大約每10年就會有一項研究顯示對乙醯氨基酚與華法林相互作用的重要性。每項研究都會引起大眾媒體對其的短暫關注,但隨後又逐漸消退。30年前開始的一項雙盲交叉試驗於1984年發表。該試驗納入了15名健康志願者,他們先服用華法林抗凝,隨後服用對乙醯氨基酚(4 g/天,非處方藥的最大推薦劑量)或安慰劑。
-
新型口服抗凝藥物不經意的用藥陷阱,你不得不知!
隨著抗凝研究的進展,新型口服抗凝藥物(NOAC)在臨床中的應用日趨廣泛,尤其是在房顫卒中預防領域中已替代華法林,成為首選藥物。 目前臨床較為常用的NOAC有阿哌沙班、利伐沙班、達比加群等,確實,與華法林相比,NOAC存在著眾多優勢,其中之一就是藥物間相互作用相對較少。
-
...顱內出血_強化降壓_華法林_NOAC_抗血小板藥物_他汀_去鐵胺...
,其死亡率高、功能結局差,並且在數十年來,這一點也沒有發生很大的變化,因此顱內出血的管理方面有很大的進步機會。近年來,大量針對顱內出血的研究正在嘗試彌補這一不足,本文將對最新的顱內出血內科管理相關研究進行回顧,以助力神經科醫師跟緊前沿的腳步。醫脈通編譯整理,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心源性卒中後何時啟動抗凝治療?這次說清了
▎既往史:2015年在我院診斷「先天性心臟病、心功能2級、主動脈瓣二尖瓣畸形、大量返流」,於2016年在我院行「主動脈瓣(金屬瓣)置換術」,術後服用華法林抗凝,未規律檢測INR。多年來活動後心累、氣促,長期服用「氫氯噻嗪、螺內酯」。▎診治過程:發病約4小時20分鐘給予rt-PA靜脈溶栓,溶栓後NIHSS評分18分,期間完善頭顱CTP及CTA。
-
中國藥科大學莫然團隊開發新的水蛭素遞送方法,極大增強了其抗凝...
一種安全有效的系統,用於通過響應凝血信號的變化來傳遞抗凝劑,以模仿生理學的負反饋機制,為抗凝治療提供了希望和潛力。凝塊的形成是由血管內皮細胞的損傷,凝血系統異常和血液流變學改變引起的。血凝塊的主要成分包括活化的血小板,紅細胞(RBC)和纖維蛋白。
-
科學家發現抗凝血候選藥物
長久以來,血栓栓塞性疾病如深靜脈血栓、肺栓塞、腦卒中、急性冠脈症候群等,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命健康,而抗凝藥物被廣泛用於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預防與治療
-
細數凝血異常二三事
:檢驗醫師對於分析前患者用藥情況、採血過程等不清楚,在審結果時心裡沒底;臨床醫師考慮到患者會有出血或者血栓風險而如坐針氈。 圖1 患者的異常凝血結果 排除質控、HCT、離心不佳影響後,結果解讀如下:纖溶亢進的患者,例如DIC或使用溶栓和降纖藥物,Fbg或經交聯的纖維蛋白經激活的纖溶酶原或直接經降纖酶作用後產生纖維蛋白(原)降解產物FDPs和/或DD,導致Fbg迅速下降,FDPs、DD有抗凝作用會引起PT、APTT均延長,PT、APTT過程需要Fbg